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仔細編寫的教案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一份優質的教案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為個別輔導和差異化教學提供依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6篇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敍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閲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 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獨立閲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領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讀了上節課的內容,你一定急於知道牛郎和織女走到一起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文。

2、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麼呢?

學生質疑: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的生活怎麼樣?王母娘娘酒醒後會怎麼樣?民間為什麼會流傳這個故事?它寄託着人們的什麼思想?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

1、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的生活怎麼樣?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彙報:兩人婚後男耕女織,你勤我儉,日子過得很美滿。

“美滿”是圓滿美好的合意。説明靠他們勤勞的雙手,日子不僅過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團團圓圓。

(3)學生彙報:織女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她給孩子們講故事時,作者採用了排比句的修辭方法,襯托出織女熱愛人間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後會怎樣?

(1)讀課文第二段至倒數第二自然段。

(2)學生彙報:王母娘娘醒後先懲罰了其她的仙女們,然後又派天兵天將查找織女的下落,準備給她厲害的懲罰。説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預示着織女回來後的悲慘命運。

(3)學生彙報:“她尤其恨織女,竟敢留在人間不回來,簡直是有意破壞她的門風,損害她的尊嚴。”由此可以體會到王母娘娘是一個死愛面子而又自私的人,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壞自己親人一生的幸福,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和他們的孩子隔開,這是多麼可惡而又自私的人呀!

(4)“織女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過日子,共同生活”這句話説明了織女是個敢於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個勇敢堅強的人。

3、教師引導:你們喜歡這則故事嗎?為什麼?

(因為牛郎織女都是那種靠勤勞節儉來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説。)

4、請你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説説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託着人民羣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願望。)

三、結合《資料袋》,學習古詩詞

1、讀課後《資料袋》。

2、學習《乞巧》《秋夕》《鵲橋仙》

四、召開故事會

1.組內成員間講講這個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自己積累的民間故事在“故事會”上作彙報。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一組數量詞歸類識字。把數量詞分類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圖畫之中,讓學生在感受美麗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認識事物,認識表示事物的漢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數量詞的表達方式。

教學目標:

1.認識“灘、艘”等12個生字。會寫“園、孔”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朗讀、背誦課文,初步感知數量詞的用法。

3.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仿照課文,嘗試用數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學習數量詞的運用;

教學難點: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恰當地運用數量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銅、隊”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數量詞的用法。

3。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引導學生髮現美,嘗試用數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做個遊戲,願意嗎?請你給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點點頭、笑一笑、去旅遊。那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跟隨《場景歌》中的一羣少先隊員去旅遊,好不好?(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少先隊員分別到了哪些地方?板書:(海邊、鄉村、公園)

三、隨情境學文、識字

1、學習第四小節:

先來看看要做哪些準備吧。你看到了什麼了?指名説,引導説出事物與數量詞的搭配(出示圖片:一面隊旗,一把銅號,一羣紅領巾,一片歡笑。)

師: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參觀券啊!

(出示:“銅號”、“紅領巾”)認識生字“銅、號、領”説説自己用什麼方法記住這幾個字。讀對了,這張參觀卷就送給你了。我們高舉着少先隊隊旗,吹響銅號,戴好紅領巾,歡聲笑語的去郊遊。大家是多麼高興啊!你能把這一小節讀好嗎?(互相讀,指名讀,齊讀)

2。情境延伸,學習第一小節:

師:出發嘍!我們先去海邊,好不好?(出示:海邊景色)預設學路1:

師:(出示海邊景色),你看到什麼了?(引導學生説出事物與量詞的搭配)

小朋友説的真好!這裏啊藏着幾個生字寶寶,説説怎麼記住他們的(引導識記生字方法),記好了就去下一個地方參觀。(出示卡片:海、鷗、灘、軍、艦、帆)

師:蔚藍的大海上行駛着一艘威武的大軍艦,一條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隻雪白的海鷗從海面飛過,無數遊客在美麗的沙灘上玩耍。好美麗的海邊景色啊!(出示圖片:一隻海鷗,一片沙灘,一艘軍艦,一條帆船。)

你想讀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

預設學路2:

師:前面是什麼地方,到處一片翠綠鮮紅?

師:(出示:鄉村景色),你看到了什麼了?(儘量引導學生説出事物與量詞的搭配)。

這裏的生字寶寶也想考考你。通過了,我們就去下一個地方參觀。(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關)

自主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師:一方魚塘,小魚們在快樂地游來游去。花園裏五顏六色的花兒正向你們招手呢,小村子美嗎?誰想用朗讀來表現它。(出示:一方魚塘、一塊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園。)(自由讀、指名讀、四人小組賽讀)。

預設學路3:

師:我們已經到了最後一站。(出示:公園景色),你看到了什麼?(儘量引導學生説出事物與量詞的搭配)。

你會讀這兩個詞語嗎?(出示:石橋、翠竹)並且認識“橋”“翠”。特別注意“橋”的右邊是“喬”而不是“交”。

師:瞧,一竿竿翠竹修長挺拔,一孔石橋橫跨小溪,溪水嘩啦啦地唱着歌,歌聲引來了一羣快樂的`飛鳥。

(出示圖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橋,一竿翠竹,一羣飛鳥。)

同學們,我們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景色,那那些認識的生字寶寶,你能認的出嗎(開火車認讀,玩摘蘋果遊戲,檢查生字)

四、誦讀全文

1。師:同學們,這些美麗的景色呀,都在我們的課文裏。快來讀讀吧。(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評價)

3。多種形式讀(對讀,拍手讀,男女生讀)

師:讓我們想象着剛才看到的美景,盡情地讀一讀。(齊讀)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玩得開心嗎?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生活在這麼多姿多彩,美麗的地方是多麼幸福,快樂啊

六、板書設計

?場景歌》

海邊鄉村公園活動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能通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和課文進行了親密接觸。這節課,我們要深入瞭解課文。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2、出示本課時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運用提出核心問題的方法來導入本課,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明確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

二、品讀釋疑

1、自由讀文,用“”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説了想什麼?

學生自主讀文,畫出相關語句。

思考問題,小組交流。

代表發言,彙報展示如下:

(1)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

從“迎”字看出了什麼?(板書:迎鯉魚)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想急切見到媽媽的心情。從小蝌蚪稱鯉魚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禮貌。)

鯉魚阿姨是怎麼説的?

出示:“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

從鯉魚阿姨那裏,小蝌蚪知道,他們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四條腿,寬嘴巴)

(2)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烏龜笑着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連忙追上去”説明什麼?(“連忙追上去”説明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很急切。)(板書:追烏龜)

從烏龜那裏,小蝌蚪瞭解到自己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鯉魚、烏龜)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誰?請展開想象寫一寫。

預設:鴨媽媽帶着孩子游過來,小蝌蚪迎上去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知道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嗎?”鴨媽媽説:“你們的媽媽在荷花旁邊,你們快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最後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找到了)

朗讀指導:讀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的急切心情。

(3)“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説:“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從這段對話中你能體會到小青蛙的什麼心情?

(“游過去、叫着”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媽媽後的愉快心情。“笑着説”突出了青蛙媽媽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板書:遊青蛙)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稍快,語調高昂,讀出小蝌蚪見到媽媽後歡快的心情。

2、自由讀1—6自然段,用“”畫出描寫小蝌蚪變化的詞句。

(1)“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這時的小蝌蚪樣子是?(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後來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先長出兩條後腿,然後長出兩條前腿,接着尾巴變短了,最後,變成了一隻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的青蛙。

(2)練一練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板書: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變成了青蛙))

?設計意圖:運用畫一畫的方法,從文中尋找信息,並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並指導感情朗讀。訓練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閲讀方法。】

三、課堂拓展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會寫7個,培養孩子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自主閲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弄懂大禹為什麼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技能目標:

1、提高小組分工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利用網絡(internet)自主查尋、整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瞭解大禹不辭辛勞、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難點

通過文中重點詞句感受大禹不辭辛勞、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

2、對策

①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點詞句進行品讀、理解。

②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和相關資源,學生自己上網獲取信息,分析交流,談出感受。

三、學習對象分析

1、學生特點

本課面向的是國小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各種識字方法來讀準字音、識記字形。同時,學生對學習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已經有了一些體驗,初步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該階段的學生已具有初步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並對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的熱情很高。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信息的查詢及理解能力還很欠缺。

2、相應對策及學法指導

①利用網絡教室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發揮其能動性,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師引導下各小組學生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③教師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見解,使學生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設計及教學策略

1、教法設計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為指導,結合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自主參與,發現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

本節課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去實現,講故事導入新課,初讀故事整體感知,細讀故事體驗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節課由故事開始,至故事結束,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聽、説、讀、悟多種感官參與,放手讓學生自己上網查資料進行個別化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拓寬了學習的廣度。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交流,使認識得到昇華。

2、教學策略

①提供資源,方便學生查閲。

②師生互動,個別輔導,並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總結歸納提升。

五、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1、教學媒體

①全部聯網的多媒體計算機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氾濫及大地恢復平靜的景象。

③利用網絡(internet)查找資料(學生操作)

④教師製作:

a.大禹治水的動畫及配音課文朗讀

b.生字遊戲

c.“三過家門而不入”圖片、配樂

d.歌曲《為了誰》

學生準備:課前蒐集神話故事。

2、教學資源應用設計

媒體何時應用達到目的投影演示課題及問題設計情景導入及初讀課文前吸引學生注意,明確讀課文目的大禹治水的動畫及配音課文朗讀初步感知課文時圖文並茂,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本課留下深刻印象投影演示生字遊戲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後以有趣的形式反饋學習成果播放洪水氾濫及大地恢復平靜的錄像在瞭解治水原因及治水結果時激發學生想象力及為感情朗讀做好鋪墊互聯網上“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情節介紹及學生心目中的英雄資料深入體會大禹的奉獻精神時及拓展延伸時激發學生對大禹及具有奉獻精神的英雄們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歌曲《為了誰》結束本課時為英雄唱讚歌,使情感得到昇華。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學生內容資源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講故事

導入新課

課前,同學們蒐集了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並認真讀了,把你讀的故事簡單介紹給大家。是的,大家讀的這些神話故事都歌頌了真、善、美,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其中的一個動人傳話——《大禹治水》(多媒體出示課題),順利導入新課。學生拿出課前蒐集的故事,在老師指引下交流。

①課件的蒐集神話故事

②課件

1、這一設計旨在展示學生課外閲讀成果,同時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2、通過讀故事、講故事的體驗,學生對神話傳説這一文學體裁有了初步認識,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初讀故事

整體感知

1、讀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教師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在大屏幕上。

2、播放教師已製作好的課件(動畫),再配上課文朗讀。

3、把學生分成小組選組長,合作學習生字。

4、課件出示生字,做生字遊戲。反饋學習成果。

1、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2、看動畫、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解決問題。

4、彙報學習結果,師生互動,評點正音。

課件

1、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激發學生思考、表達、交流的願望,使學生能主動地探究學習,成為知識的構建者。

2、學生已具備自主識字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學,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可發揮學生自我評價作用。

細讀故事

體驗感悟

1、播放洪水氾濫的錄像,在錄像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刻你的心情怎樣?

2、同學們,畫面上正是課文一自然段的內容,讓我們讀出自己的心情,讀出感情。

3、看到洪水如此兇猛,造成災難如此嚴重,想到父親臨終前叮囑,大禹堅定了治洪信念,大禹是怎樣治水的?你覺得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選擇喜歡的方式讀三、四自然段,畫出讓你感動的句子,互相交流。

4、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也可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自行搜索大禹治水十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同時大屏幕出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畫面,讓學生自主學習、瞭解、感受。

5、課件將四自然段的詞語:“才、僅僅、就、卻”打成紅色,再讀、再體會大禹是個怎樣的人?

6、播放錄像:大地恢復平靜,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此畫面下提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此刻你的心情怎樣?

7、大屏幕出示大禹畫像,教師鼓勵學生回答,此刻你想對大禹説什麼?

1、就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多方位的思考與想象,並作出回答(如:看到洪水淹沒農田、衝倒房屋,百姓無家可歸,聽到有人喊救命……。心情難過傷心。)

2、在情境的渲染下,學生有感情朗讀一自然段。

3、自由讀三、四自然段,學生畫出了表現大禹在治水時經歷的困難與挫折的詞句,並在教師的指引下想象大禹還會吃哪些苦頭,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

4、根據老師的提示,明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方法。進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中,體會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5、注意屏幕上的紅色字讀,談感受、談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

6、在情境的渲染下,學生帶着高興的心情讀五自然段,感受洪水治服後的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7、學生對比讀第一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次體會大禹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同時表達對大禹感激、敬仰之情。

錄像

互聯網

課件

1、播放錄像,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更好的激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讓學生説看完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為朗讀作好情感鋪墊,用讀來表現自己內心感受,自然而然的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2、對三個重點句段的處理,是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基礎上進行,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教師在重點、難點處給予引導,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使本課的重、難點得以突破。同時在鼓勵學生髮言、交流時,訓練了其語言表達能力。

3、在錄像的渲染下,提出你想對大禹説什麼?學生在表達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時言語發源來自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七、板書設計

大禹治水

千辛萬苦

三過家門而不入

舍小家為大家,為民造福,無私奉獻

八、練習設計

1、測試內容

①教師堂上提問:看到洪水氾濫及大地恢復平靜你分別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心情怎樣?大禹治理洪水時吃了哪些苦?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對大禹説什麼?以及你今後將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大禹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學生討論交流作出回答,教師概括總結。

②對學生合作完成任務情況,網上信息的蒐集、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隨堂進行反饋。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樹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曹衝稱象》出自《三國志˙魏書˙鄧哀王衝傳》,選入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重在以兒童的視角表現兒童生活。其意旨在於:重温歷史經典故事,瞭解曹衝巧用木船稱大象的好辦法,感受曹衝善於觀察、愛動腦思考,能大膽表達想法。

本文較為突出的特點:

1.用“再”“然後”這兩個表示順序的詞,把稱象的步驟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導學生有序表達的好範例。

2.運用對比的手法,對官員與曹衝稱象辦法的進行比較描寫,突出曹衝的稱象辦法好,突顯曹沖年少聰慧。

教學目標:

1.認識“曹、稱”等14個生字,會寫“稱、柱”等10個字,會寫“別人、一同”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重點學習第四自然段,藉助課後題的排序,説説曹衝稱象的過程。通過對比,體會“直、才、到底”等詞表達的意思。

3.討論交流“為什麼曹衝稱象的辦法好”,感受曹衝的聰明才智,學習曹衝善於觀察,樂於動腦,大膽表達的品質。

教學重點:

藉助課後題的排序,説説曹衝稱象的過程。

教學難點:

説説曹衝稱象的辦法好在哪裏?

?設計説明:識字與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因此,我們把認識“曹、稱”等14個生字,會寫“稱、柱”等10個字,會寫“別人、一同”等12個詞語作為本課教學的第一目標;“藉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課後練習“學習第四自然段,藉助課後題的排序,説説曹衝稱象的過程”,就是要求學生藉助關鍵詞句“趕象上船、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在船舷上做記號、稱石頭的重量”讀懂曹衝稱象的過程,進而理解課文內容,使單元教學重點得以落實;“理解課文內容,説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課後習題針對兩種稱象的辦法“説説為什麼曹衝稱象的辦法好”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談自己的想法,這也是針對單元教學重點而設的,但這對二年級學生而言更是難點,要在教學中予以引導、落實。】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模擬稱象的道具:如裝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頭、秤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曹、稱”等14個生字,會寫“稱、秤、杆、柱、低”5個生字,會寫“別人、一同、柱子、一邊、到底、秤桿”6個詞語。體會“到底”表達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句。

3.初步瞭解曹衝與官員不同的稱象辦法。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質疑交流。

(一)觀看大象視頻。

1.學生觀看交流:這是什麼動物?看後想説什麼?

2.識記生字詞“議論”。

(1)師小結:你們剛才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説就是在“議論”大象。

(2)出示卡片,齊讀、個別讀。引導發現“議論”都是言字旁,與説話有關。

(3)師引:有一個小孩想出了稱象的好方法,是誰?引出故事《曹衝稱象》,板書課題。

(4)齊讀課題,學習“稱”(通過引導組詞“稱象、稱一稱、稱重”加深印象,鞏固讀音。)

(二)圍繞課題質疑:

讀題目,大家想知道什麼?(預設:“曹衝是什麼人”“曹衝為什麼要稱象”“曹衝想用什麼辦法稱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在肯定之後,要告訴學生“曹衝想用什麼辦法稱象”是我們要讀懂的重要問題。)

(三)簡單介紹故事歷史及曹操、曹衝的身份。(課前可佈置學生查閲相關資料)

(預設:古時候,即距離現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衝字倉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曹衝自幼聰慧過人,在稱象時不過7歲,去世時年僅13歲。)

?設計説明:首先,通過觀看大象視屏引發學生對大象的直觀感受,以此獲得感性經驗,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學貴有疑,引導學生質疑課題,即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也引發學生親近歷史,為探究歷史故事中的“觀象、議象、稱象”做好鋪墊。】

二、自讀課文,讀好長問句,認寫相似字。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醒:把句子讀通順,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二)反饋指導

1.指名不同層次的學生朗讀課文段落。

教師相機指導,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對話中的長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杆大秤呢?”即是問句又是長句,指導讀好停頓,再讀出反問的語氣,語調上揚。)

2.出示詞語,開火車讀、個別讀。

稱象秤桿柱子到底做事七歲站出來大船然後

3.辨識、書寫“稱”“秤”“杆”。

(1)識記:由“禾”聯想“種、秧、秤”。自古以來,勞動人民都非常重視糧食生產,他們用“秤”來公平準確地稱重(教師出示稱,實物講解)。由“稱”帶出“杆”,並將“桿秤稱東西”連起來讀三遍。

(2)書寫“杆、秤、稱。”(各寫一個,同桌互評,自己對照字表修改。)

?設計説明:通過隨文識字,聯想識字,比較識字,比較寫字的方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會寫、會認三個容易混淆的字“稱”“秤”“杆”。真正體現教師教的價值,即教學生所需,教學生所難,提高學生對相似字的辨析能力,減少學生寫錯別字的概率。】

三、學習課文1-2自然段,認識大象。

(一)自讀課文1-2自然段。用“-”畫出描寫大象的句子。

1.學生讀課文,找句子,反饋交流。

2.課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牆,腿像四根柱子。

3.學生齊讀、個別讀。強調重讀“又高又大、一堵牆、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師引讀:他們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牆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課件出示大象圖片及句式,學生練説: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較句子,模仿運用

1.問:官員們看了怎議論的?

2.課件出示句子:

這麼大的象有多重呢?

這麼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較讀,交流兩個句子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引導關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認真探究)

(2)給“到底”換個詞。(究竟)

(3)學生用“到底”練習説話

(提示:如很想知道這頭象怎麼運來的,用“到底”問一問。)

?設計説明:“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本環節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並遷移運用。通過用“像”來説“象”,及瞭解關鍵詞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説句子等訓練方式,提升了學生語言實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對大象的大有更立體的瞭解,對大象的重也有更強的好奇心。】

四、自讀課文3-5自然段,找出官員和曹衝的稱象方法。

(一)質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員們和曹衝分別想出什麼辦法?用記號標出相關句子。

1.學生讀書,找句子,交流彙報。

2.課件出示句子。

3.引導學生比較讀兩種辦法。

4.教師總結板書:官員:用秤稱象曹衝:用船稱象

(二)設置懸念:官員和曹衝的辦法,到底那一種更好呢?我們下節課再探個究竟。

?設計説明:引導學生找出兩種辦法並讀好,讓學生對官員的辦法與曹衝的辦法有個初步的印象,同時,設置懸念“官員和曹衝的辦法,到底那一種更好呢”,引發學生探究慾望,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埋下伏筆。】

五、學生練習寫字。

1.出示“別人、一同、柱子、一邊、到底、秤桿”

2.教師範寫“底”(強調斜鈎要拉長一些。)

?設計説明:二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書寫的能力,教師要相信學生,培養學生自主識字寫字能力,但教師也要抓住較難的字,示範講解。】

板書:

曹衝稱象用船稱

又高又大

官員們稱象用秤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曹、稱”等14個生字,會寫“做、歲、站、船、然”5個字,會寫“力氣、出來、船身、石頭、地方、果然”6個詞語。體會“直”、“才”、表達的意思。

2.學習第四自然段,藉助課後題的排序,説説曹衝稱象的過程。

3.討論交流“為什麼曹衝稱象的辦法好”,感受曹衝的聰明才智,學習曹衝善於觀察,樂於動腦,大膽表達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激發興趣。

(一)複習詞語。

1.當小老師,抽讀生字卡片。

2.聽寫句子:媽媽用秤桿稱了稱大西瓜。

?設計説明:複習鞏固是提高學生識記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師通過聽寫句子再次鞏固學生對“秤、杆、稱”的認寫,同時讓學生明白學的文字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

二、讀課文3-4自然段,説説官員與曹衝的稱象辦法,曹操贊同誰的?説出理由。

(一)思考彙報:

1.曹操贊同誰的辦法?

贊同曹衝的。

2.説理由:

課件出示:曹操聽了直搖頭。

曹操微笑着點一點頭,他叫人照曹衝説的辦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導學生讀這兩句話。(讀出曹操面對兩種方法的不同態度)

(三)理解“直”。

1.“曹操聽了直搖頭”直可以換個什麼詞?(不停地、不住地)

2.從“直”體會出什麼?(曹操非常不贊同官員們的想法,因為砍樹造大秤,費時費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帶着體會男女生比較讀第3、4自然段,讀出曹操對官員們辦法的不滿意,不贊同;對曹衝的辦法的欣賞、贊同。

?設計説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抓關鍵詞句判斷曹操對兩種辦法的不同態度,提高學生概括、理解、判斷的能力。】

三、學習第4自然段,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懂得曹衝的辦法好在哪裏。

(一)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

1.引導學生自疑自答:對於這個辦法,有什麼不明白的?

(教師可以引導:為什麼要在船舷上畫線呢?石頭為什麼要裝到船下沉的地方為止等)

2.學生説稱象步驟,教師現場演示。(課前先準備好裝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塊、秤等,讓學生根據曹衝的辦法來説怎麼做,教師根據學生説的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3.完成課後第二題,給內容排序。

4.藉助排序中的關鍵詞句説説稱象的過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後”

有序表達。

(二)交流討論,曹衝稱象的辦法好在哪裏?

1.設疑:説説曹衝稱象辦法好在哪裏?

2.生交流回答

(預設: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曹衝把“大船”當作大秤,用來稱象,解決了沒有大稱的問題;二是曹衝想到用石塊和大象進行進行等量代換,讓大象絲毫無損。)

?設計説明: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懂得曹衝稱象好在哪裏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只有學好重點,才能突破難點。曹衝稱象的步驟語言邏輯性強,一環緊扣一環,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説清楚弄明白稱象過程,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本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自疑自答--學生説步驟、老師演示稱象過程--完成課後第二題,給內容排序--用‘先、再、然後’等連接詞把過程説具體清楚”這四個教學步驟,層層深入,讓學生對曹衝稱象的辦法邏輯關係理解的更加清晰,表達更加有序,從而輕鬆地懂得曹衝稱象的辦法好在哪裏。】

四、誇一誇曹衝。

(一)質疑:這麼好的辦法,曹衝幾歲想出來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兒子曹衝七歲。

曹操的兒子曹衝才七歲。

2.比較讀一讀,體會“才”的意思。

(預設:“才”突出表現曹沖年紀小。)

3.學生讀句子:讀出驚訝、誇讚的語氣。

(二)想成為小曹衝嗎?動動腦筋想想,你還有哪些好辦法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沒有更好的稱象辦法?

?設計説明:通過啟發學生説出我們科技進步的今天,還有其他更好的稱象辦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想象,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培養創新思維。】

鞏固練習:

一、學曹衝比聰明,看誰讀的準。

身體像堵牆,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員來議論。

到底有多重?砍樹做稱杆。

誰能提得動?七歲曹衝解,

先趕象上船,畫上吃水線。

再趕象上岸,用船來做秤。

裝石到線止,稱石知象重。

照着説法做,果然知重量。

學習小曹衝,勤想又敢説。

二、看拼音,寫詞語。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後)(站立)(歲月)(柱子)(秤桿)

精選閲讀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曹衝稱象》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一、導入(複述故事,引入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2.誰能把這個故事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

二、探究新知

討論(讀書討論,比較稱象方法,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1.引導學生讀1----3自然段。思考:曹操聽了大臣們稱象的方法為什麼"直搖頭"?官員們是怎樣説的呢?學生彙報,師適時板書:

2.師引導:那麼當他這樣説的時候其他人有什麼意見呢?曹操呢?曹操聽了為什麼直搖頭?誰能邊説邊做動作給大家看。(學着搖了一下頭)這叫直搖頭嗎?誰再做做看?"直搖頭"説是不住地搖頭,表示很不同意。曹操為什麼不同意呢?

3.現在請大家試着學官員的口氣讀一讀他們的話。

這裏面有三個官員説話了,讀誰願意來當官員學着官員的口氣讀一讀。指名3個來讀。

師:其他同學想不想也來讀一讀,那麼老師提議一、二、三小組分別讀三個官員的話,第四小組的同學讀旁白,同意嗎?(分小組讀)

過渡:七歲的曹衝,聽了官員們的議論,邊聽邊思考,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想出一個好辦法。曹衝又想出什麼辦法呢?

演示(演示稱象過程,體會曹衝的聰慧。)

1.引導學生讀4、5自然段,請大家用"-------"畫出表示曹衝做法的語句。

2.課文用幾句話來講曹衝的辦法呢?(四句)也就是四個步驟,現在我們把這四步總結出來:

3.師:曹衝的辦法可真好,想不想當一回小曹衝?老師這兒有一些東西,大家請看(師出示教具)請大家前後桌的同學一起來讀他的辦法,合作討論怎樣來演示這個辦法,等一下派代表來演示。

4.師生或生生合作,邊敍述邊利用投影片進行演示,曹衝稱象的全過程,進而體會曹衝的聰慧。(可以多組進行,進行比賽。從語言表達,操作等方面進行評價。)

5.師:現在你們還有不懂的問題嗎?

對學生提出的不懂問題展開討論.(可能有下列問題,請學生回答,師點撥)

(1)大象上船後,船為什麼下沉?

(2)象上船後,為什麼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條線.

(3)象上岸後,往船上裝石頭,為什麼要裝到畫線的地方.

(4)再讀這一段,説説曹衝想出的辦法比官員們提辦法好在哪兒?

6.師:我們知道曹衝的辦法是按四個步驟來的。那麼有誰能用:

(師板書:先……然後……再把……再……)來説一説

師:誰再來用其它的自己喜歡的詞語來説一説曹衝的辦法?

7.提問:曹操認為曹衝的辦法好不好?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果然"一詞什麼意思?曹衝是怎樣想出這個辦法來的呢?

8.指導朗讀課文,抓住表示稱象順序的詞語體會用詞的準確。

擴展(引發思考,拓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思考課後問題: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稱象呢?(可以啟發他們從當時的情況和現代社會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2.組織學生討論,發表各自見解,進行互相評價。

四、歸納總結

現在看來,依靠科技無窮的力量,稱象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在古時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難了。曹衝才7歲就想出了科學的稱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學們平時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應該像曹衝一樣,要多觀察,多向別人學習,愛動腦筋,祝你們都成為聰明的孩子。

五、當堂練習

選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這件事過幾天()説吧!

②河邊來了一頭大()。

③你不要()他一樣貪(tān)玩。

④你現()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了吧?

⑤朋友之間應該互()幫忙(bāngmáng)。

板書設計:

稱象

官員們曹衝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塊以石代象

趕象(上船),沿水(畫線)象下(裝石),

稱出(重量);

先……然後……再把……再……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