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活動策劃

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帶方案2篇

欄目: 活動策劃 / 發佈於: / 人氣:1.9W

  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帶方案


xx鎮創建2020年鄉村振興先進鄉鎮實施方案1

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市、縣委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鎮黨委、政府確立了“鄉村振興先行鎮”發展目標。為確保我鎮鄉村振興戰略按要求、分步驟、分階段紮實推進,特制定“鄉村振興先行鎮”建設實施方案。

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帶方案2篇

一、總體要求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通過培育典型、打造精品,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全鎮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二、發展目標

實現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民風振興、基礎設施振興的目標。

三、創建內容

(一)鄉村產業

瞄準主導和特色兩個方向,深入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做大、做強、做特旅遊產業,到2021年實現每村擁有1個年產值超100萬元的示範產業。重點抓好兩大工程。

1、茶葉和道地藥材產業工程。按照“巴城休閒度假後花園”定位,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契機,擴麪茶葉栽植到4800畝,推進茶旅、茶商、茶文融合發展,圍繞4300畝道地藥材,加快康家嶺旅遊示範園區建設和“百里長廊、玫瑰花海”規劃落地。

2、一村一品產業工程。因地制宜,新發展核桃2000畝、有機蔬菜3000畝、黃羊養殖8000只、分散養殖小畜禽70000只(頭)。

(二)宜居鄉鎮

1、加強農村生態系統修復。合理實施休耕、禁養、限養、禁伐、禁採,將所有天然林、生態公益林納入山林保護範圍。落實鎮村兩級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綠色生產,重點做好“五減量”,即推動農藥化肥減量、添加劑減量、生活污水減量、廢棄物排放減量、農業用水減量。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殘破農膜、農業投入品包裝等農業廢棄物多樣化高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60%。

2、堅決落實環境保護行動。強化“十個嚴禁”要求,突出抓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完善覆蓋到村的河長組織體系,鞏固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3、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完成農村旱廁改造任務。全面開展農村垃圾簡易填埋場、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暫存點)集中治理,重點整治垃圾不分類、垃圾焚燒、建築垃圾亂倒等現象。創新農民建房用地政策,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示範點。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三)鄉風文明

1、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鄉賢、農村能人的示範引領作用,選樹一批道德模範,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村民移風易俗,運用典型案例、身邊故事,發揮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整頓大操大辦、人情攀比、買碼賭博、辦酒氾濫、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嚴厲打擊農村聚眾賭博、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星級文明户、文明村創建。

2、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加強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注重保護保留鄉村風貌,避免大拆大建,保護好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等歷史文化遺產,推動優秀本土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民間音樂、生活習俗舞蹈等非物質文化藝術資源,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

3、繁榮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揮好村級文化室陣地和窗口作用。組建腰鼓隊,秧歌隊,文藝演唱隊,廣場舞表演隊,鄉村樂隊等,通過重大節日同台共計不斷提升文藝素養和精神生活。鞏固提升廣播“村村響”、電視“户户通”建設水平,實施送文化進村行動,持續開展經典劇目惠民演出、送戲下鄉、“三下鄉”等活動,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精神文明需求。

(四)基層治理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政治建設為統攬,以“黨建+”為引領,大力實施“組織力提升工程”,全力圍繞鎮黨委、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脱貧攻堅、環境保護、項目建設、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創新等工作中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為鄉村振興築牢基礎;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實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機制;精心選育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鼓勵和支持黨員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每個村都有1名以上黨員致富帶頭人,每個有幫帶能力的黨員至少結對幫扶1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培養選樹先進基層黨組織,加強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轉化。從嚴治理農村基層“微腐敗”,構建反腐倡廉“微機制”。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全面規範村級權力運行。完善村務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加強村務公開及民主管理,健全農民羣眾參與監督機制。強化村級財務監督管理,定期組織村級財務審計。大力整治蠅貪、蟻腐,建立“小官大貪”“雁過拔毛”整治常態化工作機制,堅決查處惠農補貼、扶貧資金、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徵收等領域侵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2、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機制。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強化支委會、村委會、村級自治組織建設。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加強農村社區服務陣地建設,推行信息化服務,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

3、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完善鎮、村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以及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加強警務、消防、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推進消防站建設,強化專職消防隊培訓演習,提升快速反應和滅火救援能力,進一步加強鄉村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試行農村聚餐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4、提升鄉村法治建設水平。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農村人民調解工作機制,做好農村矛盾糾紛常態化排查預警、多元化解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深入開展法治鄉村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幹部羣眾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引導幹部羣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

(五)生活水平

1、全面鞏固脱貧成果。繼續實施駐村幫扶、結對幫扶、社會幫扶等扶貧幫扶機制,按照“應享盡享”的原則,對照貧困户脱貧標準,及時全面落實教育、健康、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扶貧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因病、因教致貧等問題。

2、實施農民增收行動。健全農村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服務技能業務培訓,建立鎮、村聯動的農村就業服務平台,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企業實施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鼓勵企業積極創建省、市級就業扶貧基地和精準就業扶貧愛心單位,並參照省、市、縣政策標準,給予獎勵。

3、加快農村水、電、氣、網、物流建設。按照規劃同步、建設同質、投入同量、管護同標的要求,全面提升水利設施、飲水工程、電力、燃氣、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確保農村居民用水方便、喝水放心。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所有自然村通動力電,確保農村生產生活供電足量、平穩、安全。加快農村燃氣供應網絡建設。提高互聯網普及率,加快寬帶互聯網全覆蓋,推進自然村光纖寬帶網絡和4g網絡全覆蓋和鎮、村(社區)重要公共區域無線網絡全覆蓋。

4、提高農村醫療衞生水平。推進居民健康“一卡通”的應用,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深入紮實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步實現每個家庭擁有1名合格家庭醫生、每個居民擁有1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1張服務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5、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城鄉各項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政策。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加快推進異地就醫互聯網結算,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農村養老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保護及困境兒童保障體系,推進農村幸福院、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等建設。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黨委書記、鎮長為組長,分管農業領導為常務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工作調度和研究等會議制度。各村(社區)要落實工作機制,村(社區)書記要高度重視,明確責任,結合本村的特點和特色,抓好鄉村振興工作。

(二)突出項目帶動。以項目為抓手,各村(社區)要本着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從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鄉風文明、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方面入手,策劃生成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項目。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做到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切實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要將工作任務分解細化到具體單位,明確責任人,做到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確保示範項目建設落到實處。

(三)營造良好氛圍。深入開展“文明村鎮”“衞生户”“平安家庭”“最美庭院”等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網絡新媒體及鄉村講師團,大力宣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好政策、好措施,為推動鄉村振興凝聚正能量,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加強考核督導。建立鎮級部門和村(社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鎮紀委要加強檢查監督,確保鄉村振興規範有序實施。各村(社區)每半年要做好總結工作,向鎮黨委、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

山東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方案2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山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按照產業興旺的要求,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農業“新六產”,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實現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着力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齊魯樣板,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二、任務目標

到2020年,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一整套齊魯樣板政策體系、制度體系、標準體系和考核體系。到2022年,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大突破,全省30%的村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2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到2035年,鄉村產業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產業振興齊魯樣板指標體系:

三、重點工作

圍繞《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構建農業開放發展新格局等六大任務,重點推進18類工程、92個項目建設。

(一)以強化基礎、保障供給為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穩步提升糧食產能。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首要任務,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通過加強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實施、糧食綠色高產創建等,打造保障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核心區。到2022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000萬畝,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46,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000萬畝,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000億斤。

二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調優產業結構作為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大力培育“名優特稀新”經濟作物、推進畜牧業提質增效、推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建設“海上糧倉”等,實現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林牧漁循環發展。到2022年,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0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林下經濟規模發展到80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880萬噸。

三是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把提升農業裝備水平作為推動鄉村產業增長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通過推進“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提高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培育壯大農業機械裝備產業集羣、發展設施種養業等,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改善農業裝備條件。到202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

(二)以加快融合、拓展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

一是延伸整合產業鏈。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促進立體化、複合式全產業鏈發展,推進不同類型農業產業鏈延伸整合,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全產業鏈佈局中的關鍵作用,培育產業鏈領軍企業,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和服務相互融合,推動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發展。強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引領支撐作用,做大做強一批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農業服務業龍頭企業,構建全程覆蓋、區域集成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帶動農業產業鏈全面升級。培育和發展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羣。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總部經濟,引進國內外集團總部或區域總部,促進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到2022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8∶1。

二是打造提升價值鏈。發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推動農業發展價值倍增。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發展農產品、林產品、水產品深加工和農村特色加工業,創建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範基地,提升加工轉化增值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聚,建設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羣隆起帶。支持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形成一批推動價值提升的關鍵技術和特色產品。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積極培育發展地理標誌商標和知名品牌,提升農產品品牌溢價水平。到2022年,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5%。

三是優化融合供應鏈。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網絡佈局,促進傳統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支持優勢產區批發市場建設,推動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佈局有機銜接,鼓勵供銷、郵政和大型商貿物流企業在農村地區經營佈局,打通農產品流通“最七年級公里”。支持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產品優勢產區、流通重要節點城市和城市消費終端,率先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打造區域性先進冷鏈物流中心。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深入實施“新農村現代網絡工程”“智慧便利店進社區工程”“品牌農產品進超市工程”“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鼓勵推廣農超、農企、農旅等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提升農村供應鏈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開展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集成應用示範,促進流通環節節本降耗增效。

四是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通過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拓展觀光采摘和休閒體驗功能,打造一批相對集中、業態豐富、功能完善的鄉村旅遊集羣片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旅遊園區。推進各類主題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文旅小鎮、農業生態(活態)博物館等建設,發展齊魯文旅農業。到2022年,鄉村旅遊消費達到5300億元。

五是穩步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創新農村電商模式,發展“新零售”等多種業態,通過培育區域性、垂直性電商平台、建設省級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台、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開展農村電商示範縣創建和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示範企業認定等,打造一批特色電商鎮、電商村。到2022年,全省農村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660億元。

六是打造農業“新六產”平台載體。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開展農業“新六產”示範縣、示範主體創建,帶動形成一批百億級、千億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集羣,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先導區。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打造一批農村產業融合領軍企業,培育一批農業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堅持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業園區“三園同建”,以園區化引領發展現代農業,融合發展關聯產業,着力打造現代農業綜合發展平台。到2020年,農業“新六產”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顯著提高,建設農業“新六產”示範縣50個、示範主體600家。到2022年,農業“新六產”發展佈局基本成熟。

(三)以創新驅動、智慧發展為重點,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

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超前部署農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實施國家和省農業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推進農科教創新平台、省級以上農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等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應用。加快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推進以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完善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到2022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左右。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農業良種工程,強化種業創新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強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加快培育壯大種業企業,着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建設種業強省。到2022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55%以上。

三是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深入實施精準農業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加快智慧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智慧氣象、農業遙感技術等應用示範,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智慧升級。

(四)以主體培育、規模經營為重點,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把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通過開展家庭農場示範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農業示範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創建活動等,示範引領各類主體規範發展,提升發展規模和質量。到2022年,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萬家左右,培育一批在全國領先的大型骨幹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達到8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0萬家以上。

二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把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模式,穩步推進土地流轉,通過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農民合作社紐帶作用、支持家庭農場領辦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等,促進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到2022年,全省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50%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5萬家以上。

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力軍,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公益性涉農培訓機構主體作用,鼓勵農業院校、民辦培訓機構、涉農企業積極參與,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人。到2022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萬人以上。

(五)以質量提升、品牌引領為重點,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一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創建農業領域更多“山東標準”,通過加快制定農業領域基礎標準,建設國家蔬菜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建設果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範場、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等標準化示範點,建設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現代農業新格局。到2022年,我省標準化建設基本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

二是強化農業品牌建設。通過積極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創建企業產品品牌、創建“三品一標”示範縣、鎮、村等,打造“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金字招牌。到2022年,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70個、企業產品品牌600個;“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佔種植業食用產品產地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認證並有效使用標誌的“三品”數量達7500個以上。

三是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省。通過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預警、安全追溯體系,建立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等,全域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到2022年,全域創建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六)以對外開放、深化合作為重點,構建農業開放發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建設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把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作為鄉村產業開放發展的先行區,通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培育跨國農業企業集團等,增創農產品貿易強省新優勢。

二是加強農業對外交流合作。把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作為鄉村產業開放發展的展示窗口,通過政策創設方面先行先試、加強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集聚區建設等,擴大我省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到2022年,重點建設20個出口產業集聚區,培育60-80家出口農產品示範企業,建設8-12個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對外合作“兩區”。

三是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積極探索農業“走出去”新路徑,通過搭建農業“走出去”公共平台、推動企業“抱團出海”、支持有實力的大企業推進全產業鏈農業對外投資合作、提升遠洋漁船裝備水平、加快推進遠洋漁業海外綜合性基地建設等,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到2022年,培育6-8家農業“走出去”重點企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動產業振興的重要意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建立方案實施的組織協調機制。要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齊抓共推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財政保障。各級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鄉村產業傾斜,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加強財政支農政策頂層設計,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及使用績效監督,各類涉農基金向鄉村產業傾斜。優化資金支出結構,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增量資金主要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傾斜,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建立覆蓋各類涉農資金的“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支持縣級政府將各級各類涉農資金向鄉村振興戰略聚集聚焦,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槓桿作用,創新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止借鄉村產業振興之名大舉借債,新增地方政府性債務。

(三)優化金融服務。支持工商資本進入鄉村產業領域。充分發揮農業融資擔保機構的作用,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信貸保障。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增加保險種類,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規模,探索創新信用互助模式。

(四)完善土地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讓純收益用於鄉村產業發展的比例。鼓勵各地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具體辦法,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和農產品冷鏈、初加工、烘乾、倉儲、機庫等設施建設用地,優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