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3K
楊善洲,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永遠寫在秋天裏,2010年,楊善洲因病逝世,享年83歲。那麼關於學習楊善洲精神的心得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三篇,以供參考。

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三篇

   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

穿着草鞋的書記

用共產黨人的忠誠和擔當

嘔心瀝血改變落後貧窮

  把深山大溝建成了“滇西糧倉”

您,是農民的兒子

撿拾果核的書記

用共產黨人的奉獻和堅守

燃盡生命最後的燭光

把荒山禿嶺變成了葱葱綠洲

您,是大山的兒子

在位時,艱苦奮鬥不負民望

退休後,老驥伏櫪造福百姓

清廉,自上任時起

貢獻,直到最後一天

您,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您的故事 讓我們

熱淚盈眶 心潮澎湃

我想用盡所有美好的語言

稱頌您的

一心為民 公僕本色

謳歌您的

淡泊名利 鞠躬盡瘁

讚美您的

上善若水 海納百川

感歎您的

大山品質 高原情懷

您是一面光輝的旗幟

引領黨員幹部

到基層百姓中去當“雪松”

您是令人欽佩學習的榜樣

教誨我們

共產黨人就要“自討苦吃”

您立在田埂之間

深深的紮根於人民羣眾中

您站在青山之巔

駐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悄悄地來 悄悄地走

身後,一縷清風徐來

貧窮的“富翁”

您的故事 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

沿着您的足跡 我們將繼續前行

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

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擔任保山地委20年的地廳級幹部,幾十年如一日,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兑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羣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義無反顧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交給國家

電影《楊善洲》給我們展現了一名廉潔奉公、無私奉獻黨員幹部,始終保持着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最難得的是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在退休之後還想着為父老鄉親在深山造林,發揚中共黨員的優良傳統。觀看影片過程中,我無數次被其感動,現談一下我觀看影片後的感想。

一、正確認識自己,發揚長處,彌補不足

楊善洲同志從政時間不算短,但時刻記得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不斷鞭策自己。退休前為地方的一把手,卻從不為己某一分私利,哪怕面對子女的不理解也在所不惜。退休後舍小家為大家,為國家和家鄉事業建設不遺餘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相比之下,作為一個普通黨員,我深刻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要向楊善洲同志學習為公為民的精神,在工作崗位上時刻不忘以一個帶頭人的作用帶動身邊的同事積極努力地開展各項工作,做好一名人民的公僕。

二、開展工作要敢於承擔責任

電影中,楊善洲在主持抗旱工作會議的時候,對於是否應開閘放水緩解旱情的事情,與會的同志產生了分歧;一方主張立即打開全區水庫閘門,放水保苗,緩解旱情;另一方則考慮到水庫容量只能保證幾天的供應,過後將帶來更大的用水困難,責任重大,無人敢承擔此責任。此時,楊善洲同志的一句“這個責任我來承擔吧”立刻打破僵局,開閘放水,使得旱情得到有效緩解。事情總是有正反兩個方面,工作中的分歧也在所難免,與其雙方各抒己見、相持不下,不如權衡利弊,敢於承擔責任,打破僵局,才能為事情的順利解決提供保證。

三、工作中要依靠羣眾、教育羣眾、關心羣眾

事前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充分調動羣眾的積極性;關心羣眾,為羣眾排憂解難,解決羣眾的後顧之憂,保護好羣眾的積極性。電影中,楊善洲退休回到家鄉大亮山,他沒有立刻發動羣眾來上山植樹,而是先為當地羣眾放映了一部當時風靡一時的電影《廬山之戀》,放映結束後,觀眾很容易將樹木茂密的廬山和周圍光禿的山巒做對比,心中油然而生要改變山區面貌的激情。楊善洲便號召大夥兒跟他一起去植樹造林,綠化大亮山,同時向羣眾宣傳了山地入股的合作經營模式,讓大家認識到,植樹造林既造福子孫後代,又有現實的收益,極大地調動了羣眾的積極性。植樹造林過程中,楊善洲時刻關心周圍的工友和羣眾,為年老患有關節炎的工友買藥酒,為年輕的工友解決工作和婚姻問題,為當地山區的代課老師解決公辦教師資格問題等,保護了羣眾的積極性。“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楊善洲正是在工作中秉持着依靠羣眾、教育羣眾、關心羣眾的理念,不僅在職期間創造了一個“滇西糧倉”,而且在退休後創造了一個“綠色大亮山”。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不僅要學習楊善洲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工作中勇於擔責、善於協調、依靠羣眾、重視學習的工作作風。只要堅定信念、講求黨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創造不了的奇蹟。學習楊善洲精神,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踐行黨的宗旨,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面對自己的工作,力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成績。

學黨史關於《楊善洲》觀後感

小的時候,我最喜歡問為什麼,總是最喜歡問:“誰是我們身邊最可親可敬的人呢?”但不同的人告訴我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一直在叩問自己,也叩問着身邊的每個人。觀看電視劇《楊善洲》後,我心裏終於有了答案:我們的老書記楊善洲就是我們身邊最可親可敬的人。老書記楊善洲就是一面鏡子,我們要以楊善洲為鏡,讓我們時常對照自己,自覺反省,捫心自問,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幹事、如何為政、如何做官。

電視劇《楊善洲》採取了紀錄片與傳統電視劇平鋪表現手法的雜揉嫁接,突破了紅色經典劇的固定套路,讓觀眾眼前一亮。整個劇本以女記者葉子的採訪和思考、以楊善洲的工作生活兩條線索貫穿全劇,場景的交叉感帶給了觀眾視覺和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力,給觀眾在情感上營造了一種場景變換所造成的心理共鳴。

劇中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就是妻子張玉珍與耕牛“弓背”的跨時空的“人牛對話”。這種跨時空與超常規故事情節的情感穿越,在藝術效果上大大超過了讓演員“獨自哭訴”或者採取人與人之間的“同類理解”的單純設計。“五個女人”在簡陋的房子裏圍着桌子吃飯的鏡頭,加上真實的場景,樸實的服裝道具和演員投入的表演,這個家庭對一家之主的“男人楊善洲”的渴求願望,“一個鏡頭”或“一個場景”或“一個無語的場面”已經將人間親情的缺失表現得淋漓盡致和蕩氣迴腸,不僅催人淚下。更重要的是這種立體表現和錯位表達曲折迂迴地表現了主人公楊善洲身上的共產黨員一心為民、親民,為民謀利辦事、大公大愛的火熱情懷,真正達到了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楊善洲時時處處為民造福,不求驚天動地,只求一點一滴。從實施了坡地改梯條田的“種糧書記”,到頭戴竹葉帽挽起褲腳跳到田裏熟練秧插的“草鞋書記”,從7000元建起一住就是8年的“油毛氈房”,到引進資金300萬元建設林場卻主動放棄符合政策規定的30萬元獎勵的“撈油水機會”,等等,正如演員劉佩琦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楊善洲不應該死,我希望楊善洲的精神、信仰、追求會喚醒廣大的民眾,也希望越來越多的領導在心中樹立起‘為民造福’的信仰。”大亮照人生,善行樂民。楊善洲是一個好人,更是一個播撒温暖的好人,每一個黨員幹部也要努力做一個能夠温暖周圍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