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九年級化學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做好新學期工作的基礎上,少不要制定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水平預先撰寫的文字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九年級化學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九年級化學教案6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1

空氣 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瞭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説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閲讀)課本有關內容,並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2

質量守恆定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恆定律,能説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②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後,是對化學反應的後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佈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瞭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 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採用“觀察、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討論 、分析、練習 、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後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後什麼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後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於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後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質量不守恆?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恆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採取什麼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並思考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後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後你有什麼收穫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

[佈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後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後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後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後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並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恆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説質量守恆定律適用於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後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聖,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並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昇華的過程。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2.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瞭解學習化學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有絢爛的花,廣袤的草,等等,成千上萬種的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的物品。這些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了解吧。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1——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課學習

(一)有機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種類,(實物和圖片)學生回答由什麼材料組成。

根據經驗,大家能説一説這些材料哪些是有機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餘下的是什麼材料。接下來我們先學習什麼叫有機合成材料,什麼叫有機物?

寫出化學式,組成元素,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合作計算,可用計算器?

討論:(1)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都含有哪種相同的元素: 。通過分析表中物質組成元素的特點,引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什麼是有機材料,學生回答

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紙條,幫助進行課堂學習:

(1)完成下內容;相對原子質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據上表討論: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

課件展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呢?哪些不是?

課件展示: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鹽)屬於無機物。

討論: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兩組中是前者還是後面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些:

瞭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

(二)有機合成材料

有機化合物中,有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有的卻非常大。我們先來了解一篇小資料。

由學生自己閲讀,得到關於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認識。接下來看看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見過,用過,你瞭解他們嗎?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特點,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與其它原子的結合方式的圖片説明有機物數目異常龐大的原因

從剛才的有機物的結構可知,有些有機物組成原子個數少,相對分子質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百萬如:澱粉和蛋白質。引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類

有機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機合成材料的廣泛應用圖片

為什麼都是合成材料,它們的性能和用途有明顯不同?原因是這些合成材料的結構不相同。用實驗去發現一些規律,學生實驗活動。學生拉扯塑料,加熱聚乙烯塑料。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和發現什麼問題,得出什麼結論?有機合成材料的熱塑性和熱固性:

實驗:點燃不同的線,剛才實驗過程中發現棉,羊毛,錦綸腈綸在加熱時有什麼區別?如何鑑別一件衣服是純棉還是合成纖維做的?

(三)環境問題

塑料和合成橡膠的有很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廣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會帶來什麼問題?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3

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做?

通過討論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方法,培養環保意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重要的方法。

①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製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複使用某些塑料製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種廢棄塑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問學生有什麼想法。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最想在發明什麼合成材料來解決,生活,生產,農業,工業,電子,國防的問題或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幾種新型的合成材料。

瞭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的收穫真不小,認識了有機化合物,知道了什麼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這些高分子材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麻煩。也就是白色污染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大家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為環保和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並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後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麼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麼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裏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温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後減少更快、夏天濕衣服比冬天易乾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麼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佈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裏,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麼説明什麼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佔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説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麼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麼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説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並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後,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裏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説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並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教師給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並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於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後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教師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佈置課後作業。)

【教後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於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②這一課題中由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後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5

第二單元 課題2《氧氣》 教案設計二

一.教學目的要求

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認識什麼是化學變化,瞭解化學反應的基本特徵,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及一些化學反應現象。

知道化學反應在生產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二.教學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學反應的要領概念。

三.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思維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歸納法

五.教學手段

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

六.教學程序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歸納 課堂練習 探究 歸納總結

木炭在氧氣裏燃燒。 鋁在氧氣裏燃燒。

可燃物在氧氣裏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要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劇烈。 根據以上幾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鞏固所學知識,為今後的學習 分別寫出幾組實驗的文字表達式。 打基礎。 結合文字表達式,瞭解化學反應能及化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聯繫文字表達式中反應物,生成物的特點 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 1 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2 明確氧氣的 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生動直 化學性質。 觀到形象思維”的過程,體現 直觀性和啟發性的原則。 生活中的氧化反應(緩慢氧化) 相關的課後習題 強化能力 鞏固所學知識,反饋,矯正

討論 達標練習 課後思考

你家用什麼燃料燒水,做飯?燃燒過程 分析綜合強化思維能力 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燃料燃燒是不是化學變化?為什麼? 2 .舉出一些你知道的化學反應及有關事 例,從中體會化學有什麼重要作用?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③掌握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②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能分析整理實驗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有密切的聯繫;

②瞭解前人的實際,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①酸、鹼、鹽的反應——複分解反應。

②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

教學難點

歸納複分解反應及條件。

教學方法:

聯繫實際→對比區分→歸納總結→實驗探究。

教學用具: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鐵架台(帶鐵圈)、玻璃杯、漏斗、濾紙、蒸發皿、酒精燈、試管、帶導管的塞子、剪刀、藥匙、滴管、火柴。

藥品:粗鹽、碳酸鈉、碳酸氫鈉、鹽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鞏固:

?提問〕:什麼是鹽?

?回答〕:在水溶液裏能離解出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鹽。

?追問〕:與我們生活中説的鹽是一回事嗎?

?討論〕:學生回答,引導學生閲讀課文p70頁。

?介紹〕:化學中的鹽,除了食鹽外還有好多種,如:硫酸銅、硝酸鉀、亞硝酸鈉等,我國曾發生過多次將工業用鹽誤作食鹽用於烹調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過渡〕:生活中的鹽除食鹽以外,常見的還有:碳酸鈉、碳酸氫鈉、大理石等。本節課我們先來探討有關食鹽的知識。

新課講授:

?板書〕:一、氯化鈉

?提問〕:你能寫出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這四種物質的化學式,説出它的俗名嗎?

?學生回答〕nacl 、俗名:食鹽。碳酸鈉:na2co3,俗稱純鹼、蘇打;碳酸氫鈉:nahco3 ,俗稱小蘇打;碳酸鈣: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書〕:1、化學式:nacl ,俗名:食鹽;化學式:na2co3,俗稱純鹼、蘇打;化學式:nahco3 ,俗稱小蘇打;化學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設問〕:氯化鈉是我們熟悉的一種物質,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書〕:2、氯化鈉的用途: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p70-71頁的有關內容。

?小結〕:生活中作調味品、醃漬食物;醫療上配製生理鹽水;農業上選種;交通上用於清除公路上的積雪等。

?板書〕:3、氯化鈉在自然界的分佈:〔學生回答〕

?過渡〕:氯化鈉在自然界的分佈很廣,我們生活中的食鹽就是通過晾曬海水或煮鹽井水、鹽湖水將其水份蒸發得到含雜質的氯化鈉——粗鹽,再將粗鹽通過溶解、沉澱、過濾、蒸發、結晶等處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純。

?板書〕:二、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

?引言〕:上節我們瞭解了氯化鈉的重要用途,那這三種鹽又會有什麼用途呢?

?介紹〕:(播放有關錄像)

碳酸鈉在工業上的用途,碳酸鈣在建築業上的用途,碳酸氫鈉焙制糕點、治療胃酸等。

?回顧提問〕:寫出實驗室製備co2的化學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在化學式的組成上有無共同點?

?回答〕:含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

?設問〕:碳酸鈣能與鹽酸反應產生co2氣體,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否也能

生類似的反應?

?學生髮言〕:能或不能

?引導〕:通過下面的活動與探究你就會明白上述問題。

?活動與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鈉的試管里加入2 m l鹽酸,迅速用帶導管的塞子塞緊管口,並將導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現象。用碳酸氫鈉代替碳酸鈉進行上述實驗,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