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88K

大家在寫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影片的主題來進行,我們在進行觀後感的寫作過程中,需要聯繫本身情況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5篇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篇1

?蒙娜麗莎的微笑》應該説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該片實地拍攝於美國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college)。該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譽為“沒有男子的長青藤”。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個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國前第一夫人、現任參議員希拉里、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都畢業於此學院;中國的著名女作家、詩人冰心和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也是該校早期的畢業生。

?蒙娜麗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的觀念依舊很保守,女子要以結婚為神聖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把這些女孩子訓練成賢妻良母,以便嫁個好丈夫。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從正面描寫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優秀影片,它探討了女性該如何定位的問題,其中包括結婚、離婚、婚外戀、女性與家庭的關係等等一系列與女性相關的話題,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應該如何生活?如何有價值地生活?”這一困擾女性多年的問題。然而,影片並沒有叫囂着讓女性從廚房走出來,而是通過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達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與事業並重的看法。

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沃森老師給女生們上的第一堂課非常失敗,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大膽地開拓嶄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第二節課上,凱瑟琳給學生們展示了教學大綱外的幾幅藝術作品,並順着爭論不休的學生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門課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是什麼決定了藝術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影片在此實際上是借凱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題——“什麼是人生?是什麼決定了生活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正如“什麼是藝術?”一樣,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難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着威斯理的這羣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儘管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女子學院,但從廣義上來講,這部“肯定女性”的電影實際上對兩性都非常適用。“其實它講的是個體的掙扎和奮鬥,無論男女,每個人都在尋找生命中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在那裏他們可以發揮最大的能量,成為最棒的人。”人們常常會追問自己,什麼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到底在幹什麼?或是自己應該幹什麼?當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受到挑戰時,很多人會無所適從。其實很簡單,堅持自己的內心,以寬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選擇,像凱瑟琳、貝蒂和瓊那樣,在遭受挫折後勇敢地延續自己的生活。

?蒙娜麗莎的微笑》非常善於用情節來做暗示和對比。從影片開始處,凱瑟琳因為“不能使用電熨斗”而搬出學校宿舍,暗示她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學校護士的被迫離去,暗示不遵守學校規定、給學校帶來新觀念的人的下場;凱瑟琳一意孤行,不顧校方的警告,讓學生們感受現代藝術,暗示了新思想與傳統觀念的矛盾和鬥爭。後來,影片在更大的一個範疇內將貝蒂和瓊做了對比:貝蒂原來在母親的教導下,是“結婚生子”路線最堅決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她甚至不惜在課堂上和校刊上與凱瑟琳老師針鋒相對。而瓊似乎有着更高遠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過貝蒂一樣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魯法學院繼續深造。這二人在影片結尾處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在經歷了不幸的婚姻之後,貝蒂勇敢地選擇了離婚,並開始邁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選擇到紐約去求學,不再活在母親的影響下;而被凱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瓊卻退回到了“結婚生子”的陣營中,“心甘情願”地放棄了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就讀機會。然而,瓊的這種“退回”並非是向傳統觀念的妥協,它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它標誌着威斯理的女生們已經開始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

另一處強烈的對比體現在凱瑟琳和南希的身上。作為反叛者的凱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她對婚姻的棄絕。雖然威斯理學院的單身女教師並不少見,但是她們都像凱瑟琳的房東——在學院教《禮儀和演講》的南希一樣,是被清規戒律所異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這些老處女用自己的貞潔和犧牲維持着既定的傳統婚姻制度,她們的獨身是對這種禁錮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凱瑟琳與她們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的婚姻觀——“並非每段感情都必須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圍着婚姻來計劃的,結婚不應該成為女性惟一的出路”。她主動離開加州的男友,就是為了在更高的層次上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這種不甘於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覺意識,在當時忽視女性存在的集體無意識氛圍中顯得尤為難得。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篇2

不是這次的學習,我還真事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樣一部精彩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傳奇老師,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華森,以及她和學生們的情誼,讓我很受觸動。教育到底所為何物?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很多很多,也讓我思考了很多。

這部《蒙娜麗莎的微笑》應該説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的觀念依舊很保守,女子要以結婚為神聖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把這些女孩子訓練成賢妻良母,以便嫁個好丈夫。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從正面描寫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優秀影片,通過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達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與事業並重的看法。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沃森老師給女生們上的第一堂課非常失敗,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大膽地開拓嶄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第二節課上,凱瑟琳給學生們展示了教學大綱外的幾幅藝術作品,並順着爭論不休的學生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門課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是什麼決定了藝術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難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着威斯理的這羣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電影故事中很多情節讓我想到:1、教育應當給學生足夠的多元化發展空間,教師自己應當有獨特的風格及,讓學生們有自由獨立思考的能力。2、在評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瞭解它。3、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從而不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為了一個獨特的自己而驕傲。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如此。

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藴藏。好的電影,讓人終身難忘,終身獲益。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篇3

記得大四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對男同學説過的一句話:“你們有很多優勢明白嗎?首先,你們是男生。”

一句簡單的話,印證了男權社會的主導地位如今依然不可動搖。自19世紀末起,婦女解放運動的浪潮就沒有平息過。在電影中,雖女性運動的成果非凡,但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仍然認為尚有許多與男權社會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故事發生在1953年,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逐漸興起。然而,以美國威斯利女子學院為代表的教育機構依然執着地履行着男權社會賦予的使命:培養“德才兼備”的家庭主婦。但當凱瑟琳,一位滿懷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來此校任教之後,其前衞的女權思想便與校方及男權教育下薰陶出來的學生產生了矛盾。無論誰都想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故事就在各種思想的互相抗爭與影響中展開。

凱瑟琳和吉賽爾這些反抗傳統父權制的女子總是受到批評和排斥。對她們進行批評的人,不僅僅是父權制的統治者——男人,更是一些把父權制的規則、想法內化了的女人。

貝蒂是威斯利學院傳統的捍衞者,任何對學院傳統的懷疑和動搖都將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較之凱瑟琳和貝蒂,瓊則顯得更加理性、成熟。她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並不是沒有思考過凱瑟琳的一番苦心,也非向好友貝蒂妥協,而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取。

在電影中,女性通常被視為性客體,唯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價值。有時充當蛇蠍美人,以誘惑或阻礙男主人公,如《本能》;有時又成為性感佳麗,以協助英雄式男主人公完成其“偉大的使命”,最終往往成為戰利品為男主人公所有,如《007》、《諜影重重》、《奪寶奇兵》等。後者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儘管如此,女性電影依然在增多。《末路狂花》探討了兩個好友的親密友情,兩人週末的偷閒卻因遭受男性的侵犯而演變成橫越美國的大冒險。

末路狂花

這部電影探討了婚姻、工作、獨立、女性情誼、大男人主義等主題。搞笑的是,電影的結構卻受惠於兩個傳統男性的類型——哥們兒電影(buddyfilm)以及公路電影(roadpicture)。

較之傳統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追求在差異中尋求平等,努力建立與男性的和諧共存。窮在應對凱瑟琳極力反對自己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時説:“我明白自己在幹什麼,這並不是愚蠢的行為。對你來説,做家庭主婦和把自己淪為殖民地是一樣的。主婦們沒有,沒有才智,缺乏情趣。你説過我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這正是我想做的。”

瓊的一番回答使凱瑟琳認識到,唯有獨立思考、理性選取自我人生才是女性幸福的歸宿。真正的女性主義不應囿於形式,而應依照具體狀況和自身的意願而選取。

如果《蒙》單純地表現高舉女性獨立大旗的教師戰勝腐朽的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那麼影片就流於俗套了。它的與眾不同之處,便在於它不是任何一種女權主義的宣講,而是藉由影片的幾個女主人公的成長之路,向觀眾傳達一種態度:

“女性真正的獨立解放,不在於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更不在於特立獨行的處世態度和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而在於是否擁有不受外界眼光驅使而獨立選取人生的潛力。”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篇4

達芬奇的畫《蒙娜麗莎》,畫像中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甜蜜、温馨、寧靜的感覺,我想知道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下表達的是什麼,所以帶着些許探索神祕氣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麗莎的微笑》。

電影的一開始給我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有個性,能推陳出新,總會受到別人的關注,縱然結果會不順人意。就像影片中凱瑟琳到衞斯理女子學院的第一課,我能感受到凱瑟琳的極度尷尬,我甚至不能説學生的不對之處,因為她們真的很優秀,能把課本上的內容瞭解得很透徹。隨着劇情的推移,問題漸漸出現端倪,衞斯理女子學院是一所比較傳統的學校,基本上學校的事務都有明文規定,從而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學校要把你培養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對於社會,這是一種停滯。但凱瑟琳是一個比較前衞、有思想、有個性的教師,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她面臨着許多困難,不只是校方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還有學生對前衞思想的不接納,但是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着威斯理的這羣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那麼的令人寧靜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個人都一樣,微笑並不表示生活就沒有煩惱,而是因為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順從自己的內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凱瑟琳也曾迷惑過,她氣憤這樣的教育模式,氣憤用婚姻禁錮一個女性的未來,她認為並非每段感情都必須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圍着婚姻來計劃的,結婚不應該成為女性惟一出路。在這個方面似乎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學期間結了婚,按照學校的傳統,一邊在家裏做一個家庭主婦,一邊在學校攻讀學業。但是在影片結尾處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在經歷了不幸的婚姻之後,貝蒂勇敢地選擇了離婚,並開始邁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選擇到紐約去求學,不再活在母親的影響下。對於她來説這應該算是成功,敢於去挑戰自己的未來,不再活在他人的陰影下,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內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單純地表現了一個捍衞女權主義的的教師戰勝腐朽的傳統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其實她也一樣,生活在欺騙當中,來這所學校是她覺得是被欺騙的,認識的新男友也欺騙了她,所以她也需要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慢慢成長起來。凱瑟琳給予學生的是對前衞思想的思考,引導她們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學生也給了她許多欣慰,並畫了畫給她,這説明這羣學生已經從思想上接受了這位教師,最感人的是當凱瑟琳離開的時候,許多學生騎車為她送別,有淚水,也有微笑。

凱瑟琳是個有特色的教師,經過她的授業必定會有一批不尋常的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習,還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適當的方式,也要有合適的氣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陳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備。

看完這部電影,聯想起蒙娜麗莎的微笑,難免思緒又有些漂浮起來。也許我們都在給彼此方向,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努力讓自己完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個微笑,不是別的。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篇5

影片題材很討巧,藝術史教師在貌似高端新鋭實則固步自封而僵化的衞斯理女校中執教,遭遇鬼怪精靈一眾女生放肆取笑,後憑藉自己真性情、真見地贏得女生愛戴。為捍衞自己的教學與人生理念離開女校,得全班女生熱淚相送。

1、不夠新鮮的立意,缺乏深度的挖掘

女權啊,自我啊,反正還是這類老生常談。本片時代背景系二戰之後關於女性家庭社會地位的反思,編者努力給出女性在相夫教子、夫唱婦隨的另一條高度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不過那條道路該咋走,編者也沒明明白白指出來。反正如果婚姻不幸福就離婚尋找自我,如果陷入甜蜜愛情就勇敢私奔,如果外在環境不容得做你自己就要勇敢的捨棄一切跳出來,如果愛情中遭遇謊言絕不妥協,如果誤會愛人就要勇闖男生宿舍去承認錯誤。如果以上都不成,要麼就忍氣吞聲在別人屋檐下吃糖果看垃圾節目、守着乏味日子等退休好了。從立意上沒啥新的。

影片開篇很吸引人,後面卻慢慢趨於程式化、臉譜化。在這樣一個老套題材裏,憑藉羣像演繹是很難挖掘出深度的。所以,本片側重於故事的展開,而不是背後原因的深度挖掘。這讓我原本被抬高的期待迅速跌落到地面。每個人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取決於個體與環境的共同作用。片中幾個聰明絕頂的女生各自過上不同的生活,源於家庭、性格等多種不同影響的共同作用。當然,華森老師在此間發揮了重要的正面作用。鑑於篇幅,也鑑於本片的深度,無法對這些原因背後更為深層的元素進行剖析。

2、貝蒂的角色不陌生

貝蒂的母親希望自己女兒變成一個上流社會的精緻洋娃娃,那是源於她自己也是這樣被長輩一板一眼捏出來的。這個角色一點都不陌生,最唾手可得的例子就是《絕望的主婦》中的bree.這樣的女性真是讓人望而生畏。出身豪門的白富美,聰明、博學、多金,伶牙俐齒,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只是上帝總是很公平,所有的都給你了,就是不肯給你一顆凡人的心。這樣的白富美太追求完美,於是水至清則無魚,她的丈夫八成是享受不了這般太空豔遇的,與其守着一顆太陽被灼燒致死,不如回到地面找只聽話小鳥廝混終身。

真會有這樣的人麼?實際上我從沒遇到過。可能是我活得不夠高端,我還真沒見過身邊有一個活得那麼精緻的人,如果換做是我去享受豪門恩怨,被窩裏偷笑還來不及呢。

3、朱麗葉羅伯茨的演繹很出色

如果不是衝着她,這部片子真沒啥看頭了。真情與矯情只是一步之差。就衝她的一顰一笑我也要咬牙把這早就猜到結尾的電影看完。

4、關於美術史的看法隔靴搔

開篇華森上第一課的編劇很出彩,真是所有老師最不願意遭遇的一幕吧,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我才正襟危坐提神醒腦打算認真看完這部電影的。可惜,之後的課堂段落再無特別新鮮之感,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也是隔靴搔癢,

本來很期待看到華森對當代藝術有啥詭異高調靈異的新説法,結果全是平鋪直敍,壓根沒啥醍醐灌頂的妙語。看來編劇也不敢貿然表現什麼先鋒觀點,於是影視劇創作中當代藝術大多都是被拿來做一個先鋒的幌子罷了,有名無實,缺少實際精神內涵與真知灼見。本來就是難以言傳的微妙瞬間。可惜又被拽來當載體。

還算是不不錯的電影吧。至少服裝很漂亮。貝蒂在舞會上的天藍色紗裙太美了。那個吸煙高個女生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