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參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W

讀後感可以幫助讀者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讀後感是我對作品中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和思考的展示,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偷來的一生讀後感參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參考6篇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1

今年夏天,我利用這個假期讀了很多書。其中最令我感慨萬千的,是這本名叫《生命之樹——達爾文的一生》的繪本。

達爾文出生於1809年2月12日。從小,他的父親就對他寄以厚望,讓達爾文和他的哥哥一起研讀古典學科,學習多種語言,並早早地把他送到了一所嚴格的寄宿學校就讀,希望他能成為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紳士。但達爾文卻不這樣想,他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古典學科。他喜歡親近自然、採集標本、做化學實驗,並立志要成為一名自然學家。後來,達爾文的父親又想讓他當醫生、當牧師,但他還是堅持原來的夢想。不久後,亨斯洛教授邀請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航行,達爾文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顧父親的反對,參與了此次航行。在此次航行中,惡劣的天氣和暈船的痛苦一直影響着達爾文的心情,但他仍沒有放棄,在每一站都兢兢業業地採集着標本,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地努力着。不知不覺中,五年過去了,這艘船也載着他們航行了全世界。回家後,達爾文完成了著作《物種起源》。之後,他又完成了許多有關自然的書,在1882年4月19日,這位對生物研究有着巨大貢獻的偉人去世了,葬於倫敦西敏寺。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學習達爾文身上這種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優秀品質。即使父親那麼牴觸他的工作,他也沒有放棄,堅持做一名自然學家;當他去坐船航行暈船吃不了除葡萄乾外的任何東西時,他仍咬牙堅持,永不放棄。他這可貴的品質令我非常感動。在他的《物種起源》中有這麼一個觀點: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在當時,這個推論遭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質疑,只有少部分的人相信這個“無稽之談”,但達爾文仍堅持着自己的觀點。終於,經過漫長的歲月,他的推論被證實了,這一推論對於人們有着重大的意義。如今,達爾文已經被世人深深銘記,讓我們也記住並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吧!

這可真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啊!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2

書中講到,任何人生的成功和經驗都不可複製,都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面臨的現實困難和自己的實際狀況等來尋求人生定位和發展途徑。任何人只要養成了勤勞刻苦的工作習慣,具有誠實守信的人格,採取合理明智的做事方式,並通過不斷激發自己潛能的心理訓練,他一定能夠取得成功。知識是一把金鑰匙,開啟着人生的夢想,知識給了我們力量,知識助推社會進步,知識改變命運,讓我們乘着知識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隨着社會的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我們自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社會已以更快的頻率走向現代化,智能化,科技化。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符合企業的要求。

勤奮是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自古以來功名成就的人,都離不開一個“勤”字。人的一生在於勤,勤能補拙。人生不得勤奮,不明智理。天才源於勤奮,蠢人出自懶惰,明智之人甘當勤奮的小蜜蜂。

勤奮,是智慧的雙胞胎,懶惰,是愚蠢的親兄弟。勤奮的人,擅於利用時間,懶惰的人,總是沒有時間。勤奮,是時間的主人,懶惰,是時間的奴隸。一個人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勤奮,要在社會中發展,便要奮鬥。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要堅信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勝利將最終來臨。

作為一個企業員工,我認為品德是首要的素質,主要體現在對企業的忠誠、對領導的忠實、對職業的執着、對紀律的敬畏、對同事的愛心、對客户的誠信等。一個人品德越好,他的工作業績一定會更優秀。如果一個人德不配位,表裏不一,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遲早會被組織淘汰。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摒棄人性的弱點,始終忠誠於企業,始終把企業的利益放在首位,誠心待人,誠實做事,就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一定會立足於職場,做出不凡的業績。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的銷售模式如果沒有創新的話,應該利用銷售的“推”,營銷的“拉”,來激發客户的潛力。例如我們利用一個月的戰馬鋪市,對成功鋪市戰馬的網點進行篩選,利用市場部的資源對動銷較好的網點進行有人促銷活動,培育該區域的消費人羣,來應對目前市場競爭較強的對手。

鐘不敲不響,人不學不靈。而人生不是日曆,翻過去還能再翻回來。所以我們應該更加感謝那些困難,是它們讓我們擁有了磨練自己的機會。(張曉敏)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3

今天觀看了河南省家庭教育系列講座第二講:楊雄教授的《“雙減”後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國家的雙減政策出台,課外輔導機構停課了,學科類輔導沒有了,孩子放學後沒有作業了,但是我們家長確實焦慮了。聽了楊雄教授的講座,我清楚了雙減政策的出台的背景,也更深入地認識了雙減政策,找到了自己作為家長焦慮的原因。

我知道了雙減政策不是改變,它是迴歸,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讓我們的家庭教育迴歸生活。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教育方針,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康的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質,我們的教育要回到原來的本位上,讓每一個兒童全面的健康的成長,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我明白了進入了新時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至少與學校教育是可以相提並論的。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是生活教育,就是要養成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進入社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後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掌握一門生存的技巧,能夠適應社會,尊重生命。特別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是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教育,主要的任務是生活教育,這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雙減背景下各自的分工與功能。

雙減政策出來以後,要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減輕家庭的養育焦慮,但是雙減不是一減了之,雙減也不是家長就完全躺平,要樹立孩子的勞動觀念,培養他孝敬父母、感恩社會、學會生活管理,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提升他的生命教育的質量。

培養孩子未來發展需要理性的選擇,更要聽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家長要對孩子有持續性關注,學習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參加系統性專業的輔導,更新自己的知識,跟得上社會的進步,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我們才不會太着急和迷茫。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互相在影響,互相在激勵成長。我們要和孩子能夠成為朋友,能夠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正向發展,這是構建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礎吧。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4

在離開德國35年後,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經留學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學。

從6歲離開家鄉山東臨清來到省城濟南,然後19歲來到北平清華大學上學,再然後24歲去往德國留學,最後35歲再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直至終老燕園,先生一生都在離家一生都在遠行。

“我終於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裏畫下的一條鴻溝的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會走到什麼地方去;這條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驚。以前我曾羨慕過漂泊的生活,也曾有過到外國去的渴望。然而當希望成為事實的現在,我又渴慕平靜的生活了。”

這又是先生在《去故國》結尾時的自言自語,他説這條路太渺茫,渺茫到讓他吃驚,但是,當時的他只是不捨故國的默默自語,那知道這一句自語後來卻成了真,去國10年,流落異邦,一語成讖,終生漂泊。

?一生的遠行》,這本書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遊記,包括歐遊散記、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延邊行、台遊隨筆、佛山心影八個專輯。説實話,這個集子收集的是比較失敗的,在我的瞭解範圍內,季先生散文隨筆寫的最上心的時候是大學期間,文筆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學期間的一些記憶,承接了大學時的文風,加入了新的視野,而文革前後的隨筆漫談是先生遺留下來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後對牛棚生活的雜憶和對早年的點滴記憶以外,大量的文章屬於應景之作,或者是應時之作。先生視野廣闊、閲歷豐富、知識積累豐厚,文章處處體現大家作風,信手拈來亦成佳作,但已經沒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矯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鋭利和思索,平實成了先生後期文章最大的特點。

?一生的遠行》這本集子正是最顯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隨筆前後的巨大落差。其中,歐遊散記部分是該集子中最讓人愛讀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應時之作,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台遊隨筆這四部分則是普通的出遊記憶,而延邊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則以為可以歸為應景之作。

有一位讀者曾經在微博上對這本書留言:“但是才發現,除了第一篇之外,其餘的都達不到,甚至遠不及首頁文章的水平。剩餘的文章充滿了對時代的讚美,但不免讓人覺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為什麼寫於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灑脱倜儻,全然沒有顧忌與逢迎?”

這位讀者讀後的感覺也是我自己的感覺,為什麼經過幾十年,先生的那種灑脱倜儻都不見了呢?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書編輯的失策,他將這些文章彙集到一處反而突出了這種前後時期的反差,其實,季先生一生都在遊走,他用腳和心靈在遊走,他的許多現實和心靈遊記都是非常優美吸引人的,可惜編者沒有這樣的感悟,沒有選到合適文章,倉促成書,打着先生親定的旗號反而誤了先生的聲譽。

當然,非要從《一生的遠行》中選幾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選不出來,我自己覺得《去故國》、《聽詩》、《重返哥廷根》這幾篇還是很不錯的,雖説這幾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國留學時的感受,但是,讀來親切、睿智,還有些許感慨,應該是代表了先生遊記中的精品。

?去故國》文中除了對自己遠行的顧慮,最讓人感動的是對現實母親的思念。

“讓母親一個人悽清地躺在故鄉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襲擊,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楊簌簌中,淡月朦朧裏,我知道母親會借星星的微光到各處去找她的兒子,借西風聽取她兒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悽清與寂寞,西風也只帶給她迷離的夢。”

母親,是先生一生中覺得最愧對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無論是遇到困難、遇到傷心,抑或是遇到快樂,先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當他離開故國將要遠行時,首先想到別離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其實,那個時候先生的母親已經離他而去兩年多了,而在母親去世前他也有8年時間沒有見到母親了,想來這對一位遊子來説是莫大的遺憾和傷心。我們不知道這8年母子沒有相見的確切原因,但是我們能夠體會這8年對於母親的煎熬對於遊子的困擾。《去故國》讓先生有一個機會去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它遠勝過一個普通遊記的意義。

?聽詩》,一個嶄新的話題,但卻是先生難忘的一段記憶。聽,是先生文章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光《聽雨》先生就寫過兩篇文章,而寫於1936年的《聽詩》應該是先生聽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對於聽詩的興奮,先生有過一段生動的記述:

“終於盼到唸詩的日子,從早晨就下起雨來。在哥廷根,下雨並不是什麼奇事。而且這裏的雨還特別膩人,有時會連着下上七八天。彷彿有誰把天鑽上了無數的小孔似的,就這樣不急不慢永遠是一股勁地向下滴,抬頭看灰黯的天空,心裏便彷彿塞滿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樣,然而我的心情卻似乎有點不同了。我的心裏充滿了喜悦,彷彿正有一個幸福就在不遠的前面等我親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斷漏着雨絲的天空裏也彷彿亮着幸福的星。”

文中可見先生的興奮和期盼!而這種興奮和期盼也是屬於遊記範疇嗎?我很困惑。對於編輯選文的動議實在不敢苟同。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生命之樹-達爾文的一生》這本書。這本書主要寫了達爾文成長的一生,詳細描寫了他遠航的經歷以及他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從而寫出了《物種起源》這本鉅著的過程。

達爾文於1809年出生於英國。從小,達爾文的父親想讓他接受正統的教育,成為有學問、有教養的紳士。可是達爾文卻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喜歡户外活動、採集標本、打獵、釣魚,所以他沒有服從父親的安排。 達爾文畢業後,也沒有依照父親的意願,而是接受了亨斯洛教授的邀請,加入了“貝格爾號”的航行。從1831年到1836年,達爾文用來5年的航行時間,到各地去進行地質調查、研究生物、製作生物標本,回到英國後,寫出了《物種起源》這本改變全世界的鉅著。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達爾文從小對自己的興趣就有着明確的認識和追求,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也是全力以赴。通過閲讀偉人成長的.一生,讓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的興趣及發展方向,克服自身的不足,為自己的目標付出努力。確立我們的自信,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會有更明確的打算。通過閲讀去慢慢體察生命的凝重,這何嘗不是在播種成熟的種子呢?我是即將要上六年級的學生了,我要從小對自己的興趣有明確的認識,做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專注、全力以赴。我要樹立自己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認真鑽研,朝着自己認定的目標努力前進!

偷來的一生讀後感篇6

如果説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最為重要,那我一定會選擇教師和醫生。因為醫生能夠維護機體的健康,拯救人類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師,在心靈的花園裏播撒希望的種子,塑造人的靈魂,使生命更有價值。

暑假期間,讀了學校推薦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感觸頗多。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做一個合格教師的不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比其他職業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具有終其一生不斷學習的熱情,具有敏鋭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積極靈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底線是善良,然後是博大的胸懷,悲憫和慈愛。只有如此,才能讓下列品質水到渠成。

1、尊重職業,恪盡職守。

書中這樣寫到:“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為人師表的責任,一份以教師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響學生一生的責任。”責任驅使教師去思考,去奮鬥,勤奮耕耘,責任心促使教師熱忱、自覺地投入工作,他們將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身需要,把職業的責任昇華為博大的愛,於細微處發現豐富,於瑣碎中尋找歡樂,於平凡中創造奇蹟。於是,有了那麼多敬業的老師每天找後進生談心,有了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感動。

2、關愛和信任,讓教育充滿希望。

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動,用悲憫的心去教化。讓絕望的家長因為教育而充滿希望,而不是讓家長更加絕望。

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學生,每個個體,對老師來説,他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折掉一個兩個,似乎無關大局。可這每一個個體對於一個家庭來説,則是百分之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寄予着一個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富貴或貧賤、不因聰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頑皮,一視同仁。

身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角色,我們更理解每一個家長擇校、選擇老師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就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我希望孩子的老師在哪些方面能給予我幫助,那麼我就在哪些方面幫助家長;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絕望,那麼我就會在這些地方讓家長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讓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為人師表,用人格影響學生。

因為善良、因為寬容、因為愛,所以我們更具有責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關於人格魅力,書上是這樣描寫的:“人格影響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影響力,它藴涵着難以估量的強大力量,猶如無聲的命令,潤物的春雨和撥開雲霧的燈塔。”教育學生是個過程,不管教師自覺不自覺,對學生都在起作用,產生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而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讓自己的人格充滿魅力,無論什麼樣的學生,都不願將不堪展現在一個高尚的教師面前。

其次,要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有敏鋭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捕捉最能觸動學生思想深處的一個事件、一次對話、一個行動甚至是一個表情,需要經常擦亮一雙慧眼,細心觀察,把握準確,以便創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記得在藍纓的時候,學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離開家門住校的學生,因此很多人都會想家。在新學期的第一個月,他們在學校一連住了21天,於是開始散漫,懈怠,班級裏瀰漫的動盪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級裏有3個學生過生日,於是,我把握這個時機,精心策劃了一個增強集體凝聚力的活動方案。在班會課上,我串通一位老師,把這三名過生日的學生請出教師,然後拿出三張賀卡,讓班級的每個學生寫上祝賀的話,並簽名,然後在這三個學生走進教室的時刻,我們打開燈,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然後許心願,切蛋糕,等等,當時三個過生日的學生眼淚汪汪,他們感受到的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和友愛,全班學生也都很感動,他們發現自己很重要,自己對同學的一句短短的祝詞,竟然能讓平淡的關係變得脈脈温情,這個班級也因此而温暖。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班級成為最穩定、最團結、最温暖的集體。

所謂把握教育契機,並不神祕。“本是平常一段歌”,關鍵是如何讓這首平常的歌唱得動人心絃。教師要具備敏鋭的觀察力,在教育工作中應該致力於尋找這種最佳的教育契機,把它逐漸變成自發自覺行為。當教育學生的“契機”未到,要善於等待;當“契機”來臨,要立即抓住;當“契機”已過,應善於迂迴並創設新的契機。

最後,教師要不斷學習,具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和我們在同一時間、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識,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師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學生和家長對老師不斷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識的提升,教學方法的升級,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通往合格教師的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