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8K

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有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5篇,方便大家學習。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5篇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1

我還未曾將中國通史看完,而且暫時看得不多,因為我覺得這要細看才能有所收穫。一直讀下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漢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師説,歷史是有聯繫的。學好歷史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聯繫。所以,在我們正着迷於秦漢時期的中國發展時,也要看看,此時此刻世界是怎樣發展的。

我們都知道,經過多年複雜的鬥爭,到戰國晚期,秦始皇統一六國。然而,秦以殘暴的手段對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種。秦朝就因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滅亡。與秦的興起大體同時,在南亞次大陸曾出現了孔雀帝國。相傳,阿育王原來也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但好在他之後學會了懺悔,派人四出宣揚佛教,並建築了大量的佛塔。但由於其內部名族糾紛多,最終也走向滅亡。孔雀帝國和秦帝國都曾威震一時,也都曇花一現便瓦解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種整體的世界發展中看出些什麼呢?

秦亡後,漢朝迅起。秦在客觀上為漢的統一掃清了道路。漢朝對於秦留下的東西是批判的傳承的。例如秦是焚書坑儒,而漢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西漢屹立於東亞的時期,雄霸於西地中海的羅馬共和國的駸駸東來。公元前27年,屋大維實際成為擁有一切大權的羅馬君主。羅馬的歷史由共和時代轉入帝國時代。在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的時期,西漢的政權逐漸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劉秀即位稱帝。劉秀出身漢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稱漢,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然而,歷史總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後,統一的東漢帝國被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時,世界的另一端羅馬帝國已由極盛點逐漸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紀是四大帝國並存時期。此後它們延續的時間雖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愕然發現,歷史的發展有多麼的相似啊!

我覺得中國通史真的很好,他並不是粗略的講真個歷史故事講下來,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角度來闡述,讓讀者看到一個知識點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領域。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2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説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羣,在動盪不安、羣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 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3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説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歎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後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説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春秋後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説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後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説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後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後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4

這幾天我讀了《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編著的。在這本書中,呂思勉先生以豐富的史實記錄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期間的中華泱泱大國史,筆力酣暢,氣勢磅礴。認真拜讀這本書之後,我的內心有了許多感觸。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敍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敍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了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的經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後的行動。他説:“頗希望讀了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在書中,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眾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華人民的驕傲!

我認為每一箇中國人都要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瞭解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偉大祖國!

《中國通史》讀後感例文5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_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

二世認為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zhu)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着出來。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着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裏。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着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説:“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讓人知曉歷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薦她,開卷有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