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通用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寫讀後感是一個反思的機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閲讀過程中的變化和成長,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學會如何評價一本書的優點和不足,形成自己的獨立看法,而不是盲目跟從他人的評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通用7篇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1

今天是八月十七號,是張起靈回家的日子,對於稻米來説是很特殊的一個日子。這一天很多稻米都去長白山接小哥,我雖然也是個稻米,但因為種種原因卻去不了。雖然如此,但我仍虔誠的待在四川這個城市等他回家,期待他和吳邪一起回家,盼望他出青銅門時對吳邪説的第一句話不是:“你是誰?一切也和很多稻米希望的一樣,南派三叔給了他們倆一個很平和的結局,他們可能會去一個福建的村子,那個村子的風水很奇怪,坐落在一個谷邊,有六條瀑布濺起的水淋在村子裏,好像下雨一樣。村裏還有一種特殊的野草,叫做雨仔參,吃了可以長記性,傳説可以恢復人前世的記憶。這個地方很適合小哥,因為他終於可以找到他之前的記憶了,雖然希望並不是很大,但至少有了希望......

我追《盜墓筆記》兩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對它融入了不深的感情。我不想説它是一本書,因為在我眼裏,他已經是一個活靈活現的存在,一點一點告訴着我什麼。它陪伴着我的青春,對我意義非凡。很感謝上天讓我有機會遇到它,因為他真的給了我很多。我喜歡他的所有,我喜歡它裏面的人物:吳邪、張起靈、解雨臣、齊黑瞎、王胖子、潘子、吳一窮、吳二白、吳三省、霍玲、霍秀秀......等等許多角色,也許在別人看來這些人沒有什麼,但對於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來説,這些人物就是《盜墓筆記》的全部,儘管裏面有惡勢力,有很多任務都成為不為人知的謎團,一個又一個的大坑,但我還是愛他們。因為兩年的接觸,已經讓覺得他們存在與這個世上,他們絕不是隻存在於二次元,絕不是虛假的人物,只是我們不知道他們到底在世界哪個角落罷了。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2

在寒假的幾天裏,我讀了《水滸傳》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施耐庵,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讀完後,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在北宋時期,一百零八位好漢被官府逼上梁山,從而就此走上了與朝廷反抗之路,然後一個個被招安,最後土崩瓦解的故事。

書本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最深的情節——吳用智取生辰綱。這段內容主要寫了楊志的主人讓楊志去給其岳父送生辰綱,結果路上碰見一夥賣酒的小販,於是楊志等人因趕路口渴,忍不住酒香的誘惑,便一瓢一瓢的大喝起來。不知不覺就醉倒在地。其實啊,這一切都晁蓋一行人的智謀計劃中,為什麼晁蓋等七位好漢能想到這一妙計呢?哦,原來他們之中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吳用。正因為他的正直機智才會想的如此周全。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我們課本中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同為《水滸傳》中的精彩篇章,但卻描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它主要描寫了林沖利用機智戰勝了洪教頭。為什麼林沖能輕易的戰勝了洪教頭呢?因為林沖擁有足智多謀的頭腦,反觀洪教頭,只有一股自以為是的蠻勁,落敗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所以我們遇事不能光想着用暴力致勝,而要沉着冷靜,應用智慧取勝。我們不僅要武藝剛強,更要留心觀察,多想辦法,就一定能取到成功。

讀過《水滸傳》這本名著,那蕩氣迴腸的文字、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偉大豪邁的英雄氣概讓我至今回味無窮。同學們,快來讀讀這本書吧!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3

在這個寒假裏,侯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並且還要寫讀後感。開始,我很抱怨,推薦讀書怎麼還送他篇讀後感啊!可我一讀這本書,我就放不下手來了!

我很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在也合適本、不過了。“烏台詩案”讓我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他為友的人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n次被貶到外地去。好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坐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的心境的寫照。

我敬佩蘇東坡的才華、樂觀、豁達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氣,蘇東坡雖然死了,但他的詩詞、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正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入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4

我讀了昆蟲記後,我知道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十九世紀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行其道的世紀。當時流行的理論是以自然選擇、返祖現象、生存競爭為依據,認為本能是一種既得的習慣,它在某種動物有力的偶然行為的激發下表現出來。法布爾卻在{昆蟲記}發出不同他認為的聲音,他過去怎樣,現在就怎樣,將來也是怎樣。法布爾反駁進化論道:“強者的子孫並沒有使弱者的子孫消失,相反他們仍然是少數。”

因此,他很有把握的説:“優勝劣法在理論上是宏偉的,可是在事實面前,卻是一個裝着空氣的球。

我還讀到了法布爾一生的兩大困惑;一是貧窮。法布爾從小就生活貧窮,當他開展實驗的時候,朝思暮想能有一個實驗室。法布爾以不屈不撓的勇氣與貧困潦倒的生活鬥爭了整整四十年。

當地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實驗室的時候,法布爾已是進花甲之年的老人了。連他自己都禁不住讚歎:“願望是實現了,只是遲了一點兒啊,我的美麗昆蟲!我很害怕園子裏結了桃子的時候,我的牙齒卻啃不動了。”

正是在這百里香盛開的荒石園裏,法布爾一邊繼續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他前半世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和實驗記錄,寫出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5

讀威爾·鮑温牧師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對抱怨有了嶄新的認識。我們為什麼會抱怨呢?書中鮑温牧師説:“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覺察到抱怨會給我們帶來好處”,或至少不覺得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壞處。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

我們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讓自己在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麼糟。”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

作者在書中大膽直白地闡釋了人們發出抱怨的原因,這種赤裸裸的揭露令每一個身為讀者的我們面紅羞愧,同時不得不從心底認同他的深刻剖析。其實人在順利時是想不到抱怨的,但是當遇到困難,尤其是不公平的境遇時,能夠不抱怨而把精力放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業上不是很容易辦到的,因此才需要不斷地加深修養,我想這也是作者的初衷。

生活在當下的成年人,每天面對繁重惱人的工作、擁堵的交通人流、瑣碎的家庭生活;抱怨的確成了人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一件隨時都會發生的事情。但讀過此書,我不禁自我檢視,當我抱怨或者表達不滿、痛苦和哀傷的時候,背後的原因真的有我所渲染的那麼嚴重?即使在當時讓人很沮喪,但抱怨就是唯一能做的事情、唯一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換一個角度思考,情況又會是怎麼樣呢?

抱怨只是一種費時費力又無濟於事的行為,抱怨時也只是抱怨抱怨而已;抱怨過後,情況依舊,抱怨不會讓問題得到解決,也不會減輕內心的痛苦。當不開心的事情發生時,又開始一個輪迴。而被動聽別人抱怨的人只會作出下述三種反應:一是無奈地接受你的負面情緒;二是添油加醋地傳述出去,後果不可估計;三是攀比抱怨,怨氣升級。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替代這種害人又害己的行為呢?當我們不能或無力改變讓我們發出抱怨的事情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學會接受。要知道,改變別人永遠是徒勞的,改變自己卻可以使事情事半功倍。當我們不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別人,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將自己心中的塵埃打掃乾淨,你就會發現世界有多麼美好。

不抱怨就是要行動,行動不會讓我們成為空想家!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工作就會精彩而有意義,漸漸地讓我們學着去感受工作、改變工作而不是去抱怨工作,實際上作者所説的不抱怨並不是教我們逆來順受,而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我們總是習慣於向身邊的人去抱怨工作中的不滿,但我們明知他們並不能為我們去解決我們的不滿。這本書的真諦是要我們不要多做多餘的抱怨,有不滿或者問題,是要向能解決問題的人去積極面對解決。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6

剛剛接觸到這本滿是學術言論的書,我是牴觸的,覺得這書不是與我“同一世界”的事物。但畢竟是必讀書目,在老師的引導與同學的陪伴下,我慢慢靠近它,漸漸發現自己改變了對《鄉土中國》的看法。

它不像我以為得那樣生澀難懂。文中常有生動的實例,如“文字下鄉”一篇提到,教授的孩子雖在學校成績好,被誇聰明,但與鄉下孩子在一起捉蚱蜢時,卻遠不及他們靈活敏捷,這有力闡釋了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與個人所處環境的需要有關,鄉下人也並非愚的道理。

它不像我以為的那樣遠離生活。“差序格局”一篇中提到“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想想自己的生活,的確擁有與自己關係遠近不同的人形成的如“波紋”般的交際圈。

它更不像我以為的那樣平淡無趣。這本書充滿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從個人説,這個世界不過是個逆旅,寄寓於此的這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但是這個逆旅卻是有着比任何客棧、飯店更雜復和更嚴格的規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它們激起我對此書的閲讀興趣,同時引發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我敢於在講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辦法。我並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於向未知的領域進軍。”通過此書我也瞭解到,作者費孝通先生,原來是這樣一位富有勇氣與探索精神的開拓者,着實令我敬佩不已。

在這本書中,還有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土社會這種中國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的固有結構,是保存還是被改變……大概會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吧!

?鄉土中國》一書,讓我收穫了很多,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於書讀後感的範文篇7

一本好書不在於詞組有多麼華麗優美,而是在樸實的語言中讓你看到了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生命帶來的快樂,盡情揮霍這這寶貴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也許我們就會虔誠地、帶着感恩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少女的戰爭生活記錄。在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記錄了對家庭成員的感受、與密室夥伴的相處、對愛情與戰爭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嚮往,一個成長期少女求知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讓這本戰時日記閃耀着熠熠光輝,一個早已歷經世事的成年人都要為之感動。

安妮日記記錄了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長,她的感悟,她的反思。從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樣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壓迫,看到了熱心幫助他們的荷蘭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險之中也仍然樂觀向上的家庭。磕磕絆絆,爭爭吵吵,他們仍然快樂地生活着。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還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後來同住的牙醫迪塞爾先生。安妮在密室裏最小,難免要跟這些大人發生矛盾,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食物、生活習慣的爭吵,大人之間談論政治與生活的言論,在這些平常的相處中安妮只有在日記裏才能談論對他們的看法,這個小大人對大人的態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見。對於威脅他們生命的戰爭,每次密室險些被陌生人發現,每次外面槍林彈雨的聲音持續不斷,安妮與其他密室成員都陷入了驚恐,而安妮也深刻地體會了死亡的威脅。當安妮看到窗外的猶太小孩,心中愧疚難當,這種“發現”彷彿是一種“舉報”。在恐懼之外,安妮也在認真思考戰爭問題。

也許這就是生活最純粹的意義,拋開一切地物質,名譽,權利,最後只剩自己內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