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45K

沒有獨到的見解抒發,我們寫出的心得體會就是沒有意義的,優秀的心得可以使我們在生活中有所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鄉土中國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6篇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1

今天讀了一本小書,書雖然小,但是很有啟發。有一個詞,叫醍醐灌頂,大概如此,本來有很多模糊的想法,經他一説,便清晰起來。

這本小書是《鄉土中國》,屬於中國社會學領域的名著經典。雖是經典,讀起來卻很輕鬆,因為這本書原是費孝通1946年在西南聯大教書時的講義,後來應雜誌之約,改寫成了系列文章,集合成了這本書。

費孝通在這本書裏所做的,不是田野調差或者個案分析,而是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進行解剖。

中國曆來是農業社會,我們的文化生長於這樣的社會中,我們的行為和社會結構也受到這一條件的影響。雖然我們早已宣稱現代化,但是還有很多傳統的習慣殘留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讀這本書,可以看到它們的由來和原因。

魯迅總是批判國民性,可是光是批判並不管用,找出其中何以至此的原因,才更科學。標題不是噱頭,如若想要了解中國,特別是中國社會的形態,這本書確實幫助很大。

下面是我的讀書筆記。大概整理了每一章節的要點。

一鄉土本色

中國曆來是個農業社會,老百姓大多靠土地謀生。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種地的人因為莊稼長在土裏動不了,便常常定居一處。種地的人聚居在一處,便有了村子。村子是中國鄉下常見的聚居社羣,這和美國很不一樣,美國鄉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個單位,中國甭管是三五户還是上千户總是聚村而居。

但是,這樣的村子又往往是很封閉的,村與村之間來往很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會圈子,形成了一種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很多鄉下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遠門。

正因為大家基本是固定的生活形態,便產生了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裏,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沒有具體目的,只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項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鄉土中國便是一個禮俗社會,根本用不上法律,大家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由傳統形成的禮俗便起到了規矩的作用。

在熟悉的環境裏生長的人,不太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就夠了。

二文字下鄉

在這一篇文章裏,費孝通駁斥了“鄉下人愚笨”的觀點,他認為,鄉下人和城裏人的心智並無不同,不過是生長的環境不同,所需要面對和學習的知識不同,我們不能以城裏人的知識去考鄉下人,便認定他愚不可及,如果鄉下人考一考你何時插秧,何時收割,可就要輪到你一無所知了。

對城裏人來説,知識靠文字來承載,但是鄉下人不識字,很多屬於文盲。對此,費孝通提出了一個觀點:鄉下人不習文字,是因為在鄉土社會中文字並沒有什麼作用。

文字是一種符號,語言也是,在鄉下不一定非要把語言形成文字,在鄉土社會中一個人所需要記憶的範圍和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土社會是生於斯、死於斯的,生活經驗大多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在一個常常變動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不夠用,需要文字這樣的外在象徵,但在鄉土社會中,這一切是多餘的。

在這種社會裏,語言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到生活上的問題,他必然能在一個年長的人哪裏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中,走同一條路,前人的經驗可以發揮作。

扯遠一點,我們現在雖然已經進入現代,但是還有很多鄉土社會的遺留習慣,比如很多人仍然遵循着上一輩的經驗,而事實上,這些經驗很可能經不適宜於年輕人了。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2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我進入大學後課餘讀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由於第一次涉足人文社會科學,對這一大類學問很是陌生,書讀得不是太順利,加之日常學習和時間的安排上不合理,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總共才讀完了前3章。對此,我感到非常羞愧,費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還沒有讀到,真是慚愧萬分。不過,我還是會利用課餘時間把全書看完。

然而,只這前三章,就已讓我獲益匪淺。讀完以後,我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基本的瞭解,也認識到世代生活在鄉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質,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過的。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大師的著作沒有資格做評論,在這裏僅就《鄉土中國》的第一章《鄉土本色》談一談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悟。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於1947年根據所講“鄉村社會學”寫成《鄉土中國》。本書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關於“鄉土中國”這個概念,費先生在書中指出:“這裏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換言之,“鄉土中國”是中國特具的一種體系,它包含在具體的百姓生活裏,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開篇,費先生開宗明義的提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為“鄉土中國”下了定論——中國社會的基層(基本)是土生土長的鄉村人。

在這一章,先生着重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徵,即鄉土的本色是什麼。我把它總結概括為下面的四點。

首先,在習俗上,鄉村人和其居住的鄉村有着很強的傳統性,而且這種傳統性很難被改變。也就是説,在鄉村居住的人都有一個“根”在身體裏邊。這個“根”,這種傳統性是源於人們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費先生講他媽媽給他一包家裏灶上的泥土,讓他在想家的時候煮一點吃。這種方式現在看來很荒謬了,但對世代與土分不開的農村人來説,這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鄉愁四韻》中寫的那樣:“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發着鄉土的芬芳,鄉土跟母親又緊緊聯繫在一起,泥土是母親,母親就像泥土。從中可見從農村走出去的中國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對踩在腳下的泥土的強烈依賴和深厚感情。我們常説“落葉歸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滄海桑田,心中日夜縈繞着的永遠都是故鄉,永遠也放不下紮在心裏的這個“根”。這個情結可以説是所有傳統中國人的一種特質。像美國就不行,美國的居民是從世界各地移民過去的,才兩百多年曆史,沒根!所以説,“土”在我們的文化裏佔着最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所説的傳統性,很難改變的,它源自農民們(當然這是最初的發源、基層,後來擴大到不僅是農民)對泥土的依賴。

這個傳統性產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兩點。第一點,農民以種田為業,天天與泥土打交道,自然而然產生了感情。第二點,農業是世世代代的工作,從上面不知多少代一直傳下來,幾千幾萬年,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斷過,是完完整整的一個整體,一個脈絡。滿足這兩點,傳統性就逐漸產生。這是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形成。

中國鄉村的第二個特徵,我總結為不流動性。費先生在書中説:“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因為種地的人的地是不容易搬動的,你需要一年四季守着你的“一畝三分地”,有許多農活要去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口不流動的特點。一個家族的人住在這裏,那麼他的後代一般也會在此定居。舉個簡單明瞭的例子,就是農村的姓氏。雖然不斷有外來人口的遷入,但這隻佔少數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看家譜,上面一代一代從上到下,還是同一個姓佔主線。如果一旦到哪一代的哪一家突然改姓了,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一支斷了,沒辦法再延續下去了。農村裏現在依然很重視這個。所以,你不出去,別人也很少進來,這是不流動——反映到生活起居上就是“安土重遷”這個詞。

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三個特性——聚村而居。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相互較為孤立、隔膜。上面説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上説的,這個是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上説的。兩者有一定關聯,我認為是有點因果的關係。因為村子裏的人世代定居,不怎麼流動,因此導致村與村的交流、聯繫變少了,村子就孤立存在了。這有些像國與國的關係:可以合作,但都自己獨立。

聚村而居的原因,費先生講得很明白,也很有道理:“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衞。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由於大量的聚村而居,因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即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每個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即便在同一個省內,也會有所不同。我是山東人,山東省內一共有17個地級市,各市無論是語言、居民的性格、還是生活習慣、風俗風貌,都有很大不同。你要我講一講山東話,什麼叫山東話?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對。山東話多了,每個市的話都不一樣,你叫我怎麼講?要我講,我只會講萊蕪話,還講得不好(從小就説普通話,萊蕪話一直沒學好)。萊蕪市和泰安市,這兩個城市是挨着的,口音上卻有很大差異。萊蕪話音調較平,很少有兒化;泰安話音調起伏較大,兒化音更多一點。濟南和煙台,口音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地方性。

第四個特徵,我稱之為“熟悉”與“規矩”。亦即約定俗成。這個比較好理解。農村正是由於它的不流動性,人口性質很少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長大的,在孩子眼裏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因此,許多習慣就慢慢約定俗成,不言自明瞭,這又叫作規矩。“規矩不是法律,是‘習’出來的禮俗。”“鄉土社會裏從熟悉得到信任。”我的老家我回去過一次,在那裏我看到,一家結婚,大半個村子的人都跑去參加、去吃酒席;一家死了人,差不多全村人前往悼念。這種自發的不假思索的行為完全是源自長年累月的熟悉,這不是規定出來的結果。

以上便是我對於費孝通先生所論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徵的一些理解和想法。這四大特徵,回答了什麼是鄉土的本色。儘管本書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但對鄉土社會、鄉土文化我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對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我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3

這本書很薄,但是可以讀得很厚,第一遍我沒有太看懂,回過頭又重新讀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可以從這本書開始,它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國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層的分析,解讀。關於”鄉土性“和”現代性“,採用了學術研究的名詞來闡述,裏邊的每一章展開來講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它沒有“嘲諷”,沒有“置身事外”,沒有”指手畫腳“,而是以一種做學問的調查態度去剖析,這是一個學者的理性,更是一種踏實研究的態度,光是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學習和敬仰。

如果我們説文字有四個層級,本能,情感,哲學,審美,越往後越高級,但受眾面也會越窄,我倒想從情感的層面去説説,大概我也就是這個級別,入不了俗,也深刻不了,更達不到審美層面的高級。

從“鄉土性”來説,其社會結構是傾向於穩定的,而感情的淡漠是穩定的社會關係的一種表示,中國傳統的感情是偏向於同性去發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鄉下,夫婦間感情的淡漠是日常,一早起來各忙各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夫婦間大多是“沒什麼話可説的”,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婚姻把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經濟、政治、宗教等納入到了這個社羣所引起的結果,這更像是一份事業,而一切事業都不能脱離效率的考慮,效率是要講紀律,排斥私情的,所以中國自古講的是“三從四德”,“相敬如賓”,是負責,是服從。

從“現代性”來説,其實中國的“現代性”是從“鄉土性”這基層上長出來的,自然也就帶着“鄉土”的烙印,這是文化所影響的。真正“現代性”的感情是浮士德式的,在相異的基礎上去求充分了解,是需要不斷的在創造中求統一,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為生命的主脈。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是向對方尋求心理上的契洽。在中國現有的文化環境下,浮士德式的感情追求是讓人撕裂的,是充滿與環境對抗的,但生命力也會因之越強。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4

前些時間突然發現不是太瞭解我們這片土地。在網上尋找了好久,説讀讀《鄉土中國》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

就我的成長,説來也是奇怪,也並不是在現代社會中長成,而是確實在鄉土世界中長大。但是大概是因為是家裏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也並不是要求、強求我接收某些觀點,造成了一種放養的態度。而我,似乎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絕的權利;長大以後,就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感覺舊時環境似乎並沒對我有太嚴格的塑造。

開始讀鄉土,開始理解鄉土。

從最開始的差序格局開始,大概説,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而每個人都會被影響,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而西方社會來説,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幾根稻草一束,幾捆束成一挑。每個人在團體中都很清楚。文章舉例子,如果帶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就沒這麼明顯。

男女有別。現在年輕人來説,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確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在鄉土社會,男女是有差別的。讀後感·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安穩的社會,或者追求的是一個安穩。而在安穩的社會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習慣,不希望有着衝突的發生。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責的生活習慣所支配,比如説男主外,女主內。而現代社會是變化的,男女有着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正是這個阻力,會產生情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長老統治。孩子的成長是被文化定型了的。鄉土社會中,我們沒有成年的界限,年長者經歷過年幼者經歷過的事情,長者也是“師”了。每一個年長者都握着教化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在一個不以經驗為導向的社會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長者懂得更多。

無訟。鄉土社會中,訴訟是違背了本土的倫理道德了,是羞人的。所以,大家主張無訟。但是現代法律中,無賴反而利用這個獲得權益。

從慾望到需要。鄉土社會中,大多數的需求不是被計劃的。吃飯,喝酒都是自發的,但是和需求結合得很緊密。但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利用計劃,理性的規劃者自己的人生。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5

今天看完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記錄一下讀後感。

從王小波的雜文集知道了費孝通,依稀記得有篇論述農村同性戀研究的文章,引入費孝通關於農村社會的研究結論,作為佐證,不知道為何就一直記得這個作者和這本書。正好在找書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本書,一共也就一百來頁,看起來毫無壓力,於是帶着好奇,開始了。

我看書的習慣就是必須從頭看到尾,前文,目錄,正文,後記,必須全部讀過才算是安心,這樣的好處是從前文,後記中可看到寫書的一些背景,更有助於理解書本,壞處就是會效率低些,但是我覺得一本值得看的書,前文後記也是非常值得了解的。看書最重要的是先看目錄,對於作者如何論述有一個框架的瞭解,就像是勾勒出了樹幹和樹枝的輪廓,看的過程中將一些點作為葉子,點綴在樹上。初看目錄,可能因為對論述主題的生疏,無法全然明白和記住結構,沒有關係,看的過程中,讀完幾章後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清晰,讀完全書再看一遍,如果脈絡已深深印入了你的腦海,説明書已經融入了你的記憶,倘若對於某個章節還能有更生動細節的回憶,那就是你和這本書的緣分所在了。

分享了自己看書的一點心得,回到鄉土中國這本書。首先,這本書主要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徵,成因,演化等。鄉土社會在這裏可以理解為農村社會。這本書的妙處在於語言平實,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從土地,到人和土地的固定連接,到人形成家庭,形成社會,讓你讀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鄉土社會的特點,進而通過這個切入點,瞭解中國社會的特點,以及和西方社會的區別。做產品講究dontmakemethink,這本書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它的內容是值得我們思考,尋味的,而它的論述過程很自然,讓你省去了諸如考慮這句話啥意思,這篇和上篇啥關係的總結,驗證的過程,會有非常順暢的閲讀體驗,絲毫不費力的跟着作者去思考社會學,這樣本來會特別讓人難以理解的科學。

看完後記,瞭解到作者的人生可謂命途多舛。在和妻子一起下鄉調研過程中,妻子不幸意外去世。被打壓,失去了研究生涯的黃金時期。鄉土中國產生於這個中斷之前。通過這本書,和這樣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相遇,和這樣深入淺出的,樸實無華,邏輯嚴謹的文字相遇,是一件幸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厚積薄發,大道至簡。

鄉土中國心得體會篇6

最近讀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著作中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是當時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中國農村變遷之前的樣貌。

本書一共十四篇,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利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首先是鄉土本色,“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先生所説的,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這個“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動性。其三,熟人社會。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村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的安穩生活,以至於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的社會,這才是“鄉土社會”“鄉土”的原因。

接下來是文字下鄉,“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社會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費先生説,文字是傳情達意的工具,講究文法、藝術,但是在面對面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必要的,存在着空間和時間上的間隔,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相處之間有着自己的“行話”,有着“無言勝似有言”的效果,鄉土社會中的文盲體現了鄉土社會的本質,鄉下人是沒有文字需要的。

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把當時的社會分為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就像捆火柴一樣綁在一起,而中國則是家庭,就好比丟了一塊石頭在水裏,盪出一層一層的波紋,具有伸縮的能力,有着“人情冷熱、攀關係、講交情”的特點,而西方的就是權力問題,作者説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個差序,也就是倫。

後面作者還講到了“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的現象,在鄉土中國中,長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年輕一代對長老只能是唯命是從。最後作者講到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名實之間的距離隨着社會變遷的快速發展而增加,但是在鄉土社會中變遷的速率是很慢的。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斷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的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90後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不瞭解,《鄉土中國》幫助我對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

熱門搜索
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作文 派斯 學美術課心得體會 關於優秀記事作文 關於優秀實習報告範文護理實習報告範文 書法比賽策劃書最新 城管軍訓心得體會 抄表員的工作總結 鄉府 國小生學生自我評價 黨工工作會議心得體會 無煙日活動策劃方案 受害者 參加消防演練心得體會 預算員辭職報告 國小學生學習計劃錦集 損害 警匪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寒假社會實踐報告大學生 八年級學期工作總結報告範文 歸來觀後感金世正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工作計劃彙總 小班年級教研計劃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大學生暑假打工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2023學校新生軍訓心得 校工會幹事個人工作總結 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教案 關於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計劃範文集合 臨別贈言 2023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觀後感心得 銷售個人年度總結 觀科技館觀後感 有創意的青協校園活動方案 小生 社會經典語錄合集 中學教師年度考核工作總結範文 母親生日發言稿 生日會主持詞集總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案 實用的國小語文教案模板彙總 寶寶生日朋友圈説説寶寶過生日的朋友圈説説大全 園務工作計劃秋季工作計劃 採購經理的述職報告優質 優秀師德演講稿 個人採購工作總結年度工作總結采購個人 對規範字的心得體會 安全生產片觀看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