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4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教案是我們針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所制定出的書面文體,在制定教案時,我們要回顧以往的教學經歷才能寫好。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4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4篇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及重要發明及;法國、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的情況;工業革命的影響。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科學技術、社會關係方面的重大變革,使學生認識到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通過對工業革命後果和影響的瞭解,使學生明白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是與大生產相聯繫的先進階級,從而理解馬克思所説的:“資產階級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過學習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事實,進一步理解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同時瞭解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血腥掠奪的基礎上,給被掠奪地區和人民帶來了災難;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過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刻苦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它是以人類長期積累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作為基礎而爆發的,使新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其影響遠遠超過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業革命中壯大了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進一步要求擴大權利,他們不斷推行革命或改革,鞏固資產階級在本國的統治。

同時,資產階級加強了對外殖民擴張,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重點,是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必要前提。

重點分析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要説明它的必然性必須講清其背景和條件。

工業革命的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業革命後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類世界從使用第一架機器發展到原子能、信息時代,這種鉅變充分説明了它的巨大影響。

工業革命不僅使人類的物質生活發生鉅變,而且導致社會關係的重大變化,它使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它使人類歷史上最先進階級——工業無產階級誕生。

重點突破方案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前提和條件時,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基本條件入手,注意歸納前面講過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內容。

分析工業革命所需客觀條件的同時,注意分析工業技術本身的規律。

讓學生思考“比英國更早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為何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較早的殖民大帝國——西班牙、葡萄牙為什麼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比較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明確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難點分析

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 ;“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自由主義”的概念,過去學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類的“自由平等”等意義上的“自由主義”。

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對學生來説是新概念。

工業革命給資產階級積累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充分説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比封建生產關係優越得多,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起來,資產階級統治得到了鞏固。

學生容易只看到工業革命物質方面的後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沒有政治影響,因此,對工業革命“鞏固了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的結論難以理解。

難點突破方案

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既是一場生產技術的革命,又是一場社會關係的革命。

講述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再次比較工業革命後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

要求學生閲讀教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最後集中起來解決“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兩個難點。

為解決這一點,讓學生回憶“重商主義”的產生條件、資產階級為什麼曾需要它?工業革命後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如何?讓學生經過思維活動自己得到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重點: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英國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學生閲讀66—67頁第一自然段回答: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需要哪些條件?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還有什麼其他條件?如何解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豐厚的資本”是怎樣積累的?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尼德蘭,最早開始殖民掠奪的西班牙、葡萄牙沒能成為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獨立後的尼德蘭商業資本發達,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聯合執政制約了改革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財富沒有轉化成資本,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具有條件非常全面,同時,工場手工業時期,國內工業技術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但仍然無法滿足擴大了的市場需求,必須進行生產技術的革新。

英國的圈地運動有其特殊性,資產階級頒佈法令、動用政權工具來積極推動經濟基礎的改造,圈地運動促成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為大工業的興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

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是合力的作用。

2、進程和重大發明

學生閲讀67—68頁有關自然段歸納概括。

教師強調工業革命的概念,並比較與手工工場時期生產方式的不同。

教師幫助學生明確:第一,工業革命最早出現於英國的棉紡織業;第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第三,工業革命的各個環節互相促進。

主要發明由學生列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圖片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提高興趣。

3、結果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面貌,成為最早的工業國家 ,並逐漸演變成“世界工廠”。

二、工業革命的擴展

學生閲讀第68頁最後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 為什麼是法國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法國工業革命與英國比較,有那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

學生閲讀第69頁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發展快慢的原因。

最後,學生討論總結工業革命的共性。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閲讀教材69—70頁,歸納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並討論比較:工業革命後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什麼不同?如何理解“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

教師補充強調: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是工場手工業,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還不足以摧毀整個世界的舊的、封建的生產關係,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不穩固的。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主張。

正是在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中期,歐美、日本爆發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改革運動,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鞏固確立下來。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什麼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學説,也是一種社會運動,包括社會和經濟兩個方面。

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家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同時轉變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統治思想。

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從此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機器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資本家開始需要“自由”活動,開始不滿國王的干預,開始批判“重商主義”,確立“自由主義”的地位,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引導學生思考:工業革命後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資產階級為什麼曾需要它?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如何?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經濟思想,由君主發動,政府控制工商業的發展。

時由於資產階級的弱小,需要尋求封建政府的保護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義經濟思想盛行。

重商主義使資本家積聚了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工業革命後,重商主義經濟思想讓位與自由放任政策,這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政府的決策和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

對工業革命的原因及影響進行分析;較深入的理解關於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概念;初步領悟工業革命的現實意義。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基礎知識:

①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⑵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 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講授新課]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説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説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説明。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學生更易理解。)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説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説説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説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三)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説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課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閲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瞭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並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於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並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後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閲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後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並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麼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繫,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並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説“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麼?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係,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並激增不滿,最後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後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後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後給後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案怎麼寫,高中歷史教案4

【教學目辬】

一、知識目辬: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耕作方式的三個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併、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車、筒車的發明;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對社會的影響、精耕細作技術的表現。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歸納總結、設問探究、演示農業發展過程;明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於世界前列,是中華文明的經濟保障;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農民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困苦;瞭解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辬準,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閲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後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於是砍去樹木,剷除雜草,曬乾後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後,隨着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鬆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後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穀豐登)

(4)人們生活: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並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後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採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宋朝以後: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説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後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製造工藝方面看,從打製到磨製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後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着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着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醖釀、爆發。隨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迴。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教學探究】

A、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時代——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C、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侷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鋭,導致農民起義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