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講先進人物事蹟5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2.23W

在事蹟材料中展示人物的學識和智慧,為大家樹立學習的楷模和目標,咱們在準備事蹟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態度端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講先進人物事蹟5篇,感謝您的參閲。

講先進人物事蹟5篇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1

今年42歲的張志田,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醫生,宣恩縣李家河鎮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帶着10歲的兒子從杭州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計劃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張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張志田主動向宣恩縣衞生健康局“請戰”,願意參與李家河衞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張志田走進衞生院,成為該院一名“編外醫生”。

張志田從醫20餘年,主要從事放射科臨牀醫學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張志田發揮自己優勢,參與衞生院影像學報告診斷。

李家河衞生院進出口只有一個大門,醫護人員和患者通道通用,張志田與衞生院商量改造,按照傳染病樓兩通道、三分區的標準,隔離出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分開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物區。同時,針對通道還改造兩個小門出入住院樓,該院在衞生院大門,也專門用隔離帶分開為進、出口。

該衞生院醫用物資緊張,張志田便多渠道聯繫,為衞生院籌集捐助醫用防護物資。“又捐物資,又捐技術,真的很感動。”李家河衞生院院長段萬能表示。

家住來鳳縣大河鎮大壩社區的楊錚,2020年從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在外地一企業上班。學習臨牀醫學專業的楊錚看到監測點人手不夠,主動申請參加疫情防控工作志願者服務。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排查過往車輛,為車上人員檢測體温,同時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指導執勤人員規範防護措施……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2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髮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着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裏,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動機故障,而他由於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後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説:“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幹吶!”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3

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她曾對大女兒説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往多倫多。回到温哥華後,她把自己關在家裏,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裏,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她的喪女之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鬆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麼透徹,怎麼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麼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在劉秉鬆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後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願,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導演沈禕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她要這樣去説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着《唐詩三百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經歷了那麼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着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説,“葉先生是我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説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就什麼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説,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於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可是我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已之情。”她給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常説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餘雖不敏,然餘誠矣’。”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前幾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目前已累計捐 贈3568萬元。有記者來採訪,葉嘉瑩説,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佈。本來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會他們説出去了。

“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面對記者的追問,她很直接地對着鏡頭回答。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4

覃鳳美,作為一名普通的社區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名普通的黨員,自從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和所有奮戰在抗“疫”戰線上的所有“戰士”一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做好本職工作,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而努力。

她,瘦小的身軀裏充滿了大大的能量。她總是騎着電動車,為值守關卡的工作人員送水、泡麪、紙巾等物資,同時做好考勤、排班、協調等工作。只要鎮北社區關卡守護羣有人提出需求,她便有求必應,急人之所及,第一時間趕到需要幫助的同志身邊。無論颳風下雨,總能看見那一抹穿梭於生活小區、巷口的身影,哪裏需要,她就去哪裏。鎮北社區共設置有29個關卡點,做好這些關卡點的後勤保障工作並非易事,但覃鳳美同志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她説:“這是我應該做的。”

自1月28日以來,覃鳳美同志和全體鎮北社區的所有工作者、黨員志願者,街道辦同事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備齊疫情防控宣傳單、入户登記表等趕往社區各個小區、街道樓幢,街巷進行入户防控排查、信息採集。前期作為社區“防控小組”,主要負責不間斷地對社區開展宣傳、巡查、排查、入户走訪等工作。同時通過移動喇叭,張貼橫幅,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把防疫知識傳遞進市場、小區樓幢。為確保不遺漏一個家庭,做到無死角全覆蓋,每天都要穿梭在每一個樓幢,每一個單元,每一個住户之間進行採集,排查登記。與此同時,發揮黨員的積極性,組織開展流動黨員疫情防控宣導,為疫情防控自願愛心捐獻等工作。

她説:“防疫工作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經過這次的經歷與考驗,在今年後的工作中,我將會以更加飽滿熱情,更加自信地投入到社區的工作中,更好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是的,正如覃鳳美同志所言,目前,我們仍需咬緊牙關、齊心協力抗擊疫情,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5

從教十年來,高郵市龍虯鎮張軒國小“最美巾幗”張麗老師有着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教育教學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秉承“對社會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原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抗疫後方表現突出,積極參與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動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武漢。

疫無情,助力之情。“500元,錢不多,卻是我的一點心意。當初入黨時舉過拳頭宣過誓,我不能戰鬥在一線,只能在後方做好自己的本職,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這是張麗繼2月份響應龍虯鎮教育中心校“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捐款倡議,主動參與愛心捐款後,又交納“特殊黨費”,以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動就是戰鬥。在這防疫的關鍵時刻,她為黨分憂,為國解難,為抗疫阻擊戰作一份奉獻,發出一點點光和熱。

疫無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間,張老師還負責學校疫情日報及疫情防控檔案的整理工作,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從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動聯繫並在張軒國小防控羣裏收集教師上報的全校師生的健康情況和外出情況信息,進行整理、彙總、登記、並最終形成《張軒國小疫情防控-學生健康狀況日報送》台賬,並於每天下午4點之前上報校領導與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間,她及時完成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所有要求上報的信息。她還協助學校做好疫情的宣傳報道,每天做到宣傳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張老師還積極承擔學校的疫情期間的防控值班任務,早晨六點多從高郵出發趕往學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難。在校值班、巡查期間,嚴查嚴防,認真站好學校的值班崗,確保學校的安全。

疫無情,線上教學見實情。在疫情期間,為充實學生的寒假生活,她積極配合市局和學校安排的線上學習活動,並自主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每天堅持在線答疑,幫助學生解決線上學習中的困難,對班上參與線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主動與其家長交流並幫助解決困難,班上的周睿同學,由於父母都不在身邊,與爺爺奶奶生活,爺爺不會使用手機看視頻,張老師多次電話聯繫,通過微信一步步截圖指導爺爺學會進入平台,堅決不讓班上一個孩子掉隊。

昨天已經過去,未來在於耕耘,用張老師自己的話來説:在村小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無奇的小草,我將和老師們一道用心去成就事業,站好三尺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