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總結

讀理論熱點面對面心得體會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02W

由 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 理 論熱點面對面 ,從2003年 至今已 連續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論讀物方面獨樹一幟,業已成為深受廣大幹部羣眾喜愛的理論品牌,不少專家學者對它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最近出版的 七個“怎麼看” — —理論熱點面對面·2019~,針對幹部羣眾普遍關心的理論和現實熱點難
點問題,緊緊圍繞就業難、看病難、教育公平、房價過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關於民生的重大課題,進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舊體現了它獨有的貼近羣眾生活、緊扣時代脈搏、針對現實問題、通俗形象生動的風格, 同時又保持了理論的深度和洞察力,樸實而不玄虛,淺顯而不膚淺,成為集理論性、現實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體的精品力作。

理論聯繫實際是通俗理論讀物的基本特徵。理論要為羣眾所掌握,就必須走出書齋,來自生活,解讀生活;
來自實踐,服務實踐。架起理論與羣眾的橋樑,是通俗理論讀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一旦有了對科學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學更能推動科學的進步。同理,廣大幹部羣眾一旦有了對黨的理論的需求,就能賦予黨的理論發展以巨大的動力,而滿足理論需求的最好途徑,就是研究和回答人們關心的理論問題。如果黨的理論能不斷回答幹部羣眾關心的現實問題,黨的理論就會蓬勃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現實社會中一直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理論常常滯後於生活實踐。為此,黑格爾曾用詩意的語言比喻,作為理論思維之結晶的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總是在黃昏時候才起飛。列寧為提醒人們注重實踐,不要死抱理論,強調“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 由實踐來檢驗。” 他曾經引用歌德的詩句説:“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因為實踐之樹始終蓮蓬勃勃,充滿生機,總是不斷抽出新的枝條和葉芽,當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體理論,一旦實踐發展變化了,具體理論的真理性就會打折扣,甚至完全喪失,變成灰色。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錯位現象,有的問題在實踐中提出來了而理論難以回答,有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解決而理論沒有及時概括。這既是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共同困惑的問題,也是廣大幹部羣眾特別關心的問題。
時代發展,世事變化之快如白駒過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們普遍會對一些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產生種種疑問和困惑,對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什麼產生,怎麼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論工作者給予説明和解答。而理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就是要敢於直面理論難題,敢於剖析社會矛盾,針對人們的思想困惑,及時加以正面引導,用最新素材闡述理論問題,用身邊事例説明深刻道理,不迴避問題,不避重就輕,不拐彎抹角,切實做到有的放矢。

讀理論熱點面對面心得體會

七個“怎麼看”緊扣社會熱點,選題精當,直面難點,在理論上具有全面、準確的思想內涵。經過大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反覆比較,認真梳理而成的七個“怎麼看”,既抓住了當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 又抓住了人民羣眾當前十分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它像一塊磁鐵,緊緊抓住了人民羣眾的心靈。如開篇第一看,講的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是全書的總起,這是一個長期來困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問題,接下來幾個怎麼看的問題,都和發展不平衡這個特殊的國情有密切關係。正如書中所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總體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由此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像一個個謎團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探究的熱情。”編者還通過大量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視角,對人民羣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謎團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又有解疑釋惑的現實針對性,既有宏觀的總體把握,思路清晰,又緊扣時代脈絡,抓住當前幹部羣眾的所思、所惑,充分體現了幹部羣眾的理論需求,既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又強調以理論指導實踐,對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有説服力的正面解讀,解決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思想認識問題,從而合廣大幹部羣眾從理論的學習思考中得到啟迪和幫助。

二、

通俗易懂,便於人們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論讀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論,如果不採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就難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引起人民羣眾的共鳴。理論讀物要通俗化,為人們羣眾所樂於接受,必須在表現形式上符合讀者的閲讀心理和興趣。從理論宣傳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澀,把簡單明白的道理複雜化,那是故弄玄虛。如果迴避矛盾,繞開難題, 以大話套話壯膽,以空話廢話敷衍,那是愚弄羣眾。如果不看對象,不分層次,當深不深,當淺不淺,使人云裏霧裏,難以接受,那是不負責 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語錄,全是人家講過的東西,那就沒有生機和活力。這樣的理論讀物和宣傳形式,看似有根有據、完全正確,實難取得宣傳教育的預期效果,讀者總有司空見慣的感覺,難免“望而生畏”,漸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敗壞理論的聲譽,難免使理論之樹變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論著述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照搬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用時髦
的“新概念”,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寫文章,搞宣傳總喜歡擺弄幾個新詞兒,把時髦當作標籤到處亂貼,本來可以用很明白簡單的文字説清楚的話,偏偏要用艱澀之詞, 本來並不難懂的意思,卻偏偏拐個大彎,結果使人難以理解。毛澤東同志歷來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身體力行,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一是從內容上看,它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總結;
二是從形式上看,它必須有一箇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誠然,內容無疑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和內容相適應的表現形式, 人民羣眾就看不懂, 因而不能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通過羣眾的自覺實踐把理論變為現實。我們的理論宣傳工作主要是同廣大羣眾交流思想,它需要我們與羣眾交流,化為百姓實踐的語言。多説羣眾熟悉的話、能懂的話,這不光是一個文風的問題,也是理論宣傳工作做到“三貼近” 的基本要求。“三貼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對普通羣眾説話,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鮮活有趣。這除了要有筆下的張力和文字的功夫外,關鍵在於作者要有面向羣眾、為羣眾服務的強烈意識和願望。

七個“怎麼看” 一書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心裏裝着羣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大眾化看作自身的歷史使命,不僅用羣眾性、平民化的語言表達理論的內容,還用許多生動的事例和比喻來活躍讀者的思維,讓人們更易於觸摸到理論的精神實質。該書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善於從羣眾的語言中汲取營養,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成就時,用農村羣眾的話來説:“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税,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又如講到分配製度改革時,用人民羣眾的俗語加以説明:“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寥寥數語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談到怎樣讓羣眾看病更便捷時,書中用家住杭州餘杭某社區張大媽的一番話,道出了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在緩解羣眾看病難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裏總犯嘀咕,怕這裏(指家門口的社區衞生服務站)看不好病會誤事。沒想到不用掛號直接就能看,而且醫生服務態度好, 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這樣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羣眾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論就在自己身邊。這些栩栩如生的語言和事例,讓人讀起來輕鬆愉快很親切,有一種作者和讀者“面對面” 拉家常的感覺,收到了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
實現理論大眾化, 離不開理論的通俗化。這就要求在理論宣傳教育中必須注意文風,就當前來説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 因此,我們在宣傳方面不必繁文縟節,不必文過飾非,而要實事求是。有一説一、有二説二,是則是、非則非,不誇大成績, 不掩飾問題。文風,不僅是一個態度和立場的問題,還是一個能力和水平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文風反映作風、體現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克服不良文風,提倡優良文風,事關黨的性質、宗旨,事關保持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事關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必須適應人民羣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進文風作為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鮮活潑、清新樸實的馬克思主義文風。善於採用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清新簡潔的文風,深入淺出地開展理論宣傳,正是通俗理論讀物的“通俗” 之處,因此,一本優秀的通俗理論讀物,不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紮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求作者能以幹部羣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徹明白地把理論知識傳遞給他們。在此,無須抽象的概念演繹和繁瑣的邏輯論證, 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證和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讓厚重的歷史、鮮活的事例、翔實的數據和直觀的圖表説話。(七個“怎麼看” 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無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論讀物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