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最美奮鬥者”事蹟材料及獲獎感言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5.5K

“最美奮鬥者”事蹟材料及獲獎感言

什麼是奮鬥?他們為何當選“最美奮鬥者”?奮鬥改變了什麼?

“最美奮鬥者”事蹟材料及獲獎感言

“雜技皇后”夏菊花:成功之路就是苦練之路

【人物名片】

夏菊花,中國雜技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奮鬥故事】

身懷絕技,展現中國魅力;手攬絕活,征服四海之心。

83歲高齡的“雜技皇后”夏菊花,又榮獲一項新榮譽——最美奮鬥者。

“活着就要奮鬥不止,做前人做不到的,把雜技的美好傳給後人。”

9月25日,她從人民大會堂載譽而歸,面對記者的追訪,滿頭銀髮的她,高興作答,風采依舊。

從一個農村苦孩子,到享譽海內外的“雜技皇后”,靠什麼?“感謝這個好時代,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夏菊花。”夏菊花説,她一生坎坷,出生於舊社會,擺地攤演雜耍嚐盡艱難;成長在新中國,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一輩子能走到今天,要感謝黨、感謝祖國、感謝人民,“沒有人民做後盾,我哪有如今的成就?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創作更優秀的雜技節目,讓雜技藝術的美好能夠留給人民,並且代代相傳。”

要創作更優秀的作品、將美好留給人民,就必須刻苦練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雜技藝術就是挑戰極限,變不可能為可能、變想象不到為可能。”夏菊花説,《頂碗》和《柔術咬花》讓雜技藝術成功走出了國門,外國人連連驚歎“中國人太厲害了”,靠的就是下苦功。雜技的本質就是技巧和難度,要讓觀眾意想不到、讓觀眾意猶未盡。

告別舞台後,夏菊花為傳承保護中國雜技文脈不遺餘力。如今83歲的她,依舊指導第六代弟子,為武漢雜技事業發展奔忙。

【獲獎感言】

成功之路就是苦練之路,就是不斷攀登之路,就是敢於創新之路。有外國友人説,看了中國雜技,感到中國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希望年輕演員珍惜好時代,一起努力將美好留給後人。

“幸福管家”王波:為美好生活凝聚奮鬥力量

【人物名片】

王波,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百步亭集團總裁。

【奮鬥故事】

“頒獎台上,他們的講述讓我熱淚盈眶,我的身邊都是英雄,他們把奮鬥精神融入血脈。”

9月25日,步出人民大會堂,王波在百步亭微信羣裏分享獲獎感悟,羣裏瞬間沸騰。“一個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宣講英雄事蹟,凝聚奮鬥的力量,共建美好社區,這也是我的責任。”出現在記者面前的王波,依舊幹練優雅,神采飛揚。

紮根社區24年,王波帶領團隊,從一片爛泥塘上,建起了一個居住着18萬人的全國文明社區,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能量從何而來?

奮鬥!久久為功,矢志不渝!

“在社區建設最艱難的時刻,我餓了吃個燒餅,困了睡在辦公室,病了釘個釘子掛着吊瓶繼續工作。有的人熬不住走了,我始終沒有退縮。”王波説,是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堅定了她的選擇;是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成就了她的堅守。

為了把社區建設得更好,她永遠都是能量滿滿。

事無鉅細,樣樣操心。到北京參加活動間隙,她還忙着指導社區即將舉辦的為新中國慶生做長壽麪活動。

“我們組織了社區70名70歲的老人,‘十一’當天為新中國做長壽麪,將有2000多人蔘加,現場會非常熱鬧。”王波説,活動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微信羣裏可熱鬧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羣策羣力,確保活動高質量舉行。

王波説,在百步亭,奮鬥是一種常態。正因為所有人齊心協力,不懈奮鬥,百步亭社區才變得這樣幸福美好,成為一個温馨和諧的大家庭。

【獲獎感言】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用實幹擁抱未來。這份榮譽是鼓勵、是鞭策,也是全新起點,我將保持奮鬥之姿,凝聚奮鬥力量,讓社區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醫學泰斗裘法祖:矢志奮鬥詮釋人生價值

【人物名片】

裘法祖,生前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普通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創造的外科手術方式被譽為“裘氏術式”。

【奮鬥故事】

“作為外科醫生,能不開刀的就不要開刀,能開小刀的就不要開大刀,開大刀就一定要開好。這是裘院長對我的諄諄教導。”9月25日,替裘法祖前來北京領取“最美奮鬥者”獎章的同濟醫院普外科主任張必翔,談起曾經的導師裘法祖時説。

1979年,張必翔考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前身武漢醫學院時,裘法祖是該校院長。1997年,在鄂鋼醫院工作多年的張必翔又回到母校,攻讀碩士研究生。裘法祖推薦自己的第一個博士生陳孝平擔任他的導師。

後來,張必翔攻讀博士學位,陳孝平院士推薦裘法祖給他當導師,裘法祖謙虛地對陳孝平説:“還是你當導師,我排在你後面就行了。”

裘法祖曾多次説過,“我並不認為名字放在學生之後就沒‘面子’。相反,名字放在學生前面,我才覺得丟臉,因為那是欺世盜名的事”。

裘院士一生桃李滿天下,他向學生強調醫生要做到“三會”“三知”,即“手術要會做、經驗要會寫、上課要會講”,“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他不僅是我醫學上的老師,更是我人生的導師,把我當成家裏人,這也是我這次能來替他領獎的主要原因。”張必翔説,裘老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從來都是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80多歲了仍堅持查房。他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做人要誠懇,當醫生要替病人着想”。

【獲獎感言】

裘老用他奮鬥的一生真正詮釋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這句話的深刻含意。裘老已經去世11年了,黨和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他對我國醫學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在醫學事業上的奮鬥精神,將永遠激勵着後來人。這個獎,既是對裘老個人的肯定,也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集體褒獎。能替裘老領這個獎我很激動,也深感榮幸。

“三峽之子”鄭守仁:七十九歲高齡依然堅守工地

【人物名片】

鄭守仁,水利部長江委原總工程師,三峽工程設計總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奮鬥故事】

“我白天忙現場,晚上寫總結,睡不着覺,就吃安眠藥。”“我現在身體不好了,最大的欣慰,是三峽工程得到認可。”“把三峽工程搞好,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

9月25日,剛剛出院的鄭守仁,身體虛弱,緩慢的講述,句句不離“三峽”,赤子之情令人淚目。

自1993年受命主持三峽工程的工程設計,鄭守仁在三峽大壩工地一住就是26年。18平方米簡陋的工房,成了他永久的家,“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裏堅守一天。”

“他對三峽大壩,比對自己孩子還好。”鄭守仁的陪護人員、長江委原總工會辦調研員李國文介紹,“他心裏只有工作,79歲高齡身患癌症,依然堅持工作,挑燈夜戰,總結梳理三峽工程資料。單位分給他在武漢的房子,裝修了兩回,他都不去住。”“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打字很慢。”鄭守仁説,近10年,他對三峽各方面進行跟蹤檢測分析,事實證明,三峽工程的質量、運行是安全可靠的。

今年夏天,網上出現“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謠言,鄭守仁和團隊迅速發聲,從專業角度釋疑解惑。

從葛洲壩二期工程、隔河巖工程到三峽工程,56年的水利生涯,鄭守仁成功挑戰截流長江這一世界難題,榮獲40餘項省部級以上獎勵。淡泊名利的他,前後捐出158萬多元獎金。

滿腦子都是工程、都是大壩、都是事業、都是工作,卻很少有其他。

大家稱讚他是“大壩的基石”,是“當代大禹”,是“工程師的脊樑”,他卻搖搖手,説這是分內之責。

用一生書寫忠誠,他就是最美奮鬥者鄭守仁。

【獲獎感言】

作為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發揚不怕苦不怕難的奮鬥精神,攻堅克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獲得這個榮譽,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肯定,對所有參與建設、維護、運營三峽大壩的人的肯定,感謝大家用行動守護長江,守護三峽。

人民公僕吳天祥:我的日曆上沒“休息”二字

【人物名片】

吳天祥,武漢市武昌區政府原巡視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

【奮鬥故事】

現年75歲的吳天祥,仍然每天早上7點到武昌區信訪接待室上班,接待來訪羣眾,下午6點才下班回家。

“我沒有退休,在為人民服務上我永遠不會退休。”到北京接受“最美奮鬥者”表彰的吳天祥説。

南湖片區有兩個孤兒,姐姐6歲,弟弟3歲,一年內父母相繼去世。吳天祥從退休金裏拿出3萬元,把這對無依無靠的姐弟送到兒童福利院。

前幾年,一個叫周紹友的羣眾患了重病,交不起房租,走投無路之下找到吳天祥求助。“他找到我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咳出來的痰都是黑色的。”吳天祥回憶説。他給女兒做工作,讓女兒讓出婚房給他住。半個月後,周紹友因病離世。

每年臘月廿九,吳天祥都要趕到黃岡,給一個叫黃成鳳的女子當“豬倌”,讓她回老家與親人團聚。黃成鳳是黃岡人,20多年前,生活無着的她找到吳天祥求助。吳天祥掏出2萬元,幫她在黃岡辦了養豬場。黃成鳳告訴吳天祥,她多年未回老家。吳天祥主動提出此後每年春節,給她當幾天豬倌,讓她回老家與親人團聚。這一當就是20年。

類似這樣幫助困難羣眾的事,吳天祥幾乎每天都在做。

吳天祥説,現在年歲大了,有時候也感到力不從心。但他始終抱着一個念頭,來找他的都是生活上遇到困難的羣眾,能幫他們就幫一點。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密切黨和人民羣眾的關係。

去年,一家企業找到吳天祥,提出每年給他40萬元,聘請他當顧問。吳天祥説:“你們就是給100萬,我也不會去,我離不開這張信訪桌。我也不會把黨和人民給我的榮譽拿去賺錢。拿榮譽去賺一分錢,那我就不值一分錢。”

【獲獎感言】

榮譽是考驗,也是責任和鞭策,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號角和動力,激勵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奮鬥。“奮鬥”兩個字放在嘴上,不如扛在肩上;扛在肩上,不如一件一件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