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嗯中秋節作文6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76K

想要寫一篇好的作文,肯定少不了小夥伴們日常的文字積累,我們須先將作文的題目理解透徹後再寫作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嗯中秋節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

嗯中秋節作文6篇

嗯中秋節作文篇1

月光紙,又稱為“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燬。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為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為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為“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製的,上端是“關聖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户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嗯中秋節作文篇2

我吃過紅豆味的月餅,吃過綠豆味的月餅,還吃過水果味的月餅,也吃過奶油味的月餅……但就是沒吃過冰皮月餅。可是今天,張老師要親自教我們怎樣做冰皮月餅。

我和同學們一樣滿懷無比期待和喜悦的心情,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等呀等呀,張老師抱着一大盒做月餅的材料來了。

首先,張老師給我們依次介紹了做月餅的原料和工具。不看不知道,做月餅的原料還真多呢!有預拌粉、冰皮粉、果味粉、白油、餡料等等。介紹完畢,開始做月餅了。

我聚精會神地盯着張老師,跟着老師的步驟先把預拌粉攪拌好後調成麪糰,再把它揉搓成圓形,緊接着把它按平,冰冰涼涼的,像在摸雪糕似的。麪皮開始變得柔軟又有彈性了,我又跟着張老師的步伐開始放餡,先把餡搓成圓團,放進壓平的冰皮面團裏,然後把它包得嚴嚴實實的。哎呀,我用力過猛露餡了,我急得團團轉。手忙腳亂中我靈機一動,把冰皮面團稍厚的地方往露餡的那邊推了一點,真是有驚無險,我暗暗慶幸:哈哈,我太聰明瞭。

最後,張老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個模具,張老師做了一遍示範給我們看,強調大家一定要將兩個壓膜片都放進去,可是粗心大意的我只放了一片,害得我的月餅最終還是成了露餡餅。

月餅做好了,張老師給我們拍照留念,同學們臉上都笑開了花,大家吃着自己親手製作的月餅,歡聲一片。

雖然這次做的月餅不太成功,我有點小小不開心,但我感受到了和大家一起做月餅的快樂,因為吃的這些月餅是自己做的。而且我認識了我從沒見過的冰皮月餅,回家我還可以做給爸爸媽媽吃。

嗯中秋節作文篇3

提起中秋節,誰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嘛。可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卻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日。那麼,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吃月餅、賞月、和家人團聚……這些都已成為我們舟山人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八月十六這一天,多數人家的餐桌上都會有一碗傳統小菜“芋艿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傳説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後來食用芋艿,這中間與明愛國將領抗倭有關。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瓊州參將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圍殲倭寇,不料在離舟山不遠的海面上遭到襲擊。幸虧俞大猷指揮有方,將部隊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個小島駐紮,只是運糧船被倭寇劫走,吃飯成了問題,當時實行海禁,島嶼上居民已被強迫遷走,島已變為荒島,部隊面臨糧草斷絕的困境。士兵們餓得發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發現沼澤地裏有種野生植物,根部長有球莖,於是便挖來煮着試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飢。俞大猷得知後發動大家都去採挖。就靠這種球莖,俞大猷的部隊渡過了難關。所以俞大猷把這種不知名的食物取名為“遇難”。第二天,俞得到情報,那些槍糧的倭寇在普陀集結,設計水陸夾擊大敗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紀念明將抗倭石刻,上鐫“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至,督兵滅倭於此”字樣。

舟山人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嗯中秋節作文篇4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牀,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後,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雲“。在衡陽,凡是村裏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裏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區,也有以瓜送子的習俗,與衡陽類似、中秋節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時,要好的鄰居就祕密地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須是已經有兒女的人。他們先選中村裏最惡的一户人家的瓜園,從園中偷一隻大冬瓜,在瓜上畫娃娃的面目,再用一節五寸長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內,順着竹管往裏灌水,直到灌滿為止。送子人將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中,等主人回房睡覺時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動,水便順着竹管流了出來,就像小孩尿牀一樣。而丟瓜的人家一早起來便罵,據説,罵得越兇,將來生的娃娃越健壯。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兒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乾爹”、“乾媽”。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後,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後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安徽歙縣一帶,中秋節時,大人們讓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連娘帶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裏,弄得牀褥極髒。用這種方式表示送子。有詩説:“送子中秋記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

嗯中秋節作文篇5

中秋節,往往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象徵着團圓,人月兩圓。

三歲時,因爸爸媽媽工作繁忙,所以把我交給了姥姥照顧。中秋節到了,姥姥牽着我,邁着輕盈的腳步,臉上帶着笑容,帶着我來到了超市,買了兩個月餅,她告訴我:“今天是中秋節,我們買兩個月餅吃,過箇中秋節。”我聽了十分開心,因為我很少吃月餅。回到家裏,姥姥把一個月餅切開,遞給我,然後抱着我吃月餅。月餅的碎喳從我嘴裏落到了衣服上,姥姥慈愛地幫我整理。我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月光如瀑瀉下來,落在我和姥姥的身上,温柔美好。

到了一年級時,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爸爸媽媽便接我和姥姥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中秋即將來臨,我和姥姥還有爸爸媽媽一起在大城市裏過中秋。我們坐在陽台裏賞月,我望着這皎潔的明月,心裏不由地念着:月亮好美!爸爸從超市裏買了月餅,他們一把月餅擺上桌子,我立刻撲了過去,拿了兩個月餅,爬到沙發上,分了一個給姥姥,我將月餅遞給她,姥姥接過月餅深情地看着我,眼裏閃着淚光:“還是我的孫女好啊!姥姥坐在沙發上一邊摟着我,一邊吃月餅,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户,傾灑在我們的身上,温馨美好。我微笑着回過頭看着姥姥,姥姥也笑意盈盈。

現在,已經六年級了,今年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回到了老家過中秋。可今年的中秋姥姥卻不在了,我輕輕抬頭望向窗外的一輪圓月,它是那麼潔白無瑕,我就那樣靜靜地站在陽台上,與奶奶相處的點滴美好的畫面如海潮一樣像我奔湧而來,不禁淚流滿面。月光温柔地落在我身上,這微涼的夜讓卻我心生温暖。那淡黃的温暖的月色裏,我彷彿感覺姥姥又回到了我身邊。我悄悄走進客廳,把一個月餅放在桌子邊上姥姥常坐的位置,對着月亮許願:希望姥姥可以吃到我給她的月餅,收到我對她的思念和愛!就在那一瞬間,我好像又看到了姥姥那欣慰的笑臉。那一刻,我釋然了,姥姥對我的愛永遠都會如同這月光陪在我的身旁。

中秋節,一個令人嚮往的節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嗯中秋節作文篇6

月餅象徵團圓,是人們中秋節必備的食品。可是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還是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裏上網查找資料,才把問題弄明白。

原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説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所以劉伯温便想出了一條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

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我國東北地區,更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説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諧成天下人們美好的心願。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Tags: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