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 我的扶貧故事範文5篇總結材料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64K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_我的扶貧故事範文5篇總結材料

扶貧是保障貧困户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户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以下是本站收錄的一些範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 我的扶貧故事範文5篇總結材料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篇一

原生態的事物並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路。阡陌交通、蜿蜒小路看似浪漫,實則“害人不淺”,真可謂晴日飛揚塵與土,雨天滿身水和泥。我們村以前便是這樣,能區分“路”與“非路”的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下得去腳。

魯迅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在我們村,曾是真實的寫照。那時到處雜草叢生,不止是山坡、荒地。經常有村民趕着幾隻瘦弱的山羊在“路”上放牧,更有甚者在“路”上挖野菜、採蘑菇,路人無數次站在“路”上問路。也難怪,“路”只比“非路”多露出那麼一點點地面而已。

但就是這點路面,卻讓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什麼叫“一騎絕塵”和“眾星拱月”。所謂“一騎絕塵”,説的是晴天模式。彼時的路年久失修,坑坑窪窪,汽車經過,漫天黃沙。路上的行人,成了人工吸塵器,個個灰頭土臉,泥猴一般;車裏的乘客,如同做了全身按摩,骨頭散架,屁股酥麻。而“眾星拱月”則是陰雨模式。每逢下雨,大水坑連小水坑,深水坑連淺水坑,出門轉一圈,保準您身上繁星點點,眾星拱月。

村民收入主要靠養蠶,可是路不好,收繭的人都不愛來。偶爾來幾個收繭的,仗着大夥兒沒銷路,把價格壓得很低。沒辦法,咬咬牙,也得賣,換了錢好過日子啊。

一條小河橫穿這裏,平日溪水潺潺,詩情畫意。一旦到了雨季,便露出猙獰的面目來。有幾個村民組在河對岸,河上沒橋,就有幾塊歪歪扭扭的石頭。雨季中這幾個組和外界的交通就會出現大問題,尤其是那幾個組的孩子,雨季上學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户外大冒險。

要想富,先修路,鄉村振興第一步!如今這裏的土路變成了寬敞筆直的水泥路,道路兩側全部實現綠化美化。主要河道上也架起了橋,真正實現了全天候無障礙交通。漫步於今天的這裏,那真的是“人在畫裏笑,車於景中行”。

以前這裏不要妄論什麼路燈,就是家裏的電燈還都是低瓦數的。剛剛入夜,全村便漆黑一片,偶有幾點燈光,卻也如豆一樣昏黃。夜裏出門,手電筒那是必備的“家用電器”。趕上膽子小的,還要一溜小跑。孩子晚上想出去玩,大門口就是極限距離。黑暗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範圍,也鎖住了大家對未來的憧憬!

但是現在,村裏的主要地點都有了路燈,家裏的手電筒也都落滿了灰塵,變成了回憶。天黑再也不是睡覺的信號,茶餘飯後的村民也三三兩兩地遛彎散步,大道小路上時不時傳來孩子們追逐嬉戲的歡笑聲。盞盞路燈點亮的不僅僅是夜晚,更點亮了村民們幸福的明天!

路在延伸,幸福也在延伸。如今這裏正在推進“户户通”建設,“腳不沾泥”就能到達村裏的絕大多數地方。村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家裏買台摩托車就很闊氣了,現在有輛小轎車也是稀鬆帶平常。從“水、泥路”到水泥路,路在變化,時代在變化,但變化之中藴含着不變的情懷。咱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變!咱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沒有變!咱中華民族必定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未來沒有變!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篇二

我是一棵青檀樹,家住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兄弟姐妹12人,當地村民親切的給我們居住的地方起名“十二檀”。千餘年來,歷經風霜,我們看着當地村民一代一代辛勤勞作着,也默默地守護着他們。近些年來,隨着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村民的日子變化得越來越快,今天我忍不住想將我眼中的精準脱貧跟大家訴説一二。

基礎設施不斷實施,泥濘小路變了大模樣。昔日,我家周邊盡是山間小路,蜿蜒曲折,每逢陰雨天氣時,小路便變成了泥潭,困住了當地的村民,也將過往的遊人拒之門外,村民們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往茶園勞作,疲憊的汗水掛在額上,讓我既覺得心疼,又感到無能為力。要想富,先修路。自打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特別是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以來,國家、省市縣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接連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四好公路”建設、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補短板”基礎設施等項目,徹底將鄉村主幹道、村組支路、部分生產道路等進行標準化建設,為村民們的日常出行、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暢通的道路為山裏的居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山外之物,我們大山裏的山貨山珍也走出了大山。

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小小茶葉帶來大財富。我家附近有一望無際的茶園和遠處雲霧掩映的大山,由於海拔較高,優質的空氣質量使得當地的茶葉茶色正、味道醇,當地村民以此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由於都是村民自己採茶、製茶,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條,且規模較小,使得茶葉的收益並不是很高。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鄉村兩級積極探索推動產業發展途徑,採取“龍頭企業+農户”的產業發展模式,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安徽蝠牌生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進駐大灣村,通過收購當地茶農採摘的茶草、聘用有經驗的茶農製茶、炒茶,形成有效的產業鏈;與國家人社部合作,通過眾籌方式,在村內定製有機茶園50.8畝,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整合各級資金支持,對現有茶園進行改造提升、新建標準茶園等,形成“十里生態茶園,綠色經濟長廊”新局面。現在當地的村民都寶貝着這一片片綠葉子,都説茶葉是神奇的東方樹葉,可是對村民們來説,這哪裏是樹葉,這分明是他們致富增收的“金葉子”啊!

公共服務日益完善,精神生活得到大滿足。幾十年前,嚮往城市生活的人們大都是嚮往着城市的交通便利、資源優渥、公共服務完善,不用發愁孩子要越過幾十里的山路去上學,不用擔心生重病卻沒法及時趕到醫院救治時的無助,不用日夜唸叨盼望着孩子們走出大山。如今,隨着扶貧政策的實施,在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注下,大灣村裏配齊配全衞生室,也有了幼兒園、國小,甚至還有了文化廣場。道路通了、生活好了,村民們便在閒暇的時候聚集在文化廣場跳起了廣場舞,寫完作業的孩子們在廣場上嬉戲打鬧,安逸幸福的生活讓村民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現在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感謝黨的好政策,吃穿不愁,還能有時間跳着廣場舞,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竟然實現了,也就不想再去城市裏了,因為……家鄉不比城市差啊!”聽着村民們的聊天,我又不禁陷入沉思,是啊!沒有人想背井離鄉,正是因為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才讓大山裏能夠真正留得住人,也讓外面的人能夠領略大山的美。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篇三

在這脱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走村入户成為我們的日常工作之一,雖身處隨手一拍都是壁紙的大美西藏,但有個特別的場景卻深深映入了我的腦海裏。

仰看那雲,虛無縹緲似人間。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看着那如紗般潔白的雲彩,最容易讓人想起的莫過於夢幻天堂,天上一天,地下一年,是傳説也曾是人間寫照。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的舊西藏農奴時期,5%的農奴主階級掌握了全西藏90%的農奴階級,包括三大領主(地方封建政府、貴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他們佔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農具、房屋等其他生產資料,數以百萬底層藏族同胞們都生活在吃完上頓沒下頓的水深火熱之中。直到中國共產黨進駐西藏,在1959年發起西藏民主改革運動,徹底將黑暗、野蠻的農奴制度徹底廢除,在社會主義的帶領下迎來了新生,毫不誇張地説,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60年滄桑鉅變、60載風雲變幻,如今的藏族同胞們也都彷彿來到雲間,隨着脱貧攻堅的不斷深入,貧困縣和幾乎全部的貧困户脱貧摘帽任務的一步步完成,藏族同胞們也可謂真正走進了“天上人間”。

遠看那山,孤峯突起意為誰。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裏沒有廬山那般的層巒疊嶂,卻有穩如泰山的樸實無華;這裏沒有廬山那般的奇峯羅列,卻有如出一轍的千仞之高;這裏不是廬山,這裏是屬於喜馬拉雅山的一端。光禿禿的大山曾經是藏族同胞們脱貧奔小康路上最兇猛的“攔路虎”,他們跟內地大山裏長大的孩子們一樣,以為眼前的山過去還是山,至於山的最外面是什麼,他們不想知道,也不敢知道。後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水、電、網絡等現代化科技資源逐步普及,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天下事,在脱貧攻堅既富口袋也富腦袋的今天,大山早已不再是阻礙。如今這遠處突起的孤峯更像是成立兩個時代的象徵,以前我們像大山一樣哧溜溜窮困潦倒,現在的我們更像是這大山一般異軍突起、壯志凌雲。

近看那花,金黃一片爭相豔。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地處“世界第三極”的西藏高原,當外界的花草早已生長繁茂,當內地的天氣早已步入盛夏,這裏才彷彿剛從冬季的寒冷中醒來,直到那姍姍來遲的油菜花逐漸盛開,才驀然發現“冬未遠、夏已至”。地處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的“三區三州”之一,隨着國家對這裏的脱貧攻堅資金、脱貧攻堅項目、脱貧攻堅舉措等不斷增加和重視,緊跟着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這套“組合拳”的有力輸出,藏族同胞們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有效解決,全區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5.32%降到了現在符合國家脱貧標準的2%以下,慢慢地一切都好起來了,像油菜花般“百花爭豔”“百家齊鳴”的良好局面正向我們緩步走來。

2019年12月23日,隨着《西藏自治區脱貧攻堅指揮部關於2019年19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區)的公告》的發佈,宣告着西藏全部74個縣(區)全部退出貧困縣(區),真正的實現了全區脱貧。藏族同胞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打心底裏露出了沁人心甜的笑容,看着扶貧路上的“那雲”“那山”“那花”也顯得格外精緻迷人。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篇四

今日陽光甚好,微風不燥,我隨着村幹部一起下鄉進村入户檢查人居環境衞生,這已是我作為大學生村官在重慶秀山縣川河村的第三個年頭了。一路上大家有説有笑,説起了川河村這幾年的變化,通過“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親眼見證瞭如今川河人民日漸美好的幸福生活,自2014年脱貧攻堅啟動以來,川河村一點一滴的變化都鐫刻在了歲月長河裏……

“愛在西藏”情意濃。來到路邊的一個農家樂,招牌上赫然寫着“愛在西藏”四個大字,通過跟老闆娘聊天才知道,原來大娘的兒子在西藏當兵,所以才起了這麼個名字。兒子在外守衞邊疆,大娘在家開辦農家樂,日子越過越有味道。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川河村依託“世界桌山”川河蓋景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因勢利導發展鄉村旅遊業,實現從山裏窮村到縣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的華麗轉變。隨着川河蓋景區旅遊熱度的不斷提升,川河村藉助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引導羣眾發展鄉村旅遊,一輩子靠種地為生的大娘一家心動了,2016年,經過全家商議如願開辦了農家樂,從事餐飲住宿,還享受了貧困户小額貼息貸款政策。“以前,我們一家一年的收入不到2萬元,現在,我有了一家客棧,住上了樓房,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好了,還是要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好啊。”大娘笑呵呵地説。

“抖”出的甜蜜生活。接着我們來到了“網紅”李雙喜的家,一瓶瓶包裝精美的蜂蜜整齊地擺在桌子上,正在做抖音直播的他熱情招呼我們嘗一嘗他家的蜂蜜,吮一口真的是甜到心裏了。川河村盛產高山蜂蜜,可是前幾年一直有一個比較尷尬的現象就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老百姓家裏的蜂蜜賣不出去。後面依託縣裏的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川河村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開啟了電商扶貧之路。大齡養蜂青年李雙喜搭上了電商扶貧的快車,加入了“農村淘寶合夥人”項目,同時也積極參加縣裏組織的電商培訓,學會了各類營銷技巧,開通了抖音號“蜜戀川河”,線上線下同步售賣,不僅脱了貧,還在抖音上認識了賣土雞的周小妹,兩人喜結連理,曾經的貧困户李雙喜真的雙喜臨門了,利用抖音“抖”出了他的甜蜜生活。如今,他賣的蜂產品除了蜂蜜,還有蜂巢蜜、花粉等,每天都有物流公司來他家取件,這些蜂產品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

平衡車上的快樂童年。走在鄉間小路上,一不注意被村裏一個踩着平衡車的小男孩別了一下,與快樂童年撞了個滿懷。小朋友笑靨如花,他得意洋洋地向我炫耀這個平衡車是爸爸剛給他買的,他可喜歡了。以前村裏的小孩只能玩泥巴、丟沙包,而現在他們也能跟城裏的小孩一樣玩輪滑、踩單車,童年一樣絢爛多彩。不一會兒小男孩的爸爸出來喊他回家吃午飯,通過跟他爸爸閒聊得知,以前他們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家裏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為了生計實屬無奈。而現在通過脱貧攻堅招商引資許多企業落户當地,他和妻子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就近找一份工作方便照顧家人,讓孩子不再當留守兒童,父母不再當留守老人,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黨的扶貧政策這麼好,我們更要勤勞致富、自力更生,在脱貧致富中不掉隊。”小男孩的爸爸説出了眾多村民的心聲。

精神脱貧換新顏。路過村裏的萬壽菊產業園碰到前幾天剛從新疆返鄉的村民張水平,他高興地説,現在村上不僅漂亮了,而且比以前乾淨了很多,感覺大家的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樣了。以前大家沒事就愛湊一堆打牌鬥地主,很多跟我們一起出去打工的老鄉辛辛苦苦在外幹一年,回家輸個三五天就重新回到瞭解放前,真的不划算。而現在新開的新時代脱貧攻堅農民講習所,農家書屋門庭若市,有的還開了家庭作坊,編制手工藝品售賣。2017年以來,川河村在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中,結合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十大行動,結合傳統制定村規民約,建立文明生活的激勵機制,引導羣眾摒棄陳規陋俗,逐步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脱貧。“自從有了村規民約,我們鄰里之間和睦了,有什麼困難大家都互相幫助,而且村裏打牌賭博的少了,看書跳舞的多了。”川河村村民趙文萊深有感觸地説。

在村裏跑了一上午準備回去吃個午飯,經過村敬老院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院子裏用盆子“曬水”……猶記得小時候每當太陽當空照,媽媽便會用大木盆接一盆滿滿的水放在陽光下曬,到了晚上就可以用這盆水洗臉洗腳,温温熱熱滿是陽光和愛的味道。而今,新能源熱水器已走進千家萬户……

曾經的川河村是廣袤中國千千萬萬個“993861”空心村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川河村也是脱貧攻堅開展以後無數個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一片亮麗的剪影: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沿着川河蓋蜿蜒盤旋,一片片黃澄澄的萬壽菊種滿梅江河兩岸……作為川河村的大學生村官,有幸見證了川河村這幾年的滄桑蜕變,發自心底地感到歡喜和欣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脱貧攻堅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嘹亮激昂,我們要以更加嶄新的狀態、更加飽滿的意態、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乾淨的體態接續奮鬥。小家歡,大家樂,大國喜,堅信一路走來,在歲月的旅程中,每一段都會有每一段的小歡喜饋贈你我。2020,全面小康,我們志在必得!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篇五

“我看到滿片花兒的開放 隱隱約約有聲歌唱 開出它最燦爛笑的模樣 要比那日光還要亮······”

四月的天碧空如洗,雲淡風輕。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遠處的黃牛三五成羣地在田地裏悠閒地散步,幾隻小羊羔在羊羣邊上打鬧,翠綠的嫩芽好奇地探出頭,睡眼惺忪地伸着懶腰,不知名的野花在風中輕輕搖曳,沐浴着韶光淑氣。筆直的公路像一條細線,裁開了目之所及的山水畫卷。畢業一年多,從被訪對象到普查員,這種身份對調的奇妙難以言表。

徒步進村,堅固整齊的石橋橫亙在寬闊的河面上,清澈的河水自橋下一笑而過,踩着浪花奔向遠方。進村的小路沿着河岸蜿蜒向前,鴨子在水中結伴而行,野鳥不時掠過水麪,古樸的村莊安詳地坐落在河畔,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靜靜訴説着歲月的斑駁和滄桑。極目遠眺,山水一色。淋着綿綿細雨穿梭在村頭巷陌,儘管一路上都把材料抱在懷裏,但還是免不了有些邊角被打濕,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些許潮氣。但所到之處的熱情,驅散了春雨的寒意。

雨後初霽。煙雨朦朧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天色靛藍,波光粼粼。粉色的花瓣和着春雨,飄來冽冽清香。蒸騰的雲霧籠罩着遠處的山林,聚而不散,凝而不發。山水如墨色浸染,宛若丹青未乾。眼前的世外桃源,還有來時路上的盎然春意,讓我想起了長大的地方。

聽老一輩人講起過村子名字的由來——很久以前,這裏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秋風起,蘆花漫天。後來遷徙到這裏的人們,便以此取了名字。小的時候,玩不到天黑從來不回家。伴着家裏人呼喚聲的,是漸漸升起的淡青色炊煙,還有隨風飄來的飯菜香。沉沉暮靄,點點餘暉,還有暮色四合的村莊,勾勒出了兒時家鄉最初的模樣。上學的路上鋪滿了靛藍色的細砂,倒映出天空的顏色。靠近家的一段路旁,有一片柞樹林。一到秋天,直到盡頭滿是金黃。秋風吹過,滿樹窸窣碎響。每天放學回家,都愛在紛紛揚揚的樹葉中一腳一腳踩得嘎吱、嘎吱響。再往南,有一片紫丁香。盛夏午後的陽光温暖的剛剛好,習習晚風裹挾着陣陣稻浪,伴着陣陣蟬鳴,和着紫丁香的清苦香,走得再久也不想回家。

從小在延邊長大,看過延邊的日出日落,走遍過延邊的山山水水,見識過延邊的一草一木。在圖們出生、長大,在延吉讀完高中,公考來到龍井工作,越來越能體會到為什麼有那麼多“後浪”選擇回到家鄉——剛畢業的小姑娘第一次入户,面對貧困户的不理解和刁難,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但還是忍住不哭;大學時曠課泡網吧通宵差點留級的男生,凌晨四五點起牀,頂風冒雪趕往貧困户家;人居環境整治清理水渠,有的小姑娘被蛇嚇哭,平復心情後又穿上靴子戴好手套繼續工作;好不容易熬過了省電視台實習期的男生,在畢業時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鄉鎮機關選調生。是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和熱愛,讓他們選擇回到這裏,用無悔青春和理想信念,澆灌這片養育着他們的土壤。

煙村人家,故里飛花,幾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裏面。只要理想信念不滅,“後浪”奔湧不止,少年中國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少年的守護下當必然長存。那一段段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激盪過的“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青春歲月,也終將會譜成詩篇,結成故事,如那清脆嘹亮的童謠代代傳唱——“環繞着扇動銀翅的蝶啊 追回那遙遠古老時光 傳誦着自由勇敢的鳥啊 一直不停唱 葉兒上輕輕跳動的水花 偶爾沾濕了我髮梢 陽光下那麼奇妙的小小人間 變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