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情書》觀後感範文3000字左右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9K

當重温《情書》這部電影后,大家一定都有不少的感想吧!那麼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來記錄下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電影《情書》觀後感範文30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電影《情書》觀後感範文3000字左右

最新電影《情書》觀後感範文3000字左右

説起來,這是第二次寫《情書》的影評,從15歲時初看,到如今已經整整5年,把一部劇情已經爛熟於心的影片反覆觀看,終於能漸漸感受到某些道理和味道。而某些感悟需要時間提煉的,終於在次次回望時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不曾覺察的閃光點。

一、首先是主題

巖井俊二導演有着相當大的野心,他一方面力圖在其電影裏展開對生與死的探討,展現留下來的生者的狀態,這本身是一個很嚴肅的命題;他另一方面追溯一些青春時光的萌動與那些不能言説的心思,歎息這些逝的美好,這一方面他敍事口吻温柔的仿若女性。這兩個主題一直伴隨着博子和女藤井樹通信這條線索反覆交匯出現,同時被男藤井樹這個核心人物牢牢牽引的。

關於生死——“好像大家都心懷鬼胎”

本片對死亡的態度似乎很耐人尋味。開場的第一個畫面便是博子在雪地裏如夢初醒,純白的畫面、低沉的提琴,配以喧囂的人羣,顯得格格不入,讓人不舒服。常理中,懷念故人應該更靜穆更沉重更哀傷。包括女藤井樹父親的死,影片提及時,房屋中介也會因其死因而大笑;辦葬禮時,也是很嘈雜,

導演故意將死亡、葬禮這些肅穆的場景鬧劇化,儘可能淡化悲傷,從而引起“故人的離世,到底給生者餘留了些什麼,生者到底以怎樣的狀態生活”這樣的叩問。

“如果像的話…我就不能原諒,如果這是他選擇我的原因……”

“博子現在是我的了”

這些台詞其實已經在表明導演的訴求。男藤井樹死後,博子其實是活得很壓抑的,而秋葉不能公開戀情也很不快樂。“他已經自由了,你也可以自由了”其實導演贊同生者擁有各自常態的生活和幸福,他通過影片傳達一種救贖,一種灑脱和解放,博子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男藤井樹對自己一見鍾情,也明白了樹的愛是穿越時空給了另一個人,所以博子釋懷了,能在雪地裏掙脱厚重的枷鎖。影片裏的每一個人都繼續他們的生活,並且更輕鬆快樂了。

關於戀情——“他給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

本片選取了大量的細節來表達此主題,無論是博子對男藤井樹的長久懷念,還是少年藤井樹之間的朦朧情愫,抑或博子和秋葉之間相互扶持的感情,這些情感的營造和流露需要大量生活化的細節營造,而其中最成功的,最讓人感懷的莫過於那段青春時光少年男女間的情感。

關於中學時代,導演的敍事選取了諸如點名、值日、圖書室、班委選舉、試卷這樣瑣碎而真實的小細節,看似尋常不經意,實則導演煞費苦心,一是這些正是中學時代最真實的代表,二是正是這些日常細節讓兩個同名的少年之間慢慢產生情感,整個敍事顯得自然而温暖。

特別是兩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女藤井樹聽聞男藤井樹轉學走後,她的失落和傷心都以砸碎花瓶來表達了。年少時的男藤井樹不擅長表達,女孩又何嘗不是。另一個是女藤井樹翻轉借書卡後看見素描時,那種驚訝、害羞、感動、不知所措的表情。年華走失的愛,少年時被封藏的到若干年後重新被開啟,女孩肖像素描是遲來的告白,這樣含蓄而温情的表達能讓人心懷感動。

導演在傳達一種宿命一種巧合:如果沒有博子念念不忘的探尋,女藤井樹永遠也不會了解少年的心思,而能把那份年華里遺失的告白送到才是讓男藤井樹真正安心吧。以情動人的主題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主題。

二、然後是敍事結構

不得不感歎導演敍事結構安排的精當,讓情節能從容不迫地層層展開。巖井導演良好的邏輯性和作家的文學性得以彰顯。無論是少年少女之間欲説還羞的朦朧暗戀,還是博子與秋葉之間兜兜轉轉的患難之情,這樣的題材已在各類影片氾濫,而本片卻能運用巧妙精良的敍事結構,鋪墊了層層懸念,然後所有的美好抽絲剝繭而出,把這個主題表達的那麼深刻,讓人滿懷感動。

“就是因為收不到所以才寄的,因為我是寄到天國的”

懷念故人的葬禮為切入點,以一封封信為線索、為敍事轉場。用信來連接彼此,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這樣彰顯了一種傳統的美學觀念。而這兩個時空的連接點就是男藤井樹,相同的名字,回憶裏的少年,使兩條線索能無縫對接,敍事絲毫不顯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心見面,博子和女藤井樹也很戲劇性地錯過。其實,這樣的敍事安排更巧妙,如果兩人見面了,少了通信溝通的含蓄美,同時劇情上也會有更多不必要的贅述。

而鋪墊上,除了通訊錄上的相同名字、借書卡背後的素描這些經典鋪墊,還有一個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女藤井樹在醫院看病時,往昔的記憶全部接踵而來,閃回了藤井樹的臉。導演很聰明的引導了這段記憶,即女藤井樹生病了,而她父親死於肺炎,而從後面的劇情我們可以得知,正是她父親死的那年,她和男藤井樹有密切的交集,男藤井樹敲門時欲説還羞的告白,最終因為不回時宜而沒有開口。

按照很多電影的敍事模式,若有回憶劇情,就會持續很久,直到把這個故事講完整講清楚。然而,女藤井樹的回憶卻是斷斷續續的。在這裏,導演用意有三點,一是劇情需要:逐步回憶,能讓女藤井樹有個心理過度,慢慢拋開對記憶裏藤井樹的誤解,牽引出女藤井內心的柔軟和感動,明白年華流逝後,青春歲月的美好,也就是導演的訴求之一。二是主題要求:無論怎樣,現在還活着的人才是主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心裏世界才是導演所更想挖掘和表達的。三是受眾心理:觀眾需要一層層明白瞭解少年之間感情是如何產生的.,這需要一個遞進的心裏接受和心理認同。

影片的敍事節奏一直是略顯緩慢的,各種或低沉或悠揚的音樂也是錦上添花。想特別説明的是,影片的高潮安排的很是巧妙,運用了平行蒙太奇,女藤井樹在醫院裏,博子在雪山上,前者是生命的延續,後者新生活的抉擇。“你好嗎?——我很好。”當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訴求呈雙倍展現時,給觀眾的衝擊無疑是相當巨大的。那種美好的、樂觀的情緒會充滿胸腔。

三、最後是鏡頭語言

《情書》的鏡頭之美是有目共睹的,鏡頭蒙太奇之經典也是廣為流傳的。只需初看時觀眾就會察覺與驚豔這種鏡頭語言美,但美在哪裏卻是需要反覆揣摩與細心留意的。

色彩之美,女藤井樹開始回憶中學時光的第一幕,一個向後拉的鏡頭,畫面由窗外的雪變成飄飛的粉色櫻花,由藍白的冷色調轉換成微黃的暖色調。再比如身着橘色毛衣的博子在雪山裏,橘色和青色是對比色,視覺衝擊力最強。

構圖上,則隨處可見,譬如簡單的一個博子和秋葉乘火車上山的鏡頭,拉出來後火車的全景,它是從左下角開往右上角,呈具有延伸感的對角線構圖;再比如最後的那個圖書室窗簾的鏡頭,温和的陽光,飄飛的櫻花瓣,左邊的窗簾一直是在畫面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説保持在視覺停留上最舒服的位置,不突兀;同時對角線的鏡頭視線使空間不顯閉塞。

鏡頭蒙太奇運用之美,筆者認為有兩個值得詳談。

一個是女藤井樹聽聞後男藤井樹世後離開學校的那個轉場,鏡頭緩慢的拉過厚厚的牆壁,女藤井樹騎自行車騎出大景深的畫面,然後就直接組接博子和秋葉準備上山的畫面。配合着低沉的提琴,那種故作平淡下不能言説的隱傷很是讓人心裏一痛。

而另一組鏡頭組接地十分有趣,耐人尋味。一面是她在學校得知藤井樹離世後騎自行車下斜坡,一面接的是她在雪地裏滑雪時看見的被凍住的蜻蜓。初看時不懂,只當是為後面的敍事做鋪墊。後來才慢慢品味出,那種美好逝後遺憾的心境是一樣的。片中沒有任何一個關於女藤井樹聽聞這個消息後的表情特寫,但那種悲傷的表情應是和看見雪地裏蜻蜓是一樣的。看懂了這一層,巖井導演所擅長的鏡頭含蓄之美,讓筆者拍案叫絕。

其實《情書》裏的可圈可點之處遠比我論述的要多得多,還有台詞、音樂、角色演技等我沒涉及的地方。所以,它會被奉為經典、歷久不衰。

無論怎樣,一部好的電影能讓觀眾在觀影時完全被吸引,在謝幕後讓人長久的回味。從第一封信滿是絕望感,到後來越來越温情,如同由冬到春,樹的生長、希望的萌芽。《情書》成功地做到了讓人念念不忘。

“我的愛已隨那南風遠”

哀而不傷,雖有遺憾,但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