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寫唐詩的作文推薦6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5W

寫每一篇作文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寫好作文對於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對待,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唐詩的作文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唐詩的作文推薦6篇

寫唐詩的作文篇1

人們都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國人都很喜歡唐詩,我也不例外。現在,我已經能背一百多首詩啦!

小時候,我還不認幾個字,經常是媽媽教一句,我學一句。到我認了一些字的時候,可我卻是個大白字先生,經常認錯字,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呢!

有一回,在學《前出塞》的時候,我一本正經地讀:“泰”時明月漢時關,媽媽説不對。我又讀:“奏”時明月漢時關,媽媽説錯了。我問媽媽這個字到底怎麼讀,媽媽説:字典是最好的老師。我一查,哦,原來是“秦”時明月漢時關啊!

還有一回,在學《送元二使安西》的時候,我把“西出陽關無故人”讀成了“西出陽關無敵人”,媽媽聽了哈哈大笑,叫我再看看。哦,原來多了一撇呀!

讀了這麼多詩,我最喜歡的詩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很長,讀起來琅琅上口,還很有氣勢。我不但經常邊加動作邊背誦,而且還能在琴上一邊彈曲子,一邊吟唱,好像看到“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我很喜歡唐詩,希望以後也能寫出精彩的詩,成為一位詩人。

寫唐詩的作文篇2

我喜歡唐詩,《唐詩三百首》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沒有童話故事那麼有趣,沒有科幻故事那麼離奇,可讀久了感人肺腑,回味無窮,不愧是我國文化的精髓,祖先智慧的結晶。

在我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唐詩。雖然不明白什麼意思,但每首都朗朗上口。長大了才知道,古詩短短几句卻藴含了多深的道理,影響我的一生。孟郊的《遊子吟》令我終生難忘,“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表達了對母親的孝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恩。

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不要浪費食物。

一次考試,我得了95分。我興奮的告訴爸爸,爸爸卻説:“不錯是不錯,不過還不夠好。”我納悶。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使我頓時理解了爸爸的心意。

一次和朋友在家玩時為玩具的事鬧矛盾 ,把他趕走了。覺得沒意思,翻起了《唐詩三百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讓我好後悔啊!為這點小事鬧成這樣,真不值!

讀唐詩,不光用嘴巴去讀,一定要用眼睛去讀,用心去讀,用靈魂去讀。

寫唐詩的作文篇3

我喜歡宋詞!便經常走進宋詞。

走進宋詞,我瞭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纏綿中的婉約。

走進宋詞,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頑皮,也明白了“為賦新詞強説愁”的無奈。

走進宋詞,我瞭解了蘇軾的苦悶,哀傷了李清照的悽婉,品味了柳永的細膩。

走進宋詞,便也就走進了詞人。詞人的一喜一憂,一離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愛,一心一意都在詞中展露無疑。

蘇軾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傳的`名篇《赤壁懷古》,詞風豪放卻藴含哲理,蘇軾定是一個性情剛直,正氣浩然的詞人吧,不然怎能寫出如此雄放的詞來?然而當我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又驚訝於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筆調,理性的眼光。

走進宋詞,便走進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精忠;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

走進宋詞,便走進“願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的完美愛情。

宋詞是寶,宋詞是我們身心修養的一部分。走進宋詞,我們的心將越來越美,我的思想也將越來越成熟。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宋詞。

寫唐詩的作文篇4

青藤靜靜地攀在漆跡斑駁的舊牆角,空氣中漂浮着黃梅的清香,我拿着一本小小的《宋詞》,循着詞人的韻,婉約地走來,在石桌前停住。

整個下午,我毛筆為漿,宣紙為舟,泛波於千年前唐詩宋詞的煙波浩渺中。當江南的細雨霏霏飄灑,秦淮兩岸香擁翠繞,是誰輕舞羅扇撲流螢,黯然傷懷於碧水秋雲間的鶴立亭亭?當渭城的輕塵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響,又是誰披蓑戴笠狂歌大江東去,挑燈醉看吳鈎猶利?回眸間,萬千繁華已落盡。曾經,我想做在羽扇綸巾間的女子,在西子湖畔獨品曉風殘月,在綠柳如絲中墨筆添香,做那唐詩宋詞上韻短味長的一筆。只是,這是一個沒有唐詩宋詞的年代。人類文明的進步,數字時代的到來,那個精緻玲瓏的朝代,早已縮成淡淡的身影,隨着時間在墨香中沉澱。我在寒假裏踏進書店,琳琅滿目的課內課外輔導書佔滿了書店的大部分。我卻被一個人煙稀少的角落所吸引,書架上的書卡工工整整的寫着四字:唐詩宋詞。輕輕那下一本宋詞,用手撣去表面的灰。淡紫色的封面並不張揚,但龍飛鳳舞的“宋詞”二字卻令我熱血沸騰。打開書,一陣淡淡的墨香散發開來,我輕念道:“多情自古傷離別。”這是一股靈魂充斥着慾望的年代,充足的物質讓我們安逸,流行的泛濫,語言的蒼白,讓豪放,婉約成為已逝的背景。驀然回首,鋼筋水泥的叢林,是暗香疏影早已成為滄海桑田。於是我們總在歎息世路難行,歎息良辰美景虛設,卻有誰能把浮名喚作淺吟低唱,笑吟不敵疾風的濁酒一杯?太多是非太多功過“剪不斷,理還亂”,足以讓我們迷失傍徨不知所措,哪裏還有閒情逸致了“和羞走,卻把青梅嗅”?唐詩宋詞的年代,槳聲重重,在千里楚江中,一舟獨去。在這個假期裏,我認識了亡國君李重光,也認識了一代詞帝李煜。我甚是懷念那個風雨飄搖的唐宋王朝,那個距現在千年之遠的年代,那個早就文學奇葩的時代。感謝,感謝這段距離——沉澱了千年的唐詩宋詞,讓我足以遠遠地,靜靜地拈花輕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10篇《我對唐詩宋詞的認識作文》,您可以複製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寫唐詩的作文篇5

走進宋詞,我誦讀着優雅的婉約詞,我欣賞着自然的田園詞,感悟着熱血沸騰的豪放詞。走進宋詞,我走進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宋詞世界。

走進宋詞,我吟誦着風格婉約、綺麗優美的婉約派宋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我彷彿看到了詞人晏殊在暮春時節重遊故地,感歎着春天的逝去,誘人的離開,物是人非背後流露出作者的傷感,但看到幾隻曾見過的燕子成羣的飛了回來,感悟到自然正常的交替規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眼前又浮現出女詞人李清照和侍女間的問答場面。詞人對侍女的回答並不滿意,她知道一夜狂風之後,海棠花而定然會綠葉茂盛紅花凋零,這是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在優美清瀝的詞句中。有加有幾分憐惜之情。走進宋詞,在婉約詞中品味文人的摯情。

走進宋詞,我暢遊於中國的山水田園當中,感受着田園山水派的自然。“水是眼波橫,山是眉眼聚。”詞人王觀多麼會描繪自然啊!閉上眼睛,我看到了浙東的青山綠水,紅花翠岸,一派春日的美好景象。“羣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江,飛絮濛濛,垂柳欄杆盡日風。”暮春本該傷感淒涼,但在詞人歐陽修的筆下,暮春的西湖更顯美好。殘江、柳絮、垂柳,每一個異鄉都是別緻雅韻,此時的西湖定是一個輕靈歡樂的異境。走進宋詞,我在山水田園詩中感受自然的美。

走進宋詞,我聆聽着豪放灑脱的豪放派佳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我讀到了詞人蘇軾威武豪邁的氣概,讀到了氣勢宏大的狩獵場面,我更讀到了詞人的豪情壯志、愛國情懷。這是一好男兒的錚錚烈骨,這是一位大才子的鐵血丹心,這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的愛國情懷在此詞中表露出來。雖然寫此闕詞時,詞人已是年逾花甲,但他任懷一顆愛國之心,願能為國討敵,北伐女真,做一回老將連破。“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一讀到此詞,不禁熱血沸騰。岳飛的這首詞,氣壯山河,激勵人心。在這首愛國詞中,我看到了嶽將軍精忠報國,為國殺敵的場面,我聽到了詞人為了民族振興發出的仰天長歎,我感到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走進宋詞,我浸潤在濃濃的愛國豪情之中。

宋詞是一扇門,走進這扇門,我走進了一個屬於每一個詞人的宋詞天地。走進宋詞,我感悟到了宋詞的情,宋詞的愛,宋詞的美;走進宋詞,我發現了詞人的憂傷,無奈,欣喜;走進宋詞,我擁有了一顆文人的心,愛國的心,自然的心;走進宋詞,讓我進入了中華民族的結晶中,去探索中華的魂。

寫唐詩的作文篇6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學史的長河中兩顆璀璨的明珠,古往今來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詩人、詞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王安石、蘇軾......大家都各有風格,獨樹一幟,有的積極豪邁,有的憂國憂民,有的感時傷懷......

兒時所學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仍記憶猶新,小時候只覺得琅琅上口,長大後才讀懂詩人的思鄉離愁。詩人一個人作客他鄉,白天奔波忙碌,在夜深人靜之時才倍感孤獨寂寞,望着天空中一輪皎潔的明月,清冷的月光透過窗子灑滿房間,彷彿給地上鋪上了一層白霜,讓人感到陣陣寒意,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後來我又接觸了更多的詩,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給人鼓舞;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人希望;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令人心之所向......

提起唐詩就不得不説宋詞,宋詞大致分兩派,婉約派和豪放派。宋詞或低吟委婉動人的纏綿情話,或高奏洶湧澎湃的慷慨悲歌。如: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通過細微的神態描寫“皺眉”讀懂女子內心的疼痛,她此時此刻正思念着在外的丈夫。又有蘇軾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詩人沒有對時間匆匆流逝扼腕歎息,而是喊出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的豪邁口號,勸誡後人珍惜現在的時間,及時行動!

讀唐詩宋詞,我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盡情在詩詞中徜徉,彷彿與詩人進行着親密無間地交流。

Tags: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