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方案

自由中的規則培訓方案

欄目: 工作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19K

設計意圖:

自由中的規則培訓方案

對於入職期教師來説,如何建立活而不亂的班級常規是保證教育教學活動順利、有效開展的先決條件。由於入職期教師缺乏對建立常規與幼個自由活動兩者間關係的認識,易導致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難以尋求兩者間的平衡。為此通過一系列取材於教育一線典型的常規培養案例,以情境再現的方式呈現於入職期教師的眼前,在與情境的互動中,體驗孩子在形成規則意識過程中的內心感受,從而讓教師警醒、頓悟,習得有益於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策略,明晰自由與規則的關係。

培訓目的:

1. 瞭解自由與規則的概念、兩者間的關係及具體實施方法。

2.能積極參與互動遊戲,並大膽表達個人見解。

3.體會孩子在某一事件中的心境,近而有所頓悟。

培訓準備:

1. 貼近入職期教師工作實際的案例若干

2. 梳理每個案例的深刻含義。

3. 情景再現所需道具:書、椅子、筆記本電腦

培訓步驟:

一、討論活動

1.話題:為什麼要有規則?

2.思考:

(1)你在這次學習中想得到什麼?

(2)建立規則的意義是什麼?

目的:學習是有目的、滿足個人需求的一種獲取知識、經驗的活動。當學習者帶着清晰的學習目的開啟學習之旅後,方能把握一切有幫於實現學習目的的機會,捕捉相關信息,進而主動梳理、整合、加工,從而形成個人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

3.案例:紅綠燈

當一個交通十字路口的信號燈發生故障後,道路上通常會出現什麼情況?(所有的車都按自己的意願行駛,互不相讓,導致交通嚴重堵塞)試想,一個沒有了交通信號燈的城市,它的交通秩序就會被打破,所有的車輛將失去自由行駛的權力。而信號燈作為一種規則,起到了約束行人與司機行為的作用,而在這樣一種有序的狀態下,才能確保行人與司機相對的自由權限。

4.情景再現

(1)主題:上課遲到

(2)流程:

*培訓者明確要求:進教室遲到,要上交電腦。

*現場請一位教師扮演一位上課遲到的學生,手裏拎着手提電腦。從門外跑進教室。培訓者只用眼睛看着對方,不説話。過會,改為訓斥。

(3)分享體驗感受

*當培訓者用眼睛看着遲到者時,通常對方會自責、內疚,而當遲到者被訓斥時,因自我尊嚴被剝奪,既會產生無所謂的心理。

*因為手提電腦對自己非常重要,是學習與工作都不能缺少的必備用品,如果因遲到上交,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動力驅使自己千萬不要遲到。

(4)啟示:用最怕失去的東西作為懲罰,是增強他人積極驅動力的最好方法。

4.小結:規則是對人行為的正確導向,只有當規則建立後,才能享受自由。這個自由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而不是隨心所欲的一種“自由”。要建立真正的秩序,維護每人的權力,建立社會秩序,規則是會的進步。擁有規則必須對自己負責任,規則可以保護人類,減少傷害的發生。

二、自由篇

(一)自由的概念

1.概念:一人人不受制於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因專制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狀態,亦常被稱為“人個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狀態。

2.情景再現

(1)請一位教師扮演一個不坐座位的孩子,培訓者上前安撫、勸戒。

(2)分享感受:最終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坐下來的。

(3)分析:在對孩子進行勸戒、安撫的過程中,教師與孩子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強制關係。而如能事前作到明確要求,制定好規則,就不會有衝突發生。

3.鞏固概念

提問:“自由”的定義是什麼?

(二)教育中自由的含義

1.含義:自我尊嚴不受侵害,自己對自我的體驗。

2.情境再現

(1)請一位教師與培訓者對視,培訓者手指教師什麼也不説,對視1分鐘。

(2)分享感受

(3)分析:當自己被人無聲的指責時,內心會有一種畏縮、委屈、憤怒等多種情緒體驗。自我尊嚴感是一種存在感,當別人指責自己時,儘管會感到不舒服,但存在感始終在。特別是沒有了存在感,深感自己的渺小

三、實操演練

(一)案例1

1.事件:一個孩子不斷要玩電子產品,看完電視後玩電腦,電腦玩完玩手機,玩完了手機再玩學習機。

2.討論: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母親你會如何做?

目的:檢視教師是否能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規則來避免衝突發生。

3.措施:

(1)與孩子協商規則:每天看1-2盤碟片,每次半每

小時,與電視保持3米遠,看完後自己關閉電視。

(2)成人需與孩子確認:你確定這樣做嗎?(這表現出成人與孩子間的相互尊重)

(2)如果孩子看完兩盤碟片後還要看,成人可説:我

理解你的感受,但這是我們之前説好的事。你可以哭,我理解。(表現出成人尊重孩子的情緒渲泄。

(二)案例2

1.事件:兩個孩子來回打鬥,成人如何解決?

2.措施:

成人建議孩子換一個遊戲玩,這是英雄主義的遊戲不可以存在,會對彼此造成傷害。因為孩子間往往是由玩着打鬧,發展成真打。

3.事件進一步發展:兩個孩子打鬧玩後,相互推卸責任,在老師那裏告狀,尋求支持。

4.措施:

(1)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

(2)你們2個誰先説?

(3)請告訴我細節。

(4)你們彼此碰觸對方身體有沒有經過對方同意?

(5)請打人者向對方道歉,教師並向受害者説:他打人老師會處理的。

(6)你打他了,這也是粗魯的行為,你也應向對方道歉。

(7)下一次你們要知道再與同伴玩時,要學會邀請同伴。

(8)如果一方邀請另一方玩時遭拒而哭鬧,教師引導:你要尊重對方的選擇,他有權對你説“不”,而你也同樣有權拒絕別人的請求。

5.梳理流程

第一步:明確粗魯的行為不可以

第二步:請當事人陳述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建立關係需得到別人的同意

第四步:尊重別人説“不”

第五步:有得利説“不”

6.提升經驗

(1)規則的核心:粗魯、粗俗的行為不可有

(2)產生糾紛時,先照顧孩子的情緒,既先傾聽孩子的陳述。

(3)標準語言:請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事?誰先説?

(4)聽完一個陳述,再聽另一個人的陳述,並反問孩子:事情是這樣的嗎?

(5)剝離事件內容

打人都是粗野的行為

(三)案例3

1.事件:同伴間互相威脅,如果你不給我玩具玩,我就讓別人不跟你玩。

2.措施:

(1)對於4-6歲幼兒的解決方案

培訓者演示:我們是不是好朋友,與你要的這個玩具沒有關係,你在威脅我,請你尊重我的選擇。

(2)對於小託班幼兒

培訓者站在手持玩具的教師身邊演示:你告訴他這是你的東西,請你尊重我。接下來,培訓者拉着遭到拒絕的老師身邊説:這是她的玩具,請你尊重她的決定。

啟示:物的歸屬感應從小建立,而分享的核心是要學會抉擇,不是強制的分享。

四、 基本規則

(一)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1.情景再現

(1)由兩位老師配合演示互搶一本書,一個搶到了書,另一個則哭;培訓者扮演老師。

(2)知道你們兩個人都很難過,發生了什麼事?

(3)這是誰的東西?

(4)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5)知道你是想看一下,但要經過對方的允許,請你向她道歉。

(6)摟着孩子強化意識:老師真為你高興,你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

(7)你非常想看這個本書嗎?你可以對朋友説:我可以看一下你的書嗎?

(8)每個人都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力,你應該尊重朋友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其它玩具。

啟示:教師在處理糾紛時,要傾聽,判斷物的歸屬,要清明,快速找出破綻。

2.拓展情景

如果孩子不願道歉,老師要安撫受傷害的孩子,讓他先等待一會,老師會陪那個傷害他的孩子一同道歉。接下來,老師要詢問不道歉的原因,並請孩子練習説“對不起”,同時給予孩子鼓勵。只到孩子能自如的説出“對不起”,老師帶着他去找到那個受傷害的孩子,告訴對方:他已經有勇氣向你道歉了。然後老師請孩子向同伴説“ 對不起”。最後再次給予肯定,讓孩子知道向別人道歉並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

(二)請歸位

1.情景再現

(1)請一位教師扮演幼兒,去書架處拿書,假裝看一下,就把書放在了椅子上。

(2)由於之前沒有制定規則,如果孩子為託小班幼兒,教師則問:你忘了什麼?請把它歸位,並拉着孩子的手,拿起書送回至書架處歸位。

2.拓展情景

(1)請2位老師扮演2個互相推諉不願將書歸位的幼兒。

(2)培訓者扮演老師,出面引導。

師:書是誰使用的,請你把它歸位。

(3)孩子將書甩給同伴去放書。

師:請你用正確的動作將書交給同伴,並請他幫你歸位這本書,你該説什麼呢?

(三)請等待

1.問題情景

一個孩子在玩鞦韆,其他孩子也想玩,如果這是發生在你們班的事,你該如何處理。

目的:瞭解入職期教師當前處理類似事件的經驗水平,幫助教師回顧以往已經歷的類似事件。

2.小結:通常,教師都會選擇與正在玩鞦韆的孩子溝通,確定每人玩鞦韆的時間,然後請其他幼兒排隊等待。

3.正確的方法:在遊戲前與幼兒先定好規則:誰先玩,玩多久。

(四)不可以打擾別人

1.情景再現

(1)請兩位教師分別扮演一個正在看書,一個打擾同伴看書的幼兒。

(2)培訓者扮演的老師摟住搗亂的孩子説:我們不去打擾她,你可以去做別的事情。

2.拓展情景——有急事需要打擾別人時

解決方法:教育孩子學會説:對不起,我需要打擾一下你們。

五、如何建立規則

(一)建立規則意識,不是建立規則本身

1.例:天空突降冰雹,孩子們興奮的湧到窗前專注的看,桌上的學習用品在孩子們匆忙離座時,撞亂地面並被孩子們踩在腳下。此時,老師不要急於讓孩子把物品歸位,否則孩子們會失去更重要的觀察冰雹的機會。

2.例:下午離園時,一個孩子看到媽媽站在門口來接她,就急着跑向媽媽,而未將玩具歸位。此時老師説:先和媽媽説説話,然後再一起將玩具歸位。

(二)建立“權力”意識

1.情境再現

(1)請一位教師扮演一個邀請同伴玩耍,卻遭拒的正在哭泣的幼兒。

(2)培訓者扮演老師,坐在孩子身邊摟着她問:發生什麼事了嗎?

孩子:我想找小朋友玩,可他不和我玩。

師:你有邀請朋友一起遊戲的權力,但每個人也有拒絕別人邀請的權力。你可以再試着找其他同伴玩,相信你一定能邀請到想與你玩的朋友。

2.分析:接受邀請與拒絕邀請沒有對與錯之分,因此老師不要用對錯來引導幼兒對社會行為的判斷。

小結:規則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社會行為準則,只有按規則行事,才能確保每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當規則提出後,無論是對是錯,只要在沒有修改前,大家都應遵守。而不是隨心所欲的想執行規則就執行,不想執行就不執行,這會使一個集體、社會出現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