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活動策劃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範文10篇

欄目: 活動策劃 / 發佈於: / 人氣:2.72W

【篇一】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範文10篇

近期,我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鄉村振興,我村怎麼辦”大討論活動。各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一起商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村莊該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從商討的結果來看,很大一部分村莊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務,根本談不上鄉村振興策略。因此,我對鄉村振興的發展有了以下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形成鄉村振興合力,培養新農人隊伍。農民是勤勞能幹的農民,但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農耕上。換句話説,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很多農民的思想跟不上當下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方針為要求,把各行業中熱愛“三農”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充實農村工作隊伍,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鄉村振興合力,通過培養新農人隊伍和解放思想,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人才和思想基礎。

給村幹部以適當壓力、發揮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幹部作為全村發展的帶頭人,必須要有與時俱進、居安思危的精神狀態。如果一個村的村幹部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麼這個村莊的發展也就止步於當下,落後於未來。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制定振興戰略時,要以村民願不願意,答不答應,高興不高興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會關心村裏的鄉村振興戰略,把它當成自己的事。因此,黨委政府要給村幹部以壓力,使村幹部有緊迫感,緊跟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帶領村民致富,同時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鄉村振興戰略落在實處。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正確引導和帶領下,鄉村振興戰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繪製出藍圖,把工作落實到位,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同時,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黨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各種資源配置的投入向農村傾斜,為實現農村振興打好政策和設施基礎。

【篇二】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我們勾畫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並專門進行了重大決策部署。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學理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對於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為解讀性或表態性文章。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相關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韓俊(2018)、張曉山(2018)、葉興慶(2018)、張天佐(2018)、姜長雲(2018)等。有些文章開始關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如張合成(2017)。但就總體而言,相關研究仍然亟待加強。本文認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主要包括3個方面,即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一、堅持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下簡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6項主要任務之一,儘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的範圍實際上超出經濟工作,但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應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導向之一。仔細研讀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內容,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需要弄清楚什麼是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怎樣實現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質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有多大實質性的貢獻,對於緩解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和“三農”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有多大實際作用。比如,隨着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結構加快升級,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綠色化迅速推進的趨勢。這要求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順應需求結構升級的趨勢,增強供給適應需求甚至創造需求、引導需求的能力。與此同時,對農村產業發展在繼續重視“生產功能”的同時,要求更加重視其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將重視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影響,同激發其科教、文化、休閒娛樂、環境景觀甚至體驗功能結合起來。尤其是隨着“90後”、“00後”、甚至“10後”逐步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羣體,產業發展的生活、生態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視。以農業為例,要求農業在“賣產品”的同時,更加重視“賣風景”、“賣温情”、“賣文化”、“賣體驗”,增加對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日益引起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鏈接和匹配功能,能夠改善居民的消費體驗、增進消費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間的互聯性,而體驗、便利、互聯正在成為實現社會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和消費擴張的重要動力,尤其為邊角化、長尾性、小眾化市場增進供求銜接和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新的路徑。

第二,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即增加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體系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動態適應和反應能力。當然,這裏的有效供給包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這裏的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首先表現為提升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表現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體現這些方面的協同性、關聯性和整體性。解決好“三農”問題之所以要被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歸根到底是因為它是一個具有競爭弱勢特徵的複合概念,需要基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矯正市場失靈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解決好“三農”問題,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因此,要科學區分“三農”問題形成演變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藉此,將支持農民發揮主體作用、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並有效激發工商資本、科技人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結合起來,通過完善農村發展要素結構、組織結構、佈局結構的升級機制,更好地提升鄉村振興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第三,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為協調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係。在十九大報告和新版《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鎮化戰略未被列入要堅定實施的7大戰略,這並不等於説推進新型城鎮化不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之所以這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城鎮化是自然歷史過程。雖然推進新型城鎮化也需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也需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更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而實施上述7大戰略則與此有明顯不同,更需要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甚至優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則,更容易出現比較大的問題,甚至走向其反面。(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貫穿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雖然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但到2030~2035年前後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後,中國城鎮化將逐步進入飽和階段,屆時城鎮化率提高的步伐將明顯放緩,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流動將由鄉—城單向流動為主轉為鄉—城流動、城—城流動並存,甚至城—鄉流動的人口規模也會明顯增大。屆時,城鎮化的戰略和政策將會面臨重大階段性轉型,甚至逆城鎮化趨勢也將會明顯增強(張天佐,2018;
王利偉,2017)。至於怎樣科學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係?本文認為,關鍵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一問題將留待後文專門分析。

第四,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為科學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農業農村政策轉型的關係,做好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文章。關於這個問題,後文也將專門分析。

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最終體現為統籌推進增進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羣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如果做到這一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度重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為增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環節。注意增進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價值所在。當然也要看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往往面臨觀念、能力和社會資本等侷限。因此,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勵社會力量和工商資本帶動農民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增強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對於提升鄉村振興質量至關重要。

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有許多國際經驗可供借鑑。如在美國、歐盟和日、韓等國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農民培訓、優化農業農村經營環境,並有利於增加農村就業創業機會。2014年美國《新農業法案》將支持中小規模農户和新農户發展作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專門支持初始農牧場主創業,為其提供直接貸款、貸款擔保和保險優惠,藉此培育新生代職業農民。該法案增加農產品市場開發補助金,明確優先支持經驗豐富的農牧場主,優先支持最能為某些經營者或農牧場主創造市場機會的項目;
鼓勵優化農村經濟環境,在農村地區提高經商創業效率、創造就業機會並推進創新發展。2000年以來,歐盟的農村發展政策將培養青年農民、加強職業培訓、推動老年農民提前退休、強化農場服務支持等作為重要措施。為解決農村人口外遷特別是青年勞動力外流問題,歐盟注意改善農民獲得服務和發展機會的渠道,培育農村企業家,以確保農村區域和社區對居民生活、就業有吸引力。2014年歐盟農業政策改革通過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掛鈎支持青年農民和小農户;
採取重組和更新農場等措施,為青年農民提供創業援助,建立農場諮詢服務系統和培訓、創新項目等。後文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導向,為此必須把推進農民優先提升技能作為戰略支撐,藉此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合格市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合適的勞動力和農村居民。

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從根本上是因為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和“三農”發展不充分,是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現。此外,還是因為“三農”發展對促進社會穩定和諧、調節收入分配、優化城鄉關係、增強經濟社會活力和就業吸納能力及抗風險能力等,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公共品屬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競爭弱勢特徵,容易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因此,需要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解決好市場失靈問題。鑑於“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應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也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形勢,“各國日益相互依存、命運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楊潔篪,2017)。相對於全球,國內發展、城鄉之間更是命運共同體,更需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面對國內工農發展、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況,用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三農”工作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更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藉此有效防範因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差距過大導致社會斷裂,增進社會穩定和諧。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要求“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該文件在第12部分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這為我們提供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路線圖和“定盤星”。那麼,在實踐中如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本文認為,可借鑑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思路,同等優先地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具體地説,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優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市場化改革

《國務院關於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4號)提出,“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要“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為此,要通過強化公平競爭的理念和社會氛圍,以及切實有效的反壟斷措施,完善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機制有效運轉;
也要注意科學處理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關係,積極促進產業政策由選擇性向功能性轉型,並將產業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場失靈領域(王一鳴,2018)。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也應注意這一點。

為此,要通過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積極營造有利於“三農”發展,並提升其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環境,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公平競爭,成為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鄉村振興參與者,甚至鄉村振興的“領頭雁”。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結合發揮典型示範作用,根本改變農業農村發展中部分領域改革嚴重滯後於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轉型升級的問題。如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户承包權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目前,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對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重視不夠,加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困難和風險,也影響了其對鄉村振興帶動能力的提升。近年來,部分地區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創新,初步取得了積極效果。但隨着“三變”改革的推進,如何加強相關產權和要素流轉平台建設,完善其運行機制,促進其轉型升級,亟待後續改革加力跟進。

(二)加快創新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制,優先支持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

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清除不適應形勢變化、影響鄉村振興的制度和環境障礙,可以降低“三農”發展的成本和風險,也有利於促進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如近年來雖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推進,但實際惠及面仍然有限,嚴重影響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導致大量宅基地閒置浪費,也加大了農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建設美麗鄉村的困難,制約農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為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開了題”,明確“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應該説,這方面的政策創新較之前前進了一大步。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嚴重滯後於現實需求,導致宅基地流轉限制過多、宅基地財產價值難以顯性化、農民房屋財產權難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閒置浪費嚴重等問題日趨凸顯,也加大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用地困難(劉守英,2018)。類似改革仍待進一步擴圍提速或延伸推進。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並要求“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腳”,“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進”。但現行農村宅基地制度和農房產權制度改革滯後,不僅僅是給盤活閒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了困難,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鄉”甚至農村人才“跨社區”居住特別是定居的困難,不利於緩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缺口”,也不利於農業農村產業更好地對接城鄉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需求擴張。在部分城郊地區或發達的農村地區,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遊資源豐厚的普通鄉村地區,適度擴大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範圍,鼓勵試點地區加快探索和創新宅基地“三權分置”辦法,尤其是適度擴大農村宅基地、農房使用權流轉範圍,有條件地進一步向熱心參與鄉村振興的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開放農村宅基地或農房流轉、租賃市場。這對於吸引城市或異地人才、帶動城市或異地資源/要素參與鄉村振興,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意義遠遠超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問題,並且已經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問題,而是應該積極穩健地“鼓勵大膽探索”的事情。建議允許這些地區在保護農民基本居住權和“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的基礎上,通過推進宅基地使用權資本化等方式,引導農民有償轉讓富餘的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允許城鄉居民包括“下鄉”居住或參與鄉村振興的城市居民有償獲得農民轉讓的富餘或閒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國的經驗值得參考,詳見案例1。

案例1: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着鄉村多元產業的發展和鄉村多元價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內的部分人口回鄉就業創業,一些追求鄉村生活的城市人開始在鄉村地區定居,促進了鄉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國注重通過政策、法律和規劃手段,促進土地整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支持鄉村舊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設等,滿足都市區居民到鄉村休憩甚至定居對“二套房”的需求。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山區等文化或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以及臨近大都市的鄉村地區。1990年,在法國鄉村地區的居民結構中,農民、自由職業者和企業主、中高層管理人員、僱員和個人、退休農民、非農民退休人員分別佔9.9%、6.9%和14.9%、27.6%、11.1%、29.6%,佔比分別較1962年下降23.9個、1.9個和增加11.0個、2.6個、4.0個、8.2個百分點。在去法國鄉村地區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達23.1%,較1961年提高14.2個百分點(湯爽爽、馮建喜,2017)。

近年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發展,對於加快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變的積極作用迅速凸顯。但相關政策和監管規則創新不足,成為妨礙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部分地區對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過大、過猛,也給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帶來新的不公平競爭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此外,部分新興產業“先下手為強”、“贏者通吃”帶來的新壟斷問題,加劇了收入分配和發展機會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導完善這些新興產業的監管規則,創新和優化對新經濟壟斷現象的治理方式,防止農民在參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分享利益的邊緣人,分擔成本、風險的核心層”。

此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以支持融資、培訓、營銷平台和技術、信息服務等環境建設,鼓勵包容發展、創新能力成長和組織結構優化等為重點,將優化“三農”發展的公共服務和政策環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對而言,由於鄉村人口和經濟密度低、基礎設施條件差,加之多數農村企業整合資源、集成要素和壟斷市場的能力弱,面向“三農”發展的服務體系建設往往難以繞開交易成本高的困擾。因此,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應把加強和優化面向“三農”的服務體系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包括優化提升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對市場化或非營利性服務組織的支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還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化政府對“三農”發展的“兜底”作用,並將其作為加強社會安全網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國家推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等,都有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準推進農業農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引導支持力度。如積極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商產業園、返鄉創業園、特色小鎮或田園綜合體等農業農村發展的載體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從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種重大政策導向的演變反映了我們黨對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認識逐步深化,也順應了新時代工農城鄉關係演變的新特徵和新趨勢,這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導向也是一脈相承、互補共促的。十九大報告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置於“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之前。這説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樣,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隨着工農、城鄉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增強,城鄉之間的人口、資源和要素流動日趨頻繁,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資源、要素、產權之間的交叉重組關係日益顯著,城鄉之間日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越來越多的問題,表現在“三農”,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業和服務業,下同);
或者表現在城市,根子在“三農”。這些問題,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越來越難以解決,越來越需要創新路徑,通過“頭痛醫腳”的辦法尋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越來越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當務之急和戰略需要。藉此,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共榮、分工協作、融合互補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那麼,如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羣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銜接起來

在當前的發展格局下,儘管中國在政策上仍然鼓勵“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但農民工進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為主,流向縣城和小城鎮的極其有限。這説明,當前,中國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較強的集聚經濟、規模經濟、範圍經濟效應,且其就業、增收和其他發展機會更為密集;
至於小城鎮,就總體而言,情況正好與此相反。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順應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優質資源、優質要素和發展機會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難以根本扭轉的趨勢。但是,也要看到,這種現象的形成,加劇了區域、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給培育城市羣功能、優化城市羣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關係,以及加強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礙,不利於疏通城市人才、資本和要素下鄉的渠道,不利於發揮城鎮化對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作用。

上述現象的形成,同當前的政府政策導向和資源配置過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傾斜也有很大關係,由此帶動全國城鎮體系結構重心上移。這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產業項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產權和要素交易市場等重大平台的佈局,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資分配、獲取承辦重大會展和體育賽事等機會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是許多省區強調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不夠是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致力於打造省會城市經濟圈,努力通過政策和財政金融等資源配置的傾斜,提高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這容易強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極化效應,弱化其擴散效應,影響其對“三農”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的提升,制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推進。加之,許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發展片面追求“攤大餅式擴張”,制約其實現集約型、緊湊式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範恆山,2017),容易“稀釋”其對周邊地區和“三農”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甚至會擠壓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制約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對“三農”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的成長。

今後,隨着農村人口轉移進城規模的擴大,鄉—城之間通過勞動力就業流動,帶動人口流動和家庭遷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過度強調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重點吸引農村人口轉移,也會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加劇進城農民工或農村轉移人口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困難,容易增加進城後尚待市民化人口與原有市民的矛盾,影響城市甚至城鄉社會的穩定和諧。

因此,應按照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大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力度,深化相關改革和制度創新,在引導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約型、緊湊式發展步伐,並提升城市品質和創新能力的同時,引導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對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作用。要結合引導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導周邊衞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鎮增強功能特色,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新格局,藉此培育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融合協調、共生共榮的城市羣。這不僅有利於優化城市羣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提升城市羣系統功能和網絡效應;
還有利於推進跨區域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王利偉,2017),為城市人才、資本、組織和資源等要素下鄉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便利,有利於更好地促進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和城鄉融合互補,增強城市化、城市羣對城鄉、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功能,幫助農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的機會,提高農村共享發展水平。實際上,隨着高鐵網、航空網和信息網建設的迅速推進,網絡經濟的去中心化、去層級化特徵,也會推動城市空間格局由單極化向多極化和網絡化演進,凸顯發展城市羣、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為更好地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特別是城市羣對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力,要通過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資源分配的傾斜引導,加強鏈接周邊的城際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和關鍵結點、連接線建設,引導城市羣內部不同城市之間完善競爭合作和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分工協作、增強發展特色、加大生態共治,並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為目標導向,推進有利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體系創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羣開放發展、包容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要加大公共資源分配向農業農村的傾斜力度,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與此同時,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引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向農村延伸,加強以中心鎮、中心村為結點,城鄉銜接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網絡建設。要通過深化改革和政策創新,以及推進“三農”發展的政策轉型,鼓勵城市企業或涉農龍頭企業同農户、農民建立覆蓋全程的戰略性夥伴關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二)積極發揮國家發展規劃對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作用

十九大報告要求“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正處於緊鑼密鼓的編制過程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要結合規劃編制和執行,加強對各級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通過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先支持,鼓勵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編制和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的過程中,要結合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貫徹中央關於“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的決策部署,促進城鄉國土空間開發的統籌,注意發揮規劃對統籌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引領作用,引導鄉村振興優化空間佈局,統籌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今後大量遊離於城市羣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鎮很可能趨於萎縮,其發展機會很可能迅速減少。優化鄉村振興的空間佈局應該注意這一點。

要注意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在引導農村人口和產業佈局適度集中的同時,將中心村、中心鎮、小城鎮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商產業園、返鄉創業園、特色小鎮或田園綜合體等,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結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中央政府對鄉村地區的關注逐步實現了由鄉村全域向發展緩慢地區的轉變,通過“鄉村行動區”和“鄉村更新區”等規劃手段干預鄉村地區發展;
同時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鄉村市鎮合力推動鄉村地區發展的局面。鄉村市鎮主要通過鄉村整治規劃和土地佔用規劃等手段,推動鄉村地區發展。鄉村整治規劃由地方政府主導,地方代表、專家和居民可共同參與。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但這並不等於説所有鄉、所有村都要實現振興。從法國的經驗可見,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找準重點、瞄準薄弱環節和鼓勵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建設城鄉統一的產權市場、要素市場和公共服務平台,也應在規則統一、環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鑑政府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思路,通過創新“同等優先”機制,加強對人才和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的制度化傾斜支持,緩解市場力量對農村人才和優質資源的“虹吸效應”。

(三)完善農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發展、培訓提能機制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一方面,幫助農村轉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門檻,讓農民獲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穩定、更可持續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權利;
另一方面,增強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能力,促進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鄉村發展。要以增強農民參與發展能力為導向,完善農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提能支撐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和高素質人口,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產業工人。要結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注意發揮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新型職業農民成長,帶動普通農户更好地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要按照需求導向、產業引領、能力本位、實用為重的方向,加強統籌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通過政府採購公共服務等方式,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市民培訓能力建設的支持。要創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導的普惠式培訓與市場主導的特惠式培訓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鼓勵平台型企業和市場化培訓機構在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市民培訓中發揮中堅作用。要結合支持創新創業,加強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健全以城帶鄉的農村人力資源保障體系。

(四)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把培育城鄉有機結合、融合互動的產業體系放在突出地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發揮城市企業、城市產業對農村企業、農村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要結合加強城市羣發展規劃,創新財税、金融、產業、區域等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優化空間佈局,強化區域分工協作、發揮城市羣和區域中心城市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引領帶動作用。要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統籌處理服務市民與富裕農民、服務城市與繁榮農村、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與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建設美麗鄉村的關係。鼓勵科技人員向科技經紀人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農村產業融合企業家轉型。注意培育企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產業融合中的骨幹作用,努力營造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鼓勵商會、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中增強引領帶動能力。

【篇三】

鄉村振興戰略在價值、制度及組織三個維度上的創新是新時代的產物。價值維度上的創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維度上的創新是重要保證,組織維度上的創新是強勁支撐。這些創新耦合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將日益推動鄉村振興由藍圖走向現實。

繼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對多年“三農”工作的繼承與創新,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正在形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之處可以從價值、制度、組織三個維度來認識,意義重大。

價值維度上的創新

明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文件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確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明確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分別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制度維度上的創新

高起點。與新農村建設不同,鄉村振興戰略首先從國家層面制定戰略規劃。《規劃》通過與文件對錶對標,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等,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在此基礎上,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
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高標準。鄉村振興,法制法規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緊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法,把鄉村振興政策法定化。多年來,特別是2005年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國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時各地方可以從本地鄉村實際需要出發,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鄉村振興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把黨領導農村工作的傳統、要求、政策等以黨內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這意味黨對“三農”的領導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質量。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旨在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全方位高質量地服務於鄉村振興。其中,若干制度創新值得關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户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
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上述舉措旨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創新性政策舉措改變了以往增減掛鈎、佔補平衡均取之於鄉、用之於城的做法,通過跨省域調節,可以大大提高節餘指標的含金量並用以反哺農村。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
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這些制度創新有助於構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

組織維度上的創新

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打造一支新時代“三農”工作幹部隊伍。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證。為此,文件強調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打造新時代的“三農”工作幹部隊伍。

懲治“微腐敗”,打造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管黨治黨,從基層黨組織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徵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着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上述經營主體及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的骨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須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件指出,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户,積極促進小農户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國現有兩億多小規模兼業農户,多數年齡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婦女。現階段的迫切之舉,是採取針對性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使之分享到現代農業發展紅利。

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和行業組織,帶領中國農業“走出去”。文件提出,積極支持農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能夠引導小農户參與系統內的分工協作,使農民由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具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投資意識、風險意識的現代產業工人或農業企業家轉變,從而解決土地配置細碎化、生產經營分散化問題,整體提升農業的產業層級和質量效益。農產品行業協會是由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户以及相關科研、教學和其他組織、個人參加,為維護和增進全體會員的共同利益,在自願互利基礎上依法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可以跨地域、跨組織發展,能夠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水平上提高農民和農業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農户和農業經營與國內外市場對接,降低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有助於帶領中國農業“走出去”。

【篇四】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是全國的命脈所在,如果沒有農業、農村、農民,城鎮必將失去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基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建設美麗鄉村,長期以來一直是人民羣眾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後,人們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樹綠的美麗鄉村正在成為現實。“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三農”作為國之根本的地位持續在加強。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將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鄉村建設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載體,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作為山川秀美、農業大市的懷化,我們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為。因此,要積極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着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首先,要堅持優先發展經濟。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本。美麗鄉村應該是富足的鄉村,貧窮落後的山清水秀不是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支撐,特別要立足於農村當地的優勢資源,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以項目帶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我們不僅創建“美麗”,更要經營“美麗”;
不僅打造景觀,更要打造產業,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村才能集聚人氣,形成良性循環,充滿生機活力。所以,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不斷延展農業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培育農村新業態,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美麗鄉村的氣質,是美麗鄉村的外在之美,物質富裕而環境髒亂差同樣不是美麗鄉村。在過去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以損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事例不勝枚舉,尤其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更加突出。當前,如何進一步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需要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拿出切實可靠的解決辦法。要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村羣眾環保意識;
要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
要規範畜禽養殖,科學合理處置畜禽糞便,等等。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才能確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再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廣大農村羣眾的物質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對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別是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來愈強烈。生活之美、生態之美、鄉風文明,內外兼修才算得上美麗鄉村。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深刻認識當前農村社會風尚、村民素質、文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刻認識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迴應農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要積極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人際關係。着力培養新型農民,推動農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發展道路;
要積極迴應農民羣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讓農民羣眾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更有古道鄉愁、更加和諧穩定、更富人文情懷的美麗鄉村。

最後,要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科學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全力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保障。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並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明確了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將更加有力地促進農村和諧穩定。要順應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機遇,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加大農村基層幹部培養力度,充分發揮村集體和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搭建新鄉賢與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的平台,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現代鄉村治理模式。

【篇五】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向縱深推進,但由於發展條件和能力的差異,也存在着不協調、不平衡問題。當前,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是補齊農村這塊短板。廣大農村居民能否同步實現小康,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

還需要看到的是,我國是一個擁有近6億農村常住人口、城鄉區域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大國。長期以來,在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始終是短腿和薄弱環節。黨的十九大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儘快補齊農業現代化這條短腿,彌補農村現代化這一薄弱環節,下大力氣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充分分享現代化的成果。

(一)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升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是20個字的要求,但有幾個方面已經根據新情況進行了調整,更好地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就是要求我們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因為只有農村產業振興了,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拓展持續穩定的渠道。加快振興農村產業,首先,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有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當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農村科技服務力量薄弱,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已經成為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我國農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僅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更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青年人不斷向城鎮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心化”趨勢日益嚴重。要全面振興鄉村,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同時,要激勵更多優秀的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加強農村幹部、農民和新型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需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打通渠道,讓廣大農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紅利。首先,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將有利於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也給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其次,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此外,還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增強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提高農業補貼的效能;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篇六】

大家知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而且也把這個戰略寫進了《黨章》(修正案)。十九大報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條專門講了“鄉村振興”戰略。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農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們要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既要學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條,還要學好其他有關的章節和內容。

我將借這個機會,就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話題,給大家談五點體會和思考。

第一,時代背景。也就是説,為什麼這個時候要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轉化,對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從供給來看,過去我們主要是關注數量,現在更加註重質量,過去主要是保供給,現在還要保安全。

再比方説,從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來看,過去主要是強調農業的生產,農業的產業發展,現在我們既要做好農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圍繞着農業做好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從過去的一產到現在的三產融合發展。這也提出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提質增效。

第三個方面,從農村的生態環境來説,過去我們要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主要是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讓農民宜居、宜業。現在我們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還要能夠吸引城裏人到農村休閒、渡假、投資、興業。

第四個就是從農民的收入來看,過去我們講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是要滿足農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現在我們不僅要滿足這些要求,還要滿足農民的就學、養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總體來看,新時代人們對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對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麼,這個主要矛盾轉化的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們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平衡、不充分。

從不平衡來看有三個問題,城鄉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現在城鄉差距還有2.7:1,這個數據和世界銀行講的世界的平均經驗數據2.5:1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們的城鄉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實還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給我們提供新的判斷。如果考慮到計算方法的不同和我們實際計算的一些項的漏項,學者的判斷現在的城鄉收入差距在4.5:1。

第二個不平衡,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不平衡。從水、電、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醫療這八個方面,我們從感受上就能看出來差距。我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第三個不平衡,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比如東部地區一些城市郊區出現了一些十億元村,百億元村,有些地區還很貧困,還有空客村和貧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個表現。一,農業發展的基礎依然薄弱。我們從“三力”來看,綜合生產能力,土地資源透支,生態環境超載,雙重約束壓力很大。二,資源利用的不平衡,農業、秸稈還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這個秸稈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等於丟了一半農業。三,農業基礎不平衡,就是持續發展能力,防災、減災、抗災,遇到災害還是沒有辦法,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論從農業的生產能力、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力,還是由27%的農業勞動人口支撐着不到9%的農業生產值來看,我們的基礎依然薄弱。

第二個不充分,資源利用不充分,剛才我講了,土地、勞動、資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個不充分,在其他方面還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説我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們講農業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農民增收,現在主要靠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還很低,農民增收困難,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這也是我們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這樣看來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一方面是對我們的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從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顯了我們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矛盾。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一方面是目標導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給我們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問題導向,我們農業、農村、農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發展尤其突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講的第一點,時代背景。

第二,歷史方位。我們怎麼看待這個戰略?這個戰略是在什麼時候提出來的呢?是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這樣一個歷史交匯期提出來的,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去解讀。

一,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決勝期來看,可以説“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都有繼承和發展的關係。2005年我們提出新農村建設,講了五句話20個字,這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也講了五句話20個字,這五句話我們對比一下,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村榮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在內容、內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轉變。同時,鄉村文明的內涵要求也不一樣。也就是説,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時期它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

二,從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徵程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我們提出了新的戰略部署“鄉村振興”。這個戰略部署實際上是在我們開啟新徵程的時候新時期的“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它不僅是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態的復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它的目標導向就是按照現代化的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希望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希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也就是“鄉村振興”戰略是面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

第三,總體要求。這個總體要求我們看十九大報告,從原則上來提“鄉村振興”,我看有這樣六條。

第一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在“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我們要以“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為行動指南。

第二條,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要樹立和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説要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實現“鄉村振興”。

第三條,行動舉措、戰略安排的五句話20個字,實際上都體現了“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要統籌推進這五個建設。

第四條,堅持兩個優先,這次特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第五條,要強化兩個保障。“鄉村振興”需要有體制機制創新,需要有政策體系的調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第六條,加快兩個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四,主要任務。這個主要任務就是這五句話20個字,我簡單説一下。

一,產業興旺。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要求。我們要實現產業興旺,還是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那麼,以提高質量效益競爭力為方向,我們主要關注這樣四個事,或者四個問題。

1.糧食安全要確保。這個確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處理好農業這個產業的發展問題,還是要通過調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3.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促進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

4.處理好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與小農户之間發展的關係,特別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機制,讓小農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平等參與戰略之路。

“鄉村振興”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生態宜居,我個人理解是兩方面。一個是生態,一個是宜居,良好的生態,宜居的環境,是我們農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個人想是不是要促進三個轉變,完成三個任務。三個轉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發展方式要轉變。要構建五穀豐登,百業興旺,綠色循環的這樣一個生態體系。第三,發展模式要轉變。這是三個轉變,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模式。

四個任務。第一,治理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氣污染了要治理,我們出台了三個十條,“土十條”“水十條”“氣十條”。出台了三個規劃。第二,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和修復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復自然的方式修復。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第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這是生態宜居。

第三個任務就是鄉風文明。鄉風文明就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既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我們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揚傳統文化,把很多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特別是李司長原來講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築,古村寨,要保護好。還有把文化設施和文化體系搞好,文化建設鄉村文明沒有基礎設施、沒有公共服務體系也不行,治理有效,這裏既要治理,還要有效。

我們要加強農業農村的基礎工作,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還要加強基礎工作,這個基礎規律既有農村發展的基礎,也有執政體系的基礎。第二,建成農村治理體系,這次我們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第三,要培養造就三農工作體系隊伍,我們提的叫“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這樣的隊伍造就出來,實現鄉風文明。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化。最後,生活富裕,還是要增加農民收入。要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這本身既是富裕的內容,也是富裕的表現。建設美麗鄉村,就是村容整潔的問題,比如垃圾、污水,如實施三年的“廁所革命”。

最後,政策措施,或者叫體制和舉措。整個十九大報告裏面,400個字講了六條政策舉措,我概括為叫三個制度,三個體系。

三個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強調承包關係要穩定,強調三權分置,這是農地。同時,還要對建設用地的三塊地,徵地、宅基地、基建地進行改革,實際上是要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振興問題。二是經營制度,既包括經營主體的培育,經營方式的創新,處理好小農與農業現代化的銜接這些內容。三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改革上我們寫了三句話非常重要,第一句話講內容,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第二句話,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另一方面,壯大集體經濟。這件事涉及兩個主體,一個是集體,一個是農民。

三個體系。第一,產業體系,產業生產運營體系。第二,服務體系。第三,治理體系。我結合學習十九大精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談五點體會和思考,簡單來説就是時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顯了矛盾和問題,所以既必要,又緊迫。第二,歷史方位,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又是面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第三,總體要求,就是六條。第四,主要任務,五個任務。第五,政策舉措,也是六條。

【篇七】

鄉村振興戰略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成為2018年六大重點工作之一。2018年及下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將進入落地實施,農地流轉、農民增收與消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2018年,是十九大召開後的第一年,黨中央在本年度的一號文件中再次以“三農”為主題,可以説這既是對於之前工作的延續,更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於“三農”工作的指導。

這其中對於鄉村振興的“重點、關鍵、保障、基礎、根本、前提”等六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產業興旺是重點。對於最為基層的農村而言,如果沒有一個興旺的產業去支撐其發展,就不可能有明顯的進步與提升,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才能夠體現獨特性,才能夠可持續。

生態宜居是關鍵。誠然如此,倘若只要金山銀山不顧及綠水青山,這隻能是走不可持續發展的老路,有悖於我們當前所倡導的綠色發展 的理念。

鄉村文明是保障。沒有一個好的投資或者發展的外部環境,那麼就沒有一個穩定的基礎,發展的前提是穩定,大環境的穩定就是最強有力的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礎。實現鄉村文明一方面是要依靠我們正確的引導,積極的宣傳,從思想觀念上轉變原先落後的、不文明的行為,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徑,從客觀上監督管理不文明等行為,從基礎上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總要求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20個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對城鄉關係進行歷史性的重新定位,實際上是一個戰略轉型,即城鄉一體,農村優先,最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種轉型説明,農村農業工作是中國全局性、戰略性、決勝性的工作。

我們所有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民生,人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升與否是檢驗我們改革發展的重要指標,只有實現了全面的生活富裕,才是從本質上實現了擺脱貧困的前提,從根本上實現了鄉村振興。這幾個方面,環環相扣,相互聯繫,既是對先前“三農”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接下來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性的指導,只有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推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落實,終將實現我們的鄉村振興。

【篇八】

2017年10月18日—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了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工作報告,報告裏習總書記講到了七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指南。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強調,又有“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這表明,“三農”作為國之根本,“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沒有變,特別是在新時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決勝全面小康的大頭、重點和難度都在“三農”,“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強,起到了澄清認識、統一思想、精準聚力的作用。鄉村振興是黨中央準確把握城鄉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為新時期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出了精確的任務着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落實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係變化特徵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着眼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着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必將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乃至現代化進程中寫下劃時代的一筆。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鄉村仍然面臨着發展滯後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就此問題提出來的。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盛世歷史的重要標誌。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改革開放後較長時期內,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業,而鄉村和農業則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鄉村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總量龐大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

二、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要求有三個方面的新意。

1.報告全文共提到“三個優先發展”,其中將“三農”工作作為三個優先發展之一(其餘兩個是就業和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於國家現代化的所謂“普遍規律”,制定了以優先發展工業化、促進農民城市化的現代化戰略,其戰略目標是在基本完成工業化時農村户籍人口要減少到15%以下。從目前來看農村人口基數大、整體文化程度相對低的現實國情決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因此,各級黨政要高度重視,堅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幹部人才配備上優先考慮,在科技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在政策扶持上優先傾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優先加強。只要這幾個優先做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讓農村成為天藍、地綠、水淨、氣潔的美好家園的中國夢就會早日實現。

2.新“二十字”方針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實的要求。與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開始在全國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活寬裕”相比,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除了沿用“鄉風文明”外,其餘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進一步提檔升級,

“生產發展”升級為“產業興旺” ,表明新戰略對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求更高、更實,農村產業不僅要發展,還要達到興旺的更高要求,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村容整潔”升級為“生態宜居”,表明新戰略對新時期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要求更高,需要建設的內容更豐富;
“管理民主”升級為“治理有效”,表明新戰略對新時期農村社會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結果導向;
“生活寬裕”升級為“生活富裕”,表明新戰略對新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的要求更高,農民生活水平要從過去的寬裕上升到富裕。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中鄉風文明傳統提法得以保留,既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對過去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繼承性,又表明加強農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仍是新時期農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順序也作了相應調整,體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

3.把實現農業現代化拓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十九大報告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生產領域的現代化,它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流通過程的現代化,還包括消費過程的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它包括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農業生產領域中的一個方面、單一過程的現代化,而是全方位、全過程的現代化。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建設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路徑,即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三、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

報告從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七個方面,對今後一段時期“三農”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進行了綱要式部署,言簡意賅,但系統全面,脈絡清晰。在此結合工作實際談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是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給農民和土地經營者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在分的層面更加深入,又明確了“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問題,這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統的層面破除了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表現出“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形成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關係,激發農民羣眾增加農業投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有利於形成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格局,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引領作用,把小農户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形成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
有利於保護和實現進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促使有條件的農業人口放心落户城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同時,這也意味着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的30年內,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會改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不會改變,土地延包政策將堅持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堅持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尊重農民意願和主體地位的原則,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二是強調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切合農業發展實際。報告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的思維,提出讓農民獲得財產權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最具實力和創新力的主體,帶動農户、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參與產業鏈建設,已成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引領力量。對於xx地區來説,最緊要的工作就是畜牧業轉型發展問題,要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這個“牛鼻子”,也就抓住了農牧民增收的主要帶動力。這是在不增加現有生產資料,讓農牧民獲得經營性收入潛力最大的一個方面,也為下一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牧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當前地區提出的以旅遊業為主體,牽動一產、託舉二產的發展格局,堅持“千里畫廊、百村增收、萬户就業”的思路,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與此要求高度契合。只有抓住農業產業化這條主線,推動“接二連三”,才能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地委確定的經濟發展目標任務。今後,xx一產上水平方面:堅持“農區畜牧業和庭院經濟規模大幅增長”的路子,堅持草原畜牧業打品牌、控規模、提純復壯,農區畜牧業上規模、增效益;
二產抓重點方面:加快與工業的融合,狠抓農畜產品加工轉化,提升加工科技含量、拓寬農產品加工領域,特別是在蔬菜、小雜果、牛羊雞肉等農畜產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知名龍頭加工企業,推進農畜加工轉型升級;
三產大發展方面: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上水平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好千里交通、千里綠廊、千里邊防、千里花海、千里河道五大工程,打造全域旅遊。加快與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的融合,使更多種養業轉變為鄉村旅遊的服務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冰雪旅遊產業,打造全季旅遊。

今後,我們將按照地委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認真研究、精心謀劃“三農”工作,讓新“二十字”方針在xx落地生根,為建設更加平安美麗幸福的新xx,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篇九】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作為“七大戰略”之一,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對“三農”工作作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意義十分重大。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認真領會鄉村振興的新內涵、新要求、新標準,積極謀劃鄉村振興的政策舉措和具體路徑,讓農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

一、將農業與二三產業結合,打造產業興旺的高地。農村產業是薄弱,必須藉助外力才能有所發展,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以工促農,推行農業招商引資,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鍛造和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將農業與文化、鄉村旅遊、鄉村休閒等三次產業深度鏈接,打造生態農業、田園鄉村、生態鄉村,吸引市民下鄉,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通過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斷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產區變園區、園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民變股民、店鋪變電商、民房變客房、糧站變銀行。

二、與環保工作相結合,打造生態宜居的勝地。長期以來,農村給人的印象就是髒兮兮、臭烘烘、亂糟糟,讓人惡而遠之。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農村環境,否則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首先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在農村環境治理實施上下功夫。要大力建設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體系,使農村生話環境更清潔。要在發展綠色農業上下功夫。農村不是高污染企業的“避風港”,要堅決將有害環境的企業擋在農村之外,確保農村是綠色企業的淨土。要在提升農民環保意識上下功夫。要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讓農民樹立強烈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參與保護家園的意識。

三、與農村改革創新相結合,打造生活富裕的寶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通過農村農業的各項改革創新,更好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問題,加快補上“三農”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盤活資源促增收。農村有大量閒置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資源、秀美山水是資源、空閒民房是資源、民俗文化是資源等等,要開動腦筋,大膽創新,讓這些空閒資源活起來,加快村民變股民、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步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高效益促增收。同樣的一畝地,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同樣大有可為,要結合地方實際、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探索“種養結合”等高效模式,提高生產效益。精準扶貧促增收。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已進入攻堅階段,行百里者半九十,難走的路在後半程,扶貧工作越往後難啃的硬骨頭越多,農村生活富裕不能丟下貧困户,眼下,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持續探索產業扶貧的新模式,助推貧困農户脱貧奔小康。

四、與基層黨建相結合,打造鄉村治理的陣地。小鄉村也是大社會,不可忽視治理,鄉村穩,基層才能穩,才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加強鄉村治理,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村級黨組織的思想引領、組織引領、工作引領,不斷增強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不斷提升村級治理水平,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同時,村民自治是基層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必須堅持參與村務、管理村務的主體地位。

五、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打造鄉風文明的福地。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村傳統文化是農村的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全面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準確地宣傳中央強農惠農的重大政策,讓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走進農村、走進農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農民的思想潮流。把弘揚傳統道德與培育文明新風結合起來,引導村民熱愛生活、健康生活,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特質,賦予其時代內涵,使之成為培育新時期平利精神的一個有效載體。建好農村宣傳文化陣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開展羣眾文化活動。讓鄉村文化活起來,留住鄉村之“魂”,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篇十】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振興鄉村戰略,意義重大而深遠。這是我們黨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反映了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實施振興鄉村戰略,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戰略上有新思考,目標上有新要求,制度上有新設計,政策上有新安排。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後,中央各部委、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召開動員會議、成立組織機構、開展大調研大討論、起草貫徹文件或落實方案。山東省調整了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印發了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40條具體意見。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行動計劃,列出30個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5000多億元、信貸投入5000多億元。廣東省成立了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省委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江西省出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召開了下至鄉鎮一級的現場會。

各地普遍反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進一步強化戰略共識。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遵循,要切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把力量凝聚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任務上來,奮力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二要全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樑八柱”,進一步明確重點任務。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黨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要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持之以恆地幹下去,捨得真金白銀的“硬投入”、創造政策健全的“軟環境”,堅決把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三要實化細化有關政策,制定相關配套方案,把施工圖抓緊作好。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落到實處,強化制度性供給,強化人才支撐,強化投入保障,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各項重大政策舉措落地生效,為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起好步。

鄉村振興主要有三個標誌。一是鄉村產業多樣化。在實現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鄉村產業逐步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鄉村就業創業發展機會增多。二是功能價值凸顯化。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城鄉生活條件差距顯著縮小,鄉村吸引力增強,居住度假休憩養老功能逐步擴張,鄉村功能價值日益凸顯。三是人口迴流見端倪。當前,人口迴歸迴流農村趨勢初見端倪,並逐步強化。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農村人口外流的趨勢短期不可能逆轉,但今後人口迴歸迴流農村的現象將會大量出現,農村人口持續大規模外流趨勢有可能會放緩。鄉村振興與否,關鍵看人氣。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就是要防止農村人口過度流失,為此,需要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係,要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更有人氣,這是最重要的標誌。

實現鄉村振興面臨着重要機遇,具備一定的基礎。一是新需求引致新供給。對農業農村需求的變化正在引致供給的創新,城鎮居民對農業農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級化、個性化,這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定製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的發展帶來重要契機。二是基礎設施顯著提升。鄉村發展條件顯著改善,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增強了鄉村的可達性,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逐漸普及縮短了城鄉距離,物流配送體系的進入便利了農村與市場的連接。三是回鄉創業開始出現。近年來,各種形式的“新回鄉現象”大量出現,説明鄉村吸引力的增強及社會對鄉村發展機遇的認可。對此,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做好實施振興鄉村戰略這篇大文章。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是一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和路徑,明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書和路線圖。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五個振興”抓好重點工作。振興鄉村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鄉村產業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佔有量均超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物質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65%,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機械化水平超過75%,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三是優化農業結構開創新局面,農產品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兩年累計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近5000萬畝,大豆麪積增加1600萬畝。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明顯增加。四是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開闢農民創新創業新渠道。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競相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返鄉創業熱度上升,全國返鄉創業人數增幅連續5年保持在兩位數,農業農村正成為投資熱土。五是農業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環境問題得到初步遏制。農業資源利用強度下降,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至0.55以上,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至1200萬畝。農業面源污染加重問題趨緩,全國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總的考慮是要實現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振興鄉村的中心任務,也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所在。產業興旺,不僅要農業興,更要百業旺,鄉村要呈現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異軍突起”。要立足鄉村產業的發展定位,選擇重點行業也應有新標準。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須適宜農村,能夠充分發揮農村比較優勢,富含農業農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不能簡單移植城市二三產業。二是必須紮根農村,從本鄉本土生長,與農業農村密切相關,廣泛帶動農民羣眾參與,實現共同富裕。三是必須深入融合。秉持開放共享理念,實現城鄉產業雙向借力、聯動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分工明確、緊密銜接、運行高效的多元化鄉村產業形態和多功能鄉村產業體系。鄉村產業涉面廣,行業門類眾多。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出發,結合鄉村資源稟賦特點,綜合考慮農村居民就業增收要求和城鄉居民更高品質消費需求,重點支持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民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傳統手工業,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鄉村建築業、鄉村環保產業、鄉村文化產業等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強調規劃引領。要結合未來十年、十五年或者是更長一段時間農村人口的變動趨勢,科學規劃未來鄉村發展的空間佈局。目前,在土地利用規劃、村莊佈局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和農村產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各地都有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然而,實踐過程中,仍然出現各種規劃相互打架的現象。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強調規劃引領,真正做到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繪到底,苦幹實幹、久久為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根本講要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之路。我們講城鄉融合發展,不是把農村變成城市。城鄉一體化也不是城鄉一樣化,不是簡單按照工業化思路發展農業,也不能夠照搬城市建設的方式建設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體制機制創新,破解發展中的各種難題,要注重分類指導、因村制策、因地制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當前,很多鄉村建設項目熱火朝天,卻沒有農民參與的影子。不能政府幹、農民看,一定要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有政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調動起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鄉村振興戰略才有望紮紮實實往前推進,才能夠造福於億萬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