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閲讀後感最新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23K

書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起來寫讀後感吧 ,為了對書籍有個全面的認識,我們需要將讀後感寫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論語閲讀後感最新7篇,供大家參考。

論語閲讀後感最新7篇

論語閲讀後感篇1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每天都需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需要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需要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學習是最關鍵的前提。可是在當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什麼,為什麼學,如何去學,都需要我們細細思考,踏實去做。《論語》一書給予我很多啟迪。

人生在世,必須樹立學習目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也與我們一樣,在十五歲時把追求學問作為人生的志向,並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自己的志向,終其一生,學而不輟,最終開創了儒家學派。可見志向對一個人的重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便是從反面論證這個道理。

學習的態度直接決定者學習的效果。孔子一直強調“學而不厭”,並讚賞孔文子“敏而好學”,説的正是這種態度與精神。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端正學習態度,主動學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而學,為自己的夢想而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之謂也。

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弄清如何去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過的內容要按時複習,經常練習,直到把知識理解,並能熟練地運用它為止。即使這樣,也還不能説是真正理解透徹了,還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鞏固與複習中舉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那麼怎樣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強調就是“學”與“思”的結合,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這更是驗證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識的汲取中,我們更要做到這點,不能只學習不思考,一味的記憶與練習,是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孔子更強調“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識的奴隸,古代的掉書袋多半是這樣,我們應該讓學習的知識,與品德融為一體。無目的的學習,就如同失去了夢想,讓我們無法向更遠的前方邁進。

這就是《論語》中的“學”,同時也是孔子主張的“學”,我身同感受,作為高中生,應該遵循聖賢的學習之道,去探索去發現學習,同時應該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讀懂《論語》,讀懂《論語》中的“學”,讓你我走得更遠。

論語閲讀後感篇2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 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 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之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 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説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 的標準:仁者,人也。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中華乃至世界必讀之經典。

論語閲讀後感篇3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閲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裏,卻經常抱怨着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閲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閲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論語閲讀後感篇4

窗外的風正呼嘯着打在窗户上,透過玻璃,我可以看到猛烈的北風把奄奄一息的枯葉拉扯到了遠方。遠處的馬路上寥寥的幾輛汽車飛快的馳過,捲起落葉,消失。而此時,我的內心卻無比温暖——我翻開《感動中學生的100篇哲理散文》,靜靜地沉浸在感動中。

其中,這本書裏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為《感謝》的文章。

那是個很普通的一天,飢腸轆轆的作者回到家,拿起筷子就準備吃母親已經做好的飯菜。可是這時,他的女兒對他説:你剛才忘了跟奶奶道謝。作者想了想,覺得自己這段時間確實愧對母親,沒有關心過母親,甚至連對於朋友同事可以説的謝謝也省略了,於是他便對母親説了五個字:媽媽,謝謝你。母親聽完後,説,傻孩子,還跟媽説這些幹啥隨後又去忙了。後來母親才告訴作者,那是她最快樂,也最幸福的一天。就是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的腦中湧現出了許多回憶,如同潮水一般——我們有沒有像作者曾經一樣,忘記了自己已經成長,母親已經年老……

歲月劃過母親的臉頰,深深地印下年華,滑過母親的頭髮,漸漸地染白黑髮。我們早應該知道,那個温柔美麗的母親遲早會變成需要孩子攙扶的白髮老人。那個時候,我們會不會不關心那個老人呢?

讀完了《感謝》,我反思自己的時候,會有一種苦澀湧上心頭。母親在不知不覺中老了,我卻渾然不知,一直以為她還是那個年輕美麗的人。當我猛然間反應過來時,母親變了太多。我們給身後一直支持着我們的那個人,竟一直都是背影。可是母親何時向我們抱怨過呢,在她們安靜温和的眼中,即使是我們的背影,她們也會快樂地微笑着——我的孩子長大了。我想,如果我們在那時回過頭,一定會看到她們的眼底盪漾的温柔與幸福。

讀完了《感謝》,我忽然想到,我多久沒有感謝母親了呢?於是,這天晚上我擁抱了剛回到家的母親。就在那一瞬間,我浮躁已久的心忽然因為抱住母親的充實感而沉穩了下來。母親身上還有室外的冷氣,感受着母親衣服上的冰涼,我對母親説了謝謝。母親愣了一下,然後好笑的對我説:今天怎麼了,謝什麼啊。和文中母親反應如此相似的我的母親,也讓我愣住了。我這才發現,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從來都是無私的忘記自作默默做的一切。

我曾經無數次傷害過母親,因為作業問題而惱怒關心我肩上滑落的衣裳的母親;秋遊時,説母親太嘮叨。而我的母親是個温柔的人,她只會悄悄退離我的房間。現在為母親想想,假如我是母親,當我聽到那些話時,心臟必定會被猛烈地撞擊一下。而就算是收到這樣傷害的母親,當我帶着歉意提到這件事時,她回想了一陣,笑着説她忘了。

我很慶幸找到了這本書,它讓我找回了遺忘的珍寶。如今,我正把我的珍寶捧在手裏,想着永遠不要忘記。

一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了我們什麼。一本讓人感動的書總會讓人學會感恩,然而感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心動,感恩是最美好的行動。這本感動的書喚醒了我的暖意,而那暖意,在我和母親的心上,綻放了美麗的花朵。

論語閲讀後感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來自孔子的著作《論語》,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會我許多道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要謹遵父母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人也要仁德,禮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吿訴了我孔子他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堅持不懈地學習,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收穫很多的知識。兩樣少了一樣,都會讓學習變的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要常常複習回顧以前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許多,孔子的那些話語讓我歷歷在目,深深銘記於心,對我來説,《論語》中的每句話都是座右銘,指導我前進的方向!

論語閲讀後感篇6

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閲讀後感篇7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 —題記

孔子是東方聖人,曾被封為"至聖先師",被尊為‘’萬世師表‘’。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唯孔子一人而已。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就曾説自己憑藉半部>治天下,西漢時期,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正統。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即使到了今天,孔子的思想仍閃耀着光芒。我們且看:

當社會上一些官員貪 污受 賄,腐 敗之風盛行的時候,孔子告訴我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當我們被生活瑣事纏繞,不願承擔,而推之他人的時候,孔子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遇到應該做的事,而由於思想牽絆不能加進去完成時,孔子告訴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而虛榮裝懂的時候,孔子告訴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我們以為一味擴充知識只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時,孔子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我們對君子與小人區分不清時,孔子告訴我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當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只看到別人的缺點時,孔子告訴我們:“擇其實這兒從之,其不善這兒改之。”當我沒有了錯誤而不敢正視,不敢承認時,孔子告訴我們:“過而不改,是為過也。”當我們安樂享受而無拼搏進取之心時,孔子告訴我們:“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當我們與周邊的朋友交往而不知如何延續友誼之花時,孔子告訴我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當我們對學習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輕蔑而不屑一顧時,孔子告訴我們:“不恥下問。”當我們的正義之舉不被別人理解而悵惘彷徨時,孔子告訴我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當我們遇到小事煩心而不能怒消忍受時,孔子告訴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當我們遇事急於求成而不注重事情的發展規律時,孔子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當我們自恃聰明而不踏實學習時,孔子告訴我們:“名而好學”當我們想拋開社會責任而輕裝前行時,孔子告訴我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當我們面對貧富懸殊而舉足頓挫時,孔子告訴我們:“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當我們疏於勤勉而又言談有傷時,孔子告訴我們:“要敏於事而慎於言。”當我們上下求索一字作為行為準則而最終一無所獲時,孔子告訴我們:“耍”當我們一心想在社會上立足而無甚方法可尋時,孔子告訴我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孔子那裏,我們不單感覺到“一簞食,一瓢飲”的質樸,也感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更感悟到他那以‘仁’為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昇華。“仁”的光輝如太陽的曙光照耀大地——綿延而無絕期。敢問:“人遠乎吾哉?”子曰:“子欲仁,斯人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