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800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1W
苦和甜來自自己和外界,而堅強則來自於內心,來自於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800字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800字
 
1篇: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
 
  王震愛才惜才
 
  在老一輩革命家中,王震以愛才而聞名。他曾説:“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沒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變多,否則,多就會變少,有等於沒有。”
 
  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時只讀過幾年私塾和國小,但在他指揮的部隊裏,積極主張吸收知識分子入伍。
 
  1937年11月,時任三五九旅旅長的王震參加八路軍會議,他説:“我想要一些人。”賀龍笑着説:“你胃口真不小,一個三五九旅那麼多人馬,還嫌少?”王震笑着説:“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還要一些讀書識字的知識分子,給部隊教授文化知識。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軍隊,打不敗日本帝國主義。這不是我們常説的嗎?”
 
  於是,賀龍將從北平來根據地參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劉亞生、趙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分給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學畢業生劉亞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初、高中畢業生入伍,在連隊鍛鍊一段即委以恰當的職務。
 
  解放戰爭時期,王震率軍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親自去動員知識青年參加部隊。《王震傳》的編者説:“王震像磁鐵一樣,在自己周圍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農學家塗治、水利專家王鶴亭、鋼鐵專家餘銘鈺、地質學家王恆升、紡織專家劉鍾奇……他們都是王震領導新疆建設的高級參謀,為新疆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6年,王震任農墾。在“反右運動”後期,王震心裏總在想着一件事:被定為“右派”的人,也要給個出路。這些知識分子的知識還是有用的,別的部門不要,可以到農墾部門來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年,北大荒不僅接納了10萬轉業官兵,還接納了1500餘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聰、吳祖光、尹瘦石、黃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年10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紅星農場,他從各地請來了很多科技人員。李汝慶是農場一位學畜牧獸醫的科技人員,因為海外關係和“反右”期間的問題,在場裏被當作重點“牛鬼蛇神”批鬥了三年。在調查和了解情況後,王震通知李汝慶到總場開會,“我和你們黨委研究過了,現在決定解放你,你就坐下來和大家一起開會。”李汝慶參加批鬥會,不是站就是跪,現在一聽見讓他坐下來,激動得潸然淚下。從此,李汝慶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農場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篇: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
 
  舊中國,一頭巨獅,一頭沉睡的巨獅,為喚醒她,無數中華英雄豪傑為之付出寶貴生命,
 
  潑灑鮮紅烈血。
 
  歲月在她身上無情劃過一道道疤痕,可因為中華兒女,她甦醒了。點困難又何懼這點傷疤又何畏她的吼聲震天地,中國,站起來了!
 
  嘎子,一位中國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後,誓死不低頭,不向敵人透漏關於半點機密。應對威逼利誘,毫不動容,最終機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譜寫倔強青春。
 
  老鍾叔,團結村民,齊心抗日,發明地道戰,名動一時。一次,鬼子夜襲,被老鍾叔發現,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村頭,敲響警鐘,卻暴露自我,不幸犧牲。他用性命,譜寫絢麗人生,充實人生。
 
  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倔強的劉胡蘭。劉胡蘭是一名共產黨員,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產黨員的下落,便想從她嘴裏套出些消息。劉胡蘭始終我行我素,大義凜然。應對鬼子一次次的詢問,劉胡蘭始終説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點擊,鞭子抽,可始終撬不開劉胡蘭的嘴,撬不開劉胡蘭那顆堅定地心。他們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金錢,權利……可她始終冰清如水,不為所動。
 
  無奈,鬼子只好當眾把她殺害,試圖引誘出其他共產黨。當將她要被害時的時候,劉胡蘭面無懼色,從容勸慰父老鄉親們。
 
  劉胡蘭是多麼偉大啊!為了親人,為了戰友,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我,換來他們的安定。
 
  劉胡蘭是多麼堅強啊!為了心中永恆的諾言,她始終守口如瓶,嚴於律己,不屈於,不屈於富貴。
 
  劉胡蘭是多麼鎮定啊!應對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還若無其事地勸慰別人,使他們的心安定下來。
 
  新中國來了,可劉胡蘭卻永遠的去了。舊中國正是由於這些革命烈士才會步進富強,才會邁入輝煌,踏入期望。
 
  僅有祖國富了,人民才會過上安穩的生活。僅有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祖國才能安穩。我們要學習這些烈士甘於奉獻的無私精神,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實現人生夢想,回報給我們親愛的祖國母親!
 
3篇: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籤是竹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時隔半個多世紀,在重慶歌樂山渣滓洞,無數遊客讀到江姐獄中書信的時候,無不被共產黨人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所感動。
 
  劉帥是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自2001年參加工作,15年來他每天都要為遊客講述在渣滓洞、白公館裏戰鬥的紅巖革命者的事蹟,包括人們熟悉的“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做了講解員後,我對江姐有了更豐滿的認識,她不僅是一個女英雄,也是一個妻子,是一個母親。”正因為如此,15年來,江姐的故事他講了不下2萬次,可每每講到動情處仍止不住流淚。
 
  1943年,因地下工作需要,江竹筠接受黨的指派和彭詠梧假扮夫妻。在革命工作中,兩人逐漸建立起深厚感情,於1945年結婚。
 
  此後,江竹筠協助彭詠梧處理了大量黨內事務和內外聯絡工作,並以川東臨時委員會及下川東地委聯絡員的身份,隨丈夫一起奔赴川東武裝鬥爭第一線。為了不影響革命工作,江竹筠將出生不久的孩子送給親戚撫養。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出賣,江竹筠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因為江竹筠負責過聯絡工作,掌握不少重慶地下黨人員名單和聯絡方式,被捕入獄後,她立即成為監獄特務重點拷問的對象。
 
  隨着劉帥的腳步,記者走進當年渣滓洞的刑訊室,老虎凳、烙鐵、皮鞭……各種刑具按照當時的模樣擺放在地,令人駭然。劉帥指着一排排斑駁生鏽的鐐銬説,這些不是仿品,而是解放後從烈士遺體上取下的。江姐所遭受的,是一種叫做“手刑”的刑罰:5根筷子夾住手指,兩面用繩子一拉,十指連心,令人痛不欲生。
 
  當年從渣滓洞大屠殺中脱險的15名革命志士中,孫重、李澤海兩位老人至今健在。今年清明節時,90歲高齡的孫重依然參加了祭掃烈士活動,這成為他半個多世紀以來雷打不動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孫重説,渣滓洞的男女牢室不在一處,雖沒有親眼看見江姐受刑,但在放風的時候,他看到江姐走路一瘸一拐,並且手指紅腫,像醃蘿蔔似的。獄友們都知道,江姐受了老虎凳、夾手指的酷刑。
 
  房間很小,沒有牀,被褥直接鋪在地上……這就是當年關押江姐的女牢。重慶夏天潮熱,冬天陰冷,很難想象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十幾個人擠在一起是怎樣的煎熬。倖存的獄友回憶,江姐由於受刑重,為了忍受疼痛,她只有咬被子,被子的一角都被她咬破了,棉花漏在外面。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對江姐和共產黨人來説,什麼才是更大的考驗?
 
  在渣滓洞一間展室,記者見到了那張令人動容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對年輕夫婦和一個幼童,臉上流露着滿滿的幸福。這是江姐一家人唯一一張全家福,拍攝於她和丈夫彭詠梧即將前往下川東地區參加武裝鬥爭之前。拍完這張照片,江姐將他們唯一的孩子彭雲送給了親戚撫養,丈夫彭詠梧不久在戰鬥中犧牲,頭顱被敵人砍下懸在城門。
 
  “可以這樣説,江姐夫婦對可能的遭遇是明瞭的,很難想象,照片上面帶微笑的他們內心是一種怎樣的不捨!”劉帥説,當江姐走向刑場的時候,她把自己的梳子、牙刷、口杯……所有能送的東西都送給了其他難友,身上唯一帶着的就是自己兒子彭雲的照片。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存放着江姐最後一封書信。信紙只有普通手掌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信是寫給寄養她兒子的親戚的:
 
  “假如不幸的話,雲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孩子們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
 
  “作為革命者的江姐,雖早已做好了慷慨赴死的準備,可作為母親的她又希望活下來陪伴兒子成長。可以想象,這種備受煎熬的心情伴隨了她在黑牢中的每一天。”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劉和平説。
 
  縱有萬般柔情,為了革命勝利,為了人民幸福,可以拋棄一切慷慨赴死——這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鋼鐵意志,這就是革命先烈經受的考驗和無畏的犧牲,這就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壯烈歷程。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壯烈犧牲於歌樂山電台嵐埡刑場,犧牲時年僅29歲。
 
  如今,每年都有超過600萬人從全國各地來到紅巖革命教育基地,感受烈士精神,憑弔烈士英魂。
 
  “我記得不知是誰説過,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劉帥説,江姐書信中説過的一句話,正是以江姐為代表的紅巖英烈的生命寫照。
 
4篇: 2021最新讀黨史故事心得體會

 
毛澤東的枴杖情緣
  毛澤東一生熱愛山水,工作之餘,登山是他的一大愛好。枴杖,成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對枴杖沒有什麼講究,不管木製的還是竹製的,只要合用就行。在眾多枴杖中,他特別喜歡一根竹枴杖,這根枴杖來自杭州丁家山。
 
  毛澤東喜歡杭州,稱杭州為第二故鄉,生前先後40多次來杭州。20世紀60年代初,有一次毛澤東登丁家山,上山前,隨行人員沒有帶枴杖,就到附近農家砍了一根竹子,簡單處理了一下,當作枴杖,毛澤東就拄着這根散發着清新竹香的枴杖上山。途中,他彷彿想起了什麼,突然停住了,鄭重地問工作人員:“這根竹子有沒有付錢?”工作人員回答説:“老鄉本來不收錢,但我們還是付了。”毛澤東很高興,讚揚工作人員做得對。毛澤東對這根枴杖喜愛有加,上山後吩咐工作人員不要丟掉,要帶回北京去。
 
  後來,無論是在中南海散步,還是外出視察,毛澤東一直使用這根未經雕琢的枴杖。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曾有人給毛澤東送精緻的枴杖,但是他卻從不留用。對於從野外帶回來的這根竹枴杖,他卻敝帚自珍,視為珍寶。
 
  有一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考察,隨身帶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過的竹枴杖。其間,越南主席胡志明來中國訪問,到長沙拜見毛澤東。毛澤東與胡志明交情很深,兩人相見甚歡。有一天散步時,胡志明突然向毛澤東提出交換枴杖,以資紀念。毛澤東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緻的枴杖,揚起自己手中的竹枴杖,風趣地説:“就這根打狗棍跟你換?換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過毛澤東,只好帶着遺憾回去了。
 
  生活作風絕不僅僅是一己的好惡問題,還是一個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體反映。生活儉樸是毛澤東的一貫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質享受,一向嚴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儉樸。他的枴杖就是最好的説明。
 
  毛澤東喜歡枴杖,寧可拄杖徒步,也不願坐擔架,更不願坐轎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進逼延安,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部分人員離開延安轉戰陝北。其時,他肺炎初愈,身體虛弱。衞士們考慮到他行軍困難,為他準備了一副擔架,可他堅決不坐,非與大家一起徒步行軍。毛澤東不坐擔架,這讓大家很傷腦筋。警衞員孫振國找了根柳木棍,送給毛澤東説:“您就用這根柳木棍做枴杖吧,這樣走起路來也許會省力一些。”毛澤東拄着木棍,試走了幾步,很是滿意。此後毛澤東就拄着這根木棍轉戰陝北。
 
  晚年,毛澤東的登山愛好沒有改變,但他有一個原則即上山不坐轎。有一次,毛澤東邀張治中同乘專列外出考察。火車到了安徽,張治中建議毛澤東上黃山看一看,毛澤東心有所動,但是,當他得知不能開車上山,只能坐轎登山時,就毅然放棄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轎”。
 
  很多人對毛澤東不坐擔架、不坐轎子感到不解,對此,他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解釋説:“坐轎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我毛澤東不能坐!”
 
  作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他比誰都更有權力和條件要求好的物質享受,可他從來不搞特殊化。寧願拄杖徒步,也不坐轎子,正是他公僕本色的體現。“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當主席也不能比別人特殊,也不能脱離人民羣眾!”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愛戴和懷念,原因也在於此。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廣大黨員謹守樸素的生活作風,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記人民公僕的本色,保持與羣眾的血肉聯繫,是關係到黨的建設的重大命題。對此,也許可以從毛澤東的枴杖中得到一些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