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實踐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08W

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實踐


解決城鄉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共同富裕。推進農業、農村、農民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工程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實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喜歡閲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充分解決城鄉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是推進農業、農村、農民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工程,筆者從“三農”工作的實踐中淺談以下觀點:

一要深刻分析“三農”問題的成因

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縱橫交錯,農村與城市共同作用形成系統性問題。其產生和發展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發展戰略與產業自身的原因等。

歷史因素看:建國後我國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附屬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及其相關的體制機制,剪刀差政策,農村資金被過量抽走,大量農村勞動力滯留在農村,造生成人地矛盾尖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業比較效益低,導致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都不願意投資農業和農村技術改造,最終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綜合生產能力下降,由於二元結構排除了競爭機制,使社會趨向僵化、懶惰、保守,形成城市和鄉村相對封閉的社會系統,城鄉間的土地流動成為高昂的要素配置交易成本,導致要素流動效率極為低下,同時,隔阻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現代要素的流入,降低了農業要素投入效率和農業產業比較效益差。

從要素投入上看:由於家庭承包制下農户經營規模狹小,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有限,農業產業符加值難以大幅度提升,導致生產規模狹小,生產要素分散,且處於靜止狀態,無法流動,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從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上看:由於農業的自然和市場雙風險特徵,投資農業的風險相對較大,農業對外部因素的吸引力降低,又因報酬率遞減規律和恩格爾定律的影響,農業的比較利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受比較效益機制的驅動,農業資源不斷向非農業部門轉移,而外部資源卻很難依靠市場的能力進入農業領域。

上述因素,客觀上制約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使得農業因缺乏要素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而漸逐衰退。

農村作為承載農業相關要素髮展的空間載體,一方面,由因城鄉二元結構下所推行的農業經濟政策,破壞了農村內部自我結累、自我發展的機制與環境,減少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社會事業投入;另一方面大量青壯勞力流入城市後老齡化、婦孺化、空心化相互交織,造成農村普遍的家庭撕裂,鄰里之間互助傳統削弱,優秀鄉村文明衰減,農村社會穩定性遭受破壞,社會治理面臨較大的挑戰;

三方面,廣大農民進城務工後,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收入、增添了身份感和認識同感,農村已經不能滿足在外務工農民和本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因而引發大量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鎮居住,廣大農村在人氣不足和設施失修的情況下陷入日漸凋敞的境地;四方面,城鄉教育醫療的巨大差別,直接導致農民文化素質和健康的弱化,留下的人們嚴重缺乏創造機會和把屋機會的能力,並且呈現代際傳遞的態勢;五方面,在家庭聯户承包責任制下的“小生產、大市場”的農户經營結構,必然使得農民在技術選擇、生產投入、資源配置、專業分工等行為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場原則來優化,導致農民在短期內收入難以大幅提升,由此引發農民的相對貧困和大量外流。

綜上所述,“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傳統農業比較收益低下,在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農業難以集聚發展所需要的要素資源,難以實現現代化改造。

二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地的小塊化、分散化、封閉化經營,難以產生規模集聚效應和範圍經濟效應。

三是傳統農業是具有自然和市場雙風險特徵的行業,產業發展成功率不高,要素投入積極性不足,導致傳統農業發展緩慢。

四是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導向下,農業長期處於外向“輸血”狀態,農業農村投入嚴重不足,降低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五是城鄉二元結構及相關政策體系阻礙了城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使農業農村長期得不到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要素的“滋養”,致使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緩慢,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加劇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外流,導致了農業衰退、農村凋敞、農民貧困的“三農”問題。

因此要解決“三農”問題,應該重點解決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核心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提高農業產業比較收益,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農村要素向城市和工商業單向流動的問題,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現代要素“下鄉”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要素保障,為農村繁榮增加人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為農民提供穩定可觀的收入,體面的生活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要弄懂實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是要理清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要素的內在邏輯關係,而理清鄉村振興戰略內在邏輯關係的核心是找到和破解制約三農問題的關鍵點,為鄉村振興找準癥結。

一是破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暢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渠道,促進城鄉要素資源的集聚發展和優化配置。通過創新土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模式,促進土地等要素的相對自由流動,穩定農民和經營主體的預期,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產業效益;通過創新農業金融制度,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和農業資本投入效率;通過創新引領人才的體制和機制,暢通“三農”工作隊伍渠道,讓更多的人服務“三農”。總之,從制度、科技、資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農業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為農業比較效益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斷的要素支撐,從而激發鄉村振興發展的活力,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二是切實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一是提高原有產品的品質。通過農田整治和農業設施改良,提高農業種植的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化水平,降低產品種植成本,以優良品質提升產品價格,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進而提升農業產業效益;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如改種品質更優、營養更好、價格更高的水果或中藥材,以優良的品種提升產品價格,通過改變農業種養殖結構,提升農業比較效益;三是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高端化發展為基礎,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特色農業、觀光旅遊、休閒農耕生活體驗、科普親子游、鄉村民宿等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用二產三產反哺一產,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

三是完善優化農村區域功能

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融合化、高端化發展,必須要有相關要素的集聚,如農村科技人才、本地農村職業農民、農業專合組織、回鄉創業的農民、攜帶工商資本到農村經營的工商業者、到農村養老的城市中老年人羣、到農村休閒旅遊的城市中青年人羣、服務三農的工作隊伍等,這就需要縣、鎮、村三級對所在轄區的地域進行科學、合理、實宜、適當的功能分工,並且對自來水、下水管網、污水處理、網絡信號、銀行網點、公共交通等與城市配套設施接近,統籌城鄉一體規劃和同城發展;

同時要以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使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清新怡人空氣的農村,不再是農村人的農村,而是城市人和農村人共享的農村,充分挖掘農村發展的潛力,使農房向城裏人出租、土地向城裏人出租、特色農產品向城裏人出租售,這樣既能滿足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又能滿足城裏人創業休閒居住的需要,更能為農村居民帶來增收的路子,使農村成為農村居民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體驗、鄉村休閒遊的好去處、共居共享的生態佳園。

四是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和獲得感

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要素和主體,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使農民不受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使農民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實現身份的更迭和收入不斷增加,從而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加農民的獲得感。

在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下,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要讓一部分適合從事城市工商業的農民,逐步轉變為城市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要讓一部分適合從事農業產業的農民,通過職業培訓在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組織中走上農業產業工人或農業經營者的路子,實現不出家門也可增收致富;要讓一部分城市工商業者和技術人員,利用自身資源和技術實力,到農村從事農業產業發展,這樣鄉村振興便有了新的活力;如此過程引導激勵實現,農民的收入將進一步拓寬、土地股份入股分紅收入、農房出租收入、就地打工收入、農業經營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等都將成為農民的收入來源,以此增強了農業農村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可以通過以下邏輯框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即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業鄉村旅遊業比較收益提升-相關要素集聚-農村人氣提升-農村功能完善和設施完備-要素進一步集聚-相關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農民收入和獲得感。從而實現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要素優化配置,推進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最終實現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與農業農村機制體制創新的良性互動。要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特色、地理區位等比較優勢,以提高農業比較收益為核心,吸引各類要素到農村發展,從而發揮要素集聚效應,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效益。

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要素集聚,將對農村生產、生活和發展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將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文化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基層治理、發展功能的完善;必將進一步優化農村生產、生活和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必將提供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和完善的社會服務。

五要找準鄉村振興突破口

根據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時間節點和目標任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的主要內容,深刻認識鄉村振興是一項複雜持久的系統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決心,久久為功、善做善成、持續用力,筆者從農村工作實踐基礎上,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是要以全面客觀調研為基礎。

首先,對縣域“三農”基本實情,要有明確深刻的認識,找準自然資源稟賦,找準地方特色優勢,找準短板與不足,找準潛力之所在;其次,要充分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市場導向、發展導向,既做到與時俱進,又做到順勢而為,更做到發揮本地特色和優勢;其三,在全面客觀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理性思考,歸納總結,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抓實、抓牢、抓緊。

二是要以科學詳實規劃為準則。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工程,要積極對照上級政策,把屋時間節點進度,高標準、高質量、高前瞻的制定符合縣域客觀實際的科學規劃,做精做實“五個振興”的專項方案,在總規的基礎上每年有個祥規,按照一張藍圖幹到底、一屆接着一屆幹、一項一項抓落實,做到開局就是跑步,起步就是衝次,始終如一,朝着鄉村振興的時間表、任務書、規劃圖、幹到底。

三是要以產業振興為抓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要着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眼光和思維,來解決“三農”發展中的問題;以市場為導向,着力提高農產品質量。要做優品牌。積極培育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和產品,以濃厚的地方特產和高質量的品質,贏得大市場;要做大優勢。特別是地域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生產的地方產品,要做大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形成較高的價值優勢;要做精基地。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把特色產業做成基地化培育、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效應;要做活機制。要以現代化生產的觀念來創新經營的體制和機制,靈活處理生產環節中的問題,既做到與時俱進,又做到順勢而為,更讓市場機制充分湧進,使生產活力充分釋放,使產業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基礎。

四是要以人才振興為關鍵。

       
人氣興旺,振興有望。首先,要把培育開發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本,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加大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創造條件,搭建平台,提高農技的農機專業水平。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讓農村的產業環境吸引人、留住人,要支持工商業者、企業家、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技能型人才、黨政幹部等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其三,要把農村一線作為培養幹部的陣地,要加強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大學生村官、農技人員的教育培養,努力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為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人力資源的新鮮血液。

五是要以文化振興為動力。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農村文化和農耕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澱,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表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因此,首先,要轉變過去重經濟、輕文化的發展理念,做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其次,要加大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特別是農耕文化、遊牧文化、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護,傳承幾千年的道德論理,做到不忘初心,使中華優秀文化在傳承中創新,以此提高農村文化軟實力;其三,要注重新時代意識的培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教育人、鼓舞人、提高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知水平,增強責任意識和參與認識,激發源泉和動力;其四,切莫把過多的現代元素和城市元素注入農村,要強化農村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文化建設與傳承,使鄉村靈魂不走樣、不歪曲,不忘鄉愁,記憂優新。

六是要生態振興為要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永續發展的內在潛力,沒有良好的生態,再多的物質財富也會化為灰燼。然而農村生態環境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面臨污染的風險日益加大,青山綠水在逐日消失。

為此,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綠色理念對農村生態治理的引領作用,切實對水資源質量和耕地土壤質量的保護;其二,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資金的投入,完善農村生態治理制度、人力、設施建設,做到有效有力的治理;其三,要完善治理機制,走創新與整合技術之路,支撐農村生態治理,培養農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尚,推動農村生態治理。

七是要以組織振興為保障。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必須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造就優秀的黨支部書記,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首先,要選好配強黨組織領頭人。才能組織帶領黨員帶頭頭幹,帶頭示範,才能解決振興進程中的具體問題和克服具體困難,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其次,要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俗話説農民富不富關鍵看幹部,農村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農村黨員幹部要做到腳下有泥、心中有情、以緊接地氣的話語,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向農民羣眾宣傳鄉村振興政策、部署,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富裕生活,教育和引導農民充分發揮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積極投入振興的行列中;

其三,要發揮基層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農民振興鄉村,必須要有火車頭引領,要把各類思想解放、踏實肯幹、頭腦靈活、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才和在外各類人才組織和吸引起來,立足鄉村就業創業,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增強組織優勢,聚集強大的人才資源,共促鄉村振興;

其四,要發揮基層組織的作風優勢。羣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農村黨員幹部出生農民、長在基層、一線工作、貼近農民、熟悉農村、瞭解實情,能及時發現和解決振興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幫助村民排憂解難,充分掌握羣眾所想所盼,精準施策,推動振興;要有新時代愚公,堅守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只有這種精神的力量和務實作風才能實現團結帶領農民振興鄉村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動力。

總之,鄉村振興是一個長久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黨的領導、統攬全局、協調各方,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領頭羊的作用,積極引導,鼓勵支持農民建立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農村組織,依法依規發展完善村民自治,充分發揮組織農民、集中民智、匯聚民力、創新組織發展的積極動能,充分整合行政、經濟、文化、法律等手段,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會治理結構,努力同心、同頻共振、創新創業、開拓進取,促進鄉村振興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