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五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W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五篇

我們所懷念的青春,正在於它的那份真,那份純,那份痴,那叢中深深淺淺的哀愁和憂傷,令我們一生都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縱其所有去找尋,它早已消失在似水流年中。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五篇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一

《紅樓夢》實際上一部青春之歌。盡寫一羣十多歲的孩子們打打鬧鬧,吃吃喝喝,飲酒作詩,吵吵架,使使小性子,很多人不喜歡就因為此,可它的精彩之處,也恰在於此,它非常逼真非常細緻地描寫了當時的貴族生活。當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之際,回想自己的一生,一事無成,而自己十四之前不曾珍惜的瑣瑣碎碎,到頭來,才發現,那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與《紅樓夢》的兒女情長相比,《金瓶梅》更現實,它寫盡了世態炎涼,人性的貪婪和荒淫無度盡顯於書中。

所以我讀《紅樓夢》,比較關注書中人物的年齡,雖然作者寫得較模糊,但還是有跡可循。林妹妹死時,也不過十五歲,所有故事中的人也不過這個年紀上下。

十三四歲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和行為,是很正常的。很少有書這樣寫青春。所謂,誰的青春不迷茫。賈寶玉喜歡吃胭脂,喜歡漂亮的男女朋友,不喜歡讀經濟仕途的書,對濃詞豔詩卻過目不忘,拒絕長大等等,都情有可原。這就是青春期。

林妹妹整日哭哭啼啼,愛使小性子,説話尖酸刻薄,這也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女孩常有的表現。她要的絕對與唯一,是多麼難能可貴。

小小年紀的薛寶釵,能藏愚守拙,深藏不露,壓抑自己迎合別人,還真有些違揹人的天性,青春過早地夭折了,可憐,直淪為封建社會的殉葬品。

我們所懷念的青春,正在於它的那份真,那份純,那份痴,那叢中深深淺淺的哀愁和憂傷,令我們一生都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縱其所有去找尋,它早已消失在似水流年中。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二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巨着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1、過五關,斬六將}關羽打聽到劉備的消息後,決定去河北尋找劉備,他帶上嫂嫂,殺死了東嶺關的孔秀、洛陽的韓福、泥水關的卞喜、滎陽的王植以及曹操的大將蔡陽。

上面這一則故事寫出了關羽重情重義,不論曹操對他有多好可以,也不忘記劉備的恩情,決心找劉備。是啊,我們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義,畢竟重情義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2、黃蓋巧使苦肉計。曹操打到江東後,連吃敗仗,便想出讓蔡氏兄弟當間諜,結果,黃蓋使用苦肉計,讓曹操83萬大軍,全軍覆沒。

上面這一則故事,主要寫了黃蓋不顧個人的安危,為了擊退曹操,捨棄自己的身體,來打退曹操,這個故事讓我想到課本《天鵝的故事》,其中天鵝也是不顧自己的安危,為了破冰讓自己和其他天鵝吃上食物—魚兒,讓自己的身體受傷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要向他們學習,做事一定要為他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否則你的路會越走越窄的。

上面這兩則故事是我在三國裏最喜歡的,通過閲讀《三國演義》,我相信只要經過我們後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最後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遠會被一片爛燦的陽光所照亮。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

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温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霍拉旭在戲劇的第一幕、第五場露台的另一部分有這樣的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精闢。

本劇是圍繞着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時,國內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哈姆雷特回國奔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裏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勞斯迪所害的_,並要求兒子為他報仇,但不許傷害他的母親,要讓她受到良心的責備。

哈姆雷特知道_後,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喪服,一心想着復仇。一天,他去見自己的戀人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他又想求愛又想復仇,行為怪誕。奧菲利婭把王子的情況告訴了首相,首相又報告了克勞斯迪。

克勞斯迪雖然不知道老國王鬼魂出現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試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復仇,一方面又礙於母親的面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常苦惱。哈姆雷特決定要證實克勞斯迪的罪行,正好這時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他安排了一齣戲,內容是一個維也納的公爵被他的一個近親在花園裏毒死,不久這個兇手還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戲演時,他在旁邊注意觀察克勞斯迪,見克勞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離去。哈姆雷特確認了父親鬼魂的話,決定復仇。

一天,克勞斯迪獨自一人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後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克勞斯迪以首相的兒子要復仇為由,要將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準備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克勞斯迪的詭計,中途返回丹麥。當時,奧菲利婭受刺激發瘋,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國時,正趕上她的葬禮。克勞斯迪挑撥奧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鬥,並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原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鬥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後又擊中了對方。王后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用最後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了毒發自亡。

在人物刻畫上,莎翁可謂是煞費苦心。劇中人物的語言充分表現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環境是相矛盾很有複雜性的。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裏背景。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歌德説過:“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裏。”而他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因如此,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本劇表現得並不只是那個年代的某個故事,也不只是那個時代矛盾的縮影,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為我們指引航向。所以説: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着方向。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節,深入的人物刻畫,更是其中藴含的哲理。這也許就是莎翁及其戲劇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四

前不久,我拜讀了英國小説家笛福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主人公那傳奇般的生活經歷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部小説講述了魯濱遜放棄安逸的生活,先後四次出海冒險的經歷。最扣人心絃的是他第四次出海,船在赤道附近遭遇了風暴,除了魯濱遜之外,其他的同行者全都葬身大海。獨自一人流落到荒島的魯濱遜,他憑藉着自己那無比頑強的毅力和那永不言棄的精神,在絕望島上堅強地活了下來,建城堡,種糧食,燒陶器,養山羊……打造了他自己20__年的傳奇人生。

看完了整個故事,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剛剛流落荒島的時候,魯濱遜他也曾痛苦過,絕望過,從他將荒島命名為“絕望島”就可以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很快就從痛苦和絕望中走了出來,生的慾望激勵着他奮勇向前。因為他知道,一切的困難和磨難都只是暫時的,精彩,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越活越精彩,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在20__年之後得以重返故鄉。

蓋上書本,我不由得感慨萬千。再想想我自己,我心中暗自羞愧。記得那是在我上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家和叔叔嬸嬸他們等幾個家庭一起出外旅遊。那裏有一條玻璃棧道吸引了無數的遊客,我們也慕名前往。

那棧道嵌在崖壁之上。天生恐高的我一站到上面,頓時就頭昏目眩,剛走出三兩步,我就有一種要往下墜落的感覺。叔叔嬸嬸他們一直在鼓勵着我往前看,不要緊盯着自己的腳底下。我努力地抬起頭來,剛又往前邁出幾步,一隻飛鳥從旁邊飛過,我嚇得連忙衝回了起點,説什麼也不肯再往前邁上一步了。爸爸媽媽放心不下我,就只好留下來陪我了。

叔叔他們帶着我那剛剛上幼兒園的小堂弟繼續往前。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堂弟將他的手機遞給了我。看着裏面那些絕美的照片,我的心中空有羨慕之情。我的堂弟似笑非笑地對我説:“要不,回去之後,我將你的照片也P到裏面吧,怎麼樣?”這句話真讓我羞愧難當。

現在想想,要是我當時也能夠像魯濱遜一樣,多一點堅持,多幾分勇敢,我就一定能夠戰勝心中的恐懼,就一定能夠在那絕美的圖畫當中也留下自己的身影。

是啊,只要你夠勇敢,只要你夠堅強,精彩,就在不遠的前方!

國內外名著學生讀後感五

作者的文風和文筆十分柔和,沒有什麼很犀利的描寫,全文的敍述讀起來很舒服,剛讀起來沒有太大的情感波動,但是看完卻回味無窮。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稱,但讀起來沒什麼代入感,反而像是聽主角講述他自己的故事,像文中阿米爾給哈桑講的故事一樣。文中的環境描寫,動作和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十分具體充實,反而在情節,劇情方面,敍述的事情就幾個,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生活,阿米爾及父親後來去美國的日子,以及多年以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救贖之路。這三個部分詳細描寫。

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他筆下的阿富汗看上去很真實,我們現在知道的阿富汗像是一個地獄的國度。但是作者寫出了它曾經美好的樣子。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和我們沒有什麼區別,反而因為彼此陪伴,顯得比現在的孩子還更加幸福一點。哈桑是個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無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都是個純淨乾淨得彷彿天使一樣的人。作者從主角的視角敍述,實際上我們也不知道哈桑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天使,因為阿米爾視角的哈桑實在是個集世間所有美好的品性於一體的人,在這樣的人身邊生活,我覺得壓力還蠻大的,其實上阿米爾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一個人類身上很正常有的感情,比如阿米爾小時候很自私,又很膽小,沒什麼男子漢氣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這些思想都還算是正常的。但是他身邊有個哈桑,和這個近乎完美的人類生活的時候,阿米爾身上的人類很正常的缺點就被放得很大,以至於我看的時候也會先罵一罵阿米爾。看完覺得實際上他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罪孽,很有自知之明,最後轉變之後踏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正視了自己的錯並畢生為自己做過的事贖罪。這是一般人都很難做到的事。而最後他被阿賽夫打得半死的時卻發自真心的笑着,覺得自己內心真正舒坦了。那一刻我敬他是個漢子...他多年困擾在內心的罪實際上也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也是哈桑給他的。一個沒有對所謂正的價值觀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犯過的錯,也沒有勇氣承擔責任。

但阿米爾很幸運,他身邊有很多善良的人,他父親,拉辛漢,阿里等等,這些人在影響着他,監督着他,愛着他,所以阿米爾能為自己的罪困擾那邊多年,揹負了內心譴責那麼多年,等到他最終解脱的時候,他才成為了一個完整也偉大的人類。追風箏的人,風箏實際上指的是人類最美好的那些情感∶善良,無私,愛意,責任,友誼。作者描寫哈桑追尋着風箏,但我們看到的一直在追尋風箏的人實際上是阿米爾,他一追就是幾十年,大半人生。在這本書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文字話語之前,我看完覺得最觸動我的卻是兩個畫面。第一個是哈桑和阿米爾坐上樹枝,阿米爾看到哈桑雙手張開,風箏就直徑投入他的懷抱的那個畫面。一個是最終阿米爾帶着索拉博放風箏,追着風箏奔跑的那個畫面。作者描寫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怎麼追,風箏總能落入他手裏,而阿米爾卻只能去追尋,最後一段一連兩個“我追”。體現出了實際上的追風箏的人確實是阿米爾。這兩個畫面重疊在一起,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兩個人性格。差異大卻最後殊途同歸。擁有和被風箏愛着的人,和用自己一生追尋着風箏的人同樣偉大。那句被兩個人銘記在心中一生的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訴説着這兩個人超越了普通情感之上更為深刻的感情。並震撼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

總的來説,《追風箏的人》感動我還有很多地方,很多畫面,比如哈桑的彈弓,多年之後他兒子同樣擲起了彈弓拯救了他最重要的那個人,而阿米爾最後也拯救了他最重要的人的兒子。阿米爾的父親寧死也不願做違背自己道義的事,卻也為着多年前犯下的錯贖罪餘生,成為了更為優秀的人。這些細節描寫的生動,彷彿你就直接看着他們的故事。所以我看完第一反應是震撼,為他們的故事,也為那些顯得尤為真實的角色。

阿富汗至今也不平靜,戰爭摧殘下的它就是個人間地獄,但是作者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他曾經的美好與現在的對比也讓人對戰爭和那些披着人皮的__更為痛恨,在這之間有人會站起來為了結束這一切而奔走,有人會為了曾經逝去的一切而更加珍惜眼前。《追風箏的人》帶給許多人就是這樣的力量。由人心中的殘留的愛引導出來的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