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1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8.91K

事蹟材料是一種把某人的突出事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接觸過事蹟材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1篇,感謝您的參閲。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1篇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

沒有捱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説死於飢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捱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並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瞭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嚐盡逃難的艱辛。於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麼。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安江”,它位於湘西南,是湘與雲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祕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後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麼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後,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於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餘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安江是湘西與雲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麼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後等他發芽以後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裏,以前條件沒有那麼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裏,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着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於一個官宦子弟來説,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於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羣”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着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着水壺和饅頭,拿着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着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志,在勘察了14萬餘株的稻穗後,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於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後,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在文革期間,他還遭受了多次迫害,實驗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毀,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溝裏。最讓他痛心的是5。18“毀禾”事件,他經過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實驗苗遭到了滅頂之災。袁隆平只覺得腦子裏“轟”地一聲,渾身發抖,好不容易回過神來,他含着淚水,忍着悲憤,走進爛泥巴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尋找劫後餘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毀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發現了些秧苗,撈上來一看,果然是他的試驗苗,他不顧井深水冷,“撲通”一聲跳下井去,可是無法撈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於政治的壓力,他和助手們跑到雲南進行水稻試驗。而這時災難又來了,大地震襲擊了他們所在的地區,袁隆平不顧生命危險,從搖搖欲墜的房子中搶救出了種子,為了不讓試驗中斷,他們在田邊的泥水地裏,支起帳篷鋪上草蓆,整整生活了三個月。後來糧食供應發生了困難,他們就吃當地的甘蔗。甘蔗雖然好吃,當飯吃可不好受。三個人吃得口腔裏一齊磨出了泡。經過5個月的辛勤勞動,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種子。

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而袁隆平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執着,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終於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了628公斤,與常規稻畝產150公斤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雜交水稻研製成功後,各種榮譽紛紛而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首個最高科技獎、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袁隆平也從一個躬耕的農業科學家變成了一個身價千億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動的是他雖然已經獲得了那麼高的榮譽、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雖然他已經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最新品種的雜交水稻竟然達到了平均畝產900公斤,他接下來的目標是實現畝產1000公斤。

他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卻向一位樸實的農民一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他勇於克服一切困難,堅忍不拔,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成功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一生的奮鬥經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2

如果説母親帶領他祭拜“神農洞”只是為袁隆平的學農之門開了一條縫,那麼那次初秋的遊園之行則徹底為袁隆平打開了立志學農的大門。

袁隆平6歲那一年的初秋季節,他隨母親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遊玩。對於在城市裏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簡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親牽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裏。紅紅的桃子燦爛地掛在樹梢、綠綠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樹之間的空地上,間種着在那個年代還稀有的西紅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結着紅、白、黃、綠幾種顏色的果實,真是美極了。還有那綠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愛上了這美麗的果園,愛上了這綠色的世界,他實在不願離開這裏。正如袁隆平後來所説:“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裏鬱鬱葱葱,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沒有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沒有功成名就的意氣風發,有的只是質樸的表白,有的只是對美麗的特別感悟與無悔執着。可見當年,這片美麗的中科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

巨人的誕生總是需要機緣巧合的。正如牛頓童年那個砸在頭上的蘋果引領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5歲時遇到了他鐘愛的羅盤,最終成為物理學界世界級的泰斗一樣,這次美麗的遊園驚夢,正是帶領袁隆平一步步走向農業科學巨人之路的那隻閃亮的螢火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那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

就是這次郊遊,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礎,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果園,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3億中國人的命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羣,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人。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 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3

高中畢業以後,報考哪一所學校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學校,日後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要自己報考南京的重點學校,是希望自己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國小階段,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説:“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你還要認真考慮。當然最後還得由你自己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志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

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並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4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特別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説:“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裏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着對他説: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這件事給予袁隆平很多啟迪:凡符合實際的“不服氣”思想,不一定是消極因素,有時可以變成積極因素。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催他積極進取,克服困難,努力拼搏,去爭取勝利。也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在他科研實驗中遇到更大困難時,總是給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高峯!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5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國小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説:“這就是説,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儘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説,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裏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6

1936年,受時局影響,袁家移居漢口,在那裏居住了近兩年。1936年8月,袁隆平進入漢口扶輪國小讀書,成為一名國小生。

漢口位於漢水、長江交匯之處,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説,水上交通極為方便。港口貿易十分繁榮,販賣各種商品的攤販沿江一字排開。夏天,每天早晨鄉下的姑娘都會揹着竹簍,裝上滿滿一竹簍各色各樣的花來賣,輕盈的花瓣還帶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幾乎是那個時代所有女子學校的必修禮儀課。自幼在花紅柳綠的江南長大的袁母,更是對花卉有着天生的喜愛,良好的文化素養讓她對插花藝術具有更多的領悟。

“暈酣神斂,煙色迷離,花之愁也。欹枝困檻,如不勝風,花之夢也。嫣然流盼,光華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閒暇,袁母便會一邊吟誦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插花論,一邊將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個裝滿水的大玻璃瓶裏。“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齊齊的房間,配上母親流光溢彩的插花,整個小房間總是熠熠生輝,孩子們在花香中快樂地成長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裏插上一兩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給斗室帶來滿屋清香,幾個孩子圍着松柏枝寫作業。母親常給花瓶換水,有時見孩子們寫作業累了,就給他們講松柏樹的風格。這位賢達的母親,不只是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還希望他們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從未斷過,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裏,她依然保持着這個習慣。漢口碼頭上隨處可見的野花,對於袁母來説是不小的誘惑,所以每逢從碼頭回來,她總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陽的窗台上。嬌嫩的花朵在敵機的狂轟濫炸、彈片紛飛裏,依然美麗地盛開。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已不僅僅是一種愛好。那滿室流淌的花香,更彰顯出母親從容樂觀的人生態度,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袁隆平性格的養成。

如果説袁母閒時弄花是怡情雅興,那麼有意給孩子進行國恥家難的教育,則是內心夙願最深沉痛徹的表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亂帶來的民不聊生的淒涼慘景。與之相比,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民的精神創傷更加難以估量。在那個國土淪喪、屍橫遍野的年月裏,國家、土地是人們心中最為敏感和熱切關注的話題。為了讓剛上國小一年級的袁隆平記住國恥家難,袁母總是有意給孩子們灌輸國家、民族尊嚴的概念。

孩子們放學後,袁母就會讓他們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給他們另外再加一堂課。“人是從泥土裏來的。女媧把黃土和成泥,然後捏成一個個男人和女人,捏完後,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氣,於是,那一個個黃土泥人便有了鮮活的生命。從那時起,人類便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無論外國人還是中國人,歸根到底,我們人類都是從黃土地來的。我們吃的糧食是黃土地裏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從黃土地上收穫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我們住的房子是用黃土燒成的磚蓋起來的;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説,土地是生命之源。”飯後庭院裏,當袁隆平問母親人類從哪裏來這個話題時,母親如此回答的。雖然沒有站在講台上,可是聲音依然鏗鏘有力。

土地似乎是個被燒燙的詞彙。只要一沾染,就會點燃母親的激情,像當年在搖籃中給二毛讀尼采時候的激情!可能是觸景生情吧,看着窗外遠處日本戰機轟炸留下的殘垣斷壁,母親特意給袁隆平講述了民族英雄岳飛為了捍衞國土,浴血疆場的故事。“國土是神聖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場,他們演繹了多少壯懷激烈的歷史篇章,都與國土緊緊相連。”“土地是萬物的母親。”

我們民族自遠古時代就對土地懷着虔誠的信仰,我們的祖先總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歷代皇帝在年末歲首都要淨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總要到先農壇,親自扶犁,演示耕作一畝三分地。土地始終是人類的血脈所繫,衣食父母,所以,我們要懷着最虔誠的敬意來叩拜土地。”面對眼前深重的國家災難,母親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變成了慷慨激昂的詩人。看着母親被熱情燒紅的臉頰,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湧動着一股莫名的熱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對於人有着如此偉大的意義。

6歲的袁隆平第一次感覺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現了扛着大包逃難的人羣,桃園鎮那被戰火燒焦的桃林,原來土地是這麼偉大聖潔的載體。

這是袁隆平母親對袁隆平第一次關於土地概念的啟蒙,這次經歷在袁隆平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7

袁隆平6歲那一年的初秋季節,他隨母親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遊玩。對於在城市裏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簡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親牽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裏。紅紅的桃子燦爛地掛在樹梢、綠綠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樹之間的空地上,間種着在那個年代還稀有的西紅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結着紅、白、黃、綠幾種顏色的果實,真是美極了。還有那綠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愛上了這美麗的果園,愛上了這綠色的世界,他實在不願離開這裏。正如袁隆平後來所説:“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裏鬱鬱葱葱,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

巨人的誕生總是需要機緣巧合的。正如牛頓童年那個砸在頭上的蘋果引領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5歲時遇到了他鐘愛的羅盤,最終成為物理學界世界級的泰斗一樣,這次美麗的遊園驚夢,正是帶領袁隆平一步步走向農業科學巨人之路的那隻閃亮的螢火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那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

就是這次郊遊,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礎,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果園,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3億中國人的命運。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8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後,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知道,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鑑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麼一個人。至於學農,起緣於一次偶然的機遇。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麼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後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台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輕鬆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9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説,袁隆平穿着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慾非常強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裏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説,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着説,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説。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説什麼,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意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裏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己清心寡慾,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0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説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説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當代英雄人物事蹟袁隆平11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請暫時遺忘袁隆平”,這個論題根本立不住腳。憑何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們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讓我們忘記袁隆平,除了忘恩負義,世上有這樣的人嗎?

其實,公號文章只是想説明: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台”留給其他科學家。真是豈有此理!我們不否認,“給我們米飯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僅僅是因此,我們就該忘記袁隆平嗎?再説,現在是創新創造的時代,“舞台”就擺在每個人面前,用一句廣告語來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廣。”“舞台”豈是給讓出來的?君不見,佔着茅坑不拉屎、在學術榮譽上殫心竭慮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卻不思如何作為,難道是社會沒有給他們“舞台”嗎?

再説,袁隆平是誰?相信多數的中國人都知道,他就是聞名中外的“雜交水稻之父”。但這個“榮譽”絕不是吹出來、誇出來的,而是他數十年孜孜不倦、潛心研究,用勤奮努力的汗水換來的。袁隆平是我國第一個發現水稻雜交優勢現象的科學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後成立“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1976年我國就實現了三系配套大規模製種,不到6年時間完成這些工作,速度之驚人,難道這些是能夠讓出來的嗎?袁隆平的敏鋭洞察力、超強組織力和堅定執行力,業界無不佩服,這也不是可以讓出來的。

我們不妨看看央視《感動中國》節目給袁隆平的一段頒獎詞:……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蹟都歸功於今天的獲獎者——袁隆平。

事實勝於雄辯,袁隆平今天依然奮鬥不止,顯然,公眾號文章是罔顧事實,説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成就被“過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畢生夢想就是消除飢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實上,不論過去、還是今天,像袁隆平,還有屠呦呦一樣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很多,他們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們只見有學術造假者,從沒見過哪位科學家的成就是被人讓出來的。

可以説,袁隆平不可遺忘,也不可能被遺忘,他的科學貢獻不但是對中華民族的,也是對世界的。他追求科學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做人當有良心,那些鼓吹遺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學成就者,還是好好學習一下袁隆平的創造精神吧,別辜負了這個時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創新創造,機遇歷來就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擺在每個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