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5篇範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1.78W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5篇範文




誓把“中國製造”送入太空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5篇範文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王徵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舉世矚目中實現太空牽手。11月17日,伴隨着神舟八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至預定地點,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無數國人為之歡呼雀躍。這一刻,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γ高度表的主任設計師,王徵在電視機前心潮澎湃,為一這刻的到來,他和他的項目團隊已經持續努力了十餘年……

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γ高度表工作是神舟飛船飛行任務的最後環節,是飛船安全着陸的關鍵設備。該設備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着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然而,長期以來γ高度表在技術上卻一直受制於國外,一直引進使用國外產品,成為飛船上唯一沒有實現國產化的單機設備。“誓把‘中國製造’的γ高度表送上天!早日實現神舟飛船的全面國產化”已成為大家共同的夢想。

在γ高度表研製的18年的艱苦歷程中,由於多方原因,高度表課題曾經前景黯淡,人員大量流失。留下來的都是熱愛這項事業,並樂於奉獻的人。王徵2000年一參加工作就堅守在該項目組,矢志不移,潛心求索,遇到多少困難也咬牙堅持。與項目組成員一起摸索前行,解決工程技術關鍵課題。克服種種困難,確保交付“萬無一失”的高質量產品。

在項目研製期間,王徵同志作為主任設計師,統籌全局,在產品研製、生產、組織管理、試驗驗證、外協配套及條件建設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對比驗證產品的技術參數,王徵同志多次操作放射源,身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損傷,導致輕度脱髮、身體虛弱,轉氨酶指數高出正常值4倍,醫院要求住院治療,他卻收起病假條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攻關任務中。經過不懈努力,他帶領項目組成員一同攻克了光子測距機理、測距精度、可靠性設計等關鍵技術。

由於該表的特殊性,大量外場試驗不是集中在寒冬,就是在酷暑,環境十分惡劣。多少個冰雪嚴寒,雖然穿着軍大衣和毛皮鞋,人被凍得膝蓋以下沒有了知覺。夏天40多度的天氣,外場在荒無人煙的大片空地,沒有遮擋物,太陽似乎要把人蒸發掉。王徵面對這一切總是一副以苦為樂、不屈不撓的硬漢精神,是三院人的執著追求和拼搏進取精神的縮影。

為了確保產品生產高質量,他更是親歷親為,帶領項目組成員逐個工序的跟蹤、檢查和記錄,掌握第一手資料。2010年,國內唯一一家給神舟產品配套生產某重要配件的廠家要搬遷,生產線即將停產。王徵聞訊火速趕赴該廠,幾次三番找廠長協調溝通,最終他執着的精神感動了廠長,生產線暫時不搬直到生產完該配件。

潛心鑽研,忘我工作

立志航天報國,是王徵的堅定信念與不懈追求,他早已把這些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投入到工作中。在γ高度表研製進度最緊張的日子裏,王徵身先士卒,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統籌全組所有的科研進度,常常加班到深夜,在他的時間表裏已經沒有了“8小時工作制”和週六週日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話説:“現在趕時間,就是為以後爭取時間”。一次,在產品的試驗過程中,外協件出現了故障,飛船總體要求必須在9天內完成歸零工作。他不分白天黑夜,吃住在實驗室,一邊進行故障模式分析,一邊組織外協單位開展工作。那段時間,他與時間賽跑,“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在他身上得以最好的詮釋。通過反覆試驗,按時間節點完成了歸零工作,按期交付飛船總體,首次參加XX試驗中出色的表現,獲得了上級的好評,堅定了上級領導使用國產γ高度表的信心。

為保證產品研製符合載人航天的要求,他結合質量保證要求和載人航天器可靠性安全性設計要求,多次跑到高能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圖書館找專家調研學習,翻閲有關資料,編制了產品保證大綱,規範產品質量控制要求,他提出的可靠性試驗方案及研製流程得到總師及評審委的一致認同。王徵帶領他的項目組用奉獻的精神,嚴謹的作風,按照標準嚴格要求,不放過任何一點問題。他總是説“我們做的是載人航天工程,我們的工作要保證宇航員安全着陸,不能有一丁點兒差錯,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他在工作中提出要嚴格遵守“交付的產品確保不帶任何問題,到了外場參加各種測試不帶隱患上天”。積極開展可靠性安全性設計工作,認真分析總結歷次試驗過程,從元器件、原材料、外協外購件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固化產品技術狀態。在研製過程中,他還逐漸總結出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生產規章,使科研流程更科學合理。

在神舟八號初樣研製期間,王徵同志帶領項目組以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爭時間、搶進度,積極配合總體單位開展工作。詳細比對數據,配合總體完成仿真分析工作,查找問題機理,協助總體優化改進措施,保證了工程進度,得到了總體單位領導和技術人員的一致好評與認可。正是他的精益求精,保證了神舟八號飛船γ高度表的無質量問題,試驗一次性通過。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王徵作為主任設計師,平時不僅抓技術,還注重研製隊伍的建設。他每次給新職工講的第一課就是航天傳統精神教育,他講述該項目組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講述航天新人應以什麼樣的責任來承擔任務,給新職工以無限的鼓舞。通過階梯式培養,兩年來共培養了3名新職工,他嚴細慎實的工作作風和質量為先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他在工作中知無不言,授人以漁,手把手教新職工如何開展工作、遇到技術瓶頸如何找到突破口、採取哪些有力措施去解決問題等等。外場試驗條件艱苦他先上;需要加班時他一直都在同志們身邊。他的點滴言行是項目組其他同志最好的榜樣。在科研生產任務再忙的情況下,他也做好自己黨支部支委的工作。十幾年來,王徵曾因工作推遲了婚期,連蜜月旅行都是在妻子的催促下後補的;由於忘我工作,留下了頸椎病的病根,每次都是堅持工作直到眩暈難耐才被同志送去醫院就醫;他把神舟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認真負責地對待,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在女兒出生後,他卻沒時間照顧妻子和孩子。談到女兒眼中滿是慈愛,談到家人他總是心懷愧疚。

經過不懈努力,2011年當神八飛入太空,問鼎長天之際,γ高度表首次作為主份產品參加神舟飛船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35所研發製造的γ高度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為實現神舟飛船單機設備的完全國產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從此我國載人航天不再受制於人,實現了把“中國製造”送入太空的誓言。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二

勞動立身 敬業圓夢

--中船工業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洪剛

2001年7月,懷惴着實現人生更高追求的理想,洪剛與大批農家子弟一起從浙江龍遊外出打工,來到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成為一名從事船舶製造的電焊工,開啟了他漫漫的創業之路,他扔下了鋤頭,拿起了焊槍,迎接閃閃的電弧光和熾熱的鋼板。電焊作業是造船行業的主要工種,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大,在常人眼裏,電焊又苦又累,而洪剛卻憑着農家子弟吃苦耐勞的勁頭,百折不撓、艱苦奮鬥十三載,從農民到工人,從電焊工到班組長,從班組長到企業中層管理人員,這一次次華麗的轉身,展現的是一個農家子弟的創業之美。

初到船廠的洪剛立志吃透電焊這碗飯,虛心拜老前輩為師,邊學邊幹,每天下班後,就到培訓工廠借鑰匙,練習焊接技術,往往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即便熬紅了眼睛、蹲麻了雙腿,依然堅持不懈。為了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他利用午休翻閲大量的教材和資料,好幾次都因為太投入而錯過了午餐時間,洪剛還積極參加公司各項技術培訓和崗位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不僅出色完成各項生產任務,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急難重問題,還練就了過硬的焊接技能本領,成為農民工隊伍中為數不多的電焊技師,憑藉着優秀的技能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現,公司全面投產後,洪剛擔任了電焊班長。從普通電焊工到班組長這一轉變,給洪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為他今後的道路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洪剛在擔任班組長期間十分注重團隊建設和班組管理創新。在創先爭優活動中,他積極履行“實現班組效率提升10%,達到14米/小時”的承諾,推進實施派工單管理,探索工作量與員工能力的日對照分析制度,建立日評估、日反饋、日改進機制,在部門班組中率先試行“實物量考核”及“員工記分卡”管理,通過“績效掛鈎、獎懲分明”進一步激發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班組人均焊接生產效率成立初由8米/小時提高至14米/小時,班組焊接產量從2007年的每月33248米,提升至每月53446米,在行業中位居領先水平。焊件拍片檢驗一次合格率達到98%以上,被授予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2013年國防郵電工會以洪剛的名字命名其班組為“洪剛班組”。洪剛先後為部門培養出高級工15名、中級工123名,其中12人獲得了公司級以上的榮譽,全面加強了部門的隊伍建設。圍繞公司“降成本、強管理、促發展,全面推進二次創業”的總體要求,洪剛積極投身部門“同舟共濟迎挑戰,降本增效促發展”主題活動,同時他積極推進班務公開工作,日常工作會考勤、物量、月末考評等信息,通過班組管理園地全部進行公開,依靠大家共同監督來保障員工的利益。

2014年,洪剛同志憑藉出色的業績、紮實的作風、良好的羣眾基礎,被公司提拔為加工部部長助理,實現了從一名班組長到公司中層管理者的轉變。作為一名生產部門的管理者,他全面抓好各項管理工作,在生產管理方面,加強計劃的柔性管理,分別推進了切割、部件的三日滾動計劃等小日程計劃管理,同時通過每日的生產平衡會,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使每個環節的生產能夠在計劃的指導下運行,確保了生產的準時性。通過積極的勞動力平衡,千方百計確保生產物量的完成,同時也保證了海工產品與常規產品雙雙完成公司下達的生產任務。針對海工產品的特點,積極與海工項目、海工設計、物資配套、品質保證等部門進行溝通,確保了海工產品的順利建造。在部門產品質量控制上,洪剛通過進一步加強各層級管理者和員工的質量意識教育,推進部件的LINE-QC內部焊前、焊後檢驗制度,特別是在實名制現場會後積極建立員工質量信息檔案,並通過自編軟件實現信息化手段,使每道工序、每個工種的質量問題能夠進行系統的分析,進而使每月的質量糾錯培訓和每日的現場巡檢更加有針對性,提高了全員的質量素養,通過質量管理的快速響應機制,部門贏得了OCEAN BULK、NAVIG8、U-MING等船東的信任,海工產品的內、外檢一次合格率更是達到了100%。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洪剛坦言,與大多數農民工一樣,一開始外出務工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生存,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想自己是企業的主人。但是十三年的工作經歷告訴他,學好技術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個人發展之基。勞動立身,創業圓夢,作為一個工人,尤其是農民工,只有把個人生存與企業發展密切聯繫起來,以主人的姿態要求自己,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2008年以來,洪剛先後獲得了上海市優秀農民工、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當選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2012年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洪剛用自身十三年的工作經歷以及一次次華麗的轉身詮釋了農民工的創業之美。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三

競雪梅花分外紅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東辛採油廠職工薛梅

三間普通的磚瓦房,一方50平米的小院,坐落在勝利油田東辛採油廠駐地西北15公里的荒野中。這裏既是東辛採油廠三礦1隊營8更9夫妻井駐地,也是員工薛梅的家。入駐小站20年來,薛梅和作為家屬的丈夫一起堅守在荒原,用愛心管油井,用真心護小站,用忠心獻石化,累計巡井35000多次,走了30多萬公里,安全生產原油10萬噸。

她用愛心管油井。1995年12月,新婚不久的薛梅和家屬丈夫孫賓來到營8更9井站,開始了駐崗生活。小站的周圍沒有村莊,放眼望去是一片蘆葦蕩,喝水只能到周圍的草窪子裏取水。按照“4個小時巡井一次,2個小時記一次壓力”的工作制度,小站白天、夜裏都不能離開人。20年來,夫妻倆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呵護油井,不敢有絲毫大意。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常年在坑窪不平、雜草叢生的巡井路上行走,薛梅的腳踝出現變形,經常鑽心地疼,幾次治療都不見效,但薛梅堅持巡井,就連在懷孕的時候也沒放鬆。剛坐完月子,她就開始了巡井工作,結果落下了腰椎疼的毛病。多年來,薛梅和丈夫對每口井的井況都瞭如指掌。薛梅還從一個普通採油工成長為油田採油技師。她總結出了一套“望、聞、問、切”油井故障診斷法,效果很好。有一次,薛梅在巡查營12-73井時,聽到抽油機運轉聲音有些異常,就急忙進行檢查,並與丈夫一起排除了螺絲退扣隱患,避免了抽油機側翻事故。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下,油水井運行良好,其中有一口井已經連續5年沒有上作業維修,節約費用上百萬元;還有一口井在抽採多年之後,又開始自噴了。每當説起油井出現的新變化,薛梅總會露出會心的笑容。

她用真心護小站。多年的荒原歷練,讓薛梅堅定了為公家管好井護好井的信念。正是有了這種信念的支撐,她面對荒涼沒有抱怨,面對困難沒有逃避,面對威脅沒有低頭。前些年,一些不法分子開始打小站的主意,但薛梅和丈夫堅守原則,即便是刀架在脖子上也決不讓步。2008年8月的一天,一夥不法分子來到站上偷油,被薛梅夫婦發現。歹徒威脅他們:是讓“放油”還是“放血”?面對歹徒,夫妻倆一邊悄悄報了警,一邊和那夥人周旋。他們鎮定地説:家裏的東西可以隨便拿,但井上的原油確實不能放。不多會兒,遠處傳來警笛聲,那夥人只得倉皇散去。

多年來,他們喂的貓、狗被毒死過,種的菜也被踐踏過,對這些他們都能忍,最擔心的是兒子。兒子小時候,為了孩子的安全,他們只好揹着兒子一起巡井。兒子稍大一些,就領着巡井。一次,線路停電後開井,為了節省時間,夫妻二人分頭上井恢復生產。孫賓帶着4歲的兒子去巡井,經過一座用廢舊管線焊成的小橋時,他叮囑兒子在原地等着,不要過橋。可當孫賓剛過去就聽身後“撲通”一聲,一看兒子不見了!深深的溝水裏正在咕嚕咕嚕地冒泡。孫賓急忙跳下水,一把抓住兒子,將他抱出水面。可是因為溝太深,兩岸都是淤泥,孫賓幾經周折才把渾身濕透的兒子推到了岸上……

她用忠心獻石化。薛梅説,選擇堅守是為了不給隊上添負擔。如果自己調離,隊上就要組建一個6至7個人的班組來倒班管井,人手會更緊張。父親是個老石油,20年來,為管好油井,薛梅銘記老人家“不能當逃兵”的叮囑,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沒睡過一個囫圇覺,井站沒有一個晚上斷過人。20年裏,薛梅從未到7公里外父母家吃過年夜飯,丈夫沒有回過500公里外的菏澤老家過春節,他們都是把老人們接到站上 “團圓”。薛梅的父親患癌住院5年間,先後14次大小手術,薛梅做到了陪護老人、看護井站“兩不誤”。看到薛梅很踏實,父親非常欣慰,因為在這位老石油工人眼裏,忠誠和奉獻是對薛梅一生的託付。

駐崗這些年,薛梅覺得最愧疚的是對不起兒子。荒野上沒有小夥伴,兒子只能與收養的流浪狗、流浪貓玩。一根鐵棍、一塊木塊支起的簡易籃球架,就能讓他在夢裏笑醒。他多次問:“媽媽,咱家啥時候住上樓房啊?”,“快了,快了。”兒子的問話每次都讓薛梅心疼不已,有時候直掉淚。一次雨夜,兒子突發高燒,由於地處偏遠,打不上車,他們就把孩子裹在雨衣裏,用繩子綁在背上,冒着瓢潑大雨,腳踩泥濘上醫院,不小心摔倒了爬起來,再摔倒再爬起來……令人欣慰的是,艱苦的環境、枯燥的駐井生活不但考驗了薛梅,也鍛鍊了兒子。現在,14歲的兒子看起來比同齡人更結實、更懂事,學習也很用功,還能陪着薛梅一道巡井,成了媽媽的小幫手。薛梅一家也在居民小區買了房,只是一時半會還不能搬。

這些年來,各級組織十分關心薛梅一家的工作和生活。為他們接上了自來水,整修了房屋和道路。各級領導也經常來看望慰問,遇到困難都會來幫助解決。組織和領導的關心給薛梅很大的鼓勵。20個暑往寒來,薛梅無怨無悔,用愛書寫着美麗,用責任堅守着崗位,用擔當延續着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近年來,薛梅先後榮獲勝利油田勞動模範、東營市道德模範、山東省最美勞動者、山東省勞動模範、中國石化精神文明建設標兵、齊魯最美人物、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四

客户用電,我們用心

——國家電網北京市電力公司陳牧雲

陳牧雲,女,漢族,197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199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國家電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城區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工程師、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先後榮獲國家電網公司“服務之星”、北京市國資委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能源化學系統“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首都勞動獎章、中央企業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並當選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201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陳牧雲從業十四年來,始終堅持“客户用電,我們用心”,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客户的高度評價。

強技能 帶隊伍

陳牧雲始終堅持將不斷提升業務技能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她認真學習技術規範,積極參加各級知識競賽、技能比武,多次在《中國電力報》、《中國科技財富》上發表專業論文,被評為2010年度華北電網有限公司優秀青年工程師。作為城區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工程師,她在不斷進行自我提升的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工作,面向班組開展“以賽促學”活動,促進班組員工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個人業務水平與相互協作意識,增進團隊精神。在營業廳開展“情景演練”特色培訓活動,調動員工學習熱情,增強應變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城區供電公司營業廳在上級單位的暗訪中,始終名列前茅,創下連續7次第一的驕人成績,營業廳多次榮獲北京市電力公司“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勇創新 提效率

陳牧雲在工作中積極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活動,2010年,“陳牧雲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下設1個技術專家組和3個專業組,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與工作創新。為向客户提供更貼心、更優質的服務,陳牧雲策劃併發起了“服務因您而變,意見換禮物”活動。在城區公司各供電營業窗口,每當客户提出好的建議時,為了表示衷心感謝,陳牧雲及客户服務人員都會為客户送上一份精美的禮物。禮物雖小,但代表着企業的真誠,體現着優質服務的內涵,活動贏得了廣大客户的認可與好評,多家新聞媒體也對此事進行了宣傳報道;針對低壓客户用電需求急切的特點,創建“一站式”報裝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減少工作節點,將報裝接電時間由30天縮短到5個工作日,在北京市電力公司廣泛推廣;在弱勢羣體比例較大的西交民巷社區,陳牧雲和隊員們先後為高齡老人家中安裝了方便使用的遙控小夜燈。之後,為解決夜晚平房院公共照明問題,陳牧雲不分晝夜地走訪各條衚衕,實地瞭解百姓需求,多次研究廠家制燈類型,最終決定製作“聲光控一體”照明燈,為百姓排憂解難。這種燈在白天,因光線較強,受光控自鎖,有聲響也不亮,避免了能源浪費;在夜晚,環境光線變暗後,遇有説話聲、腳步聲時,照明燈自動亮起,延時半分鐘後再熄滅,解決了“夜路難行”的問題。如今,西交民巷社區內安裝了近40盞聲光控一體照明燈,徹底照亮了路,更照亮了百姓的心。截至目前,3年的時間,已累計完成創新成果15項。“對陳牧雲而言,踐行‘你用電 我用心’的服務理念,已經不僅僅是‘外化’的表面含義,而是‘內化’的心靈初衷。

暖民心 鑄品牌

2011年,城區供電公司成立國家電網首都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專職隊伍,陳牧雲任隊長。她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走進社區、走進單位、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醫院”活動。在北京東、西城區設立了34個社區服務站,深入街道和社區,建立社區居民用電需求快速溝通渠道,及時瞭解社區和百姓的用電需求,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累計增設愛心卡客户120户,先後為60餘户愛心卡用户義務改造老舊內線,為社區260位高齡老人和殘疾家庭創新免費安裝遙控節能小夜燈,連續16年為西城區福綏境敬老院開展志願服務。面向學校開展“安全用電進校園”活動,增強學生的安全用電意識。開展差異化用電延伸服務760餘次,直接受益羣眾5萬餘人;“六進三送”活動受到居民百姓高度肯定,被居民百姓親切地稱為“紅馬甲”、“電力雷鋒”;接受人民羣眾贈送錦旗8面。受到了新華網、北京電視台、北京日報等媒體的高度關注。共產黨員服務隊被評為北京市敬老愛老為老服務示範單位、西城區優秀公益團隊、市公司工人先鋒號及百家客户滿意服務窗口、北京市電力公司十大優秀團隊,並作為重要展示單位參加新街口街道創建“國際安全社區”國際專家組彙報工作,得到了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國資委、北京市以及國家電網公司的充分肯定。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五

美麗人生在機組調試中綻放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機電工程局張潤時

從2007年三峽電站創造年投產500萬千瓦裝機,到2013年溪洛渡、向家壩兩電站創造年投產1164萬千瓦裝機,三峽人不斷在刷新着世界巨型水電機組的記錄。更為難得的是,在實現機組高強度投產發電目標的同時,機組安裝的質量得到了同步提升。機組的擺度、振動和温度,是反映機組安裝和運行水平的重要數據。據抽樣檢測,溪洛渡電站機組的上導擺度為0.08毫米,水導擺度為0.03毫米,而一根頭髮絲的直徑約0.06毫米。也就是説,高達五層樓、重達2000多噸的水輪發電機,以每分鐘125轉的速度高速運轉時,擺動幅度只有一根頭髮絲粗細!令三峽機電人引以為豪的是:向家壩、溪洛渡電站機組全部通過“首穩百日”運行考核,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機組的高質量、高速度投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清潔能源,為集團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成績是三峽機電人是參建各方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機組安裝人追求“態度精心、過程精細、結果精品”的寫照,是機電安裝團隊能力素質和精神品質的體現。張潤時是這個團隊的優秀代表。談到他,大家都會欽佩地伸出大拇指。

他是“拼命三郎”,始終與時間和任務賽跑,與困難和問題較勁。

無論是在三峽,還是在溪洛渡、向家壩,十幾年來,他對工作總是充滿激情、保持着“拼命三郎”的本色。

水電站監控系統是整個電站的大腦。三峽左岸電站監控系統有近5萬個控制點,如此規模的監控系統在國內、國際都沒有先例,由誰牽頭負責和德國公司聯合開發呢?重任落到了有過聯合開發經驗的張潤時的肩上。

2002年下半年,張潤時帶領他的團隊奔赴德國。聯合開發初期,德方要求必須照搬他們以前的項目進行編程。喜歡鑽研的張潤時發現德國的工程範例並不完全適合中國的技術及運行管理實際,而且德方提供的範例程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會導致機組失控。德方似乎很看不起我方人員的水平,對他指的問題不屑一顧。張潤時一邊跟外方擺事實,一邊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向德方詳細介紹中國電站的運行環境。張潤時過硬的技術水平取得了德方技術項目經理的信任,機組軟件開發由外方為主變為由我方為主。張潤時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的工作,多數時候從早晨8點半一直工作到凌晨1點多,僅用5個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通常至少需要8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在此期間,張潤時的母親不幸去世,為了讓他安心工作,家裏人沒有告訴他,直到幾個月回國後,他才知道生他養他的母親已經與世長辭。張潤時來不及為母親守孝,又強忍悲痛投入到系統現場調試工作之中。2003年5月,在現場調試檢驗的高峯期,不巧趕上了“非典”肆虐。由梅耶博士領銜的德國專家極不情願到人員密集的廠房,可張潤時堅持每天必到,並主動承擔起外方專家的責任。看到三峽人高昂的鬥志,德國專家感到有點慚愧,開始從消極、逃避變成了理解、欽佩,他們克服了對“非典”的恐懼感,也積極參與到現場調試工作中。調試最高峯的那段日子裏,在與張潤時每天高達20多個小時並肩作戰後,梅耶博士累倒了,不得不回國調養。臨行前,他不斷地向人誇讚張潤時的身板像鋼鐵一樣。由此,張潤時得到了“鐵人”的美譽。

2012年8月,他出任機電局副局長,負責溪洛渡、向家壩電站的機組調試工作。2013年,是溪洛渡、向家壩電站機組投產的高峯年。張潤時和他的調試團隊成功完成了3個開關站和15台機組的調試,實現了集團公司全年投產1000萬千瓦的目標。向家壩右岸電站全部80萬千瓦機組取得了投產後一年內零非停的驕人成績。成績背後是機組安裝調試人員的艱辛付出。

溪洛渡、向家壩電站機組中,有7台四個廠家製造的、四種新型機組,機型越陌生,張潤時的勁兒卯得越足。為了確保新機組能夠按期投產、長久穩定可靠運行,他提議強化機組無水調試工作,用200%的努力去發現解決可能存在的0.1%的隱患和問題。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和安裝單位的理解。在工作最緊張的下半年,張潤時始終堅守調試現場,每天和相關單位人員起早貪黑,親自對每個信號點逐核對、每個畫面逐字檢查、每個子系統逐一反覆試驗、每個流程逐條測試核實,及時解決發現的隱患和問題,經常是上午還在溪洛渡工地,下午就在向家壩工地,在幾乎無間隙的高強度調試工作中,調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有人説張潤時是一個熱戀機組的人,因為他心中最惦記的永遠是機組。有時從國外出差回來,下了飛機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現場。為了機組調試,他有時候十幾天都想不起來給家裏打一個電話,經常廢寢忘食,甚至連續幾天幾夜不着牀,累了趴在現場指揮部的桌子上打個盹,醒來接着協調指揮機組調試。周圍的人感到他對工作總是有無限的精力和激情,似乎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疲倦。

他是“調試專家”,經常在機組調試中披荊斬棘、化險為夷。 長期和機組熱戀的張潤時,對機組的性情瞭如指掌,經常在波瀾不驚中化解調試過程中的各種難題。

在向家壩首台80萬千瓦機組調試中,出現了機組空載電壓無法建立的情況。電壓無法建立,就好比汽車點不着火。在場的所有人都一籌莫展。張潤時趕到現場,果斷下令“終止試驗,立刻對錄波數據進行整理!”。在查找錄波曲線時,張潤時指着一段看似平常的錄波圖形説,“勵磁脈衝釋放條件是機端電壓大於10%,而實際錄波曲線中為什麼只達到9%?”這一句話,就指出了故障的根源,讓在場的調試人員為之一振。很快故障原因找到了:是勵磁系統的一個變壓器輸出電壓偏低,需要更換配件。但是,變壓器屬於進口設備,從國外採購肯定影響機組投產。怎麼辦?張潤時思考着替代解決方案。他想到了三峽電廠的備品備件。令大家驚喜的是,通過計算參數,從三峽電廠的備品備件庫中找到了滿足條件的配件。張潤時立刻向三峽電廠請求支援,配件連夜從宜昌送往向家壩。第二天清晨七點,當配件換上再次啟動機組時,運轉完全正常。類似問題的處理只是張潤時無數次力挽狂瀾的一個縮影。他就像一名高明的醫生,很多疑難雜症在他面前都能醫到病除;他像一名足智多謀的統帥,能在談笑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

他是“革新能手”。始終孜孜不倦的追求超越,創新提升。

在傳承三峽經驗的基礎上改進機組調試方法和理念,超越三峽標準,是張潤時的信念。他在調試工作中一貫堅持精心、精細、精準的原則,將“解決問題”與“創新提高”兩手抓,不斷提高機組安裝的質量和水平。

2011年底,溪洛渡左岸首台機組開始定子線棒安裝。首台機組安裝一般都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張潤時對此早有準備,並制定了相應的預案。在下層線棒整體耐壓試驗時,576根已經安裝到位的下層線棒多處出現原因不明的放電現象。在查看了放電故障點後,張潤時為了保護設備,提出不能盲目通過加壓閃絡的方式查找故障。試驗次數限制了,如何查找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張潤時另闢蹊徑,大膽假設,會不會是製造廠設計方案出了問題?然而,業主對廠家專業設計提出質疑,是廠家很難接受的事情。為消除廠家的牴觸情緒,張潤時拿着圖紙,帶着手電,和廠家代表一起爬進線棒安裝部位,發現是線棒與定子拉緊螺桿間絕緣距離不夠。廠家根據張潤時的建議,在定子拉緊螺桿端部加裝了絕緣套。當再次試驗時,線棒端部放電的問題解決了。該改進措施被推廣到該廠生產的其他機組。

解決問題的經驗教訓異常寶貴,張潤時善於把正確的做法變成標準或規範。先後牽頭編制了《溪洛渡電站尾水管裏襯安裝質量檢測標準(試行)》等7個標準或規範,組織制定了《溪洛渡電站水輪發電機安裝標準》等6個標準。這些規範和標準成為創精品機組的技術指南。

張潤時喜歡和大家探討技術問題,善於在“巔峯對話”中激發創新思維。溪洛渡交通洞風機改向運行及增設風機降塵方案、“兩環一蝶”蝸殼蝶形邊焊接工藝、轉子磁軛熱加墊半自動控制的創新工藝等等,類似的革新太多太多。

他永不滿足現有的成就,總在不斷地尋求超越和提高。這就是張潤時,有着一身承受壓力和勞累的錚錚鐵骨,更有着鋼鐵般的意志和堅毅!經常有人問他:對機組調試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執着與激情?他説:“但凡自己願意並且喜歡乾的事情,往往就不覺得苦與累,就不會去斤斤計較、攀比與抱怨”。“拼命三郎”、“調試專家”、“革新能手”,詮釋了張潤時的樂業情懷、敬業精神、精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