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W

我們在完成教學設計及反思的時候,肯定要注意語句通順,隨着社會的發展,每個人使用教學設計及反思的次數越來越普及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1

一、讓學生從實質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如果只求形式把握不求實質理解,一方面從認識的角度看是不嚴謹的(形式上的不完全歸納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學生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的不良認知習慣。如果滿足於從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對於學生的後續發展也極為不利。因此,在教學時先出示了這樣一道例題:一件茄克衫65元,一條褲子35元。王老師買5件茄克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花多少元?學生用了兩種解答方法即:(65+35)×5=65×5+35×5。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練習。

1、在□裏填數,○裏填運算符號: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組算式後面打“√”:如16×7+24×7(16+24)×7□……

在這一組題目中教者重點評析了最後一道題:40×50+50×9040×(50+90)□。先讓學生説説着一題為什麼不能打√,再根據乘法分配律的特徵,分別寫出與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通過練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又讓學生照上面的樣子寫出的幾個這樣的等式,最後歸納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

實際上課堂時學生對於能否找到反例的活動很感興趣,可以嘗試讓學生也提幾個反例,經過討論逐個否決,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等式變形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高,有益於加深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2

昨天,我與全班同學一起進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討學習,從作業的反饋中,一部分同學的作業相當完美,對公式的應用,變形拓展都能應用自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乘法分配律的“分別”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沒有把每個加數與因數相乘,造成作業正確率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我積極思考,與同學進行交流,找出他們思維中出錯的原因,正確進行補救,以達到對乘法分配律的正確運用,靈活應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注重從例題的解答中引導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強調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材中植樹情境圖給出了以下的條件: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活動?”這一問題,得到了如下兩種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組有多少名同學? 2+4=6人

②25組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 6×25=150人

綜合列式:(2+4)×25

=6×25

=150(個)

方法二:①挖坑種樹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抬水澆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綜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學們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這時同學們往往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數的積的和,而忽視從乘法意義角度去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表示4個25加2個25,等於6個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練習。

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時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讓學生劃出分別相乘的箭頭如:

提醒同學把箭頭畫出來,把兩個加數“分別”與括號外的因數相乘,這樣儘量減少一些把一個加數乘掉的同學。

三、多進行分組練習

一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練習上述題後,讓學生觀察括號裏的數如果不運用乘法分配律會變成怎樣的一個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這些算式我們如何將一個因數拆成兩個數相加的形式,這兩個加數儘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與外面的數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數。

在讓學生在對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運用掌握較好之後,再進行第二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運用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通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一、本課堂我的教學程序是:先讓學生獨學“學一學”部分的6個問題,第1、2個問題根據情景圖上所給的信息估算並列出算式:(4+2)×25和4×25+2×25;第3個問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特點;第4個問題根據你的發現完成填空。25×(40+4)=25×()+25×()、65×17+35×17=(+)×()(意圖是讓學生體驗乘法分配律);第5個問題試着舉出類似的例子;第6個問題試一試:你可以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寫出你的發現嗎?(a+b)×c=()×()+()×()。獨學完六個問題後,學生通過羣學和小組在全班的展示,進一步達成學習目標。接下來,通過練習檢測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最後通過兩道練習題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延伸。((1)28×18-8×28、(2)25×99)

二、不足之處: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在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我只是一筆帶過的把乘法分配律通過課件再展示給學生們看了一遍,沒有反覆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導致學生沒有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3、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三、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3、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圖植樹問題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了 “ 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 ” 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生活問題,激趣探究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做好新知鋪墊,然後創設大量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首先我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 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 。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 4 + 2 ) ×25=4×25 + 2×25 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再讓學生 “ 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 ” ,再次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為後來 “ 乘法分配律 ” 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

我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 “ 你有什麼發現? ” 。此時學生對 “ 乘法分配律 ” 已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感知,我馬上要求學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使學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比較 “ 模糊 ” 的認識。

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設了條件

為了讓 “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 ” 不是一句空話。在這節課上,我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 “ 觀察這一組等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祕嗎? ” 。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採用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我想:只有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5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説,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為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為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為,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説,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為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説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 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説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5+65*5=(45+65)*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6

《乘法分配律》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相對於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來説會比較抽象,學生較難於理解。因此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探索並發現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讓學生經歷“觀察算式——仿寫算式——解釋規律——應用規律”的過程。

一、比賽導入 激發探究慾望

課前創設比賽情境:老師能很快説出下面幾道題的得數,你信嗎?不信的同學敢跟我比一比嗎?(出示: 28×70+72×70 (125+10)×8 34×101)在我既對又快的説出結果時,孩子們都很驚訝,於是我因勢利導:剛才的比賽老師算得快,是因為老師有一個取勝的祕訣,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你們想知道嗎?學完這節課,你就能發現其中的祕密。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瞬間充滿探究的慾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 發現規律

在解決“一共貼了多少塊磁磚?”中,學生列出了四個算式:3×10+5×10、4×8+6×8、(3+5)×10、(4+6)×8後,在讓學生觀察四個算式之後,先引導學生將四個算式進行分類並説明分類的標準。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對於相等的兩個算式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知道將3×10+5×10和(3+5)×10分為一類,將4×8+6×8和(4+6)×8分為一類,是因為它們的數字都一樣,都是由3、5、10組成或是由4、6、8組成的,瞭解乘法分配律中有3個數;如將3×10+5×10和將4×8+6×8分一類,將(3+5)×10和(4+6)×8分為一類的,則從中明白一邊都是兩個積相加,另一邊則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通過這個分類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規律,為理解乘法分配律做了很好的鋪墊。接着再讓學生仿寫算式,總結規律並解釋規律,最後再應用規律揭示課前比賽中老師獲勝的奧祕。

三、錯因分析 防患未然

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的運用經常出錯,也很容易與結合律混在一起。為了防患於未然,在教學中創設了“小馬虎這樣做,你同意嗎?

(1)(6+30)×7 = 7×6+7×30

(2) 25×(4+60)= 25×4+60

(3) 16×5×8 = 16×5+16×8

(4) 15×3+15×7 = (15+15)×(3+7)”讓學生進行分析、判斷並修正。特別是第3題,讓學生對比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數學模型,找出其中的區別,加以比較,從而發現模型左邊乘法結合律是兩個數的積,而乘法分配律是兩個數的和,而模型右邊乘法結合律是連乘的形式,而乘法分配律是兩個積相加的形式。這樣對比,加深對乘法分配律模型的認識和對其意義的理解。分析錯因後,還不忘讓學生説説:“你想對小馬虎説什麼?”來提醒告誡學生,除了要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外,還要運用好乘法分配律,注意分配律與結合律的區別,將錯誤扼制在搖籃裏。

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較到位,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如能進行適時拓展,讓學生通過“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來聯想到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兩個數的和除以一個數及兩個數的差除以一個數是否都可以應用乘法分配律這個數學模型?”會使課堂更豐滿,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