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7W

我們只有花時間去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才可以避免在他們的心靈上造成創傷,如果你是一名家有小孩的父母,那麼你一定要去看看《童年的祕密》,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近日,讀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的一書,全書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兒童的秩序感。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的環境有關;還有一種是內部秩序感,他是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及相對位置。

我教過一名三歲的兒童,他叫點點,進入我的班級是隻有2.5歲,正是春天。每天中午睡覺時老師都幫他脱衣服,穿着秋衣秋褲躺下睡,每次他都睡得很香。進入初夏,天氣變暖,他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有一次午睡時,剛脱完衣服,點點就坐在牀上哭,老師把他的衣服放在牀頭,他還是哭。我走過去問:“怎麼了?衣服不對嗎”,他抽泣着説:“秋褲呢?秋褲呢?”原來是因為這個。他從來到學校第一天起,每天睡覺都是穿着秋褲,現在突然不穿了,打亂了他已經建立起來的內部秩序感,讓他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就會表現出哭鬧、煩躁的情緒。於是老師讓他的媽媽給他帶一條秋褲來,每天午睡時給他穿上,他再沒有在午睡時哭鬧過。

還有許多情況也與秩序感有關。親子樂園活動區裏有一種玩具叫軌道車,它是一條長長的斜坡軌道,當小朋友坐上軌道車,從高處一滑,慣性會讓車自然的滑下去。一天,有為第一次來園的寶寶在嘗試着玩,我告訴他要從小台階上坐到車上,雙手要抓緊把手,腳一蹬就滑下去了。一會兒,他就會自己玩了。我在一邊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他要踩台階坐到車上時,都從我教的那邊上,即使他在另一邊也要繞過來從這邊上。這説明我教他的方法無形中給他建立了一種秩序感,這種感覺讓他舒服,換了另一邊,就打亂了他的秩序感,他就會感到彆扭。

還有一次準備上課時,有個寶寶走進教室,我打開櫃子拿了一個沙錘給他玩。上課前我請他把玩具送還給我,他走過來,並沒有把玩具遞到我手上,而是走到櫃子邊,自己打開把玩具放進去了。他的秩序感告訴他,玩具從這裏拿出來就要放回這裏,這樣一切才正常,一切才不會混亂。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閲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啟示,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會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會讓我更真實的瞭解兒童,讓我能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徵來施教,對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給父母更多準確的育兒信息,幫助他們達到生理健康,獲得選進的早期教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讀了《童年的祕密》的幾個章節,我首先感覺到的是兒童教育遠遠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複雜的多,教育者的責任也重的多。

嬰幼兒教育所探索的信息點更隱祕,也更加易變。如果説嬰幼兒在思維成熟前會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期間,而這個期間又不是想我們很多成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白紙一張,那麼,在這個時間段裏,他(她)的心理信息應該只有通過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為外界所承認。許多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往往通過大量的心理測試和案例對比來分析和表述嬰幼兒的心理歷程,進而形成科學理論,成為教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義務教育中,兒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論的印證。於是,現代教育的成品在許多學者、教育家和社會工作者所組成的生產線上完成了生產再造過程,正式推向市場。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學方法被很多人列為典範,很多教育學者都將蒙氏教學認為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是教育和人權趨於成熟的標誌。蒙氏的教育理論在我看來,它的獨到之處是將嬰幼兒的心理髮展演變成了開放性的學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兒童心理髮展下較為生硬的定義和規定權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學研究者一樣對所有兒童的行為進行病理學一樣的研究。總之,蒙氏的貢獻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謙虛,就像序言所説:“我們必須擺脱成年人的那種所謂無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台梭利所説的‘謙遜的外衣’。”這是《童年的祕密》給我的最為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學思想,讓我們對嬰幼兒教育開始小心翼翼起來,既不敢肆無忌憚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樣瘋長,又不敢擅自劃分成長的界限,因為當你面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造訪者時,蒙台梭利博士會在你每每想做出一個膽大妄為的行動時,及時的在你耳邊叮囑:“這是一個生命。這個生命與你我的沒什麼不同,想象下他(她)對你所做的會有何感想?”這時,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亞傑,手心都會冒汗了。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論無論是多麼經典和具有指導意義,其研究方法依然沒有超出根據大量案例的統籌歸納。範例是蒙氏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嬰幼兒教育者來講,我個人認為蒙氏的教學方法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並以此為平台,探索出自己的社會,自己的人羣,甚至是自己的社區的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畢竟一個在哥特式教堂穹頂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個遠在東方泥土裏耕田的孩子,對自由的概念的理解還是存在差別的。

作為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員,面對生命,我也須低下頭,謙遜的審問自己:我真的正確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小時候經常因為調皮捱打,跳個麥草垛,麥地裏做幾個前滾翻,冬天結冰的河面上溜兩圈,棉鞋濕了趁媽媽看不見偷偷溜回屋換掉,記憶尤深的是學騎自行車的時候三輛車集體面貌全非,還有一輛被騎到了幾米深的攔河壩下,但是我卻抱着路邊的樹跳了下來安然無恙。當然每次調皮後都是媽媽拿個木棍在門口迎接我,要不就是吃着飯讓爸爸拽着衣服扔進院子。那時候我就想:我不想做小孩,小孩什麼權利都沒有,我要長大。

等我長大,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想我堅決不做爸爸媽媽那種父母,我要和孩子做朋友。我要給孩子該有的自由。可是我也在重複着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不聽話了我會大聲吼他,我會抬起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入園的時候我會拿根木棍趕着去。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會越積越多。我們想的是我們是為孩子好,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繼續着我們的錯誤。

有誰想過地獄之路有時候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也就是蒙台梭利所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

星期六休息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會因為沒有幼兒園熟悉的小朋友而黏在我的身邊不肯去玩。我的心裏就會很生氣。我會大聲的説話,他會很委屈的告訴我:媽媽,沒有我們班的小朋友,我不想去玩。我會滿面怒容的告訴他,這樣不行,必須學會跟小朋友交流。璨宇這時候就會哭:媽媽,我以後就記住了。下次我再不聽話,你就別要我了好嗎?想想三歲的孩子怎麼會説出來不讓我要他?我覺得我是為他好啊,不會交流怎麼適應這個社會?平靜下來的時候我會想我是不是錯了。孩子也有他的想法。我這麼做是不是有些急了?我是為他好,可是我沒有站在他的立場去看待這種情況,同時我並不瞭解我的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或許這也就是書中第16章提到的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我試着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晚飯後帶着孩子去小區的健身器材那玩,我告訴孩子我以前大聲説話是不對的,我和他説對不起。我也告訴他任何時候我都不會不要,我帶他一塊做單槓,一塊爬高,一塊跟爺爺奶奶問好。我發現孩子會慢慢的改變了,慢慢的不那麼害怕人羣,不怕高不拍挨摔。

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這本書裏充滿愛的語言,充滿愛的教育方式。蒙台梭利最大的成功應該是創立了蒙氏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她的書裏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只能放下心來慢慢學,慢慢的改變那曾經的不合格,漫不經心。

愛並不是願意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輝!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工作,這份愛需要智慧來經營。我們要用愛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孩子。

我們努力為了孩子那份愛!我們加油為了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