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04W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

説到讀書,我很慚愧,我愛讀書,但是最近幾年,看書少了,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靜不下心來,這次讀書活動讓我重拾了讀書的快樂。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能夠站在這裏,與系統的各位優秀的同仁們,一起探討讀書的感受,分享讀書的樂趣,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上善若水》。

説到讀書,我很慚愧,我愛讀書,但是最近幾年,看書少了,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靜不下心來,這次讀書活動讓我重拾了讀書的快樂。習近平倡導我們多讀中華傳統經典,於是,我選擇了老子的《道德經》。有人説,讀書是用別人的頭腦在思考,我覺得很有道理,細讀老子,我彷彿透過他的眼,看見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宇宙、自然和社會,裏面有很多充滿哲理的語言,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水"所具有的品性,是"善"的境界,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所謂"道法自然",正是讓我們向自然界的萬物去學習,學習"水"的"上善之德"。

水流淌在地面,潤物細無聲;水可以洗滌一切塵埃,同時又可以自我淨化;水樸實無華,同時卻又藴含着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滴水穿石"。

我感歎"水"的智慧和力量,而我更加感歎,我生活在長江邊,每天都能在"依水而生"的長江人身上,看到並親身體會這種智慧和力量,這就是"以通為本,以江為魂"的長航文化,這就是"同舟共濟,揚帆奮進"的長航精神。

在長航的大家庭裏,我是一個新人,工作僅僅兩年時間,但是作為新聞中心的記者,使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和記錄長江,貼近這羣"依水而生"、擁有水的力量和韌性的長江兒女。我們新聞中心有一個圖片紀實欄目,叫做《長航映像》,它是一個窗口,把鏡頭對準基層一線和普通職工,捕捉和講述那些發生在長江上的感人故事,至今已推出了17期,我的同事們扛着攝影器材沿着長江行走,拍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我看到了勇攀懸崖,守護燈塔的川江航道工人;我看到了在驕陽下拋灑青春和汗水的科技工作者;我看到了長江上的"活地圖"——國寶引航員姚澤炎;我看到了紮根基層、開拓創新的"航標燈王"——鄭啟湘;當被問起,你們覺得苦嗎?他們都會説的一句話就是"習慣了"。多年的工作經歷,使得他們習慣了陡峭的懸崖、滾燙的甲板;習慣了江上的漂泊、顛倒的作息。但是我知道,這一聲"習慣了",並不是無奈的妥協,而是職責的堅守……

曾聽到辦公室的老同事説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人曾斷言,內河航運是夕陽產業,當時在座有許多老同志都流下了眼淚,那是曾將滄桑、飽含深情的淚水。是的,我們曾有過低谷,也曾有過失落。但正是因為有這些長江人無言的堅守,不屈的信念,我們才披荊斬棘,迎來了春天!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二

讀書於我而言,是一種審“苦”。這種審苦,像一位評論家形容波德萊爾的寫作狀態: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給自己解剖。不同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鏡、右手持刀;最後發現刀是鈍的、身軀是虛空的。

“我”在石板上銘肌鏤骨地“觀”着。鏡子呢?鏡子還是鏡子。我從小人書開始“讀書”生涯。村裏的大小孩,從國中學校借回小人書。有些大小孩還爬到老師家或供銷社裏去偷小人書。借回來的第二天就要還,於是一本小人書在村裏輪流讀到天明,輪不着的乾瞪眼。讀國小的我放學回家,主要任務是放牛,讀小人書的機會比其他人多。

當時用得最多的一個短語,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風”。在這“春風”中,我感覺到了父輩們一生的“悲慘”。這種“悲慘”感越來越強烈,最後成了未成年的我關注農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讀高中時,我拼命地思考農民的命運。讀的書越多,越深入,越感覺到世界的廣大、知識的無涯、思考的無窮,而人在其中的命運也越切近,越飄渺。我不知不覺走上抽象之路。當年的“農村之思”遠了,“人的命運”這個維度卻刻骨銘心了。為何讀書?我説不清楚,因為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讀書已經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讀書之所及,無不是“人的命運”,人在鹽米油醬醋中的命運,在世界中的命運,在人類中的命運。我關於人的命運的關注就這樣地由近及遠、由此及彼地展開了。

我信奉叔本華的理論:喜歡閲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閲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讀書的人。我認為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一個沒有比較艱深着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艱深,不是因為它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是因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複雜。我的閲讀也是如此。我喜歡閲讀艱深的着作。在閲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為,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為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閲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閲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改革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説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稱之為差異閲讀法。我很少單純地閲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

讀書日學生心得演講稿三

各位領導、各位讀者、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今天這個“書香草原、文明安達——全民閲讀、助力人生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我市舉辦這一活動充分體現了有關部門對讀書、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在過去的西班牙,曾有一位名叫喬治的騎士,在4月23日這天,與惡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殺了惡龍救出了被困深山的公主。公主沒有像一般童話故事那樣以身相許,而是贈了一本書給喬治。在公主看來,書比美色更重要,因為書是智慧與力量的化身。從此以後,西班牙每年的4月23日,女人們會贈一本書給自己的愛人,男士則回贈一束玫瑰。直到1995年,這一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讀書日”。

書對於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不言而喻,讀書也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作為一種智慧動物,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某些動物在學會了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後可受益終身,而人則需要不斷地讀書學習,甚至要終身學習,這也正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基本前提條件。而書籍作為記載和傳承人類文明的工具,在傳承文明過程中不可或缺,無以替代。如果沒有書籍,那麼人類説不定現在還在過着茹毛飲血的日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古語中雖有功利色彩,但也揭示了書對於人類進步的重要性。

書,連接古今,貫通中外。書籍是一座智慧的殿堂,一片思想的森林,一片文明的沃野,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是貯存知識的寶庫,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世上沒有哪一樣東西比書更忠實、更無私、更恆久。它就像母親的乳汁,無私地哺育你。在黑暗中它是燦爛的陽光,在孤寂時它像美妙的音樂,在乾渴時它給你清涼的泉水,在寒冷時它給你温暖的炭火……我覺得用什麼美好的詞彙來形容書都不為過。

我昔日的人生也幾乎是與書相伴而度過的。“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翻開一本好書,聞着淡淡的墨香,我們就可從《論語》中出品味孔子誨人不倦的身影;與李白一起欣賞唐朝的月亮;聽杜甫講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體會辛棄疾的“可憐白髮生”的壯志難酬;憐惜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多愁善感;可與劉姥姥一起三進大觀園,目睹封建家族的興盛與衰敗;隨林沖一起雪夜上梁山,感受綠林好漢的丈義與豪情;看歐也妮坎坷的愛情經歷,感慨中世紀歐洲金錢至上的浮華;從《巴黎聖母院》中感受雨果對腐朽社會教會的憤怒,對人道主義的嚮往,感受其中人性的光芒……我雖沒達到法國作家福樓拜説的“閲讀是為了活着”的境界,但我常按照魯迅先生的“隨便翻翻”去做。也正是這些年有意無意的翻閲,讓我找到了些許“讀書人不寂寞”的感覺。

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説:“讀書在於造就完全的人格。”世界上一些優秀的民族均有愛讀書的優良傳統。俄國人酷愛讀書是舉世聞名的,在莫斯科的地鐵上,隨時可見人們在專心捧讀。前不久在APEC上,普京送給了我們的習近平一部手機,據説這部手機並非有多高的科技含量,只是這個手機是兩面屏幕,一個屏幕是正常的彩屏,另一個屏幕是水墨一樣的屏幕,實際上這個墨跡屏幕是用來讀書的。只有愛讀書的國度才可能把一個手機跟閲讀和使用緊密結合在一起。日本人愛讀書也是舉世公認的,在日本的電車、巴士上,無論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還是身穿校服的學子,差不多都在專心看書。猶太人更愛讀書。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裏,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猶太人的墓地裏常常放有書本,這種做法的象徵意義是:生命有結束的時候,求知卻永無止境。正是從這些蘸着《聖經》上的蜂蜜開始讀書的孩子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門德爾鬆、弗洛伊德;正是從這些舔着嘴脣,嗅着書香的孩子中走出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自古有崇尚讀書的傳統。古代有許多刻苦讀書的感人故事,如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骨、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范仲淹斷齏畫粥、歐陽修的“三上”讀書,等等。

聖賢由學而成,道德由學而進,才能由學而長。一個人只有抱有一種視讀書如生命的堅定信念,保持不斷思考的無限熱情,才會去理解人文的真正含義,才會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人道等等這些人類的普世價值與理想。我們應學做勇敢的騎士喬治,去扼制功利的心魔,重燃淡去的書香。與書籍結伴,與智慧結緣,與知識同在。

需要指出的是,戰國時的惠施曾以“學富五車”作為著作豐厚的象徵。那時候他的車上裝的是竹簡書。進入紙質書時代,人們以“著作等身”形容著作之多。如今到了電子書時代,“學富五車”的説法早己過時,讀書不單一是紙質書,電子書現在和未來也一定是一種重要的閲讀方式,我個人曾花費數個月時間下載電子書數萬本,近100個G,建立了一個電子圖書館。這裏的書終其一生也不可能讀完,但我卻為有了一個個人電子圖書館而欣喜。

在這裏,我還要代表廣大讀者感謝今天這一活動的主辦方,你們重視安達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讓我們看到了安達文化美好的今天和燦爛的明天。作為今天到來的讀者,讀書不僅是我們個人的事業,我們還肩負着引領讀書風尚,打造書香草原、文明安達的使命。我藉此機會還要向廣大讀者呼籲:讓我們把423世界讀書日,作為全民讀書活動的一次新的耕耘與播種。熱愛讀書,不僅在“世界讀書日”,更應該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從今天起,我們日常生活一日三餐的飲食中,一定要再加一餐:文化餐、精神餐。讓我們一起讀書吧,使我們的生命之花常開,使我們的生命之樹常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