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寡人之於國也》語文教學設計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1W

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件。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分享的《寡人之於國也》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借鑑。

《寡人之於國也》語文教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語文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説,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説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説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説説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説,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説:

第一層:

⑴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説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説説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説説“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歎,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説説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温飽。

2、為什麼説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温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農業生產,先説家庭副業,後説糧食生產;

⑵教化,先説設校,後説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説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説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説説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温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寡人之於國也》語文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論辯藝術。

3、通假字:頒—斑、無—毋、塗—途。

4、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學設想】

1、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2、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常苦惱。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為什麼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鮎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麼,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麼,這是誰説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學生答: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於國也》。

二、關於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説的嫡傳。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元文宗封孟子為“亞聖”。

更為可貴的是,孟子並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説。他採用的是拿來主義的方法,佔有、挑選、創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為儒家經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⑴齊讀。(瞭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平。)

⑵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⑶範讀。(對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通過示範解決。)

⑷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⑴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⑵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⑶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説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麼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裏?

提示:於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於是數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為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為什麼要“以戰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設喻,更便於啟發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一課時完。)

五、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六、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效果

,不可勝食也。養生

,不可勝食也。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罟、時、養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為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為什麼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諸侯貴族

對比

塗有餓莩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平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餓死歸罪於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於兇器一樣,非常荒唐。最後,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塗、莩、發、歲、斯。

七、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

2、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

3、害民的並非荒年,而是虐政。

4、統治者不要歸罪於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九、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板書】

第一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措施效果

,不可勝食也。養生

,不可勝食也。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無憾

措施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