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勵志 > 話語勵志

端午節感悟

欄目: 話語勵志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端午節感悟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粽子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兒時的歌謠至今還記憶猶新,久久回味。小時候每過端午都非常興奮因為爸爸媽媽一定會帶我去買衣服,每個小孩子都會穿新衣服。孩童時在鄉下農村的時候,每到端午節之前,每家每户都要開始為包粽子準備了,因為在我們那裏,這個時候剛好也不是農忙季節,可以比較休閒地準備過節了,感覺就好象要過年一樣,其實上我們在節日到來好多天前就已經有氛圍了。煮棕葉、熬生米、切好豬肉和準備好鹹蛋,然後一家人喜樂融融地在一起開始包粽子,那個年代,那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是最快樂的一羣人了!

在當時,鄉下里過節包粽子喜慶歡樂的時候,很多人應該只是把節日當作一個簡單的傳統日子,但若要問到端午節的由來,有什麼樣的紀念意義,我想很多人都不一定回答得上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深最廣,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承許久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逢此節,過節的心情和感受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每一年單位都給每一個幹部職工發送粽子、皮蛋和鹹蛋,單位這樣的人性化的節日關懷讓大家感覺到一絲濃濃的温暖,很有人情味!這些年來,我們這代人,端午節的節日概念與氛圍逐漸慢慢淡去,感覺到周圍也沒有太濃烈的節日氛圍了。

中國有太多的節日,一個月至少有一個。比如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日,值得慶賀,於是有了元宵節;八月十五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最亮的日子,於是就有了中秋節。三月九年級,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於是就有了女人節;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就有了女兒節,還有鬼節七月半....等。

中國節日有着它的文化內涵,並不是表面的吃喝與儀式,而是滲透在吃喝裏面的每個節日意義和深厚的濃濃情。但也不外乎,中國人最注重吃,最盼望吃。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多災荒多戰亂,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從而使得民以食為天,社會問題吃飯最大。發展到了近代,仍然是“三民主義,民生第一”,因此,街坊鄰居見面打招呼第一句,就是關切地問候:“您吃了嗎?”

中國這個實實在在的傳統,也影響了關係密切的歐洲,只不過人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追求的層次更高,俄羅斯人見面説的是:“祝您胃口好!”,英國人見面就祝福“好肚!油肚!”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這是社會貧富懸殊的寫照。然而到了節日,則是家家盡歡,無論貧富都要過節,也都能過節,就像王寶強的歌中唱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買不起紅絨花的楊白勞,也要買上二尺紅頭繩,用王大嬸送來的玉米麪也要包一頓餃子。

其實這也很累。

筆者:閃耀吧.流年

Tags:感悟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