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歷史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寫教案是教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師為了保證上課進度提早完成的書面表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中歷史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教案6篇

高中歷史教案1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採取的解決方式並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台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台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閲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採取縱容或默許態度。並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停”失敗的原因。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衝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閲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鋭的奏摺”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後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並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閲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麼影響?

讓學生閲讀文中關於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並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徵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九年級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佔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利用書中《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形勢圖》講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的經過。讓學生閲讀課文中有關台灣軍民抗日鬥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採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採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 甲午中日戰爭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 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台灣保衞戰

高中歷史教案2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略)

七、練習鞏固:

i、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佈置作業:P39問。

答題第二題、P40閲讀與思考。

高中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瓦特研製成功“萬能蒸汽機”;電力的發現與發展;第一台計算機的發明;互聯網的誕生與發展。

理解:“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到來的必然性,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運用:探究科學思想與科學發展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問題探究、歷史比較等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社會的發展需要技術革命;電力的發現與發展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樹立繼承發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觀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闢的時代被稱為“電氣時代”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課:人類社會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向前發展的,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又無一不是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先導的。生產力的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在人類史上,截至目前總共發生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其中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時代……

第13課: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背景:

(1)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18世紀中期,隨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3)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市場迅速擴大;

(4)18世紀中期,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過程:

(1)18世紀60年代,瓦特研製出新蒸汽機;

(2)80年代,瓦特又製成聯動式蒸汽機------“萬能蒸汽機”

3、瓦特蒸汽機問世的意義:

a 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

自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形成。

b 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

瓦特蒸汽機應用於運輸業中,導致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人們的交往更加方便,經濟和文化聯繫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c 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囱,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d 造成了環境污染。

二、電氣時代的出現

1、背景:科學家對電的不懈研究

a 18世紀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造出避雷針;

b 19世紀初意大利科學家伏特發明電池;

c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d 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

e 1867年德意志科學家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和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2、 電氣時代的到來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各種各樣使用電力的新發明紛紛湧現,徹底改變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電機和電動機相繼問世,使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隨後,電燈、電話、電車、電影和無線電報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而新機器的發明和製造,反過來也推動了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3、電力取代蒸汽動力成為工業發展重要動力的原因

a 發電機的完善和改進;

b 長距離輸變電技術的成熟;

c 電力的優勢(方便、便宜、能量大)。

4、意義

(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機出現後,機器生產在幾乎所有工業部門得到迅速發展,而蒸汽動力驅動的輪船和火車又使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發電機的發明及其他電氣技術的應用,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湧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工業革命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內燃機、汽車、合成化工技術、規模化的鍊鋼技術等相繼發明出來,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

(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

資產階級由於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強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蒸汽機出現以後,形成了新的城市。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而且日益重要。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信息傳播變革的歷程。

a 造紙術改變了信息的載體;

b 印刷術加快了信息傳播,擴大了傳播的範圍;

c 電子媒介改變了人類信息存儲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傳播加快,信息獲得更為便捷。

2、互聯網的誕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

(2)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處於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音譯為萬維網。

3、互聯網的功能和特點

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是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介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

網絡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備、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顯著標志。

3、影響

(1)積極影響:

a 互聯網推動了信息化社會的到來;

b 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c 傳統產業也藉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採購擴大市場;

d 改變工作方式,人們可以在家裏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e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2)消極影響:

a 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b 各國之間圍繞互聯網的競爭造成世界更加動盪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優勢傳輸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網上虛擬世界,同時互聯網上有害信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世界科學歷程中的“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角度闡述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時代……

★作業佈置: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蒸汽機的發明和電力的應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機出現後,機器生產在幾乎所有工業部門得到迅速發展,而蒸汽動力驅動的輪船和火車又使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發電機的發明及其他電氣技術的應用,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湧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工業革命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內燃機、汽車、合成化工技術、規模化的鍊鋼技術等相繼發明出來,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

資產階級由於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強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同時,隨着信息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3)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蒸汽機出現以後,形成了新的城市。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而且日益重要。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高中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共產黨宣言》;第一國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的產物;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崇高理想;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操、意志品質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中期,隨着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在歐美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在主要國家確立。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不平等的加劇,勞資雙方的衝突與對立等等,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抗日益尖鋭。

無產階級在和資本家的不斷鬥爭中,逐漸產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運動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用來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第一國際的建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公社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重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課重點。

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產物,是伴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為自己挖掘了墳墓。

巴黎公社是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説“想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專政,請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代表着時代的最高峯。

同時,公社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鑑和研究。

難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本課難點。

學生不容易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要分析透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於以往的無產階級運動,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這些都體現在巴黎公社的原則中。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要緊密聯繫工業革命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分析,闡明矛盾發生的根源及不可調和性,説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然性。

並對經濟危機、早期工運特點加以解釋。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歷史條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學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則,並得出結論:巴黎公社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同時,也有侷限性;公社的原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保衞巴黎公社的戰鬥,可適當增加些資料,吸引學生興趣和進行革命主義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學生閲讀教材第76—78頁並概括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和工業革命有沒有聯繫?能不能説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生。

階級矛盾日益尖鋭。

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鬥爭向政治鬥爭轉化,不再作為資產階級的附庸。

三大工人運動為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

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餘價值學説,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78頁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

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瞭社會發展規律;指出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閲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閲讀79頁關於《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鬥爭走向國際聯合。

鬥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羣眾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閲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

進一步瞭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係。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並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侷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後,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説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

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定,不完全等於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

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並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中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及重要發明及;法國、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的情況;工業革命的影響。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科學技術、社會關係方面的重大變革,使學生認識到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通過對工業革命後果和影響的瞭解,使學生明白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是與大生產相聯繫的先進階級,從而理解馬克思所説的:“資產階級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過學習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事實,進一步理解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同時瞭解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血腥掠奪的基礎上,給被掠奪地區和人民帶來了災難;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過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刻苦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它是以人類長期積累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作為基礎而爆發的,使新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其影響遠遠超過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業革命中壯大了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進一步要求擴大權利,他們不斷推行革命或改革,鞏固資產階級在本國的統治。

同時,資產階級加強了對外殖民擴張,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重點,是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必要前提。

重點分析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要説明它的必然性必須講清其背景和條件。

工業革命的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業革命後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類世界從使用第一架機器發展到原子能、信息時代,這種鉅變充分説明了它的巨大影響。

工業革命不僅使人類的物質生活發生鉅變,而且導致社會關係的重大變化,它使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它使人類歷史上最先進階級——工業無產階級誕生。

重點突破方案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前提和條件時,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基本條件入手,注意歸納前面講過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內容。

分析工業革命所需客觀條件的同時,注意分析工業技術本身的規律。

讓學生思考“比英國更早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為何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較早的殖民大帝國——西班牙、葡萄牙為什麼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比較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明確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難點分析

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 ;“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自由主義”的概念,過去學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類的“自由平等”等意義上的“自由主義”。

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對學生來説是新概念。

工業革命給資產階級積累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充分説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比封建生產關係優越得多,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起來,資產階級統治得到了鞏固。

學生容易只看到工業革命物質方面的後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沒有政治影響,因此,對工業革命“鞏固了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的結論難以理解。

難點突破方案

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既是一場生產技術的革命,又是一場社會關係的革命。

講述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再次比較工業革命後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

要求學生閲讀教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最後集中起來解決“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兩個難點。

為解決這一點,讓學生回憶“重商主義”的產生條件、資產階級為什麼曾需要它?工業革命後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如何?讓學生經過思維活動自己得到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重點: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英國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學生閲讀66—67頁第一自然段回答: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需要哪些條件?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還有什麼其他條件?如何解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豐厚的資本”是怎樣積累的?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尼德蘭,最早開始殖民掠奪的西班牙、葡萄牙沒能成為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獨立後的尼德蘭商業資本發達,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聯合執政制約了改革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財富沒有轉化成資本,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具有條件非常全面,同時,工場手工業時期,國內工業技術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但仍然無法滿足擴大了的市場需求,必須進行生產技術的革新。

英國的圈地運動有其特殊性,資產階級頒佈法令、動用政權工具來積極推動經濟基礎的改造,圈地運動促成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為大工業的興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

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是合力的作用。

2、進程和重大發明

學生閲讀67—68頁有關自然段歸納概括。

教師強調工業革命的概念,並比較與手工工場時期生產方式的不同。

教師幫助學生明確:第一,工業革命最早出現於英國的棉紡織業;第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第三,工業革命的各個環節互相促進。

主要發明由學生列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圖片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提高興趣。

3、結果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面貌,成為最早的工業國家 ,並逐漸演變成“世界工廠”。

二、工業革命的擴展

學生閲讀第68頁最後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 為什麼是法國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法國工業革命與英國比較,有那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

學生閲讀第69頁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發展快慢的原因。

最後,學生討論總結工業革命的共性。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閲讀教材69—70頁,歸納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並討論比較:工業革命後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什麼不同?如何理解“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

教師補充強調: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是工場手工業,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還不足以摧毀整個世界的舊的、封建的生產關係,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不穩固的。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主張。

正是在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中期,歐美、日本爆發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改革運動,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鞏固確立下來。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什麼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學説,也是一種社會運動,包括社會和經濟兩個方面。

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家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同時轉變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統治思想。

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從此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機器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資本家開始需要“自由”活動,開始不滿國王的干預,開始批判“重商主義”,確立“自由主義”的地位,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引導學生思考:工業革命後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資產階級為什麼曾需要它?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如何?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經濟思想,由君主發動,政府控制工商業的發展。

時由於資產階級的弱小,需要尋求封建政府的保護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義經濟思想盛行。

重商主義使資本家積聚了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工業革命後,重商主義經濟思想讓位與自由放任政策,這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政府的決策和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

對工業革命的原因及影響進行分析;較深入的理解關於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概念;初步領悟工業革命的現實意義。

高中歷史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基礎知識:

①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⑵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 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講授新課]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説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説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説明。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學生更易理解。)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説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説説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説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三)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説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課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