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習 > 實習實踐

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欄目: 實習實踐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我以我心看家鄉
——“遊覽”解放前後家鄉變化所感摘要:我的家鄉——安龍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地跨東經104。59‘——105。41’,北緯24。55’——25。33’。其東,東北,北,西分別與冊亨,貞豐,興仁三縣和興義市接壤,南以南盤江與廣西隆林自治縣相望。
安龍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山川秀麗,是個風情濃郁的多民族縣。安龍人民勤勞,樸實,聰慧,用辛勤的勞動建設自己的家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各族人民正團結奮鬥,繼往開來,共創美好的明天。自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人民精神煥發,鬥志昂揚,改革創新,勤奮創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1989年,全縣實現了第一步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各項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百業興旺。

( 文祕範文整理)

關鍵詞:改革開放全面發展政策方針共同致富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安龍的歷史,瞭解它,熟悉它。
一農業
安龍自然環境優越,農業資源豐富,是綜合性農業地區。
解放前,由於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加之地區偏遠,交通閉塞,文化落後,農業生產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政府認真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帶領各族人民變革生產關係,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農業科學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不斷髮展。1988年,農業總產值7551萬元,比1952年的1101萬元增長5.86倍。其中,種植業增長4.7倍,林業增長7.45倍,牧業增長24.1倍,副業增長5倍。


解放以來,農業生產發展幾經曲折。五十年代初期,實行農業互助合作,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業經濟充滿生機。1958至1960年,受“左”傾錯誤影響,加上自然災害,造成農業產量大幅度下降。由於廣大幹部羣眾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抵制,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堅持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糧食產量才得以在5000噸左右徘徊。十年間,平均每年增產幅度僅0.9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經營承包責任制,逐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漁業得到全面發展。1988年與1978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152%,農民人均收入增長5.9倍。

二水利電力
縣境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內河水能理論藴藏量98001千瓦,可興修水力發電站57座,裝機69642千瓦,年發電27958.4萬千瓦小時。解放後,電力建設從無到有,取得初步成就。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電力建設,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電力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建設”思想的指導下,本縣根據境內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治水辦電,五十年代初期,培修攔山溝,小山塘,攔水壩,打井建井,努力提高抗禦乾旱和水災的能力。農業合作化後,掀起大辦水利熱潮,蓄水,引水,提灌等幾十個工程上馬,為後來的水利建設奠定了基礎。六十年代中期,以整修,歲修為主,進行蓄水工程和機械提水站建設。七十年代,貫徹“蓄,小,羣”的方針,興修了大量的山塘水庫,提水引水工程和以筏子河電站為骨幹的一批小水電站。1978年以後,“建管並重,講求實效”,實行配套挖潛,綜合利用,對全縣水利電力設施檢查,整修和續修配套,提高了效益。到1987年,共建成灌溉水利設施499處,蓄水量1610萬立方米,提引水總流量6144立方米每秒;干支渠417條,總長506.3千米,有效灌溉面積137808畝,保證灌溉面積106351畝:治理海子21處;建成水電站39座,裝機總容量3412.5千瓦,年發電量579.7萬千瓦小時,架設輸電線路228.53千米,使縣城和各區所在地,廠礦,企業以及農村38.9%的農户用上了電。1989年輸電線路併入國家電網。水利電力事業的發展,為促進本縣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工業
清代及民國時期,安龍是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想結合為核心。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工業生產極端落後,僅有水銀,硝磺,煤。生鐵等小規模礦產採練,生產手段原始,產量極底。唯家庭手工業種類稍多,有鐵木農具加工,造紙,釀酒,紡織及食品加工等。均為家庭作坊式生產。直至民國29年(1940年)貴州製糖廠在本縣建立以後,始有小型近代工業出現,1949年時,全縣工業總值43.3萬元,95%以上系私營手工業產值。

解放初期,完成民主改革,私營手工業初步納入社會主義改造的軌道,國營工業初步建立,主要產品產量有所增加,到1952年底,全縣工業總產值53.6萬元,地方國營工業產值上升為10.07%。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貫徹執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過程中,接收了部分私營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並加以整頓和提高。

“二五”時期,由於“大躍進”,高指標,浮誇風等“左”傾錯誤氾濫,地方基本建設規模迅猛擴大,1958年全縣各級辦廠1127個,工業投資59.36萬元,大大超過了經濟承受能力,工業產值及產品產量起伏不定。

在1963至1965年的三年調整時期,經過整頓企業,開展增產節約和“五反”運動大部分輕,手工業生產有所回升,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成本下降,虧損面減少,工業生產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6至1970年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文化大革命”運動,工業生產停滯,1967年的工業生產下降到至1957年以來的最低點。

“四五”時期,興建了一批基建項目,筏子河電站,魯溝水泥廠等相繼建成的投產。開始整頓和加強企業管理,使管理混亂,不講經濟效益的狀況有所改變。

1977年後,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新時期,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推動生產發展。1987年,企業改革逐步轉為推行承包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並舉階段,實行承包招標和廠長(經理)招聘制,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多種經濟成分,放手發展城鄉集體和其他經濟類型的工業,鼓勵城鄉工業發展,繼續推行橫向經濟聯合等改革措施,工業生產躍上一個新台階。

1988年,全縣國營,集體及個體工業單位3062個,全年工業總產值2974萬元。地方工業產品打破自產自銷格局,逐步向外拓展市場。


四交通郵電
安龍地處偏遠,交通向不發達。明代設置驛道沿用數百年,民國中期始有公路建設。流經境內的南盤江,古代即可通舟楫,但礁多灘險,僅在春夏汛期可供航運,故運輸工具歷來以人力,馱馬為主。1950年後,交通運輸事業發展較快,至1988年底,境內有公路1490.9千米,鄉鄉通公路,幹線可打省內及雲南,廣西;運輸工具以汽車為主,輔以馬車,拖拉機,人挑馬伕現象已很少;南盤江航道經初步整治後可通航30噸級貨輪和100噸級拖駁船隊。

明代設置驛站,僅供官府傳遞文書。現代郵政,電信業務的開展則始於清末,因設施簡陋,兼受交通落後的影響,電信線路經常損壞,通訊時斷時續。郵政較長時間使用徒步投遞。經歷年建設,設備不斷添置更新,機構下延,至今服務面已覆蓋全縣城鎮鄉村,形成了包括函件,包件,機要件,報刊發行,匯兑,儲蓄,電話,電報等項內容的為全社會服務的綜合性服務機構,

五商業
民國初期,軍閥割據,混戰,百業凋敝,商業隨之萎縮。中期,工業品輸入逐漸增長,貿易漸次復甦,城內資本較為雄厚的商號發展到十餘家,專營綢緞,棉布,百貨,藥材,糧食,糖,酒,鹽的店鋪數十家,旅店,馬棧,飯館充斥大街小巷。後期,雖先後修通“沙八”,“安興”公路,有了汽車運輸,但由於國民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社會動盪,通貨膨脹沒,商業漸趨蕭條。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國營產業機構,接着組織供銷合作社,控制食鹽,棉紗,布匹,糧食市場,穩定物價,安定人民生活。1953年起,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全縣形成國營,公私合營,合作和個體商業並存的商業體系,在“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方針指引下,努力搞好商品流通,為發展工農業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務。


六十年代初期,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營商業恢復和增建專業公司,創辦生產,加工企業,增設批發,零售和農副產品採購機構;供銷合作商業主要面對農村市場,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送貨上門,擴大銷售,全縣商業很快恢復生機。

1978年後,逐步改革商業體制,改變過去統得過死,渠道少,環節多得封閉流通體系,堅持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的方針,按照商品流向組織貨源,多渠道豐富物資供應,改進經營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全縣商業蓬勃發展。1985年後,在國營和供銷合作商業中試行,推廣租賃承包經營責任制,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隨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縣商業購銷兩旺,市場呈現處解放以來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


六總結
綜上我們可以從農業,水利電力,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等方面在解放前後的巨大變化透視到我的家鄉——安龍在解放前後的發展狀況。雖然發展的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中間也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坎坷,但路再直也有拐彎處,挫折只是換個角度體味人生。勤勞智慧的安龍人民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在黨政領導特別是老同志的帶領下,深入調查研究,既掌握了現實情況,又瞭解了歷史源流,從而提出許多因勢利導的好思路和揚長避短的好辦法,為縣委,縣政府形成興安富民的策略思想,制定符合安龍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實施方案,提供了價值較高的參考。

( 文祕範文整理)

經濟上的暫時貧窮不算真正的貧窮,而對縣情認識的貧乏才是真正的貧窮。要想讓家鄉真正地富裕起來,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把黨的方針政策同安龍的實際密切結合起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

安龍人民勤勞,樸實,智慧,用辛勤的勞動建設自己的家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各族人民正團結奮鬥,繼往開來,共創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