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精選《創新中國》觀後感三篇範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6W
《創新中國》這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該片呈現的是一場浩大宏偉的中國創新實踐。那麼看了《創新中國》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創新中國》觀後感三篇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創新中國》觀後感三篇範文

創新中國觀後感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讓我感觸很深。

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着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高鐵、大飛機項目,還是企業層面的無人機、超薄玻璃項目,都是創新中國的典型表現。在我看來,創新無價,只有創新,才能擁有未來。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更不用説。

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

一個企業,如果善於創新,難麼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於其他企業。善於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進程,改變世界的格局。

一個國家,如果勇於創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後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亡國就為期不遠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最終導致各種喪權辱國現象的發生,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山、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遇山繞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種創新。那麼,如何創新,才是最正確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裏面,我個人認為,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不是嗎?

創新,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種創新精神。沒有這一股兒勁,就會死氣沉沉的,幹啥都會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謀劃,也不會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經或者當前的功績簿上沾沾自喜,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創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之路。

創新中國觀後感

利用寒假空檔時間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該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觀看第一集信息時,我就被紀錄片的精彩內容深深吸引住:順豐的無人機投送、無人駕駛汽車、互聯網農業、x雲等等,貼近生活卻又感覺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感歎大數據時代信息應用的觸角已經探向每一個角落。

當我認真看完六集,感觸頗多,《創新中國》如同科普宣傳片,將中國最頂尖的創新技術、最出色的創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創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來。從這部紀錄片裏,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

《創新中國》帶給我振奮人心的自豪感和無限的期望。曾幾何時,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後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貼上價格低廉、質量低、品質差的標籤。但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世界舞台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為人先的企業家們。中國製造已經真正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仍在追隨國外的先進腳步。我們的身邊需要湧現出更多的人,為偉大崇高的理想或簡單執着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

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歲月已走過半程,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於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着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創新中國觀後感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製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製造業巨頭,“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於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製造的難以迴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後,居然隱藏着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製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於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11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説,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製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製造模式、協同製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台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温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台,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