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7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32W

演講稿使演講內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條理,演講稿是表達觀點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7篇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不久前,有一則傳言:一批諾貝爾獎得主一起開會,會議結束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汲取孔子的智慧。聽到這裏,我樂了,再往下聽:但是,經過多位學者反覆核查,這個會議最終並沒有宣言,沒有提到孔子,甚至沒有提到中國。回想起剛才自己的樂,我思考了很多。

中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他卻擁有着五千多年深厚淵博的文化積澱。朝代衍替,文化一聲一聲強有力的脈搏,像從容不迫的鼓點,從過去走向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未來,該是一條怎樣的路?

中國傳統文化,做好真實的自己,像例子中,我們有時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反過來一想,何必呢?文化成長在特定的歷史,人文,環境背景中,別人無法理解,但那適合我們。就像黃河水不可能餵養出萊茵河的人民。中華文化不必那麼着急的關注自己對世界的影響,時間會給出文化智慧的`答案。因為文化也是優勝劣汰的,中華文化能夠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必然有其優勢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正視文化,還原真實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做修養的自己。當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許多極具中華特色的象徵正一點點淡出人們的視線,褪去它本來樸素的光環。政治經濟的全球化使我們不得不接受器物的變化,但是,文化不應該走向全球化!如果文化都“全球化”了,那麼,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又從何而來?中華文化的獨特和無可替代,使我們更應該珍惜它。這種珍惜並非來自他人的認可,而是來自每個華夏兒女發自內心的尊重!

中國傳統文化,做發展的自己,我們不僅要保護傳統文化,珍惜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應該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潮流,以積極的心態接納學習洋文化,再綜合使其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畢竟中國文化還年輕,還需要經過許多磨難和歷練,但是,只要我們一直在路上就好。況且還有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在支持着我們呢。

?道德經》説:“道可道,非常道。”換個斷句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可見,中華文化早已深諳輿論之理。那麼,中華文化,做好自己,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海潮中,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總會成為別人接受和學習的楷模,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2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

大家好!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敍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 端午 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結力。

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 。這些節日已經成為全社會 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着共同的 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 "‘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 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興許有 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 別國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 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 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 在 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 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怖,形成了 我國傳統節日最鮮亮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 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 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 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 特有 的魅力。

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 能無動於衷;復興 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興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 中國傳統思想 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 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 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 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 熟悉又如何了 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幹買到,他們不 但繼承了 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 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 中,形成了 獨特的生命力――在 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 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 很長一段時間裏, 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簡單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 句話説的好:惟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 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 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 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 光是傳統節日,整個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盛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 中國在 內的發展 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 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新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 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 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 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 要冷落了 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 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 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 我們的手 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 中華文化。

謝謝大家!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3

(甲)敬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乙)端午節讓我們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為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mi)羅江。

(甲)當地百姓聽説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乙)滔滔汨(mi)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矗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甲)也許,這古老的傳説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更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乙)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合)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為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藴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為後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個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藴(yun)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zhi)中顯得那樣熠熠(yi)生光、璀璨(cuican)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甲)我們的演講到此結束

(乙)謝謝大家!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4

同學們、老師們:

早上好!

中國傳統文化中,何為需要繼承的精華,何為應該摒棄的糟粕。中華古詩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能夠歷代被人們奉為經典且不斷流傳,便證明它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將迎來慶元旦—詩歌朗誦會。

看過一個個節目,覺得自己班的節目在他們面前實在是微不足道,覺得自愧不如,真香找個地洞鑽進去。其它班花樣繁多,有的班一部分人硬着音樂,合着節拍,跳起了舞蹈,舞姿翩翩,有些班有才華的人還彈起了古箏,優雅無比;有些班還將古詩詞邊唱邊拍手,節奏清脆;有個班最具有特色,跳起了橡皮筋,有意思吧!總而言之,老師為這次比賽奮進了心思,同學們則下盡了心思!

我們班實在沒有特色,也就迎着節奏將《弟子規》背了出來,毫無特色可言,況且還不止我們一個班背。既要上場了,心情是既緊張又興奮,心怦怦的跳着,似乎下一秒鐘就會跳出來了。只希望,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如我所願,表演成功,台下響起了了熱烈的掌聲。我終於明白了,我們沒有輸,贏不一定要贏在花樣上,我們應在氣勢上,只有我們的吟誦,才最符合“經典”兩個意義深重的字!

“教五子,名俱揚………”那聲聲傳遞古詩詞的聲音,扔不時在我耳畔響起。中華傳統古詩詞源遠而流長,極富有深刻的意義,它本身富有內涵,那短小的篇幅,卻藴含這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直到現在,我還回味無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2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後,我們將迎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於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曆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着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裏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説;我們嚐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説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徵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藴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面對韓國“端午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中國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麼説:“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廣州亞運會也期待着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附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後,祝願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5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説:“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6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我校鮮明的辦學特色。我們伴着《弟子規》成長,《論語》《孟子》《學記》《孝經》等文化經典,陶冶着我們的情操,塑造着我們的性格。特別是《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對我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原來我們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我從中汲取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覺得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強烈的愛國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之源泉。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中斷一直髮展到今天的就是華夏文明,華夏文明之所以長盛不衰,靠得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驚天動地、氣貫長虹,留下了一段段佳話:陽高犒師,屈原投江,楊業碰碑,蘇武牧羊,岳母刺字,秀夫跳崖,關天培長鬚飄飄、血染戰袍,左宗棠抬着棺木進軍_q。正是強大的愛國精神,才使中華民族五千年屹立於世界東方!

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歷史上它在不斷的受着異族的侵略。但是有兩種結局,一種是被我們打跑了,一種是被我們的文化同化了。野蠻的匈奴族被我們趕到了歐洲,強悍的突厥族被我們趕到了西亞。鮮卑族、羯族、氐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都被中華文化所同化,最後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到了近代,西方列強想瓜分中國的美夢依舊被我們的愛國精神打碎。日本對我國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最終被我們愛國精神打敗。

今天,我們正在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願意讓我們崛起,在不斷遏止我們。炸燬了我國的駐南聯盟使館,在南海上空撞毀了我們的戰機,藉口朝鮮核實驗,聯合韓國、日本,在我們家門口大搞軍事演習,航母編隊耀武揚威開進了我國的南海。日本把我國的領土釣魚島國有化,又是修改和平憲法,又是海外派兵。菲律賓、越南也跟着美國跳腳,不斷侵佔我國的南海島礁。

我奉勸美國及其走狗們,翻開歷史看看,你們想征服中國,那是白日做夢,痴心妄想。歷史上無論北方的草原狼,還是歐洲的森林狼都在我們面前俯首稱臣。匈奴突厥厲害吧,被我們打跑了;倭寇厲害吧,被我們打跑了;美國厲害吧,在朝鮮、在越南,被我們打服了!讓一切虎豹豺狼,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精神面前發抖吧!

我們也應該看到,通向民族復興的道路充滿艱險,而實現民族復興的大任,將要落在我們肩上。但是,我們很多的青少年,不思進取,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他們貪圖享樂,遊手好閒,向父母要吃要穿。假日裏,他們整天拿着手機刷屏,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在學校,他們得過且過,不願刻苦用功。他們完全不知強盜們已武裝到牙齒,就要殺進我們的家口。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民族復興,我們重任在肩,任重道遠。我們要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我們要深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我們要通過“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孝經》説“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我們要孝敬父母,關心集體,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我們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發揚傳統的愛國精神,樹立遠大的報國志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刻苦學習。當有一天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會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學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篇7

妃色的歲月在時光的空隙中漸漸沉澱下來,一聲銅質編鐘渾厚而清亮的敲擊,穿越中華民族五千年陳跡斑斑的記憶,響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屈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之路上屹立不倒,歷經代代坎坷,最終在斑駁的老牆上靜靜綻放泫然的美麗。不知從何時起,我走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而後對它的鐘愛和痴迷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從中感悟到一個古老的國度點燃的文化之火。

對於傳統文化的闡釋,讓我有第一感觸的是“孝”與“忠”。談起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學的《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建”。對於“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晉國。“孝”的意義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為孝?即繼承先父之志。從古至今,“忠”和“孝”已成為中國人論好男人的標準。“忠”於事業,“孝”於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個標準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業上都成功的人,事業的成功是一個男人夢想實現終身奮鬥的結果,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標誌。儒家學説裏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適用範圍遠比忠來的廣大,這絕不僅僅是對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對君父、授業解惑的老師。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的説法便不攻自破。

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孕育中,褪去華麗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筆永久的財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澱—愛國情懷與民族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國的傳統文化使我們一方面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培養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歷代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我牢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揚禮儀仁道的先哲們,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戊戌六君子??????

他們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這種膽魄值得每一個華夏兒女去膜拜。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是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到的有一個價值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給了很好的詮釋。自古以來,不論在天災還是人禍面前,中華兒女從不屈服和放棄。面對各種挑戰而不喪失鬥志,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永遠保持着不屈不饒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我更應該做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對真理的執着追求。

瑰麗的詩篇是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到的又一個收穫。我聽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晉的憤恨之淚。我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在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事故變遷後,我又展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鐵骨錚錚,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的豪情壯志,都讓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們絕妙的詩句,還有他們的忠肝義膽,就像秋之落葉,那般返璞歸真。

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我內心深處情有獨鍾的是感恩。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着大學錄取通知書離家之時,母親很早為我起牀煮餃子,之後父母懷着希望與憧憬把我送上火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父親還是以一樣的方式送我,每次的電話那頭總是囑咐我、關心我,從沒有訴説過自己的苦,在此我想再道一聲:“感謝你們!”

或許久久地回味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裏難免會汲取一些浩然正氣吧,中華五千年沉澱的獨有的忠孝、愛國民族魂、瑰麗詩篇、道德也值得我們受用一生。宛如冬天裏徹骨寒風,落拓不羈。這些精神,於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於是成為烙印,鐫刻着中華的文明,於是成為一種永恆的文化流轉。徜徉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裏,不知何時,我走進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連於它的世界裏,找不到出口。此時,僅需一杯清茶,伴隨着傳統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Tags:演講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