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2K

我們看過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後,內心都會產生一些感悟,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寫觀後感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三篇

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

看完了《小孩不笨2》這電影后,陪伴我的,是長久的沉默和劃下的兩行淚痕。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無論做什麼事,無論做得多好,總也聽不見爸媽對我的稱讚。

爸媽每天只會要我們繼續加油,繼續努力,似乎我們做的永遠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我們總想聽的,那一句句激勵人心的話,卻總是變成一句又一句教誨和訓誡。

看《小孩不笨2》這部電影,我似乎在裏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父母的要求就像一座高大的懸崖。山頂便是父母為我們樹立的目標,下面則是見不着底的萬丈深淵。我有時感到自己,就是懸崖邊的樹,站在那裏,進退兩難。

看完這部電影,我為成才和成才的爸爸感到傷心。我為學謙一直以來的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傷感和不平。本來應該是美好的一切,卻演變成一個個的悲劇。

我想,連接父母和孩子的,可能並不只是責任那麼單一,還有那一份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愛。而這種愛,是雙向互動的,不只是父母對孩子單一的付出,也有孩子迴流似的反饋。只有雙方用心的經營和維護,才可能奏出和諧悦耳的樂章。

我真想和父母一起,好好再看一次《小孩不笨2》這電影,好好的品味檢討,讓親情的表達迴歸人本和純真。

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

對新加坡影視作品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內容多是反映家庭生活。近些年很少看見新加坡連續劇,在國內公映的電影更是寥寥無幾。最近看了一部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1》(英文名《Inotstupid》),我在感歎編導智慧的同時,也思考着我們的教育問題。

影片以詼諧幽默的口吻描述了三個被分層後在EM3(慢班)唸書的國小生Terry、國彬和文福的家校生活狀況,揭示了新加坡社會的教育問題。

Terry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生活起居都由女傭照顧,一切大小事情都聽從媽媽的教導。他是一個依賴性很強,沒有主見的可愛小孩。由於從小和台灣乾媽學華語,所以他的華語很好,而英語和數學很差勁,也因此進了EM3。用他自己的話説:“我只是英文和數學的問題,我的智慧是沒有問題的!”

國彬喜愛畫畫,但是功課卻不好。媽媽認為他是不努力才這樣的。於是每天給他補習,並且聽了那些“三姑六婆”們的“經驗”:有藤條就拿90分,沒有藤條就拿30分。用“藤條教育”,給國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對媽媽的打罵,國彬滿是自卑和恐懼。

文福很聰明,處事也比較老道,大概是因為常常幫媽媽在大排檔麪店招呼客人的緣故吧。但是“不會讀書”仍舊被別人看不起,包括自己的姑媽和表兄。

三個主人公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讓我們看到了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對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會不會讀書”。表面上看,這是為孩子好,但這種家庭教育是片面的,孩子的個性和才能不要説被髮掘,就連那一點“閃光點”也會被澆滅,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有反作用。

Terry勸阻了丟香蕉皮的姐姐,卻被對方罵了一頓,媽媽因此教育他不要多管閒事,因為“itsnoneofyourbusiness”。以至於面對國彬兩次被人誤會打架,Terry都因為膽小怕事而沒有挺身作證。孩子原本是很有正義感和責任心的,但是在錯誤的家庭教育下,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會關心和愛護別人,這是令人痛心的。

“綁架事件”可以看出這三個孩子在面對危險問題時的處理能力。孰優孰劣,令人深思。

面對壞人的擄劫,國彬和文福逃下了車,但是看見Terry仍在車上,國彬大聲呼救,文福則勇敢地衝上車救Terry,卻被一起擄走。被困小屋中,Terry不知高低,還像在家裏一樣要指定品牌的牛奶和麪包,自己不會塗麪包,歹徒無奈做了一回“菲傭”伺候他。這個情節很搞笑,笑過卻發人深省。孩子身處險境卻不知,根本無法判斷好人和壞人。社會的複雜性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面對未知的險境,文福一直在等待時機和Terry一起逃跑。可是Terry卻天真地認為要聽大人的話,不準備逃跑。文福很生氣地告訴他不是每個大人的話都要聽的。逃跑的過程中文福選擇了沒人走過的小路,結果和前來救援的警察匯合,他們順利得救了。我很佩服文福,一個小孩在危急時刻可以冷靜地一步步擺脱危險,表現了很大的勇氣和智慧。成績優秀的孩子未必有這樣的能力。面對社會,處理危機的能力是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的。

國彬雖然沒有被擄走,但憑藉驚人的繪畫天分,素描了兩名歹徒的畫像,向警察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材料。

看到這裏,我很驚歎。國彬和文福這樣在學業上所謂的“落後學生”,融入社會生活中卻表現得如此有活力,如果我們拋開“不會讀書”的標籤,這樣的孩子可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慶幸的是,新的班主任李老師看到了孩子們的與眾不同,讓孩子們看到了希望。在她的鼓勵下,文福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考到了92分;國彬拿到了國際繪畫比賽大獎;Terry在同伴的影響下,逐漸懂得關心他人,分辨是非,變得有主見了。

教育過程中,給孩子三六九等地“過濾”,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們在飽受學業壓力的同時,還要承受來自快班同學的嘲笑、親戚朋友和社會的輿論壓力。他們稚嫩的肩膀又能承受多少呢?如果僅以分數來衡量孩子的能力,恐怕我們會失去很多優秀的人才。

我們可以從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也是片子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吧。

有關《小孩不笨》觀後感範文

國中升高中,收到省重點的錄取通知書,眼淚卻不停的掉,不能學美術了,從小到大的執着,卻終於比不上所有人對傳統的看重。總勸自己,以後還有機會,卻再沒拿起過炭筆,再沒進過地板被散落的碳粉塗成烏亮的畫室,再沒看到夕陽在石膏上游走留下的影子,如時間,帶着我們的`從前,一去不返。

《小孩不笨》敍述的是教育的苦難,國斌擅長繪畫但成績不好,被家長責罵,Terry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導致遇事沒有主見,膽小怕事,像一隻順從的綿羊。文福家庭負擔太重,沒有精力學習。他們都因為被分到差班而受人歧視。儘管導演通過一個理想化的老師的到來,一次蹩腳搞笑的綁架,和一次最終化險為夷的重病使這三個孩子學會了成長,也使家長了解了自己的小孩,從而演繹了一場讓人流淚讓人歡笑的happy ending。但現實中,那些被拋棄被遺忘被不看好的小孩,又有誰去拯救他們呢?

不能否認,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約束的過程,一個規範的過程。我們卻走向一個極端,就是“體制化”。在天朝,教育以及一切問題都籠罩着政治上“威權體制”的陰影。社會資源佔有的一元化,導致教育資源只會用在培養服務於這個體制的人的身上,其餘人就被這個體制所淘汰,人在這種威權下,自然而然的分為若干等級,懂得了順從,懂得只有委身於這個體制才能獲益。減負,素質教育,大學聯考改革,大學擴招,都沒有觸及到這一體制的本質,“體制化”的結果只是要一種人,要的是整齊劃一,要的是服從,而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我們可能會有自己的愛好,但愛好和學習衝突時,我們有多少人敢於去堅持敢於不顧世俗的眼光?我們試圖做一個好學生,用文憑換一份體面的工作,能獲得這個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我們在看似多樣化的社會裏不知不覺的被“體制化”,嘲笑不如我們的人,卻對權力和高高在上的人畏首畏尾敬若神明,這就是赤裸裸的奴性!

一個小孩,如一朵花開,看見小孩上課時整齊背過身後的雙手,聽見老師問他們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時統一喊出的“喜歡!”、“願意!”我便忍不住的心疼,小孩啊,你們不笨!小孩啊,你們本該如花開,自由的綻放,開出你們喜歡的色彩,在陽光下露出你們快樂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