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習 > 實習日記

普通地質實習報告(含日記)

欄目: 實習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1.05W

普通地質實習報告

普通地質實習報告(含日記)

摘 要

根據學校的教程安排,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我們這次實習的目的在於 :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瞭解野外地質工作操作步驟,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瞭解我們萍鄉地區地質發展過程。瞭解了地殼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了一些常見的礦石,為學習後續課程打下穩定的基礎。

實習地區:

1、 五陂下—王坑煤礦

2、 孽龍洞

3、 三口巖—新泉路段

人員組成:能源系地測(3)班 實習小組第四組(組長;吳坤,組員共8人)

指導老師:易聖生

起止時間: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8日。野外觀察3天,室內講課2天,室內編寫報告5天,共10天。

報告人:吳坤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4日

實習地點:五陂下——王坑煤礦

今天是我們實習的第一天,首先我們沿着河邊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灘。路邊陡峭的高山,在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巖層地質構造非常明顯,我們看到了巖層的褶皺構造,各種形狀各不相同。在王坑水電站公路旁,易老師帶領我們怎樣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在水電站對面的山上的巖層中還能看到煤層,由於煤層厚度不到30公分,沒有可開採的價值!最後,易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巖層的剖面,從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巖層的產狀。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環的重要路徑,對全球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與輸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還不斷地改變着地表形態,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沖溝、深切的峽谷、沖積扇、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區,廣闊的水面對該地區的氣候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今天我們所實習的主要目的和學習到的內容是:

1、瞭解什麼是河流河牀、河漫灘,河流的凸岸,凹岸和階地?

河流,指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

河牀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也就是河流兩岸間的容水部分。河牀由於受側向侵蝕作用而彎曲,經常改變河道位置,所以河牀底部沖積物複雜多變,一般來説山區河流河牀底部大多為堅硬巖石或大顆粒巖石、卵石以及由於側面侵蝕帶來的大量的細小顆粒。平原區河流的河牀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組成。

凸岸和凹岸(如圖一)又稱邊灘沉積,是沖積相沉積類型之一。凸岸壩是形成於曲流河凸岸的堆積地貌。這是由於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處流速較大,凹岸受到強烈側蝕,形成深槽凸岸處流速較小,因此沉積物便在靠凸岸處堆積下來。凸岸壩通常由砂質沉積物組成,在剖面上呈板狀沙體,分選較好;下部具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沙紋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

河漫灘 位於河牀主槽一側或兩側,在雨季洪水時被淹沒,雨季過後水位下降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牀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所以南方地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於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後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階地:指由於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寬廣的谷底突出在新河牀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寬廣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灘,河牀只佔小部分。當地面因構造運動大面積上升:或氣候變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減少;或海平面降低,都會引起河流強烈侵蝕河牀底部,造成下切現象,河牀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灘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為階地。河流如果發生多次侵蝕下切,就可能產生多級階地。階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傾斜,與新河牀間有很明顯的陡坎。(如圖二)

巖層產狀

巖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巖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巖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巖層產狀三要素。巖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巖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巖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巖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走向為NE110°與SW29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巖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巖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巖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巖層的(真)傾角。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傾角為∠30°。所以,巖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巖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如圖三所示)

巖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 ,如205∠65,即傾向為南西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NW65°或SE6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沉積巖

地球上的巖石可以分為三種: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其中,沉積巖的形成:

1. 物質堆積。在地球表面的低窪處,例如山谷、盆地、三角洲、海洋底部,會有物質堆積(這些物質包括流水和風搬運來的沙子、泥土、灰塵、生物的殘骸,以及原本就生活在這裏的生物的殘骸)。這些物質年復一年地層層堆積,越來越厚,甚至厚到幾公里。

2. 沉積物深埋。與此同時,沉積物下方的地殼在不斷地升降運動。如果這地方下陷,這些沉積物就會被深埋在地殼深處,在巨大的壓力、高温下,經歷很長時間,最後形成巖石。3. 沉積巖出露。這些已經形成的沉積巖,可能又由於地殼的上升運動,露出地表,形成我們看見的、具有層狀結構的巖石。例如,王坑河谷兩側的山,大多數是由遠古時期形成的沉積巖構成。圖四為膠結質礫巖

層面構造:

沉積巖巖層面上的特徵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徵同樣反映了沉積巖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誌。其中的波痕特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積巖的肉眼鑑定:

在鑑定碎屑巖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鑑定泥質巖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徵,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鑑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並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

斷層與河:

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為什麼説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斷層呢?因為斷層面一般不是一個單一的面,其寬度一般由數十釐米到數十米。破碎帶內常充填有經過揉搓的大小不等、成分雜亂的巖石碎塊或碎屑、巖片,一般情況下,斷層規模越大,破碎帶越寬,結構越複雜。破碎帶巖層破碎,抗風化能力小,因此,沿破碎帶分佈的方向上一般地勢較低,經流水常年的沖刷後便發展成啦規模不等的河牀,有的規模較大的就成為江或湖泊。象我們中國的黃河、長江都是些大的斷層。結合易老師給我們講過逢溝必斷的理論,所有説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由斷層經上流常年穩定的水源沖刷形成的。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5日

實習地點:清溪孽龍洞

孽龍洞位於距萍鄉市區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萍鄉孽龍洞 素有"吳楚咽喉"之稱,萍鄉市位於江西省的西部,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

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孽龍洞,經科學家考察論證,孽龍洞是一個形成於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長4公里,內有地下河貫穿首尾,常年流水不斷,泉聲沸然。水聲淙淙如彈琴,瀑布傾瀉似雷鳴。“洞天飛瀑”十分壯觀,清泉從9米峭壁上飛流直下,跌入碧潭,激起無數浪花,頗有“捲起千堆雪”之勢。有一塊巨石上有一“天池”,它的邊沿由薄如瓷碟,形似荷花瓣的石鐘乳疊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池底幾株石花,潔白如玉,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美不可言,令人拍掌叫絕。“靈泉”終年保持不溢不落的水位, 留給人們一個不解的謎,“蘑菇山”清流淙淙,環山而下,迭次匯成多處小瀑,正是“黃山無懸流飛瀑”。

孽龍洞內石乳遍佈,形態萬千,是一座石頭模型的地下藝術長廊,那裏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自然生成的,有的似仙女下凡,有的如仙人對弈,有的似仙鶴長鳴,有的如蛟龍探海。還有那聳立的“寶塔”,參天的“玉樹”,懸掛的“瓜果”,挺拔的“神針”,飄落的“羅幔”,無一不形象逼真。就像一件件精緻的工藝珍品,無不神奇絕妙,驚歎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質研究區域。

喀斯特地貌生成的必要條件: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巖巖層上形成的地貌景觀。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酸性的水溶解。自然界裏的水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巖溶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碳酸,再與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一起,與地下的石灰巖發生反應。碳酸鈣鹽類巖中的鈣離子被碳酸轉移出來,並被地下水帶走,看似堅硬的巖石就這樣被水一點點溶蝕了。按地貌景觀特徵,巖溶地貌又分為多個類型:以石芽、石柱為特色的石林型,以峯叢、峯林為特色的桂林型,以大峽谷為代表的三峽型、以及以溶洞為代表的溶洞——清溪孽龍洞

所以,它的形成必需具備以下3個條件:

1、 可溶性巖石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裏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於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着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 白雲巖> 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2、巖石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及溶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麼?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巖溶作用的深入。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7日

實習地點:新泉、三口巖

這裏與五陂下最大的不同就是這有大面積的變質巖系的存在。

變質巖的礦物成分

變質巖的礦物成分,既決定於原巖性質,還與變質作用的性質、強度密切相關,因此變質巖具有自己的礦物成分特點,又和火成巖、沉積巖有一定聯繫,且比它們更復雜多樣。主要在變質巖中出現的礦物:剛玉,石墨紅柱石,藍晶石,矽線石葉臘石,十字石,堇青石硬綠泥石,硬玉,濁沸石方柱石,鈉雲母,絹雲母
簾石類,葡萄石,硬柱石綠纖石,鈣鋁榴石符山石,綠泥石,陽起石藍閃石,滑石,蛇紋石直閃石,硅鎂石,透閃石鈣鎂橄欖石,鈣鐵輝石薔薇輝石,硅灰石等。原巖受變質作用的程度不同,變質情況也不同,一般分為低級變質、中級和高級變質。變質級別越高,變質程度越深。如沉積巖粘土質巖石在低級作用下,形成板巖;在中級變質時形成雲母片巖;在高級變質作用下形成片麻巖。(如右圖)

變質巖---結構和構造特徵

巖石中礦物的粒度、形態和晶體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特徵,稱之為結構。變質巖的結構,頗為特別,因為其是一種轉化改造原巖的巖石。根據成因,其結構一般可分為四類:碎裂結構,變晶結構,變餘結構和交代結構。
變質巖的構造是指巖石組分在空間上的排列和分佈所反映的巖石構成方式,着重於礦物集合體的空間分佈特徵。按其成因可劃分為三類:變餘構造,變成構造和混合巖構造。
結構構造是變質巖的重要特徵,常用作變質巖分類命名的重要依據。通過對結構和構造的研究,還可以瞭解變質巖的原巖,判斷原巖所經受的變質作用、環境、方式和程度等特點。

接觸變質巖

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成為接觸變質巖。它們分佈在緊靠巖漿巖侵入體的圍巖中。圍巖由於温度升高,發生重結晶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熱接觸變質巖,而由於巖漿中逸出的氣態、液態溶液的影響使圍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接觸交代變質巖。熱接觸變質巖中常見的有角巖類,斑點板巖,大理巖,而接觸交代變質巖最常見的是矽卡巖。

區域變質巖

區域變質巖是原巖經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引起區域變質作用的因素較複雜,往往是温度、定向壓力和具有化學活動性流體的綜合作用。其温度變化可在200-300℃至700-800℃,壓力可自0.1-0.2GPa至1.0GPa,地熱梯度的變化範圍也很大,可自7℃/km-60℃/km。
由於區域變質作用的分佈範圍是區域性的,因而區域變質巖常大面積分佈,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有的地區甚至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並且變質程度深淺不同的區域變質巖在空間上常作帶狀分佈。
區域變質巖從太古代早期到新生代都有出現,前寒武帶結晶基底主要由區域變質巖和混合巖、巖漿巖構成。古生代以後的區域變質巖主要分佈在造山帶。主要有: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變粒巖、角閃巖、麻粒巖、榴輝巖、石英巖。


根據教學安排,我們地測,(3)班進行了為期5五天的 地質實習,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鞏固和加深課堂學過的理論知識。理論是建在實踐之上的,之有通過實踐,理論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在於理論界結合實際,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後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畫上一個逗號。

這次實習的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長點,我想理解的會更深更透徹些的。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們完滿的完成啦這次實踐的幾項主要任務:

1、培養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例如:皺褶構造,斷裂構造特徵等地質現象。

2、 熟悉使用地質羅盤對巖層產狀要素的測定。

3、 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瞭解到地質學的重要。

4、 同時,這次實習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和品質都是以此很好的考驗,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鍊。

Tags:實習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