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錢學森》簡短觀後感3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3W
錢學森十年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他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電影《錢學森》簡短觀後感3篇。歡迎大家閲讀。

電影《錢學森》簡短觀後感3篇

  《錢學森》觀後感1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報效國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車製造專業,後來,受到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決心改變自己的專業方向,努力掌握飛機制造的尖端技術。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錢學森是舉世公認的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是20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著有《工程控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在畢生實踐着科學報國信念的奮鬥歷程中,錢學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潔,充分展現出一位科學大師的高尚風範。他説:“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2009年10月31日,這位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科學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歷程,溘然長逝。
  
  他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錢學森觀後感2
  

  提起錢學森,想必都不陌生,可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去認真的瞭解這位堅定、擁有一顆火熱的愛國的赤子之心的天才科學家?
  
  這一部使我感觸頗深的電影雖令我感動,但真正令我動之以情而落淚的卻是最後。
  
  錢學森98歲高齡,與他的夫人蔣英散步,他看着她,他知道他此生言行亦無悔,但他對她,是有愧的。
  
  可夫人搖頭微笑,她用一生告訴他,這世上,唯有她懂他後,錢學森嘴角,帶了一滴淚的弧度,微微挽起。
  
  年輕時候的他,有美麗而聰慧的妻子,偉大的才華以及享盡榮華富貴的地位,可以説,那個時候的他是意氣風發且前途無限的。
  
  也許美國至今不明白美國給他這麼好的條件他為什麼不留下來,但是美國不明白,他們沒有給他信任和尊重。那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
  
  一番波折後他毅然返國,他開始沒日沒夜地為中國的核武器做研究,他不管別人對此如何評價,他只明白,為了當時滿目瘡痍的中國,他萬死不辭。
  
  就算錢學森的心理再強大,那麼沉重的壓力他究竟是如何扛下來的?
  
  我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後來我明白了。是蔣英。是那個一直默默奉獻着的、温柔美麗的、才華橫溢的、鐵骨錚錚的女子用行動給了他温暖的歸宿——家。
  
  她説:“這個國家可以沒有蔣英那樣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她眼角溢滿點點笑意,告訴他,她不叫犧牲,叫光榮。
  
  他説:“我認為,人,不但要有科學 技術。而且還要文化 藝術,跟,音樂。”他佈滿皺紋的手顫顫巍巍,吃力的説完最後一個字,死亡倒計時來臨,眼神漸漸渙散,他滿足的走了……
  
  我是中國人,你也是。
  
錢學森觀後感3
  
  也許,我們中的個別人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師並不熟悉。正是《錢學森》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瞭解了他,瞭解建國初那段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局勢,瞭解今天的世界,珍惜今天的和平局面很有意義。
  
  但是,《錢學森》影片和錢學森其人對我們的啟示不僅僅如此。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內背景下,擁有導彈等高端武器對於中國國家意義重大。只有用於導彈、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我們才能在美蘇冷戰中維護自身獨立,維護國家安全。這不僅是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蘇爭霸中飽受戰爭威脅的歐洲和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心聲。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擁有發達先進的科學技術重大意義。早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意識到科學的重大社會價值,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二戰中的德國,二戰後的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爭相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先後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依然方興未艾。今天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競爭。
  
  再三,《錢學森》影片告訴我們,有國家意識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識的人是幸福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愛國的意識,它深藏在我們內心的某一處,經常被我們忽略。我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對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見,對一些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有看法,是因為我們希望這個國家更好,希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符合實際,希望我們的人民受到我們國家的重視。甚至有時候我們怒其不爭,行為過火。這些都能理解。瞭解錢學森大師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我們的`愛國熱情。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愛國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能力獻給他而不是對手。在錢學森回國前,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你回去能做什麼呢?”錢學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果。” 為這個國家做貢獻,即便是種蘋果,這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真正的大師一定是純粹的人,沒有任何物慾要求的。而純粹的人一定是無敵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有各種的慾望,特別是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在經濟快速增長的社會,個別人對物質的追求無止境、無理由甚至是不擇手段。當我們回頭看看上世紀中期的科學大師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看看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師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蔡元培,我們還有什麼可説呢。
  
  那麼,讓我們記住這個人吧,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而且最後做成了,這個人,他叫錢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