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5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W

事蹟是文體中特別有着發揚正氣的意義,在平常生活裏,咱們都一定接觸過事蹟材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5篇,感謝您的參閲。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5篇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篇1

2021年,一部反映全國脱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脱貧成功的質疑。陳貝兒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温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對去脱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説,有恐高症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一路走來,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

陳貝兒:我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説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脱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無窮之路》播出之後,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讚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篇2

張桂梅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我,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欽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篇3

顧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寧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倫敦)院士,歐洲科學、藝術、文學學院院士,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長、一級教授。

顧方舟,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1957年,他臨危受命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疫苗問世後他以身試藥,冒着麻痺、死亡的危險,沒有猶豫,顧方舟和同事們首先把自己當作試驗對象,試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產的首批500萬人份疫苗推廣向全國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峯紛紛削減。

顧方舟借鑑中醫製作丸劑的方法,創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體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誕生,是人類脊灰疫苗史上的點睛之筆,發病人數逐年遞減,上百萬的孩子免於殘疾。2000年,經世界衞生組織證實,中國成為無脊灰國家。從1957年到200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這條不平之路,顧方舟艱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顧方舟在生命最後留下兩句話:“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們快快長大,報效祖國。”2019年9月,顧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篇4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裏,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身是以聲音出現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時候?”

“通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導演陳傳興説。《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着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詩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要有詩人?詩人與詩的關係是什麼?這些是陳傳興想要在電影中呈現的問題,葉嘉瑩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國的歷史坎坷與生活中的苦痛變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葉嘉瑩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為其感慨沉重時,葉嘉瑩用詩詞承接住了,她從詩詞中汲取元氣力量,痛苦和經驗化作吟詠、傳授。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遺音,通過她在綿延的時空中迴響。

“修辭立其誠。”葉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於現實中真實的觸動,失親之痛、亡國之恨……詩的存在為人類提供了寄放情感和歷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葉嘉瑩現在九十多歲,還把十九歲寫的這兩句詩用在迦陵學舍月亮門兩邊做對聯,因為她覺得這兩句詩真正表達了她立世處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難和憂愁無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隱居到深山不過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處塵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從熱愛詩詞的少女,到名滿天下的詩詞學者、傳道者,詩不是葉嘉瑩的生活,而是葉嘉瑩的生活存在於詩中,它幫助她抵禦堅硬、消融痛苦,也構成了她的精神力量與最高理想。葉嘉瑩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獨、高貴,有如天中之月,清輝遍佈人間。

?掬水月在手》這個名字,指電影和書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虛幻的意象,同時象徵着葉嘉瑩在漫長的歲月中化身“水月觀音”,於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實地接近“月”,則如書中柯慶明教授的文章所寫,還是要回到葉 嘉瑩的詩本身。

電影《掬水月在手》沒有設置線性的、層層推進的節奏,它以葉嘉瑩兒時成長的四合院為喻,將她的人生拆分成六個章節:門外-脈房-內院-庭院-廂房,最後到達“空”。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葉嘉瑩吟誦詩歌的鏡頭,她吟誦的方式不止平仄,還展示了音調的轉變、古音的讀法。陳傳興説:“這裏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國古詩詞美的東西在裏面。”

正在吟誦的詩,與畫面上出現的詩,常常不是對應的,形成了一種錯位;談到顧隨和葉嘉瑩之間的師生情誼時,電影也設計了由男女二聲同時誦讀師生唱和的《踏莎行》,構成了穿越時空的復調對話。就這樣,在時空錯位之際,在繞樑的詩歌吟唱中,觀眾像進入了一場夢境,隨水漂流、沉浮。

如果讀陳傳興為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所寫的《岸螢》,會發現這是他慣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岸螢》的多個篇章,“場景零亂事件時序性迷亂,影像不是書寫的對位句點,書寫也不為影像的喑啞話語而存在”,還總是無緣無故地,從一個文本滑向另一個文本。在文學和電影裏,陳傳興都熱衷構建“迷宮”。有人説,《掬水月在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紀錄片,但無論迷路與否,觀眾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的精靈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為安放靈魂之所。

感動中國人物英雄事蹟作文篇5

這一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悲愴與喜悦,我們共同經歷;這一年,中國走的太不容易,我們共同走過;這一年,中國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共同見證。十位人物,感動中國。

相信看完《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精神上經歷一次的洗禮,靈魂經歷了一次滌盪,目標清晰而身心輕鬆;油然產生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義務感,腳步因此增添一分堅定,行動增添一分果敢;喚醒了全民族神聖的使命感,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不僅可以支撐自己,同時也可以温暖幫助更多的人。這,正是感動的力量……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今天十三義士用他們的行動給“知恩圖報”作了最好的詮釋。這支由宋志永帶頭的志願隊在南方雪災時奔赴湖南;在汶川大地震時他們的身影又出現在四川。他們沒有華麗的外表,有的是一顆責任心、感恩的心。他們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兄弟,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雖然我們不能把他們每個人的名字記住,但是他們的這種精神卻會激勵我們,奉獻大愛。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了他們這樣的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助。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樣可以有觸動人們心靈的大愛。其中有在懸崖教育孩子們讀書18年,鼓勵孩子們走出懸崖,讓文盲村成為文化村的李桂林、陸建芬;有攜妻照顧殘疾初戀女友34年的韓惠民。是永不放棄的精神支持着這份大愛,讓人間變得更加温暖。要堅信,平凡的崗位上照樣可以創造出感動,人生的價值依舊可以實現的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