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電視片《遠山的呼喚》解説詞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92W

陽春三月,山野裏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

電視片《遠山的呼喚》解説詞

在秦嶺深處的陝西省山陽縣巖屋溝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被籠罩在節日般喜慶的氣氛中,人們默默地念叨着、傳誦着、呼喚着,翹首期待着一個走出大山、創業靈寶,又為鄉親們做出了無私奉獻的親人——周和義。

這位農民的兒子,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巖屋溝村。在貧窮、閉塞、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環境裏,他度過了艱辛的童年。

他是家中的長子,生活的重負便過早地落在了這個少年的肩頭。中學畢業後,懂事的周和義不得不告別學校,開始了他坎坷的創業史。

他開過荒,種過樹,當過民工,背過礦,也當過山崖上的養路工。硬是憑藉着過人的睿智、勤勞和毅力,一步步挺了過來,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輝煌的人生樂章,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民營企業家。

如今的周和義,已經是擁有兩億資產的河南和意集團董事長。他把公司開到了陝西寶雞,開到了河南靈寶,開到了廣州......從事着服飾生產、礦業開採、選礦冶煉,煙花爆竹營銷等業務,把產品銷到了日本、韓國、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出大山的周和義,沒有忘記養育他的那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父老鄉親們,他眷戀着那片熱土。儘管企業的資金比較緊張,儘管全家人早已搬離了大山,他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慷慨解囊,籌集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家鄉架設電線,修建公路,建造學校,發展文化事業......深受鄉親們的熱愛和擁戴。

春節過後,周和義就醖釀着要回一趟小山村,籌措一些資金,為發展家鄉文化事業再出一把力。我們攝製組一行有幸與他同車前往,去親歷,去見證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着。車窗外春意盎然,車廂內暖意融融。靈寶,潼關,西安,山陽......一座座城市一閃而過......周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奮,滔滔不絕地講述着他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

家鄉的每一條道路都銘刻着他童年的印記。周總興奮地告訴我:這條99里長的羊腸小道,是當時山陽縣城通往家鄉最近的一條山道。他當年14歲,還是一位中學生,靠着在鄉供銷工作的親戚幫忙。假期裏,從縣城往鄉供銷社背紅色油光紙和火柴。為了那少得可憐的一元多錢運費,他揹着百十斤重的貨物,翻山越嶺,兩天跑一個來回,中途就住在親戚家。餓了,啃幾口窩頭;渴了,喝幾口山泉水;腳底磨破了,咬咬牙繼續走;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擰一擰再穿上。遇到雨雪天氣,往往要到半夜才能回到供銷社。

周總還告訴我,他還從鄉供銷社往村裏背過化肥。一袋化肥一百斤重,要翻越兩座大山,往返六七十里,每天一個來回。國中三年中,他連續背了三個暑假。

這是一位什麼樣的少年,竟然有着這樣驚人的毅力、體力和忍耐力!

當汽車停在一座高聳的石灰窯前時,又勾起了周總那久別的記憶:當年,就是在這座石灰窯上,為了五塊錢的裝運費,他硬是用了一頓飯的功夫,用揹簍將5噸重的生石灰從山坡上一趟一趟地背下來,裝到了公路邊的汽車上。

整整一萬斤的生石灰,幾十米的高坡,15歲的少年,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五塊錢的費用....看着身邊的周總,我們都啞然了,也似乎明白了周總投資家鄉建設的深遠意義。

汽車在無邊無際的峯嶺溝壑中顛簸着,行進着,總也走不到頭。翻過了一座山,前邊還是山;轉過了一道彎,前邊還是彎.....

在這彎彎的山道上,留下了周總太多的故事和記憶:當年負責養護的路段......休憩、避雨的小石崖......借宿過的農家小屋......他曾經迷路的峯嶺......他親手種植的山林......他飲用過的山溪和泉水.....

在沿途,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周總兒時的夥伴和打工時的工友,以及曾經幫助過他的鄉親們。每一次,周總都是急切地走上前去,熱情地拉着他們的手,遞煙點火,噓寒問暖。遇到家庭困難的,還要送上些零用錢。

這熟悉的鄉音,這憨厚的笑容,這熱烈的場面,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周總性格中那可貴的人性光輝。

太陽壓山的時候,我們終於來到了散落在山谷中的巖屋溝村。

顧不得拂去身上的風塵,顧不上鄉親們的招手與呼喚,周總像個孩子似的,帶着我們一頭撲進了他家的老屋。

多麼熟悉的小路,熟悉的院落,熟悉的小屋,熟悉的山泉;還有屋前的小竹林,屋後的那棵大鐵樹,他親手栽植的箭桿楊;還有屋旁那安息着父母雙親的兩座小墳頭......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着周總心靈深處那最純潔、最神聖的鄉思、鄉愁與鄉情。

顧不得抹去臉上的汗水,顧不上舒展那回憶的思緒,周總又馬不停蹄地去走訪左鄰右舍了。

匆匆的幾句問候,匆匆的握手道別,再塞上一疊疊零用錢。周總用這人世間最真切、最誠摯的感恩方式,表達着對父老鄉親們深深的眷戀之情。

夜幕降臨了,鄉親們都聚集在村支部書記蘇玉秀大娘的院落裏,為周總接風洗塵,感謝他多少年來對家鄉建設的無私奉獻。

村裏的老人都來了,婦女們全都加入了做飯的行列。這豐盛的飯菜,熱騰騰的饅頭,濃郁的玉米酒,飄香的板栗、核桃、花生......無聲地詮釋着鄉親們對周總的崇敬和謝意,也包含着對他的祝福和期望。

鄉親們不會忘記:早在1987年,周總的事業剛剛起步,就自己貸款8萬元,為村裏架起了通往山外的8公里電路。他為山鄉帶來了光明,也帶來了希望。從此以後,鄉親們用上了電燈,看上了電視,用上了電器......

鄉親們不會忘記:在周總的倡議和運作下,村裏籌措了20多萬元,蓋起了白龍國小。徹底改變了山村學校“漏房子,土桌子,泥孩子”的落後面貌,小村裏走出了一個個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

鄉親們不會忘記:20XX年,周總再一次召集巖屋溝村在外工作人員,先後籌資50多萬元。他親自規劃路線、購置物資、組織施工......修通了連接外界的4公里水泥公路。使鄉親們告別了羊腸小道,山村裏也用上了拖拉機、汽車、摩托車......貧窮、落後、閉塞的巖屋溝村與山外連成了一體,步入了現代化的發展大道。

談及此事。蘇玉秀大娘動情地説:“我們村修公路,架電線,建學校,全靠了周和義。他是我們村的驕傲。全村人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為我們做出的貢獻....”

夜已經很深了,鄉親們圍着周總仍不肯離去。

第二天,周總與村幹部們一起商討了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又逐一的與在外工作人員電話交換了意見,議定了捐款事宜和管理辦法,共籌集到了近50萬元的資金,用於發展羣眾文化事業。他不停地打電話,不停地叮囑交代,不停地求人,一直忙到深夜......

在這白雲生處的深山溝裏,我們的思緒始終被一些東西深深地感動着,鼓盪着。不清楚是周總對故鄉的熾熱情懷,是鄉親們對周總的尊敬和愛戴,還是山裏人那特有的憨厚淳樸與古道熱腸......

第三天清晨,按計劃我們就要離開了。

臨行前,我們請求周總説幾句話。

面對着戀戀不捨的鄉親們,面對着家鄉的千山萬壑,他激動地説道:

“我是大山裏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是秦嶺山養育了我,成就了我。我一定努力工作,多出成果,回報山村,回報父老鄉親,為家鄉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