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知識閲讀

關於端午節孝女曹娥的傳説

欄目: 知識閲讀 / 發佈於: / 人氣:2.75W

關於端午節孝女曹娥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除了屈原投江的傳説,還有許多其他的,你知道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端午節與孝女曹娥的傳説,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與孝女曹娥的傳説

曹娥廟中供奉的曹娥娘娘。這似乎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傳統,一個具備某種美德的人,即便生前並不幸福,死後亦可作為神靈享受人們永遠的紀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無數後人為之感動。也有人認為,端午節便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不知名的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這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年方一十四歲,生得美如天仙,又聰明絕頂,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江上濁浪滾滾,捲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洪水淹沒了灘塗。漁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漲了大水魚蝦多,但洪水洶湧危險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濁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魚",這是一年一度的漁汛,怎麼能錯過。他理出魚網,撐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魚。曹娥望着滿天風雲,勸爹不要去。爹説抓魚日日有危險,只要小心就無事。曹娥見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個照應。爹説女兒不識水性,去了給他添麻煩,一定不讓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時時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陽過了西,還不見爹爹來吃飯。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見江水茫茫,掀起層層惡浪,卻不見爹的漁船。曹娥心裏不安了,她沿江向上遊走三裏,轉身又朝下游走六裏,還沒見到爹。太陽快擱山頭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聲招來幾個她爹的夥伴,他們個個衣衫濕淋淋,大家見了曹娥都歎氣,説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幾個漁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勸她先回去,説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別人屋裏,明天一定幫她找回來。曹娥不見爹,怎麼肯回去,誰也勸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邊來回哭叫,沒有一個鄉親不為她難受。

第二天村裏人給她送來吃的,她不吃。人們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見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淚哭幹了。村裏人又是勸,又是哄,想勸她回家。曹娥説,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裏流出來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見一個大浪托起一個黑團,好像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一陳驚喜,果然爹爹水性好,還在水裏遊。她要救爹爹,幫他游上來,一聲呼喊,縱身向江水撲去。

"曹娥跳進江水裏了--"人們呼天搶地,紛紛奔去搶救。但見江水滔滔,哪裏還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為啥偏要遭這種噩運?"人們熱淚滿眶,圍着江堤怨皇天。

親不親,家鄉情,村裏人不忍心讓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頭沿江尋找他們的遺體。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江水清澈明亮,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裏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滿懷希望趕過去,果見一男一女,背貼着背,女的反剪雙手緊負着男的,原來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説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後來這個曹娥負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賀盤村。

曹娥江風景。據説波濤洶湧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直到現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騰咆哮,一到曹娥廟前面,立即變得無聲無息,彷彿愧對孝女,悄悄遁去,過了曹娥廟門口,才敢再發出響聲,真叫人歎為奇蹟。

據説,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五月初五為何叫做端午節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著作,可以説是周處給後世中國人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圖為周處處三害故事插圖――周處鬥蛟龍。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緣起和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説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説:“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為端一,八年級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説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