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課件是教學一篇課文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從一定的目的出發,用很短的時間,並採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心理情緒的重要教學環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幫助,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

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

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樑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當代建築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遊建築天地間,特別是為發現、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築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説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説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説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説明;然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着重説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説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説明的特徵有:(一)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二)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三)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四)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五)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説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説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台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篇二】

一、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説明我國建築的特徵,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國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説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説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説明文重在“説明”,而説明性論文重在説明後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説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後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説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並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A.瞭解這種説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瞭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説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六、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為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七、整體感知

問題1:本文屬於什麼文體?(科普説明文)國中階段我們學過了哪些課文?説明文常見的説明方法有哪些?説明文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説明文與議論文、記敍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説明)內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築特徵)起什麼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説明文)

2、《説“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議論)內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麼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鑑於作文中學會謀篇佈局。

這篇説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説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説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説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户外的空間。

説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説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説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説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説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説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八、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採取先分後合的説明順序。先分説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再合説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築物的特徵教學設計模板【篇三】

一、導入新課走近文本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她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雄偉的古代建築藝術,比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佛塔、道觀等,(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圖片)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使得中國的建築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思成的文章,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走近作者(多媒體演示,略)

3.明確目標(多媒體出示)

①.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②.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③.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閲讀文本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

【問題設置】課文主要講的是中國建築的特徵,那麼什麼是中國建築?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文本,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説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這樣的鑑定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三、自讀梳理理清結構

【問題設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國建築的幾大特徵?請分別找出來。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注意從三個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一)、(二)説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户外的空間”。

②(三)至(五)説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説明斗拱的作用。

(五)説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説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四、思考討論解決重點

【問題設置】

作者寫中國建築九大特徵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寫的?作者着重説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

説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於對象的特點。由於説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説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部的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説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説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問題設置】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後每組找一個代表説出討論的結果。

【教師點撥】考慮一下修辭手法的運用。

【整合答案】

這是一種比喻的説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説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台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六、探討寫法寫作指津

【問題設置】

《中國建築的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文章內容非常的豐富,但是繁而不亂,有條不紊。那麼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學生活動】再讀全文,思考交流。

【教師點撥】抓住説明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不得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採用科學的説明順序這一寫法,對我們寫作論説文提供了啟示。

七、課堂小結強化重點

本節課通過學習《中國建築的特徵》,不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學習到科學的説明順序和合理的説明方法對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湧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