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9W

作為一名老師,小夥伴們需要不斷地撰寫教學反思,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應該及時寫好相關的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噸和千克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閲。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8篇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1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裏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淨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説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後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説: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麼説,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為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為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着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着啟發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想到了如藥片、圖釘、釦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彙報説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説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後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説説他為什麼這麼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並介紹了他這麼做的原理:因為我的尺子是20釐米,我把中間的10釐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於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加註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2

一、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及課前佈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重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歸宿於生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雖然對克與千克還不熟悉,對1克與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並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體驗質量,分辨物體的輕重,所以學習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認識質量單位,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時引導學生“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説説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並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並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三、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藉助對蘋果、鹽、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操作培養學生自己去解答問題、去驗證答案。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本節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3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説一説、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

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

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4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於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後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後,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説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6

關於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於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繫,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説説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7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並學會初步的估測和實際應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凸顯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學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觀察、收集信息,從中瞭解數學知識。

課前有意讓學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識,再到課堂上一起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2、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親身體驗感知,形成質量觀念。

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這些眼睛看不見的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掂量1個2分硬幣的重量、500克鹽、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後讓學生掂一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鐵塊等體積不同,但質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來估計它們有多重。通過以上動手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

3、引導學生通過算一算、稱一稱和評一評,建立克和千克的進率關係,形成1千克裏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

教師先拿出兩袋鹽,每袋重500克,提出“兩袋鹽一共有多重?”的數學問題。學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稱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從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係。這時教師並沒有滿足於克與千克這一進率關係的建立,又通過讓學生來評1000個1克的2分硬幣和1個1千克的鐵塊誰輕誰重,讓學生在頭腦中直觀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裏面有1000個1克的質量觀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應用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確的稱量物品質量外,更多的情況下要用到估測。教學中當學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教師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出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分小組估一估大家帶來的物品有多重,再選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噸和千克教學反思篇8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裏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並注意觀察商家用什麼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週後,課中彙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説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説一説、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彙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