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羣眾觀徵文稿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1.35W
“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樸實無華、耳熟能詳的話語,藴含着豐富而深刻的哲理,不僅在人民羣眾中廣為流傳,而且成為了我黨幹部的自覺實踐,成為了黨領導羣眾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重大法寶。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交織並存的關鍵時期,社會環境發生多元化深刻變化的歷史背景下,自覺堅持黨的羣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羣眾路線,對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羣眾觀點的精神不過時
  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凸顯,許多幹部往往感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不少領導幹部一提到羣眾工作直搖頭,連説“太難”。問他難在哪裏,回答恐怕都是“羣眾不配合,羣眾不理解”,什麼責任都推到羣眾身上。恐怕羣眾工作難,問題並不在羣眾,而是在於領導幹部本身。實際上,在社會管理領域,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難以完全適應新變化,從根本上説就是沒有堅持好羣眾路線這個科學方法。實踐總是在發展變化的,過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為一切變化提供現成的答案,關鍵就是要開動腦筋,把羣眾路線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則等等充分靈活運用於新的實際,創造出適應新形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來。比如,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情況下,如何密切聯繫羣眾?在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如何增進幹部羣眾之間的信任和社會共識?在各種利益博弈加劇的情況下,如何更好解決羣眾實際問題?在一些幹部作風不實、行為失範的情況下,幹部如何更好帶領羣眾?如果不結合實際深入思考創新,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會自己跑出來的。
  作為黨的生命線,羣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創造的一種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方法。社會管理,説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羣眾切身利益。只有堅持貫徹羣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斷實現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二、羣眾觀點的要求並不高
  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羣眾觀點,是羣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如果説一切為了羣眾講的是目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那麼一切依靠羣眾則講的就是手段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做、採取什麼方式去做的問題;
這是因為:第一,一切為了羣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第二,一切為了羣眾,就必須對人民負責,善於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第三,一切依靠羣眾,首先要相信羣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羣眾的革命首創精神;
一切依靠羣眾,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第四,一切依靠羣眾,就應該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應該善於從羣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羣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發動羣眾、組織羣眾。要在新形勢下努力創造發動與組織羣眾的新方式、新方法。
  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羣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過程,從認識論上説,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這就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羣眾路線的工作路線有機統一起來。要做到“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首先要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向羣眾做調查工作。做到從羣眾中來,只是完成了領導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從羣眾中集中起來的領導意見再回到羣眾中去,使羣眾認識到這些意見是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的,號召羣眾實行起來、化作他們自覺的行動,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成為人民羣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
  新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羣眾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羣眾基礎;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離不開堅實的羣眾基礎。所以説羣眾路線是我們工作中必須堅持的政治路線。
  (一)、堅持“從羣眾中來”——正確認識和了解羣眾的實際需要,使決策的每個環節都符合羣眾利益。
  首先,要有正確認識羣眾利益的自覺性。隨着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形成。我們必須正視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在維護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儘量照顧好不同方面羣眾的實際利益。在作決策時,如果不能客觀對待社會經濟成份多樣化的歷史必然性,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體利益需求的差異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盡力滿足不同社會主體的合理要求,就難以體現執政為民的本質,難以凝聚廣大人民羣眾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會陷入被動。
  其次,要有及時發現羣眾需要的敏鋭性。要改變過去“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麼,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和服務模式。要善於發現羣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最關心的事情、最需要的決策,及時化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滿足羣眾的現實要求;
要從經常性地徵詢羣眾對現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瞭解羣眾的滿意程度,調整決策思路,充實和完善決策內容,滿足羣眾新的需求;
要從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中,捕捉新的決策信息,以適度的超前決策,引導和開發羣眾潛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羣眾民主決策的主動性。一切正確的決策和辦法,歸根結底只能來源於人民羣眾的實踐。工作中凡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必須交給羣眾討論,請羣眾獻計獻策。同時,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人民羣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新經驗、新典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二),堅持“到羣眾中去”——用市場的、民主的、法制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羣眾利益。
  首先,把尊重羣眾首創精神與黨委政府的有效服務結合起來,推動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在,民營經濟已經或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對民間資本,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應當允許經營;
凡是國有集體企業退出的領域,都應當鼓勵進入;
凡是給予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都應當同樣給予民營企業,從而不斷增加民營經濟總量。
  其次,把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與必要的行政配置結合起來,實現羣眾利益的最大化。毫無疑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市場發育還不成熟,人民羣眾對市場信息還不瞭解、對市場規則還不熟悉、對市場運作還不適應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沿襲計劃體制的辦法管理經濟,絕對行不通;
同時,如果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勢必損害羣眾的根本利益。要通過雙重力量的推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過去那種農户各自為戰、東奔西投的混亂局面逐步向合理的產業分工轉變。
  再次,把鼓勵競爭與扶貧濟困結合起來,謀求人民羣眾的共同富裕。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鐵定法則。但對基礎差、底子薄、交通閉塞、人才匱乏的貧困落後地區,對缺乏經營頭腦、沒有技術專長、缺少資金的下崗職工和農村困難户,黨委和政府有責任幫助他們逐步富裕起來,通過政策扶持、集中扶貧,送項目、傳技術、幫資金、找出路,解決貧困地區和部分貧困人口温飽問題。
  (三)、堅持“融入羣眾之中”——轉換角色,恪盡職守,塑造忠實代表羣眾利益的決策者形象。
  要使決策真正實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決策主體融入羣眾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須正確把握角色。應當明確,黨委和政府與羣眾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領導行為只不過是聯結這種關係的手段。融入羣眾之中,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傳統的“領導”角色轉變為徹底的“服務”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羣眾對決策的需求心理、對已出台決策的評價反映、對未來決策走向的企盼,才能與羣眾一起平等協商,溝通內心世界,進而實現決策的完善與創新。
  其次,必須忠實履行職責。把決策真正變成人民羣眾用來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法寶。為此,一是要準確把握決策依據。人民羣眾的利益需求是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二是要端正決策動機。是為謀求個人、小團體或某個組織利益而決策,還是為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而決策,是判斷是否真正走羣眾路線的分水嶺。決不能利用執政優勢,去幹那些利己主義的決策行為。三是保證決策落實。再好的決策產品,不能到達人民羣眾手中,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實現“貨”暢其流,一要充分發揮黨政組織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絕“截流”現象;
二要高度重視基層組織、中介組織、羣眾組織等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構決策產品流通網絡;
三要建立決策產品阻滯的應急處理機制,防患於未然。
  三、羣眾觀點的傳統不能丟
  跨越了近百年的歷史長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們羣眾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同時,黨的理論和領導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完善,黨的組織和黨的幹部也在不斷髮展壯大。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的幹部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大批年輕同志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欣欣向榮,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黨員幹部作為時代的領頭人,一些黨員幹部逐漸淡忘了黨的羣眾觀點,不懂得或不熟悉羣眾路線的原理和方法,不能自覺堅持羣眾路線,產生了脱離羣眾的現象。我們也,在堅持黨的羣眾路線這個問題上,有少數領導幹部存在着認識不清、處理不好的問題,已經丟掉或部分丟掉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的甚至嚴重脱離羣眾。相對來講,這些年輕領導幹部對於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還不那麼熟悉,對於依靠羣眾的極端重要性體會得還不那麼深刻,對於貫徹執行黨的羣眾路線在行動上還不那麼自覺。因此,要下大力氣抓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再教育,使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自覺行動。
  無論是在戰爭歲月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困難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共產黨員的身影,共產黨員的奉獻,始終紮根於羣眾之中,水乳交融,生生不息。
  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雖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但人民羣眾作為時代主體的地位、推動時代發展的歷史作用並沒有變。羣眾觀決定着羣眾工作,羣眾工作決定着羣眾基礎。缺乏堅實的羣眾基礎,什麼事情也辦不成。
  社會分化與重組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層次的升級,社會分工的細化,人民羣眾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新的社會階層、羣體在迅速發展,因而社會階層、羣體從過去的單一變得多樣,特別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羣體。社會階層的分化、利益團體的出現、社會共識的滯後等,使得羣眾概念在不斷髮展延伸。面對複雜多變的新情況,有必要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新時期的羣眾包括不同階層,凡是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維護祖國統一、遵紀守法的公民都屬於羣眾範疇。第二、人民羣眾的政治思想水平、見識與才幹顯著提高,政治鑑別力、參與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促使羣眾的構成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第三、隨着黨組織隊伍的日益龐大,普通黨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相對於更為廣大的非黨羣眾來説,他們是執政黨黨員,具有區別於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與相對較少的黨員領導幹部相比,他們又屬於羣眾。
  在多元社會中,不同階層間容易產生利益糾葛和問題。因此,提高黨的社會整合能力,是轉型時期堅持羣眾路線的關鍵所在,黨的羣眾工作的“對象”也變得更加廣泛。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為執政黨合理利用社會力量來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開展羣眾工作提供了可能。當前,中國根本的決策規範是羣眾路線
  四、應用羣眾觀點要與時俱進
  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羣眾觀點和黨的羣眾路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紮實做好聯繫羣眾、宣傳羣眾、組織羣眾、服務羣眾、團結羣眾的工作,不斷提高羣眾工作水平。
  (一)新時期羣眾觀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延伸,豐富了黨的羣眾路線,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
  羣眾觀點是羣眾路線的核心所在,是貫徹羣眾路線的思想基礎和前提。
  社會分化與重組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層次的升級,社會分工的細化,人民羣眾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新的社會階層、羣體在迅速發展,因而社會階層、羣體從過去的單一變得多樣,特別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羣體。社會階層的分化、利益團體的出現、社會共識的滯後等,使得羣眾概念在不斷髮展延伸。面對複雜多變的新情況,有必要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新時期的羣眾包括不同階層,凡是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維護祖國統一、遵紀守法的公民都屬於羣眾範疇。第二、人民羣眾的政治思想水平、見識與才幹顯著提高,政治鑑別力、參與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促使羣眾的構成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第三、隨着黨組織隊伍的日益龐大,普通黨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相對於更為廣大的非黨羣眾來説,他們是執政黨黨員,具有區別於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與相對較少的黨員領導幹部相比,他們又屬於羣眾。
  在多元社會中,不同階層間容易產生利益糾葛和問題。因此,提高黨的社會整合能力,是轉型時期堅持羣眾路線的關鍵所在,黨的羣眾工作的“對象”也變得更加廣泛。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為執政黨合理利用社會力量來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開展羣眾工作提供了可能。當前,中國根本的決策規範是羣眾路線
  胡錦濤告誡幹部要從人民羣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人民羣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廣大幹部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做到關心農民羣眾、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他指出:“從我國的未來發展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鉅的任務在農村。我們説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農村。”“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水平,無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什麼程度,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會變。古語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確保解決十二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來説,保持農村穩定是保持全國穩定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近年來,農村一些地方幹羣關係緊張,羣體上訪事件增加,社會治安不好,其中固然有很多種原因,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部分羣眾生產生活困難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總之,我們必須從鞏固工農聯盟、加強國家的政權基礎,從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高度,深刻認識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更大的氣力做好工作。”
  “以羣眾利益為首”是和諧社會理論和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也是新時期羣眾路線的特色
  胡錦濤同志提出和強調,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利益。在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他又提出和論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他説“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把羣眾利益放在首位。”(《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把這個戰略思想歸結為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因此他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羣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人民羣眾以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
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羣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羣眾基礎,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做好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必須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法。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羣眾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在總結運用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尤其要在密切聯繫羣眾上下功夫、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在增進信任上下功夫、在增強法治觀念上下功夫、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把實際情況和工作部署向羣眾講清楚,虛心聽取羣眾意見,努力滿足羣眾在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衞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嚴格按照法律和政策開展工作,以模範行動帶動羣眾,增強羣眾工作的親和力、感染力,把羣眾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針對從羣眾中來的方式方法,我們要在繼續堅持完善傳統的以民主、法制的為主要手段的基礎上,切實暢通羣眾利益和訴求表達的渠道,解決羣眾問題。同時應高度重視信訪、媒體、網絡在瞭解社情民意、反映羣眾訴求、徵求羣眾意見、教育引導羣眾中的作用,注重發揮信息化通訊科技工具作用,充分運用高科技時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及時瞭解羣眾意見,排查矛盾,解決羣眾困難,創新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切實把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落在實處。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饋機制,最大限度地消除黨委、政府和羣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內容的及時與廣泛,形成了一個信息透明、交流暢通,直接對話、平等溝通的網上社會。“網絡通四海、網絡達網民”,網絡連接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一切,都為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當家做主”提供了便利和保證。廣大人民羣眾通過網絡真實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喜、所憂、所怨、所盼;
黨委、政府利用網絡可以最直接地聽到社會各方面的反應,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增進網民和幹部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溝通,使政府與羣眾之間聯繫更為緊密。網絡已成為黨和政府聯繫羣眾的重要載體、瞭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
  利用網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羣眾路線的體現,也是黨委、政府工作的一個創新。關注網絡、重視網絡、充分利用好網絡,是各級黨委政府深入羣眾、發揚民主、推動發展的一種嶄新方式。研究熟悉網絡,善於運用網絡,學會用網民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開展網絡交流,是現代領導幹部必備的素質之一,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我們相信,只要善待善引,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將為實現公眾有序政治參與、政府汲取民間智慧提供一個重要平台,必將成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建設性力量。
  羣眾工作信息化。在當前信息化的背景下,黨一直強調的“密切聯繫羣眾”“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工作方式,正通過全新的途徑和方式——互聯網絡的渠道來補充實現,以實現更廣泛的羣眾聯繫和“零距離”接觸。截至2019年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網民規模已佔全球網民總數的23.2%,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地反應和影響着當今社會。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內容的及時與廣泛,形成了一個信息透明、交流暢通,直接對話、平等溝通的網上社會。黨委、政府利用網絡可以最直接地聽到社會各方面的反應,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增進網民和幹部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溝通,使政府與羣眾之間聯繫更為緊密。繼2019年胡錦濤總書記與網民在線交流後,2019年,温家寶總理也在網上直面網民、真情互動。温家寶首次和網民在線交流時就説:“我覺得這種交流能使我看到網友的意見和要求,網友也知道政府的政策。一個為民的政府應該是聯繫羣眾的政府,與羣眾聯繫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利用現代網絡與羣眾進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2019年11月在考察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信息工作時強調,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切實加強新形勢下反腐倡廉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拓寬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眾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網絡已成為黨和政府聯繫羣眾的重要載體、瞭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利用網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羣眾路線的體現,也是黨委、政府工作的一個創新。關注網絡、重視網絡、充分利用好網絡,是各級黨委政府深入羣眾、發揚民主、推動發展的一種嶄新方式。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羣眾觀徵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