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化學選修一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教案制定完善,促使接下來的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每個人在寫教案的時候,都要注意過渡好每個教學環節,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化學選修一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化學選修一教案8篇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1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__________》。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説明本説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________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説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説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三、説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説教學程序

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於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導入

熟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説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説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説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2

一、説教材:

本節音標是物質結構中談到化合物及單質結構的課程,從課程設置的位置看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之後,這樣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安排,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吸收。

本節課自然而然地從原子過渡到分子,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後,對微觀粒子的探索更進一步,這就引出原子組成的物質——化合物和單質,這樣就可以從微觀過渡到宏觀,使化學知識更這順理成章地與現實生活聯繫到一起。

在課的第一部分給出了離子鍵,即陰陽離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這樣通過物理上的電子的知識把離子鍵引出來,很自然。這裏又給出氯化鈉的形成及電子式,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了物質結構,這也是第一音標時的內容。

第二課時提到共價鍵,這樣非金屬元素之間形成的化合物和單質的結構就一目瞭然了。在高中階段對於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在這裏又提出非極性鍵和極性鍵,難度加大,所以這是第二課時的重點和難點。

最後教材總結了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後給出了化學鍵的定義,同時指明瞭化學變化的實質,引出能量關係,使得物質結構達到一個高點。

二、説教法

由於本節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採用逐層深入並配合學生自己的一些問題,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説學法:思考、討論相結合。

四、説教學設計:

本節課涉及的內容抽象,難於理解,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識:即氯氣和鈉的反應引出離子鍵;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得出離子鍵,同時強調電子式的書寫。

第二是利用氫氣和氯氣的反應並分析氯分子的結構得出共價鍵和極性鍵與非極性鍵。

第三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化學反應的實質,得出化學反應的實質的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並分析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關係。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範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衞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繫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着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適用範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瞭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信息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繫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閲資料,瞭解化學電源的有關信息,課後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閲資料,初步瞭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悦。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課堂練習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説出離子鍵的概念;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能夠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過程,逐漸養成科學的探究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

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元素的知識,思考氯化鈉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學生回答】鈉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問題】鈉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鈉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提出問題】觀察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觀察並回答】金屬鈉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產生很濃的白煙。

?提出問題】思考產生的白煙是什麼,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產生的白煙是氯化鈉固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問題】如何從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氯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7個,鈉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1個,要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鈉原子會失去一個電子,氯原子會得到1個電子。由此可知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cl-,na+和cl-共同構成氯化鈉晶體。(教師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板書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利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原子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2.離子鍵

?提出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鈉晶體的構成粒子是什麼?

?學生回答】氯離子和鈉離子。

?提出問題】既然氯化鈉晶體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説明陰、陽離子的電荷並沒有中和,這説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哪些作用力?

?學生回答】陰陽離子結合在一起,彼此的電荷不會中和,説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説明陰陽離子之間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存在排斥力。

?教師引導】這種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3.離子化合物

?教師提問】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離子化合物。觀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屬於離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學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師補充】nh4cl、(nh4)2so4也屬於離子化學物。

?教師總結】離子化合物存在於:

(1)活潑金屬(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間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屬元素與酸根離子之間形成的化合物(酸根離子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等等)。

(3)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之間,或銨根離子與非金屬元素之間,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潑金屬氫化物。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如何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解析:用電子式表示如下,教師要強調帶有相同電荷的離子分開來寫。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佈置作業: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過離子鍵形成物質之外,還可以通過什麼形成物質?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5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新課標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我打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完成我的説課任務。

一、説我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着教師像演員,而學生只是觀眾現象。那麼,在今天的新課標下師生角色還能是這樣嗎?不!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演員,教師做導演;應該讓學生去表演、去體驗、去收穫;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説,我們教師應該不僅僅關注的是自己如何講好,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演好!為此,我認為我們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兩點:一是相關的教學內容,即學生要演什麼;二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演什麼。三是具體的教法和學法,即學生該怎麼演。

對於本課時來説,學生到底要演什麼?我認為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指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或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金屬的主要性質,即構建清晰的金屬觀;二是本節教材在模塊中的功能價值:金屬的化學性質差異在必修2構建元素週期律和選修4學習電化學時將得到應用與拓展;而選修6的學習將繼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我將着重突出三點:一是突出歸納金屬鈉的性質;二是突出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構建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認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這三點均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其中第三點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對於本課時來説,學生能演什麼呢?我認為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代表物鐵性質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還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並剛剛學習了分類觀和氧化還原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表演的基礎。尤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有着連老師都無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能夠自主通過簡單的實驗探究歸納出金屬鈉的性質,自主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自主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説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基於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用鐵的認知模型同化建構出鈉的認知模型,用金屬的物理性質認知模型去同化建構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並讓學生在合作和實驗探究的氛圍中去進行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先將學生分組,學生人人蔘與,自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和使用自己的潛能。同時下發學案,指導學生複習回顧,明確目標。減少知識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演好。

課中:通過兩次使用預測、驗證、總結這種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來同化構建鈉的認知模型、同化構建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以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根據學生的獵奇心理,播放一段關於鈦有超強形狀記憶性的視頻,從而迅速地把學生帶入新課中、進入金屬的世界。

其次,進入彙報預測環節:由學生彙報學案中的三個問題。

1.收集觀察身邊的金屬材料並總結出金屬物理性質的共性與差異性,引導學生構建出金屬物理性質的認知模型,為同化構建金屬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做好了鋪墊;

2.用氧化還原觀分析鐵與氧氣、酸、鹽的反應,引導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發現它們的氧化還原本質,使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飾,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引導學生預測出鈉的化學性質,並對預測質疑,激發學生實驗驗證的好奇心。

接着,進入實驗驗證環節。考慮到鈉的性質很活潑,我打算增加演示鈉與鹽酸反應的實驗。通過控制鈉塊的大小和鹽酸的濃度,使實驗產生輕微的爆炸現象,以此驗證預測,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而後,學生按照學案中的實驗指導依次完成鈉的切割、燃燒、與水、與硫酸銅的反應四個實驗,並記錄現象,彙報結論。彙報中引導學生得出鈉能與氧氣反應,但不同條件產物不同。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易觀察全面,但這卻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做兩次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第一次不作過多指導,讓學生在彙報時自己發現觀察的不全面,再鼓勵學生重做實驗,多角度全面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失誤不是失敗,只有停止思考和觀察才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在難點的突破上走彎路勝過抄近路,放手讓學生經歷困惑,苦惱,去收穫驚喜與領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這種科學探究之樂是建立在苦苦追尋基礎之上的。有利於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鈉與硫酸銅的反應,讓反應結果推翻學生在國中所學的簡單的金屬置換觀,這又有利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後,進入總結提升環節。

一是通過學生所發現的對與錯,總結得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是通過學生所同化建構出的認知模型,總結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實現化學學科內在知識的拓展。

三是通過學生所歸納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總結得出金屬的還原性本質,以及還原性強弱的差異。

至此教學重點任務得以完成。而有關金屬的其他知識以及學生由鋁的燃燒實驗現象所引發的對金屬氧化膜形成速度和緻密性差異的思考,將於下節課探究完成。

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猜想、查證,把教學延伸到課後,並輔以適量的課堂反饋,及時發現問題,檢驗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我有如下教學反思:

1.充分採用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使學生由一種舊知識同化構建出另一種新知識,可以實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不斷拓展;

2.充分採用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實現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

3.充分採用羣體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生積極地自我認同並欣賞他人的不斷形成。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啟發了我的設計感悟,即教師巧導演,學生樂表演,教師喜讚賞,學生樂思考。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滿心喜樂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探究創新中成長。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請多指教。

謝謝大家!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繫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鋭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繫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7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説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裏面,教材只着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裏面也處於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後,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着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繫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後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徵並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説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繫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説”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説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説明書,讓學生閲讀苯酚軟膏説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並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説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那麼,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麼?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説明苯酚可能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後變澄清,説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繫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麼,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後並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麼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麼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説明什麼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並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繫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麼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麼,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並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説明,由於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着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麼,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着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後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後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説板書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温下,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二)、分子結構:

(三)、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化學選修一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鑑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

教學難點:

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脱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台、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第一課時:

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着有什麼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麼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於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並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燒杯,脱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於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後的生成物是什麼?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並在反應後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後生成了相應的鹼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並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盪。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後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説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説明理由。

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着與na2o2不同的性質。

Tags:選修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