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8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W

在調查結束後及時寫一份調查報告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想要積累更多舉辦調查的經驗,就必須認真寫一份調查報告,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農民社會調查報告8篇,供大家參考。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8篇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1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為七天,參加隊員有六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主題班會。

在班會上,我主持的專題叫“美麗照片,精彩北京”,做這個活動我的初衷是想借照片展示給沒到過北京的山村孩子們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照片都是我去下鄉之前親自到北京各大景點拍攝的(包括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故宮、新華門、中央電視塔、中華世紀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我的這個專題在班會上是第一部分。當我給孩子們一張張地做講解的時候,孩子們那種渴望知識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勤奮、刻苦、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知慾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學生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好一朵茉莉花》時,我不知為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從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其實我們的活動時間是有所改變的,不是嚴格按照計劃的。計劃是到達的第二天開展這個主題班會的,但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是晚上六點了,食宿問題還沒有安排妥當,所以第二天開展活動的條件根本不具備,我們就馬上開會,一致通過決定第三天再做。實際證明,我們的調整很正確,主題班會因為準備的充分,所以開的很成功。這也告訴了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計劃是很必要的。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為了儘快瞭解舊堡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説:“舊堡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二十六眼機井,平均三、四畝地就有一眼井,不算缺水。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豆角,西紅柿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牛、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是農大東區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為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就轉換話題,説:“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為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説:“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玉米杆被收割後,剩餘的部分,一部分在地裏,一部分在地上,農民處理起來比較費勁,現在全憑農民用鋤頭一棵一棵的往出挖,又費時又費力。希望能有一種機器代勞。”我個人認為,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如果真的沒有的賣,那下次學校再舉辦創新大賽,我就做這個機器了。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税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座談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對舊堡的總體情況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但光聽村幹部講,是絕對不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決定下午親自到農民家裏去看一看。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一家養羊的專業户,它是全村開始養羊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經5年了。我們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他丈夫趕着羊羣去放羊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歲的小女兒在,15歲的大女兒今年開學上八年級,放假去學校補課了。

她家養羊的數目是全村最多的,現在有70只大羊,30只小羊,最多的時候有140只呢;總共有8畝半地,除了七分種的是胡蘿蔔,其餘種的都是玉米,每年收穫的胡蘿蔔和玉米都用來餵羊,但據她所説,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量的放牧。雖然國家現在正在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明令禁止放牧,但如果不放牧,只讓羊吃飼料是根本吃不起的,起早貪黑的幹上一年,説不定還會賠上一、兩千呢,所以他們不得不偷着放。

她家有一隻母羊的肚子右側偏下的地方有一軟的疙瘩,是去年冬天發現的,請獸醫來看過,做過一次手術,打開後疙瘩裏邊是小腸,沒敢動,又給縫上了。其間,這隻母羊還生育了小羊,這個疙瘩也沒有遺傳給小羊,小羊現在很健康。為了趕在他們放羊之前看到那隻母羊,第二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對他們家進行了回訪,並給那隻羊拍了照,打算回來向學校的有關專家教授請教一下。

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制定了十六字的訪問過程,即“贈送資料、説明來意、瞭解情況、記錄問題”。有了明確的過程,我們訪問起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接下來,我們又走訪了另一家以養羊為主業的養殖户,與上一家相比顯得正規了許多,有專門的羊舍,而不是簡單的羊圈,羊的品種也很統一——小尾寒羊。

他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規模,是因為他貸了20萬元的款,也是全村一次性貸款貸的最多的。當我們問起對貸款風險的看法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只要你把所貸的款都投到項目上去,然後一心一意的去幹,一般是不會賠的,就是賠了,像你建的羊舍,買的羊,也足夠還貸款的,其實風險是很小的,重要的是你認真去對待。”他還很誠實的告訴我們,在貸款方面,除了要把項目計劃認認真真做好,憑關係,找路子,也是很重要的。

在養羊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實際問題。一是飼料的貯藏,今年他花了9000元建了一個貯藏飼料的大坑,但是到現在一直不敢用,因為還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如果這貯藏大坑設計的不合適,貯藏的飼料到冬天就會腐爛,貯藏的飼料腐爛了是一筆不小的損失,羊又不能不喂,還要去買飼料,這時的飼料是很貴的,所以裏外裏就虧了許多,所以一直不敢投入使用;二是農民或者説是養殖户急需貯存青杆和黃杆所能獲得的營養價值的具體數據表,要是有了這樣的表,農民就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青貯還是黃貯了,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三是市場上沒有一種可以專門用來餵養羊的飼料,要是有這麼一種羊飼料,農民們也就不用貯存飼料了;四是農民已經有了作胚胎移植的願望,但苦於沒有技術,如果有哪位教授有研究這方面的可以與他們合作,他們願意提供羊等基本材料,實驗成功後的具體事宜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商量。其實,這個農民的這種思想已經是“公司+農户”的最新的經營模式的雛形了。看來,有些農民的思想已經很先進了。就這樣,那天我們走訪了3家,在後來的幾天裏,我們又走訪了13家,這次共走訪了16家。收穫真的不小,常常被有思想、有遠見、有決策的農民所感動,更被他們的勤勞、樸實的品質所折服。

三、建立“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當地進行長期合作。

建立這個服務站的目的或者説是初衷就是使我們農大的學生與農民保持密切的聯繫,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在我們的學習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這樣,我們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了;

同時,農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實惠,首先,我們所提供的資料、信息都是免費的,沒有經濟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麼欺騙,不像有些種子公司賣假種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潤卻不顧辛苦一年而顆粒無收的農民,我們不會;其次,是長期合作,農民可以隨時把遇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通過服務站告訴我們,要是我們能解決、有把握的東西,會毫無保留的告訴農民,如果我們解決不了,或者把握不大,我們也會負責的告訴農民,讓他們先等等,我們會替他們去請教學校裏專家、教授們。

畢竟,我們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最棒的農業大學,擁有農業方面的權威人士,相信他們也肯定願意幫助農民的。我們願意起一個橋樑作用,一個窗口作用,讓農民和教授見上面、説上話。我們的教授們也許會從這些問題當中,得到些靈感,説不定有更多的新科技成果誕生呢!學生、農民、教授三方面都受益的一件事情通過建立一個農業科技服務站就能實現,而受益多少就要看日後服務站的運作情況了。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這次建站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制定“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管理制度的暫行辦法;

2、經過走訪農户,對農民進行了解,確定農業科技服務站站長以及舊堡村科技帶頭人;

3、向農業科技服務站捐贈圖書、光盤等資料,其中部分留在服務站作為保存本;

4、由於怕耽誤農民的時間,我們決定為農民送書到家,加強對服務站的宣傳。

四、農事實習。説起來是很簡單的活,就是給玉米地鋤草。

不過這可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幹這種活。一開始不會鋤,亂鋤一氣,草沒鋤掉幾棵,手上倒磨出了幾個泡,後來慢慢的掌握技巧了,也鋤的快多了,不一會我就把一壟鋤完了。玉米地裏不透氣,很熱,我這才親身體會到了農民們的不容易,作為農大的學生應該給農民辦點實事,更堅定了我把農業科技服務站建下去的決心。

以上是我對主要活動進行的簡要介紹,其中穿插了一些感想,下面我要對整個活動談一些感受:

1、“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當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對每件事的看法不會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處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隨着大家相互的逐漸瞭解,分歧會慢慢減少,工作開展也會越來越順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統一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才能順利出色的完成。

2、宣傳工作和前期準備工作在整個工作中的重要性。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都被人説爛了,可只有經歷以後才能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你要開展一項活動,如果宣傳工作做的不到位,沒有人來參加,活動怎麼能開展下去呢?即使你準備的再充分再也白搭,給誰看呢?如果你前期準備的不夠充分,觀眾或者説參與者一多,你準備的不夠充分,肯定就會手忙腳亂,更別提發揮水平了。從這次活動中,我充分認識到準備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3、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這次的社會實踐我的收穫很大,感受也很多,以上只是一部分,請老師給予批評、指導。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2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而煤炭資源豐富,土地比較瘠薄,所以一度將煤炭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農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國有產業的三巨頭,下設有龐大的分支機構,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窯,收羅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炭的採挖和運輸,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決農業過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前期開採計劃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窯的濫採濫挖,煤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原煤的銷售量便直線下降,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的項目、企業還沒有建立,因此煤炭業的發展嚴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崗,臨時工、合同工返家務農,農民的隊伍便這樣擴大了。然而土地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人口過剩的問題又重新嚴重起來。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鄉--平遙的東部、南部地區,針對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乾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等地)一點都不為過。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個月的時間內,平遙縣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高粱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着莊稼乾枯變黃,甚至枯死。也有部分農民捨不得將前期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付諸東流,只好忍痛花錢買水灌溉施肥。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穫,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調查後我做了如下計算:一季莊稼,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費用為14元每小時,一般情況下每畝一次要灌溉4小時。這樣,每畝花去水費115元左右。另外,每畝需化肥約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蟲災時,農藥每畝花費約25元,每畝地總共合計花180元。如將所得產品拿出銷售,如大豆,畝產約150公斤,每公斤約2元左右,所得不過300元。去除耕地費、種子費、運輸費、農業税等,進農民腰包的不超過30元。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僅能夠自己消費,根本無節餘去換錢。

這些年林業發展很快(主要是果業),由於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紅星、金光、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縣於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區遭受冰雹襲擊。嚴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桿,較輕的地區,果實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發展果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調查情況的列表,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狀況:

家庭類型調查項目 成員均為農民 成員中有教師、工人、農民等 成員中有農民和經商者 有外債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 20元 500元 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 34.4元 430元 430元

淨餘 -14.4元 170元 190元

所佔比例 5.2% 91.7% 3.1% 95%

其中支出項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的收入用於子女的教育經費,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之一。

當然,隨着人們觀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嶽壁鄉,兩項技術的推廣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山西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遙地區又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嚴格地説,以上的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女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xxxxx班

xxxxx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3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廣大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農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成就是黨領導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探索的結果。短短30年的歷史,讓中國激動,讓世界震驚。然而,我們應該看到,隨着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城鄉差距正在擴大。相比較而言,雖然農民有餘糧和可支配的零花錢,但大多數農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仍然處於弱勢地位,在知識構成、經濟地位、社會關係、尋找就業機會、子女教育、醫療保健、市場競爭等方面仍然處於弱勢地位。長期以來,他們的狀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穩定,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羣體擺脱困境是當前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研究能力,學校開展了“六觀六思六育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點,在業餘實踐中對農村弱勢羣體進行了調查,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農村弱勢羣體的現狀及成因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這個羣體的情況關係到全國的情況。如果縱向比較,真的感覺農村的變化是可喜的。以前農民完全依附於土地,面朝黃土,面朝天空,終日勞作,卻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現在在農村,温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很多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大多數農民還是隻解決了温飽問題,生存保障很脆弱,發展希望很渺茫。大多數農民在社會活動中沒有優勢。

1.大多數農民一直在温飽線上徘徊。中國的農村改革是成功的。在過去的20年裏,農民已經能夠吃飯和穿暖和的衣服,這是黨在農村政策的成功。然而,我們應該去拜訪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解決後,農民一直難以向前邁出一步。土地利用已經到了極限。再怎麼努力,有限的土地也不能產生什麼更高的效益。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在天氣好的情況下,解決温飽問題略有節餘。在災害年,基本的生存問題擺在他們面前。面對有限的土地,農民除了精耕細作,科學種田,想不出別的出路。農忙季節它們會忙碌一會兒,農閒季節坐在南牆上曬太陽取暖。他們晚上想到幾千個方案,白天還是眼巴巴的看着兩畝地,想不出什麼獨特的招數。面對看似無風險的農活,農民看不到發展的希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順其自然,遊走在温飽線上。

2.天災人禍威脅着一些農民的生存。温飽問題剛剛解決後,農民應對其他風險的能力還是很低的,尤其是面對自然災害和疾病的時候。山東省濟南市山區的一個村莊,一户人家因白血病花光了自己4萬元的積蓄,向親戚朋友借了2萬多元。這種疾病還沒有治癒。在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情況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孩子從大醫院拉回家等待奇蹟。這個家庭剛剛解決了温飽問題,卻因為生病突然又回到了貧困線。如果真的靠自己再有錢,恐怕十年之內都不可能了。其他農民因殘疾、受傷或水產養殖管理不善而貧困。面對這些天災人禍,部分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往往不知所措,給農村穩定帶來潛在隱患。

3.知識構成低,沒有辦法致富,導致貧窮。很多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民知識構成偏低。這些年來,有些農民一直認為不需要學習,但其他人會隨心所欲,重複古老的耕作方法,特別是在偏遠的山區,仍然使用祖先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有些新知識新技術因為文化水平低,很難接受。即使一些農民有一點文化知識,他們也試圖應用新技術,但由於需要投資和風險,他們不敢實踐。結果越窮越膽小,越窮,形成惡性循環。

4.觀念落後,觀念保守,小農意識強,影響致富。農民容易滿足。越落後的地區,滿意度越強。只要有吃的,有穿的,還有一些零花錢,和以前比起來都很滿足。只要一個人滿意,就沒有企業。我走訪了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民。我家人緣很好,很田園。我可以進入房子,我的家人被牆包圍着。除了幾個小凳子和一張吃飯的方桌,什麼都沒有。不過這些農民似乎很滿足,很舒服,圍着小桌子招呼全家,或者拿兩杯劣質酒和親朋好友一起喝。如果他們不談論他們未來的計劃,他們會提出很多困難,有些是不可克服的,有些是可以克服的。但是,無論大小,他們都不願意去克服。目前吃飽喝足。另外,向前邁一步需要承擔風險。

5.慣性嚴重導致發展機會的喪失。我去過的很多農村,不管是郊區還是偏遠的農村,大家都在農閒時節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或者打牌,玩得很開心。在淡季,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屋前屋後,可以開墾荒地,種一些蔬菜,解決一年吃菜的問題。但是,看到土地貧瘠,你又捨不得動手。有一次,我去一個農民朋友家吃飯。那是夏天,有許多綠色蔬菜。但是,飯桌上只有幾根鹹菜和幾碗饅頭粥。吃了他家的這頓飯,心裏很沒味道。我想如果這個家庭再勤快一點,在房子周圍的荒地上撒點油菜籽,一年就有吃不完的飯了。過了幾天,我帶了菠菜籽、香菜籽、小菜籽等幾種菜籽,親自幫他家開荒種菜。過了幾個月,再去他家的時候,我看着綠油油的院子,主人不好意思的説,幾十年了,怎麼不知道點菜?

由於慣性嚴重,家庭狀況無法得到很大改善。即使有發財的機會,他們也總是持觀望態度,不願意帶頭往前跑。再加上資金、技術、信息的匱乏,很多人都怕困難。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還是覺得不如躺在南牆上曬太陽。

二、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羣體走出困境

農村問題是我國整體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農村弱勢羣體需要我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有信心和勇氣克服困難,給他們提供一條起跑線,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共同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通過對許多農村情況的調查,我認為要幫助農村弱勢羣體走出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自強自立是關鍵。在廣大農村,根據抽樣調查,我們感覺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一些因病致貧的農民精神崩潰了。面對鉅額外債,靠着幾畝莊稼,一輩子還是不清楚。也就是説,俗話説,躺在泥裏,爬在泥裏,對未來沒有希望,再折騰也沒有結果。這種情況下,不如舒舒服服的躺着,徹底失去進取的念頭。有鑑於此,農村幹部要不失時機地給予關懷,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從新的立場找到切入點,幫助他們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規劃,讓這些弱勢羣體看到希望。人有了希望,才能有信心、有希望、堅強地站起來,這是弱勢羣體走出困境的內因,也是關鍵。

2.給他們必要的支持,讓他們站起來。一些弱勢羣體被打擊後,自己站不起來。我們在幫助他們理清思路的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比如資金支持。我們要對一些特困家庭進行登記,時刻關注他們的情況,幫助他們接觸小額貸款,幫助他們尋找項目,幫助他們培養技能,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温暖,讓他們敢於面對現實,感受到希望在那裏。這樣,在農村的幫助下,我們才能逐漸走出困境。否則單純的思想引導是不行的。我們應該雙管齊下,為他們站起來提供一個支點。

3.政策救助與農村互助相結合,引導弱勢羣體走出困境。對於一些貧困村來説,財力有限,對農村弱勢羣體的幫助往往是杯水車薪,很難從根本上有效。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走政策救助之路,將政策救助與村民互助結合起來,真正幫助他們擺脱困境。所謂政策援助,應該根據貧困户的情況給予優惠政策,比如資金支持、就業援助等,讓他們有機會盡快站起來。所謂農村互助,就是動員廣大村民伸出援手,儘可能幫助貧困户。這種幫助可以是免費的,也可以是有償的,目的是幫助貧困户度過難關。

綜上所述,農村弱勢羣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羣體。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他們的現狀是由社會分工和歷史原因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他們為我們承受痛苦。所以,關心他們就是關心自己。農村是整個社會羣體的母親,農村弱勢羣體是母親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採取一切措施幫助他們,使他們走上共同繁榮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穩定,經濟建設才有後勁,各項社會事業才能健康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4

調研時間:7月12日 7月28日

調研地點:中國信合營業部

調研內容:會計對公業務及儲蓄、* 、* 業務等

調研目的:認識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調研意義:鍛鍊適應社會的能力,理解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要

一 銀行實習調研內容

經過在信合調研實習,我從客觀上對自己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使自己更加充分解了理論與實際的關係。我這次實習所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是會計業務(對公業務)和儲蓄業務,其他一般瞭解的有* 業務,* 業務。從這些業務上,我對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二 瞭解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

在這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作為國家經濟機構核心的金融,無疑應當起到宏觀調控的槓桿作用。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控制局部經濟過熱,重在調整結構。

長期以來,存貸利差一直是我國銀行獲取利潤的主要手段。而眾多銀行均簡單依靠存貸利差獲取利潤,所產生的結果必然是追逐熱門行業,壘大户等現象的發生。這種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高度依存關係也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

銀行的發展有賴於整體經濟環境的回好,但經濟的健康運行並不是依靠銀行無原則地放貸就可以完成的。這不僅需要銀行通過對宏觀調控經濟整體形勢的研究審慎確定信貸方向,同時也必須對我國目前這種簡單的依賴存貸利差,特別是依賴對公業務獲取利潤的盈利模式加以改變。這種對銀行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利潤來源,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企業,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淡化對公業務,使某些企業更加珍惜來之不易信貸資金,提高企業的資金運用水平,防止企業盲目擴張,增強企業的自我積累意識;對政府,可以降低經濟調控的難度,避免因為銀行與企業 高度依存關係,而造成的在宏觀調控政策實驗中投鼠忌器現象的發生。

當然,銀行調整盈利模式並不是鼓勵銀行放棄對企業的支持,而是要求銀行在強化對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同時,將信貸資金真正送到規範運作,效益良好的企業手中。金融的穩定性,才是企業對經濟最大的也是最少持續的支持。

三 收穫與體會

俗話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些基本的業務往往是不能在書本上徹底理解的,所以基礎的實物尤其是顯得重要,特別是目前的就業形勢下所反映的高級技工的工作機會要比大學本科生大,就是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要比本科生強。從這次實習中,我體會到,如果我們在大學裏所學的知識與更多的實踐結合在一起,用實踐來檢驗真理,使一個本科生具備較強的處理基本任務的能力與比較系統的專業知識,這才是我們學習與實習的真正目的。

這半個月的實習,我認為對我今後走向社會祈禱了一個橋樑的作用。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也有着很大的幫助。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單位的規章制度,與人文明相處等一些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的貫徹,好的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公司領導和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習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説,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使自己更加成熟。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5

前??

服裝行業既是我縣的一大經濟支柱產業,也是我縣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20xx年××縣服裝行業實現產值27億元左右:20xx年可望達到34億元,增幅達30%。20xx年服裝行業創兩税(增值税和消費税7500萬元,佔全縣國税的24%。加上地税,整個行業的税收佔全縣財政總收入四分之一左右。到今年7月份止,我縣服裝行業已超額完成了年初下達的20xx年全年税金任務的各項指標。這一行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wto,服裝行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這一行業對我縣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仍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在江蘇省××開發區,就有欣華、斯威爾、春雁等三家在我縣服裝產業中有着重要影響的企業,它們的年創產值均超過20xx萬元以上,每年創税在200萬元,甚至在400萬元以上。

作為××的一員,我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家鄉,也深深地敬愛着這個為××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行業。為了走近它、瞭解它,也為了能夠對它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我走出校園,在各服裝行業領導的幫助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深入全縣三家有代表性的服裝企業,以及縣外貿局、國税局等部門進行調研。

調查過程

7月6日至8月10日,我先後採訪了欣華服飾有限公司公司,春雁羽絨服裝公司等幾家企業,我也採訪了縣外貿局、縣國税局等部門。每到一處,我們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

在欣華服飾有限公司,張副總經理親自帶我參觀了生產車間和樣品陳列室。陳列室裏各式各樣的樣品舉不勝舉。各季服裝、睡衣、羽絨服,令我讚歎不已。在會客廳裏,我就企業的生產規模、資金、納税等情況,採訪了張總。張總認真仔細地逐一作了解答。張總還跟我們推心置腹地講了沒有高科技含量的難處,希望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為將來出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矗

7月12日,我們採訪了春雁羽絨服裝公司。在整潔的會議室裏,我們問了吳總經理許多問題。包括該廠的一些概況、加入wto之後對該廠的一些影響等。吳總一一作了答覆。春雁創辦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產值超億元。主要生產羽絨服裝、毛巾睡衣等。吳總認為,中國加入wto對該廠沒有任何影響。而他覺得××發展服裝行業的不利因素正不斷增加。

隨後,在有關負責人的陪同下,我們又參觀了陳列室和製作車間。陳列室裏,琳琅滿目的服裝令人應接不暇。緊接着,我們又來到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繁忙地工作着。首先是裁剪車間,再是縫紉車間、熨燙車間,最後是包裝車間。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地進行着。原來,我們在陳列室裏所看到的五花八門的服裝就是這麼製成的。

一星期後,我們又相繼採訪了××外貿局和國税局。

××服裝行業發展現狀

服裝行業是××最有活力和基礎的行業。它萌芽於改革開放初期,進入90年代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個體私營服裝企業如雨後春筍、異軍突起,並迅速成為××服裝行業中的主力軍。據統計,到20xx年底止,全縣註冊的工藝企業將近140家,而就地理位置分佈情況看。

××服裝最初以棉布衣服為主,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羽絨為主,毛巾睡衣、各季服裝、拖鞋等15大類上萬個品種。這些服裝深受海內外消費青睞,其產品遠銷北美、南美、非洲、東南亞、韓國、日本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統計表明,20xx年××縣服裝行業,在國際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仍實現產值近17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40%,實現增值税0.75億元,佔整個工業增值税入庫數的47.7%,出口交貨值9億元,佔全社會出口交貨值的76%。全縣服裝行業入庫税收10萬元以上企業51家,約佔全縣入庫税收1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的一半,50萬元以上的17家,100萬元以上6家。據2家年銷售額200萬元以上的企業統計,××服裝企業家數和產值,在全市服裝行業中所佔比重分別為12.9%、10%,年生產總量名列全省前茅。

一眨眼,××服裝行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經過這些年來的磨練和發展已成為支撐××財政的一大重要支柱,不僅使大批勞動力有了就業機會,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並且逐步完善了一條外貿出口通道,為××適應加入wto後的新形勢,更穩步地走向世界,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矗

制約服裝行業發展壯大的因素

儘管××服裝行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矚目,但是目前這一行業確實還存在着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服裝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儘快予以解決。問題表現在政府與企業兩個方面。

一、政府方面的因素

1、投資環境有待改善。與周邊一些地區的優惠政策相比,××服裝缺乏專門的行業優惠政策。如在××,企業用地價格偏高,手續繁瑣,耗時太長。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國有企業的多,考慮個私企業的少,考慮工業園區的多,考慮鄉下的少,導致這些鄉鎮發展企業的積極性不高。與其他地區相比,××税收重、貸款難、檢查多。由於所得税返還率比別的地區低,因而税收偏重。××某些部門運用政策欠靈活,檢查過多,有些企業一年要受到各類檢查多達十餘次,企業忙於接待應付,影響了生產。而金融企業怕冒風險,對中小型企業支持力度不夠大,因而服裝這類中小型企業貸款很難。

2、辦事效率欠高,服務欠到位。儘管縣委、縣政府提出聚精會神抓經濟、

重中之中抓工業的口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有些部門執行起來不是打折扣,就是不執行,也有的是因為部門利益驅動,導致政令不通,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有些事關企業的問題久拖未決,決而難行。企業辦事,審批手續繁瑣,七簽字八蓋章,部門辦事機械,使問題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城區以外的鄉鎮沒有設立為企業服務的代辦點和專門的代辦人員,企業辦事更難。

另外,園區建設緩慢,配套措施滯後。工業園區是全縣唯一的一個園區,但是這一園區起點不高,配套設施沒有跟上。

3、宏觀調控力度不夠。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前提下,儘量為企業搞好服務,引導企業向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發展,引導全縣人民關心、支持企業的發展。但是,直至目前,服裝行業還沒有一個較為完整、清晰、可操作的行業規劃,連起碼的行業協會也沒有建立,行業仍處於自生自滅、發展到哪裏算哪裏的無規劃狀態。有些部門不同程度存在吃、拿、卡、要現象。服裝市場的氛圍也不濃厚,全縣沒有一家銷售本地生產的服裝的專賣店,也沒有一處服裝展銷廳或展銷館,到過或路過××的人,根本感覺不到服裝市場的濃厚氛圍。

(二)企業自身方面的因素

1、無序競爭。不少企業存在小農意識,為了眼前利益競相壓價,導致無序競爭,相互殘殺。

2、產品檔次低。美觀、實用、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最暢銷,也最有發展前景,而我縣目前生產的服裝往往檔次不高。不僅科技含量低,外觀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濃烈,讓人厭而遠之。

3、規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許多服裝廠是從外加工作坊轉變來的,規模孝設備簡陋,缺乏競爭力。

另外,企業方面的問題還表現在:國內外銷售市場沒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識沒有真正樹立;科學、規範的行業管理模式沒有形成;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沒有衝破。

不過,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問題,表現在企業,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發展壯大服裝行業的建議和對策

針對上述這些制約我縣服裝行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我們建議:

一、儘快制定出台服裝行業的特殊優惠政策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針對服裝行業這一特殊性,從更加有利於××服裝行業的發展壯大出發,積極向上爭取特殊行業的優惠政策,建立××服裝行業的激勵和獎勵機制,至少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帶動和促進作用。一是服裝重點企業的龍頭帶動效應,延伸行業鏈;二是促進新興服裝企業的發展效應,擴大行業面;三是有利於企業聯合兼併,形成規模化、規範化、集團化的集聚效應;四是對外商、外貿的吸納效應。政府要儘快制定一個符合××實際和當前形勢的行業規劃,引導企業儘快適應中國加入wto後的新形勢。

二、儘快建立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治

行業協會是當今社會任何一種有國際商貿往來的行業勢必要成立的一個社會團體,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它能起到政府機構和企業自身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國際貿易出現糾紛時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可以有效制止行業內的無序競爭現象;可以代表本行業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協調,向政府提出有關本行業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方面的建議,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樑;可以出面組織培訓企業主、技術員工,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還可以為會員企業開展其他服務,如組織本行業產品展覽展銷,推薦行業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名牌產品、組織行業技術成果的鑑定和推廣應用,收集和發佈行業信息,開展諮詢服務,發展行業公益事業等等。

行業協會盡管是行業企業內部的事情,但針對××目前的客觀實際情況,應該採勸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辦法,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服裝行業協籌領導小組,落實責任,統一龍頭企業的思想認識。根據温州地區幾個成功的行業協會組建而少點干預,政府和部門領導儘量不要在協會中兼任職務;二是不要把行業協會變成政府的一個部門或機構。

三、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環境

首先要確保縣委、縣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折不扣地順利執行,這就要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要砍掉目前已不適應新形勢或沒有存在必要的單位和部門,徹底轉變職能,保證政令暢通,有關職能部門不能只着眼於部門利益,而要把服務企業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其次要提高辦事效率,減少審批環節,簡化手續。

同時我們建議,服裝企業的管理者要心胸開闊,放眼未來,消除小農意識,從大局出發;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生產規模(可走聯合兼併之路),提高產品檔次;衝破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不斷開拓,勇於創新,與時俱進。

只要找準企業發展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的服裝行業就不僅能夠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而且還能抓住有利時機,趨利避害,進一步發展壯大××服裝行業。

人才使用的調查

在各服裝企業調查期間,我瞭解了各企業的人才使用情況:吳天虹,女,工商管理

專業本科生,1996年畢業,現就任華服飾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月薪3500元。張偉華,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1998年畢業,現就任欣華服飾有限公司財務部副經理,月薪20xx元。楊洋,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20xx年畢業,現就任春雁羽絨服裝公司生產部副經理,年薪20xx元。王平,女,1996年工商管理專業專科生,20xx年參加自修同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春雁公司生產部經理,年薪6萬元。張太明,男,20xx年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斯威爾服裝公司總經理助理,月薪20xx元。

在調查中他們表示,以前在學校覺得知識好象和實際沒有什麼聯繫,放鬆了一些課程的學習,但真正的到了工作崗位,頓時覺得,書本上的很多知識點自己沒有能夠很好的掌握,現在每天都要在工作之餘,學習一些新的管理知識。

他們在談到現在學校專業的開設上説,現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真正的離先進管理水平還有很大距離,而且,現在學校的學生雖然能很快適應市嘗工作要求,但知識面狹窄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同時,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從基層做起,一工作就想要很高的回報。

在問到他們對大四學生有什麼要説的時,他們説希望你們先就業,再擇業,最終創業,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完的完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後記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活動,我們對服裝這個原本陌生的行業有了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並從中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我們將繼續關注社會,瞭解社會,認真學習,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6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現代化法治進程直接影響了我國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而現實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後,農民多數法律意識淡薄,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這一歷史性命題面前,農民的法律意識無庸諱言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從總體上講,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現狀是以淡漠為其表象特徵的。

一、農民法律意識淡薄

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嚴格依法辦事。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法律卻沒有處於至上的位置。人們不瞭解也不願意瞭解法律,依然傾向於用非法律方式解決問題,農村秩序的型構與維持所需要的具體素材是長期的鄉間生活所供給的,諸如“族外交涉”、“差序格局”和“愛有等差”,除非萬不得已,它一般不會主動邀請國家正式法律的介入。

與輕法意識“相映成趣”的是,在農民心中既“輕法”又“畏法”。這不能不説與我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密切相關。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法律的刑罰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鮮明特色。這種傳統法律文化反映到人們的意識觀念上,導致了對法律的狹隘認識。時至今日,仍有老百姓把“被告”視為“罪犯”的同義語,而國家倡導法治,老百姓想到的並不是通過法治,實現權利,而是想到“嚴打”,要“從重、從快、從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苛刑的畏懼心理。

“知足者長樂,能忍者自安”是我國廣大農民的生活格言。在他們看來,遭遇不幸怨不得別人,而是自己的命苦。訴訟是道德敗壞的表現,為好人所不恥。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訴訟觀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把打官司看作不光彩的事,遇到糾紛逐漸傾向於訴諸法庭。但是,仍然有相當多的人缺乏訴求意識,缺乏尋求法律救濟的主動性。即使是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他們也會採用“和為貴、忍為上”的方式來處理,寧可委曲求全,也不願走向法庭,更不會主動自覺地尋求法律的保護。

二、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1.調查顯示,電視、廣播、報刊、雜誌這些傳統媒體仍然是農民工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佔到了被調查人數的75%;通過法制宣傳櫥窗獲取法律知識的農民工佔到了總數的15. %;以互聯網為載體獲得法律知識的農民工只佔到了總數的10%。

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可以獲得與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監測環境是人們觀看新聞節目的主要動機,但其他類型的節目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人們的這種信息需求,如收看家庭電視劇同樣能夠使人們感受到社會生活狀況及其變化。現在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問題仍然是農民工權益的問題。由於法律意識的缺乏,使得一些農民工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並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維護。無論是討薪、合同的簽訂還是職業病的治療上,農民工單薄的法律意識在面對這些問題上都顯得蒼白無力。但由於近些年來,這類法律報道的增多,我們可喜的發現類似這樣的事件發生的沒有以前這樣多,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保護工作,而農民也在大眾傳播中不斷豐富自己,漸漸走上自己的維權之路。

2.提高執法者的素質,杜絕執法者在農村執法中徇私枉法、違法執法、濫用執法權等現象。這些現象對農民正確樹立法律意識有極大的危害。經過長期艱難的普法教育使農民形成的對法律的正確認識及信任,往往會因為一些錯誤處理或枉法行為而喪失。

3.重視司法執法的“示範”作用 通過正確的司法執法行為引導農民樹立法律意識,使農民將法律與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社會活動結合起來。

4.農村普法活動要有針對性農村普法活動應與農民所參與的社會、經濟、生活活動相聯繫。在普法內容選擇上,要儘量與農民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例如,把農村比較常見的宅基地糾紛、鄰里糾紛、借貸糾紛、繼承和贍養糾紛、財產和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處理辦法作為普法的重點。在普法形式上,要改變過去灌輸式的説教方法,應當採取以案説法、法制文藝表演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注意發揮電視、廣播等直觀性、時效性強的普法媒體的作用

5.發展市場經濟,使法律成為農民生活的必需品。市場經濟的突出特點是,獨立的個人或利益集團得依市場、靠契約關係進行活動,市場、契約關係促使個人主體化、社會關係複雜化。這從兩方面對培育農民的法律意識給予支持:一是市場經濟打破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制,斷絕了傳統宗法習俗對人們道德觀念的束縛,為人們的精神解放創設了社會條件。二是市場經濟無時不把人們拋入複雜的社會交往中,迫使人們時刻不得不考慮維護自己的權利,從而自覺提高權利意識。基於此,只要我們建立起健全、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使其成為農村的主導性經濟模式,也就具備了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社會基礎。

6.增強國家法的親和力。立法機關在指導思想上一定要樹立起農民權利保護意識;在立法程序上要貫徹羣眾路線,讓立法走向民間,走入民眾;在立法技術上,必須考慮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薄弱的法治傳統,注意國家法是否與民眾的習慣心理和行為合拍。唯此,才能有效地反映農民的呼聲。

總之,要消除幾千年來封建意識在農民思想中的積澱,使農民樹立正確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對農民的法律教育就不能是一次性的。法制教育要在內容更新的基礎上反覆進行,使農民能夠適應更發達的經濟條件下的法制環境。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與其自身素質、社會環境都有直接關係。在改善農民學習、運用法律知識的外在環境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將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技術素質、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結合起來。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7

前 ??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為響應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為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眾,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華北水院法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組

xx年7月13日

目 錄

前 ??

一、調查背景

二、調查目的

三、調查內容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時間、地點與進度安排

(三)調查範圍、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樣方案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六)問卷分析

四、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五、附 錄

一、 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大學的不斷擴招,很多大學都建了新校區,各地區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學城,其中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就是其中一個。為建設此高校園區,河南省曾徵收龍子湖地區農民1。4萬餘畝土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始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民生問題擺在首要地位。為深入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我們特此展開本次走訪調查。

二、 調查目的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用地而失地的農民。

伴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徵地的趨勢成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為生存依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對於目前農村存在的情況,一次性給付,不能解決問題。當徵地補償金花銷完後,失地農民中相當多處在失業狀態下的人,由於制度性障礙和農民經濟承擔能力,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率低,又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造成大批"種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三無農民。如果處理不好,那麼他們就將成為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本次調查將調查某一地區,切實的瞭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深入民情,瞭解民情。為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實證資料和意見。

三、 調查內容

(一) 調查對象

為配合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拉大城市框架,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十年建新區"的跨越式發展目標,確保龍湖地區開發建設順利進行,本地區的農民土地被依法徵收,他們加入了失地農民的行列。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龍湖地區被徵地農民200户,分三個安置地點,七個小區進行調查。

(a) 調查範圍: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b) 調查對象:各個小區安置的失地農民

(c) 調查內容: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失地前後的生活變化

(d) 調查單位:户

(二) 調查時間、地點和進度安排

時間:七月三號——七月十三號

地點: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進度安排:

a)前期準備階段

7月3號

在學校湖邊組織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規劃整個調查工作進程和安排後續任務。

7月4號

蒐集資料,設計問卷。

b)調查實施階段

7月5號至10號

進行200份問卷試調查,並總結調查注意事項。

c) 資料分析與整理階段

7月11號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

d) 調查報告撰寫階段

7月12號至13號

在宿舍樓下召開小組會議,共同商定問卷初稿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最後總結以及最後階段的調查報告修改完善

(三) 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200份,其中在正式問卷調查開始之前派發了20份問卷進行了試調查,然後就調查過程和結果來分析具體的有效快速正確的調查具體決策。最後正式發送了180份調查問卷,收回18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a) 資料收集方法:

? 自填式問卷:由調查員直接將調查問卷發放到失地農民手裏

? 訪談法: 調查員直接訪問並收集信息。

b)資料分析方法:

? 單變量描述統計和單因素分析

(四) 抽樣方案

本次採用的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

第一階段:選擇調查小區

第二階段:選擇小區中的單元

第三階段:從每個單元中隨機抽取居民户

(五) 小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鄭雪豔 負責主持小組討論、任務安排以及問卷設計和最後定稿。

信息採寫員:趙廣開 負責每日簡報的撰寫以及向各大網站和媒體投稿

照片採集員:張彬 負責每日照片的採集和篩選工作

走訪調查員:張益 陳一鑫 趙青彥 何向前 負責每日的走訪調查工作

(六) 問卷分析(我們將多選題的調查結果換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家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 :a。63。48% b。29。02% c。5。28% d。2。62%

2 :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失地以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大部分以種地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小部分以養殖(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少的人從事個體經營。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後,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的比例就相對增加。通過調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職業多以園林工人、清潔工等低收入工作為主,且工作不穩定。同時我們看到失地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選其他的佔40。75%,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調查的對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靠政府的養老金維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統觀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前後,農民的消費支出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失地以前,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花銷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築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民的觀念中,他們努力一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條件能有所提高,並且為他們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銷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失地以後有較大變動。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徵收後,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另外據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相對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失地前後農民擔心問題格局分佈有所不同。失地以前,農民依賴土地,所以他們就更擔心糧食收成問題,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較平均。失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發生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就成了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就業問題是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六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目前越來越關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放映了他們逐漸融入了現代社會。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農民對失地前後的兩種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數據顯示:50%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認為以前的生活幸福,20%的人認為無所謂,都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失地農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他們體會到了現代社區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乾淨整潔,休閒娛樂設施也比較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舉措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惠。而感覺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為失地以前擁有土地,生活安穩,雖然很累可心裏踏實有安全感,而且鄰里之間關係親密。另外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們普遍反映在社區生活無所事事,另外與其他老年人的接觸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數據顯示,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方面,羣眾普遍認為在小區的醫務室看病貴,報銷比例小,生活基礎設施也有許多繼續改善的地方,在小區內平時家裏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餘時間都是坐在小區裏閒逛來打發時間,小區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動中心來滿足小區里老人的平時閒餘時間,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有利於老年人豐富空閒時間的活動中心是很必要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小區裏的學校基本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優秀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了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不協調的局面,所以補充個小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a 貨幣補償 b。購房補償 c其他 d沒有補償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徵地補償,一直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對於農民失去土地以後的生計也是一個關鍵。以上數據反映出政府在對農民土地徵收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是購房補償,也就是以低價或者以原來的住房面積一對一進行補償。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鄭東新區各小區大部分是以低價購買政府補償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積,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滿足了失地農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於住房建設沒有跟上徵地拆遷進度,很多的住户都沒分到足額面積的住房,而隨着我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失地農民也擔憂低價購房價位也會不斷上漲。

10、政府承諾的兑現情況?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認為政府的承諾部分兑現的佔53。3%,而完全兑現與基本沒有兑現的分別佔13。3%與33。4%。也就是説86。7%的失地農民家庭對徵地補償費用是有不滿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基層政策落實不到位;2。基層幹部對法令解釋不完善,以至失地農民可能對自己的徵地補償費用產生疑問;3。基層管理不善,以至徵地補償發放不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忽略了一點,大部分農民都是低學歷或者是無學歷的,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識,更何況對法令的研討呢。基層幹部辦事作風不嚴謹,大部分農民反應他們村的大小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與領導有關的人也從中獲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沒有得到實惠。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的舉措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補助問題上。同時我們也看到拆遷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了失地農民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關注與擔憂。

從九到十一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對徵地補償未到位的反映較大,對徵地補償款的利用情況不是很明晰,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存在些許擔憂。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徵地十年後政府將各種補償費用一次性(目前這是不可能的)發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嗎?他們的後續社會保障問題(如養老、子女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失地農民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將各項補償款補償到位,這反映了失地農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發現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安排好後續社會保障這一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或許他們是對現實的顧慮吧,畢竟徵地補償款快十年了也沒有完全補償到位。

四、 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問卷分析得出,鄭東新區土地徵收後失地農民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

問題表現之一:農民失地導致的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前景。失地農民就業大多是一些沒有勞動技能、勞動報酬低的行業,以綠化、環境衞生、治安等行業為多。有些村民是由開發單位安排就業,一般從事保安、環衞等簡單勞動,這些失地又失業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另外,他們雖然在户口簿上已經成為居民,卻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而失地補償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失業後的養老、醫療保障等等現實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他們對失地後生活前景的期望並形成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排斥。

問題表現之二:失地農民因為生活困難,大多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由於很多失地農民沒有工作,加上國家的生活補助等各項補助資金相對較低,且沒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對困難。他們只有靠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但由於很多社區的房屋面積沒有補償到位和社區相對偏僻致使他們的收入相對減少。

問題表現之三: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反映他們住進社區以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單調,他們經常閒着無聊,加上外來租房人員的衝擊與鄰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問題表現之四: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不統一,有待完善。視每個區、鄉鎮和村子的經濟情況及地理位置而定,養老、醫療保險無論從個人繳納的情況,還是從實際領取的情況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當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在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發展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體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農民變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種保障權利難。尷尬的角色源於徵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權的本意就是佔有、使用和轉讓等處置權。農民和村集體作為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卻沒有完全享有買賣土地的所有權人權利,這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後者指農村。但事實上,唯有國家是土地買賣的合法主體。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民和農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體卻無權享有所有者對土地的買賣處置權,農民無權作為賣者與購買土地的買者處在平等的談判和簽訂契約的市場主體地位上,無論是為了公用事業的用地,還是商業用地,都必須先經過國家徵地變為國有土地之後,由國家作為市場主體與開發商談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經過國家徵用土地,作為農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員會私自與開發商達成的任何土地買賣協議都是無效的,這樣開發建設的房屋是無法取得作為政府部門的"國土局"所頒發的合法的房屋產權證明的,這樣的房屋也就無法取得在房屋市場合法買賣的資格。於是,就出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經過國家徵用變為國有土地後才能開發建設的情況,也就出現了國家把土地徵用後再作為生地或熟地賣給開發商出現的巨大"剪刀差"的問題,而作為市場主體的國家賺取的這部分超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用來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即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儲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結構體系。總結髮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的經驗,發現有以下幾點:

(1)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是趨勢。社會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是福利國家的政策目標。全民保障原則,推崇國家公民的平等的社會權利,主張由國家為每個公民、不分高低貴賤、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如英國1946年的英國國民保險法,區別於以往社會立法的特點,就在於根據這一法案,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不斷髮展完善的半個多世紀曆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相關規定,使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

(2)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基本生活保障被社會保障代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説明:首先,社會保障是緩解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矛盾的一種重要手段。社會保障作為國家介入、干預社會生活的途徑,作為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起源於近代歐洲工業化初期。

(3)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籌資來源多元化。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強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財政的社會保障壓力越來越大,為解決這個頭號問題,各國都在將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其中個人繳費和社會保障税被高度重視。在歐盟,各國農民養老金計劃籌資來源多樣化,包括繳費、政府補貼和税收等。個人繳費份額在提高、政府補貼比例在下降,以避免原福利國家高福利的通病。在美國,社會保障税包括三個税目:社會保險(老年人、殘疾人、遺屬保障)、醫療保障以及失業救濟。首先,農場主需要為僱員繳納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其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聯邦失業税。再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自營職業税。

(4)對失地農民以高補償的辦法實施社會保障。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土地徵用方都給土地所有者以較為滿意的補償,徵用補償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土地徵用費和土地賠償額。其中土地徵用費相當於土地價值,一般按照徵用時的市場價格給足補償;土地賠償額是對土地權利人因徵用而造成的經濟及其他損失補償。設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是各國對失地農民的通行做法,這有助於降低他們的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內容應包括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失地農民醫療保障、為失地農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

(5)農民在社會以保險税等的支付上享受着優惠。德國的社會保險税是分職業徵收的。工人的社會保險税課税對象是工人的工資收入,税款由僱主和僱員共同繳納,税率總計為35%。應税工資源共享收入的上限為工人平均工資的兩倍左右。法國社會保障制度共包括四大類:普遍類(涵蓋一般領薪者、學生和個人投保者)、農業類(面向從事農業的領薪者和非白領薪者)、非領薪(實業家、企業家、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和特殊類(公務員和國有企業的僱員)。全國有99%的人口被納入社會保障體制。韓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四個項目,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就業保險、產業災害。社會保險金大部分由被保險者自己繳納,但醫療保險和農村地區醫療保險國家負擔的費用相對較多。

(6)土地權益轉讓補償金可作為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日本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情況和中國情況比較相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間,日本成功地從一個農業人口占將近四成的國家完成城市化,並將農村人口降低至4%。日本實行"國民皆保險"的社會保障體制,農民作為公民同城市居民享有同樣的國民年金。

根據以上經驗,在鄭東新區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應考慮以下幾點:首先,完善社會保障條例,消滅社會保障中的真空地帶;其次,對社會保障程度進行實地考察,一刀切和平均化是不可取的,對殘疾人等特殊對待;第三,建立社會保障評分機制;第四,切實落實社會保障,建立社會保障反饋;第五,建立社會保障監管機制。

2、健全法制

對不合法的徵地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不法的行為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採取不合法手段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一系列完善可行的土地徵用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是國外及我們台灣、香港地區的土地徵用之所以得到很好執行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國土地徵用法律法規僅以《土地管理法》內所規定的為主,其他散見於各部門法或各行政法規之中,針對徵地目的、程序、補償以及徵地糾紛的解決等問題缺乏具體的規範,導致徵地的隨意性很大,補償安置存在極大的後遺症,徵地中引發的責任無人承擔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的損失沒有得到完全的補償"。xx年11月2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的決定》第十二條指出:完善徵地補償辦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採取切實措施,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

3、徵地補償實施到位

根據土地管理法,我國土地徵用補償項目設置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是對土地所有人的投資及土地所有權轉移的一種補償和購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土地投資的一種補償;勞動力安置補助費是對農民由於徵地失去土地保障後的社會安置問題進行的補償,其實是變相的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4、徵地相關程序透明通暢

借鑑國外的經驗,都有一套關於徵地問題合理的程序規定。實際調查中,鄭東新區並非是沒有這樣一套相關規定,只是規定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徵地手續變得隱晦,徵地過程變得不透明。加上官員間的私自勾結,嚴重扭曲徵地程序,加上上訪路徑不暢通。基層工作在實際意義上,就是部分基層官員的漁利行為。這樣嚴重損害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嚴重的造成了對共產黨的信仰危機。可以説,徵地程序的不通暢不透明,也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

其次針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一、儘快將徵地補償款補償到位,兑現政府給予被徵地農民的承諾,讓老百姓體會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注。

二、完善失地農民後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適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補助標準,使他們體會到老有所養,另外要加強養老保險的普及,推進住房建設,儘快使所有失地農民都住進安置社區。

三、完善社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醫療、休閒、教育、治安)建設,經過實地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各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社區的治安狀況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四、加強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引導、鼓勵失地農民創業,為失地農民創業提供便利。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廣泛徵求意見(可到高校大學生及教師尋求發展策略),爭取創建適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可結合本地特色及大學生這一廣泛的消費羣體和高校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

五、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社區發展的前提是居民認可喜歡這個新家,因而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六、加強對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建設能力的培養,為社區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加強監督力度,做到各項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言論自由、為羣眾反應問題提供便利)。可以組建社區建設黨員領導監督小組,時刻監督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

八、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大學生),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居民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都不太瞭解,致使很多居民把國家給予養老保險當做徵地補償款,另外對國家給予的各項福利居民的説法差別很大,這充分説明居民的瞭解不夠,國家的宣傳沒有到位。

九、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這一廣大的優秀的羣體承載着祖國農村建設的重任,讓他們走進社區也許更能發揮他們的創新力。

十、建議國家號召廣大有志青年走進基層、服務基層,為基層的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青年的一代是社會前進的主力軍,他們敢於創新,富有激情,把他們置身於基層能夠改變我國基層領導缺乏創新性的局面。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經常深入社區展開調研,積極的向人民羣眾討教建設社區的良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錄

華北水院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親愛的居民朋友:

您好!我們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的成員,首先十分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我們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

為了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分析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特編此卷。本問卷將採取不記名的方式,您提供的信息僅作研究使用,併為您保密。請您按照真實的個人情況和想法認真作答。

十分感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華北水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日

填寫説明

1、請您把認為合適的答案號碼填入括號內或者在__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2、每個問題可選擇一個或多個答案。

1、您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3、您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商場/休閒)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

a 貨幣補償 b以地換地 c購房補償 d 其他 e沒有補償

10政府的承諾的兑現情況?( )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我們的調查結束了,再次感謝您的支持!祝您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慧芳:《土地徵用問題研究――基於效率與公平框架下的解釋與制度設計》,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5月第一版

2、錢忠好:《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xx年9月

3、張洪武:《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研究》(網絡資料)

4、許寶健:《城市化進程中的農地轉用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5、陳傳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心理與市民化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6、孫曉明、劉曉昀、劉秀梅:《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中國農業出版社 xx年7月

農民社會調查報告篇8

第一章調查的主要説明

1.1調查項目背景

調查當前中國農民法律意識的一般情況及其特徵,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最後就農民相對落後的法律意識與當前法律的衝突等提出一些建議。農民法律意識狀況任何是衡量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標誌。本次調查報告以河源地區農民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分析該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以利於提出了推進農村法制化進程的思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1.2調查目的

在遇到糾紛或麻煩時,農民們首先想到的解決方式一般不會用法律來解決,法律方式往往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招。他們經常選擇的解決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內或是村內有威望的人調解。如果糾紛再大一些,就會去找村幹部解決。在遇到糾紛時選擇通過民間調解方式和通過行政方式解決的農民遠遠多於選擇通過法律來解決的。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來維護自身的權利不受侵害在農民的意識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領域。總之,不到萬不得已,農民們一般不會直接選擇通過法律方式來解決糾紛。相較法律而言,它們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沒有必要去通過法律解決。而且他們相不相信法律還另當別論。

全社會要樹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圍。按照著名法學家蘇力的觀點,信仰法律並不是一個只要下決心信仰就能信仰的,而是體現為一個過程,或者説是在一系列社會活動、經驗、感受之中而達到的“皈依”。我們不能僅僅靠論辯、靠灌輸“法律必須信仰”,“對法律應多些尊重、多些崇拜”,而使人們信仰法律,而必須以實際的法律運作使他們感受到“還是信仰法律好”,感受到法律值得尊重和崇拜。具體到農民的法律意識,決不是靠法律的嚴酷與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強迫、壓制與威脅。它們只能使村民產生敬畏感,關鍵是我們的農村、農業立法要體現農民的情感,維護農民的利益。“法律只要不以民情為基礎,就總要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要使普法下村成為一項制度予以貫徹執行。目前,農村接受法律知識的渠道還較單一,法律知識面還較窄,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人還較少,而其中中年人居多,而年輕人、老年人佔較低的比例,農村普法的形式還停留在集市上的宣傳單。上述情況表明,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多管齊下,既要政府主動安排,還要民間的積極組織,既要農民主動去學,還要以案説法,通過多種形式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用法律知識武裝大腦,既要使農民養成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識。因此,我們不僅要大力實施普法下村,還要使其成為一項制度加以落實。

1.3調查範圍與方法

(一)抽樣範圍

本次調查針對本區農村各年齡人口,被調查的對象主要為我身邊的朋友,家庭,同事,村民等進行調查。

(二)抽樣方式調查方法農民法律意識問卷調查採取了簡單隨機抽樣方式。

農民法律意識問卷採取了留置問卷、個別訪談的調查方式。

調查表(見第14頁)

第二章農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2.1引??

農民法律意識是指農民對法律的思想、觀點、知識、心理的總稱。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體現為農民學習、理解、掌握和遵守的心理狀態和行動。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法制化進程的加強,廣大農民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愈來愈明確,整體法律意識普遍提高。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儘管法制建設在農村中收到許多成效,但這與依法治國和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問題還相當嚴重。據媒體先後報道:在河源市某村的村委會換屆中,有的村民以10元的單價出賣自己的選票;在白水縣有個別果農因討不回果款而自尋短見;在龍川縣有兩位農村婦女撿到一萬二千元現金,因分配不公而跑到鄉派出所要求明斷的。凡此種種事實,都暴露了農民在法律意識上的欠缺,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法制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影響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難題之一。

2.2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及分析

農民的法律意識問題一直是法律界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熱點之一。為了切實瞭解當前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態,研究農村法制化進程中的難題,我於20xx年1月對河源地區進行了農民法律意識專項調查。調查問卷以法律常識為主,設置了16個基本問題,主要調查農民對法律性質,法律維權的途徑,以及對一些基本法律現象的看法。本次調查有以下特點:

1.調查問卷的題目設計簡單明瞭,符合農民的實際。

2.參加調查時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民家中,獲得的資料信息可靠,聽到了農民朋友真實的訴説和心聲。

3.參加調查的學生走遍了5個縣市,深入到50多個村莊,接觸了200多位農民,調查的覆蓋面較廣。

4.調查的策劃和安排始終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整個調查過程有始有終,成效顯著,調查結論對當前解決“三農”問題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5份。通過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當前農民法律意識的基本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要非常強烈,急需學會用法律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每一種社會現象產生都和社會的需要分不開的,法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不例外,其產生以後也是為一定社會生活服務的,評價一個法律部門的實際價值關鍵在於它是否為社會所需要。調查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必須瞭解農民對法律需要的程度,為了此問題的調查,我們設置了兩個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一:你認為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法律?統計結果:近60%的人認為很需要,22.5%的人認為需要,還有13%的人認為不需要,約4.5%的人認為無所謂。

調查內容二:你認為農民最需要了解什麼法律?統計結果:12%的農民認為需要民法,5%的人認為需要合同法,約6%的人認為需要刑法,約13%的人則選婚姻法,近70%的人認為都需要。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着市場經濟的引入,廣大農民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迫切需要法律知識,大多數農民已認識到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日常生活與法的關係,他們渴望瞭解各種法律,渴望用法律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糾紛。出現這一可喜變化的原因有:一是中央和各級政府多年來普及法律、宣傳法律的結果,使法律基本深入人心;二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接觸和碰到許多複雜問題,使他們體會到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從的“遊戲規則”,法律便是最重要的規則之一;三是隨着公眾媒體的普及,農民朋友的視野也不斷開闊,他們也能看到和聽到外面的世界,從這中間也感覺到法律在人們生活中的公正和權威。這種現象表明,我國農民對於法律的不再是一種茫然,不再是認為法律可有可無。

2.現實中農民對法律知之甚少,法律意識現狀令人擔憂。從以上的調查中,我們知道法律已經成為農民迫切需要,但現實中農民對法律瞭解的程度確實不入人意,很難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很難正確地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法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以致在實際中陷入認識的誤區和行動的困境。

調查內容三:法律的職能是什麼?統計結果:53.2%的人認為是打擊犯罪;30%的人認為是保護人民;16.8%的人認為是其它。

調查內容四:你認為現實生活中最嚴重的犯罪是什麼?統計結果:62.1%回答殺人,7.6%的人回答販毒,27.5%回答是貪污、受賄,2.8%認為是其它。

調查內容五:你認為誰最應該守法?統計結果:33.6%的人回答是幹部;27.6%的人選擇黨員;33.3%的人選擇公民,6.4%的人選擇大學生、軍人。

調查內容六:當你的親人犯罪後,下面哪個做法是你選擇的?統計結果:7.4%回答檢舉揭發,1.6%回答幫助其趕快離開,73.9%回答勸其自首,7.1%回答任其自然。

調查內容七:你認為男女雙方舉行結婚儀式之後是否是合法的夫妻?統計結果:43.2%回答是,56.8%回答不是。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對法律的職能認識還不到位,有相當一部分簡單認為法律就是打擊犯罪,這隻看到了法律懲罰性的一面,而對保護人民的本質屬性還認識不清。大多數農民對於守法的主體認識模糊。在調查中,一些農民朋友講:“領導幹部手中有權有勢,應該帶頭守法,”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並完全正確,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守法應該平等,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對於最嚴重犯罪的回答,雖然有62.1%的人回答的殺人,但是,他們判斷的標準只是靠道德和人之常情,而不是現行的法律,他們也沒有認識到販毒,貪污、受賄給社會和人們帶來的更大的危害。至於親人犯罪該採取什麼辦法和合法夫妻是否要結婚證的問題,農民存在的糊塗觀念和錯誤做法主要還是受落後愚昧觀念的影響。

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和政府沒有深入地宣傳、推行法律有很大的關係。從19xx年以來,國家已經開展了4個普法的5年計劃,其成果是顯著的,但是對於農民來説,只是粗略瞭解了法律的作用和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一些法律條款,但對於法律到底是什麼,法律的具體內容如何他們並不瞭解。在最基本的婚姻問題上,他們知道有婚姻法,但並不知其具體內容,甚至有些連最基本的結婚年齡的規定也不知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要舉行了傳統的結婚儀式,就是合法夫妻。對於法律認識的誤差,導致在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很難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三.大多數農民對法、權關係認識有所偏差,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兩千年的封建人治社會,使得“權力至上”的觀念在中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農村社會過去主要是靠權力(如長老權力、政府權力)來統治管理的,因而,法律對農村的較大介入,首先便要碰到權力的挑戰,要了解農民對法律的評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農民對法律與權力二者的態度。

調查內容八:你認為權利與法律的關係如何?統計結果:約44.7%的人認為法大於權,21%的人認為權大於法,約32.3%的人認為權法並重,1%的人認為互不干涉。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部分農民對於權與法的關係有了正確的認識,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認識到權力是法律賦予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正確處理好權與法的關係問題是我國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依法治國要求法律至上,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治思想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這些問題不僅發生在一般的農民身上,更嚴重的是我們一些國家基層工作人員和村民自治委員會成員,根本不能依法行使權力,往往是以政代法、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一個村的治保主任在處理一起民事糾紛時,當事人之一提出了相關法律依據,此治保主任竟聲稱:“什麼是法,我就是法。”從這一實例足以可見,在民眾內心深處,法律遠遠不如權力在他們意識觀念中的地位。四.農民法律上的權利認識模糊,權利和義務意識較差。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調整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可以説,法律就是以為主體設定權利和義務為目的,從對於權利與義務的認識狀況,以及對於權利和義務的態度上,可以看出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

調查內容九:你認為法律與權利的關係任何?統計結果:34.6%回答保障權利,32.7%回答限制權利,8.9%回答沒有關係,23.8%回答不知道。

調查內容十:你認為揀了別人錢包要報酬做法如何?統計結果:83.4%的受調查認為不合理,13.2的認為合理不合法,沒有人認為是合理的。

調查內容十一:社會生活中以下什麼事最重要?統計結果:68%回答孝敬父母,27.1%回答撫養子女,4.9%回答其他,沒有人認為尊重權利和自由。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對法律和權利的關係認識較為模糊,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把法律看作人們行使權利的保障,有的甚至錯誤地認為法律是對人權利的一種限制和剝奪。在實際生活中,他們還習慣於運用傳統的道德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儘管他們對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種田納税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意義上,只是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要求上。

比如,在以往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有部分農民並不能認識到選舉是自己的一項合法權利,不能很好正確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利,使選舉過程往往受宗族和血緣、邦族或者黑惡勢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不僅對於民主權利如此,對於其他的權利他們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行使。對於揀了別人錢包要報酬做法,他們有83.4%認為不合法,13.2%的認為合理不合法,沒有人認為是合理的。顯而易見,他們對於這一問題評判的.標準完全是道德操縱下,並沒有人問及法律對它作出了什麼樣的規定,自然不能依據法律規範此行為了。對於權利的認識尚且如此,在義務的認識上農民更加模糊。比如,在農民減負問題一直是我國目前農村問題的一個重點。但是,從我國法律的規定中來看,農民合法的負擔並不是很多,但是,通過層層增加,到了具體的交費人身上就顯得難以承受,面對難以承受的費用,很少有農民對其收費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只是在自己難以承受的時候請求能否緩交,他們並不瞭解法律對自己納税義務作了那些規定。他們履行義務的標準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國家義務上是行政命令,不能對法律義務產生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就導致他們難以正確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維權意識淡漠,法律還沒有完全成為解決糾紛途徑的有效途徑。權利意識的模糊必將影響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能力減弱,致使有時遇到糾紛時並不能及時的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爭端,化解矛盾,保護自己。

調查內容十二:當別人侵犯你的權利,你選擇什麼方式保護自己?統計結果:31.6%回答起訴,6.3%回答報復,34.5%私下和解,26.3%公家調解,1.3%回答其他。

調查內容十三:你認為被別人告上法庭如何?統計結果:42.2%回答丟人,31.8%回答正常,18.6%回答無所謂,5.4%回答其他。

調查內容十四:你對私了有什麼看法?統計結果:11.7%的農民認為合理,約11.2%的人認為不傷和氣,約27.5%的人認為難公平,約27.3%的人認為不影響名聲。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儘管對法律的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真的在生活中出現了矛盾和糾紛,又不願意到法院去打官司,有的寧願去選擇“私了”來解決問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傳統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在農民心裏形成一種“上法庭太丟人”的落後思想,總認為好人就不打官司;另外中國傳統文化的“吃虧”思想和“和為貴”思想還有一定市場,錯誤地認為寧可自己權益受點損失,也不願傷害相互的和氣,求得相安無事。二是訴訟成本過高,農民難以承擔。訴訟成本不僅包括相關的訴訟費用,還包括時間上的耗費。從我國目前的訴訟制度來看,民事案件一般在6個月內結案,對於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當事人不願意耗費過多是時間。加上社會上的不正風氣,使農民害怕打官司。在調查中有的農民説:“公檢法大蓋帽,吃了原告吃被告。”“打官司難”的問題使農民不願意或者不敢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有的選擇沉默,有的選擇私了,有的甚至選擇報復,做了對社會、對家人、對自己不可挽回的損失。

3.農民獲得法律知識途徑少是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調查內容十五:“對於報紙上公佈的法律,你讀過嗎?”統計結果:64.2%的調查對象回答沒有讀過,還有11.4%的回答從來不讀,只有23%的回答有些讀過。

調查內容十六:你瞭解法律的途徑是那種?統計結果:55.3%回答電視,18%回答報紙,12.4%回答政府執法,6.6%回答法院判決,7.3%回答其他。

法律制定的目的就是服務於社會生活,那麼,要讓法律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讓民眾

2.3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滯後的原因及提高對策

2.3.1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滯後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農民羣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

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説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

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

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於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司法助理人員擔負,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以筆者所在縣司法局為例,全縣設立司法所共24個,共有專兼職司法助理員100人,他們不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務性工作,同時也是法制宣傳的主力軍,而該縣為農業大縣,總人口達93萬餘人,力量明顯不足。所以基層普法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瞭解。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比如,在工業發達的鄉鎮着重宣傳《企業法》、《勞動合同法》等;在涉及徵地拆遷的地方着重宣傳《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在當地法律相對薄弱的地方宣傳《刑法》、《民法》、《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婚姻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等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法規。這樣一來才能調動農村村民的學習積極性,覺得學有所用。

2.3.2對策研究

1、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知識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而對於農村教育的投入,首當其衝站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政府部門的支持。只有當一個地方農村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2、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動農民法制宣傳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層司法所為主體,鄉鎮相關職能部本齊抓共管的第一層普法平台。實現對轄區內農村村民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形成政府指導、基層司法所協調、各相關職能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的農民法制宣傳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兩委幹部為第二層普法平台,嚴格實行村(居)兩委幹部培訓制度,以發揮基層村(居)幹部的組織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服務農民羣眾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間,要爭取努力實現在每個行政村“兩委”幹部中培養一名熟悉法律知識的兼職法制幹部。再次,搭建當地優秀普法人員為第三層普法平台,以其最能接近農村村民這一顯著特點,及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以適應工作的新形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層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2.3.3探討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普法形式

1、農村村民文化知識水平低下,特別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壯年農民向城市的大量擁進,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婦女對事物特別是對於法律的接受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對於這樣一批特殊的人羣對於普法的形式應該有其特殊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枯燥的法律教條對他們來説沒有一點興趣,他們更容易接受的是生動、直觀的案例,特別是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他們會更加的感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打破以前普法宣傳的單一形式,有針對性進行法制宣傳

在以往的法制宣傳中多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這樣的宣傳方式一是不夠形象生動,無法引起村民的興趣;二是受文化素質的影響不一定能夠看懂。首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如快板説唱這樣一種幾千年文化傳承下的古老方式,生動明瞭的展現,相信農村村民中特別是老人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將法制宣傳以畫圖的形式,製作成年曆,這樣的宣傳資料特別具有適用性的同時也達到宣傳的目的;再者,將法制宣傳的內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現,顯得更加的直觀、生動。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本世紀的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而農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它不僅是衡量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衡量農民是否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保障自己權益,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所以,必須從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入手,把農民法律意識教育作為一箇中心工作來抓,切實加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結論

通過上述河源地區農民法律知識、法律評價和法律要求的分析,我認為,較之以前,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逐漸開放,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有較大提高或增進的一面,農民對法律、法制的認識在不斷髮展、深化,愈益趨於理解,認可和接受。但是也不宜作過高的估價,其種種不足是有目共睹。農民法律意識離人們的期望與社會發展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法律在農民心中還未獲應有的地位,未能在農民的生活中獲得現實的生命力,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我們必須從農民法律意識這個最根本的問題着手,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他們能夠在較高的水平上認識到法制建設在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巨大作用;二是幫助農民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使他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並敢於同違法犯罪作鬥爭;三是切實實行村民自治,使農民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村級民主建設,以他們的實際行動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四是各級政府部門要依法行政,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利益,使農民在實踐中體驗法律的公正和權威;五是要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特別是加強對公、檢、法、司部門的整頓和規範,使他們切實樹立“執法公正”、“執政為民”、“情繫於民”的思想和作風,讓農民真正把法律作為為自己的靠山。同時我們必須有效發揮電視、報紙等媒體的作用,用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農民把法律學習法律,掌握法律,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農問題是我國目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直接關係着國家的整體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關係着整個民族素質的發展。法律素質是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是衡量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衡量國家法制建設的成就的重要依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要提高國民整體的法律素質,必須從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入手,把農民法律意識教育作為法制建設的一箇中心工作來抓,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