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入入殮師觀後感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每次朋友們欣賞完一部影片後,肯定有不少啟示,可以完成一篇觀後感,小夥伴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入入殮師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入入殮師觀後感6篇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1

兩節課看完了日本電影《入殮師》,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入殮師從剛開始工作一直到成為職業入殮師的心理歷程,從這部影片裏可以看出很多與心理人類學有關的知識。

首先,男主人公入殮師,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們,在一開始對入殮師這一行業抱有極端的反感,他們認為這一行業常常與死人為伴,工作的性質便是接觸死人。按照世俗觀點,這是晦氣的,骯髒的,低賤的工作。因此男主人公在從事這項工作之後,他的妻子回了孃家,他的朋友不再樂意和他打招呼。但是到後來,由於男主人公的執著和努力,人們逐漸發覺入殮並非是低賤的。因為人死之後並不意味着就變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着一個人的生命從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從容安穩的休息。所以,在一個人逝去後為他打點裝扮是為了讓他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從而使一個人有着完整的一生,其實這在實質上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其次,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一個人待人處世的點滴行為大多是由自己內心情感所造成的。一個人從心理上對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賞,那麼表現於外的必然是禮貌尊敬的行為舉止,反之則表現出藐視的行為。所以,要想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是改變他人對某事的看法,首先就要調整心理。而具體來説,調整心理也就是調整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也就是人性之根。

最後,從片中可以發現,日本是一個很講禮儀的國度。人們內心之間的相互尊敬,表之於外便是禮儀,而反過來,禮儀也可以促進人們內心生起敬重之心。因為歷史的原因我不喜歡日本人。然而《入殮師》這部電影所表現出的真實的人性,以及日本民族孕育着的一種精神和文化,讓我感動。

對於死亡的恐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影片《入殮師》告訴我們死亡也可以如此的美麗動人。相信看過影片的人會對死亡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希望沒看過的朋友都能看看這部不可多得的影片。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準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2

?入殮師》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電影,我這個人有點精神潔癖,這樣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靜靜的,一個人看完它,今天終於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長每一次為死去的人入殮,深受觸動,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讓逝者走完莊嚴又體面的最後一程,是入殮師們的神聖責任。小林大悟是一個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無法在城市裏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從事了這樣的一份工作。從最初的自我抗拒,飽受非議,到最終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歷程異常艱辛。

社長説看他第一眼就認定他適合這份工作,他的眼神堅定又清澈,一眼看進了你的心底。為逝者送行的人應當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靈,小林大悟是個善良又謙遜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適合的。

火葬場的焚化工説:死亡是一道門,每一個人在推進焚化爐的門之後,他都會在心裏默默的説,希望你一路走好,我們一定會後會有期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是會團聚的。在這部影片裏,死亡不再充滿恐懼,更沒有滿含悲傷,每一個告別逝者的人眼裏,逝者不過是先走了一步,多麼靜謐又安詳的場景啊!

當小林大悟為死去的父親進行入殮儀式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緊握在手心裏的小石頭,那是他們從前用石頭交換的心語。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諒父親對家庭的不辭而別,可是此刻,他卻全然放下了。他又記起了父親的模樣,他把石頭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將它貼在腹中胎兒的心口,那一刻,是親情的傳承。影片在這樣的時刻就結束了,讓人回味無窮!

人的一生,總要送別很多的人,有的是生離,有的是死別,就像一列火車,它緩緩的駛向終點站,無論你多留戀窗外的風景,火車總會開往前方。不要難過你失去了什麼,你曾經得到過的東西才會失去,可是得到過的那一份美好會永存心底,誰也帶不走。我們要感恩每一個參與過你生命的人們,有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會留下印記!失去是為了更深的回味,《入殮師》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謝謝這部影片,為我的心靈做了一次洗滌。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3

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儘管感到內心深處有些壓抑,有些無奈,聯想到早逝的母親更是感到無比痛心絕望,但是,內心深處也很震撼。剛看到電影名字時我有些不想看,總預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後,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外,更多的是對人生與死的態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單程車票,看完了今生的風景,通過一扇門,進入死亡,又開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風景。電影中把去世的人稱為往生者,是曾經生活過的人的意思嗎?這部電影曾獲得20xx年最佳外語片獎,電影所詮釋的對生死的理解震撼活着的`人。人活着應該有尊嚴,死時也應該有尊嚴。我們每個活着的人都或早或晚進入另一扇門,所以我們對往生者也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因為我們也希望這樣被對待。每個人都會有“送人”與“被送”的時候,這是一個關於“人”的最普通不過的主題,可是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友情、親情、愛情、工作尊嚴,讓我們感動。

我又聯想到3月12日發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國民的民族素質充分彰顯,讓我敬佩。這是否和這部電影中詮釋出的生死觀高度一致呢?他們面對大災大難的鎮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義、人生該如何度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生與死?可能瞬間我們就會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時發生的海嘯把幾座城市瞬間變成澤國一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個國家地震頻仍。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

出生在這個國家的人意志應該很堅強,因為隨時面臨死亡。消極的人們,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懼、無奈、無助中;堅強的人們,每天坦然面對,從容過好每一時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歷經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終化為塵埃。我們生活在許多可能的意外中,我們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態度去對待。有位作家説:人的一生,總體而言是很悲觀的,因為終歸一死,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應該過好每一個細節,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樂觀的。哪些細節是重要的、哪些細節是可以忽略的,靠我們自己把握。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4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但是正面的討論也有好幾處。

第一次是大悟在橋上看魚,有兩尾魚拼命的往上游游去,這時候正有一尾魚的屍體飄到了下游。大悟對老人説:“多麼悲傷啊,為了死而努力,終究是一死,不那麼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説:“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這裏大悟陷入了虛無主義,既然都要死,結局歸途都是一樣的,努力還有意義嗎?既生命是虛無的,生命本身有意義嗎,死亡已經既定,為什麼還要活着。但是老人回答的很輕巧,自然定理,本來就是如此。是的,不管是努力往上游游去的魚還是死亡這件事情,本身都是很自然的,我們無法改變死亡本身,那麼不能改變,活着就沒有意義嗎?

第二處是和社長的對話,這個時候大悟正打算和社長説辭職的事情。社長先是説了自己和妻子的事情,他妻子是他當入殮師的第一位客人,死亡的無法避免,但是可以讓她美麗的離開,這個也是一種慰藉吧。然後説了一個很普遍的生物規律。這個也是對生死的一次討論。“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話就得吃。”(我一直懷疑這裏的字幕不太全)這裏暗含着一種生死觀念。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生活中的死亡是很普遍的,只不過你的角度問題而已,你手裏拿着的食物未嘗不是一種死亡的物體呢?

第三次是火化澡堂老闆娘時候,那個老人這樣感歎:“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總會再見的”這位看着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脱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

整部影片不説教,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生命存在那麼多的未知,明明活着的章魚放生時反而死了,前幾天還活着的人,突然就死去了。那個孤單的老人的屍體在兩週後才被發現,死亡帶着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權利去放棄生活。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5

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消極的。不知道別的國家是怎麼樣的,但我長這麼大以來,似乎從沒有一部電影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訊息:死亡,是美麗的。令人動容的,也只是於人逝之後,伴着傷感的音樂,替人温柔撫去臉上的鮮血,幫忙閉上張着的雙眸,而且還是轉眼即逝的。

知道《入殮師》的上映與引進,讓人們從心底裏思考與感悟這個故事。

從電影構思來看,《入殮師》本身便是一個突破,鶴立雞羣。很少有導演會在熱鬧的商業電影行業中,以入殮師為對象拍攝影片。因為在多數人眼裏,入殮師、葬儀師、火化師等職業都是“髒”的,“不潔”的,與他們所認為的美學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從“熱愛”或“喜愛”入手,開始它連一絲絲的認同感都沒有,而是從一次烏龍的誤尋工作時間展開。但隨人物感情由反感——動容——迷茫——深愛的逐步深入,觀眾的心已適時柔軟。

從影片場景看,有動人,也有驚人的一面。一開始,大霧迷濛的冷清街道上,車子緩緩而行。故事是從主人公已經擔任了一名入殮師講起,採取倒敍。在社長“你要試試看嗎?”的問句與注視下,大悟神情,動作嚴肅而神聖地入殮。讓觀眾瞭解入殮過程的同時,更引人。

令人影響深刻的,是長相是美女,但實際身為男兒身的人、為工作擔任可笑模特、搬運近腐爛的屍體而嘔吐不止、臉上留下後輩尊敬不捨的脣印的壽終正寢的爺爺、死去的澡堂老奶奶,與理解丈夫的妻子態度的轉變……

在一間日本房間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裏,視覺中有淡黃色柔和的陽光,一扇扇整齊的門窗,中間躺着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嚴而泰然地為其上粧,再一旁,社長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視着大悟的舉動。此時,歲月不再,時間靜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時,音樂是最動人的表述者,而語言顯得蒼白。久石讓的配樂旋律如歌,對電影的情節與音樂的把很有分寸。高潮與煽情時,一席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音樂演繹了令人潸然淚下的情節與訴説。

也許奧斯卡的殊榮,與音樂也脱不了關係。

真正好的,優秀的電影,理應是有意義的。《入殮師》這部電影,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思考與感悟的。一開始知曉自己入錯了門,找錯了工作的大悟是無奈而反感的,但最後他也想不到自己會真心認同這份工作,這份與眾不同的工作。

不要質疑或過早否定一件事、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它真正的價值。有些許東西,是估不出價的。誰説賣相的優劣即是事物本質優劣的判別?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長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對丈夫的評價是“髒”,以及心灰意冷。但經過雙目的注視,心靈的接納,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後,美香終於理解了大悟,成為他堅實而有柔軟的後盾。

理解與信任是相處之道,真正的心意與意義,皆需用心而品。

靜止的時間裏,入殮師為死者上粧。在明媚與安詳中,入殮師跪於一旁,精心而化,重還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時,在入殮師嚴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為逝者上粧者,亦是最美。

死亡——靜止的時間,最美。

入入殮師觀後感篇6

衝着對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好奇,看完了這部五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全片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敍事平淡而順暢,就像從頭至尾都鋪陳着的大提琴曲一樣,一直秉持着一種近乎温柔的平靜。

主角大悟受現實條件限制,放棄了作為樂手的夢想,轉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一名入殮師新手。從最初的排斥與恐懼,到後來漸漸愛上這份工作。中間穿插着各式各樣的逝者和他們的遭遇,帶領着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無論逝者生前有過怎樣的經歷,終究都會在入殮師的雙手之下歸於安祥。過往種。種,經歷這個儀式之後,也就似水無痕。

日本人向來因對儀式感的執着而聞名,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這種執着無非只是繁文縟節,呆板而無味。在這部本該尤為注重儀式的影片裏,卻一反常態地做出了妥協。

死亡面前,儀式終於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愛漂亮的男孩可以化粧成美貌的女子,壽終正寢的老爺爺臉上可以印滿脣印,送別遺體的靈堂可以放聲大笑……入殮儀式從冰冷的禮節,變成真正的尊重,變成帶着人情味兒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為人的約束和限制太多,那麼,至少在死去之後,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機會。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懼的事情,人們在屍體面前,終於放下了偏見和冷漠,這種讓步,甚至讓全片都變得温情脈脈起來。

然而,影片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強烈抵制他從事這份工作時,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殮師的家裏。兩人長談一番之後,老入殮師拿着手裏的河豚魚白説,“不想死的話,就要吃。吃的話,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讓人為難。”

看到這裏,心裏一緊,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一名研究生於宿舍內自縊身亡,留下遺書,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扼腕之餘,也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巨大壓力和快節奏生活,的確造成了人們的生死觀前所未有的脆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為了活着揹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壓力,滿心疲累和頹唐,以至於活着本身,竟然變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而鄭重地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沒有睡一個舒服的午覺?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沒有碰過喜愛的籃球?你有多久沒聯絡過最親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開心笑過?

越樸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遺忘。

就像河豚魚白好吃得讓人為難一樣,生命也精彩得讓人為難。食物以自身的死亡來換取我們的生存。生命則以種。種苦厄,換取甜美的結局。

不想死的話,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樣,接受悲歡離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種。種求而不得。聽上去是一個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卻像醍醐灌頂一般,提醒着我們,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時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時候,都應該明白,這本來就是活着的代價。即便活着有諸多為難,也要好好活着。

在這個世界上,我時常羨慕那些腳步篤定輪廓潔淨的人,他們的背後,彷彿永遠有一輪明月,照亮着來時的路。所以,他們能去往世間所有想去的地方,從不害怕傷痛與離別。而片中的大悟,最終就成為了這樣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覆嘲弄,也曾深夜醒來心裏滿是悲慼,也曾怨恨過遺棄自己的父親。然而我想,當多年之後,與他重逢的,只有父親冰冷的屍身時,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顯得單薄又粗糙。

電影的結尾,大悟撫摸着妻子懷孕的肚子,兩人相視而笑。在不久之後,大悟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會過得其樂融融,然而終有一天,大悟也會告別孩子,就像父親告別大悟。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正是生命最本質的更替。

這是一部以死寫生的電影。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温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時候,不妨回頭想想,除卻不斷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着本身,已經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是渺小的,總在不斷地告別和失去。我們也是幸運的,總在不斷地遇見和獲得。

生者的尊嚴,不在於怎樣在這日復一日的聚散離合中迫切地變得強大,而在於無論遭遇什麼,都要學會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鳥還巢,落葉歸根。唯有好好活過,才能坦然赴死。

Tags:觀後感 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