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範文精選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在老師這個偉大形象的字眼面前,我由衷地對您説:“老師您一定要開心快樂”。那麼關於相關的教學設計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範文精選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作者用抒情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釣魚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形象,使學生懂得,自覺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素養。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寫得特別細膩,教學中應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學生缺乏閲讀材料,對於一些規則尤其是生態保護方面的規則瞭解甚少。因此,課前需要蒐集有關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一些真實的反面資料。通過將近四年的培養,學生已經具備了自能讀書、擅長批註、樂於交流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和表達,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3、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聯繫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課前蒐集了哪些有關規則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

(生交流蒐集的資料。師補充有關名言和美國的一些生態規則。板書課題:釣魚的啟示。)

(“閲讀,歸根結底是閲讀自我。”設身處地的閲讀文章,會更多地涉及讀者個人的生活體驗。生活體驗越豐富,理解就越豐富、越深刻。蒐集、交流材料豐富了學生的已知經驗,為閲讀文本作好了鋪墊。同時強化了學生蒐集資料的意識。)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認識文中生字詞,逐步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學生讀課文後指名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三、回顧學習方法學生自學交流

1、師:上單元我們又學習了兩種自學方法:第一種是解答自己提出問題的方法。

生:看問題的上文;看問題的下文;從全文整體內容理解。

師:第二種是做批註筆記,能使我們更深入的學習課文。如何做批註筆記呢?

生:畫出自己喜歡的重點詞句,記下不懂的問題,做簡單的歸納概括,在課文旁邊或者頁下寫一兩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師提出自學要求:

⑴再讀課文,在文中空白處做批註筆記。

⑵小組內交流體會。對於仍有困惑的問題小組代表記錄到黑板上。

3、學生自學課文,老師巡視,指導學生實踐自學方法。

4、小組內交流讀書體會,組代表將困惑記錄到黑板上。

(自學、做批註和小組內交流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朗讀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交流體會,形成對話

1、各小組代表交流組內體會,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2、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創設對話情景,抓住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⑴師:請同學們讀37頁金鑰匙的內容。怎樣能使自己深入課文,對課文產生深刻的體會?

(學生自讀)

生:把課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

師:請同學們把文中的詹姆斯換成“我”,然後深入讀課文2~12自然段。

(學生練讀課文2~12自然段。)

⑵指名學生讀課文。

⑶師:請同學們進行細緻評價,如果覺得讀得好,説説好在什麼地方,如果有不足之處説説應該怎樣讀,為什麼?

(學生進行細緻評價。)

⑷再指名讀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設身處地體會,讀出作者的情感。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進行指導,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第一人稱的閲讀方法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產生深切的體會。評價促讀使學生的理解與讀書渾然一體,鍛鍊了學生的閲讀欣賞能力。)

3、展開辯論深化思想:

⑴魚到底該不該放呢?請同學們敞開心扉,實話實説。

(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該放或不該放。)

⑵根據學生觀點,將全班學生(或按座次)分為正反兩方。

正方:必須放魚。

反方:不必放魚。

⑶展開辯論:

辯論過程中,老師作好方向引導,如,激發學生從自己的已知經驗──河水的乾涸,生物的滅跡等方面來體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全班參與辯論,發揮了集體智慧,給更多學生表現的機會,體現關注全體學生髮展的新理念。“話不説不清,理不辯不明。”在辯論中學生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⑷總結辯論,昇華思想:

師:“只有按照正當的法規生活的人,才不同於動物。”遵守規則應成為每個人內心的一種意識,不受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麼啟示?根據感受寫出自己喜愛的規則名言。

(學生書寫名言並交流。根據交流情況,張貼學生寫的名言。)

(“語文課不僅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凝聚作者靈感、激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五、積累拓展

1、小組內合作鞏固生字生詞。

2、做摘錄筆記。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能正確認讀、會寫課文生字,能正確抄寫課文的重點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3、理解父親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學習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學習難點:

聯繫上下文內容,體會“我”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學習準備:

多媒體課件

授課過程:

一、談話交流,揭示課題。

1、導入新課(猜謎):

有這樣一本書——書中沒有一個字,卻處處都是學問;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但每個人都是書的作者。猜一猜這本書叫什麼——生活。善於讀這本書的人,會從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示。

2、介紹作者:

今天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位善於讀生活這本書的朋友,詹姆斯?蘭費蒂斯。他是美國的著名建築設計師,他時刻嚴格自律,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蘭費蒂斯的美好品德來自他小時候一次釣魚經歷的啟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釣魚的啟示》。

3、書寫課題:

請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啟示。介紹作者意在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生活這本書的意義。)

二、檢查預習,初知內容。

1、學習字詞

捕撈誘惑 告誡 魚餌 翕動 鱸魚 皎潔 沮喪

小心翼翼依依不捨道德抉擇道德實踐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理解詞語

檢查詞語的理解。

教師提示“鱸魚”( 鱸魚:魚名。鰭科。體長(可長達60多釐米),側扁,口大,下頜突出。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以魚蝦為食,生長快,肉嫩味鮮。棲息於近海,也進入淡水,早春在鹹淡水交界的地方產卵。為了保證鱸魚的繁衍,產卵期間禁捕。)

3、瞭解課文內容

生字自學得不錯,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交流,教師及時評價。(板書:釣魚放魚 啟示)

4、快速默讀課文,在讀書時產生了哪些疑問?

鼓勵學生善於提問。

同學們在讀書的時候善於思考,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從書中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讓學生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能力。)

三、 細讀課文,探究情感變化

(一)感受“我”的不捨之情。

1、哪位同學釣過魚?能説説你釣魚的感受嗎?面對着你好不容易釣起來的魚,你會捨得把它放走嗎?

2、我們文中的小主人公詹姆斯捨得嗎?從課文中的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相關詞句做上記號,然後讀一讀,看看你有怎樣的體會?

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湖裏。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你體會到了“我”放鱸魚時是怎樣的心情?(失望、難過、沮喪??)(板書:沮喪)把你的感受融進去讀一讀。

(板書:依依不捨)

(二)默讀課文,説説“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學生交流。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詹姆斯那麼不肯放魚呢?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把相關句子做上記號,並想想你有怎樣的體會?

1、欣賞大魚,感受興奮之心情

師: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釣到了一條大魚,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

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着。

指名讀句子,説説體會到作者此時的心情。學生交流。(高興、興奮??)(板書: 得意)

齊讀句子。説説你是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你們能用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嗎?

(這麼大,這麼漂亮的鱸魚深深吸引着我,我當然不願意放。)

2、品析詞語,感受釣魚之不易

這條大魚非常難釣?讀第三自然段,劃一劃體現大魚難釣的詞。

學生自由讀,劃。交流,品味。

(原來這條大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難怪我不願意把它放回去。) 有感情朗讀句子。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心情,學生會感受更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心情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為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

墊。

四、 課堂小結,留下懸念

“我”好不容易釣到這條大艫魚,內心是那麼興奮,父親為什麼一定讓我把它放了呢? 我從中又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五、課外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預習課文的後半部分,提出疑難問題。

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釣魚的啟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

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啟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意義。

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心情變化?”“為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輕鬆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心情,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心情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本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2、朗讀課文。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

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説。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積極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藴,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閲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

第二課

學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羅繼鵬的學生拾到一台手機,主動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這一機遇恰可用於教學。結合這件事教學,能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結合生活讀懂課文,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品德。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知、體驗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3、指導學生用以下方法精讀課文:堅持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和批註筆記;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繼續學習解答自己的提問;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

4、引發學生對本文主題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寫一篇讀後感或有關規則的文章。

教前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把自己的體會和疑問批註在課文的空白處。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一、再讀課文,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師:上一節課重點體會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動,現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寫“爸爸”的句子,細心品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爸爸堅決要詹姆斯放掉那條大鱸魚,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你,又會是怎麼想呢?

2、重點閲讀第5―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共享成果。通過交流,點撥、指導以使學生體會到“爸爸”當時可能會想:這條大鱸魚固然十分寶貴,但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規定時間,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讓兒子把大鱸魚放掉。

3、師: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作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這樣的人你看到過或接觸過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揣摩“爸爸”的心理活動,為學生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一個突破口,從反面提出問題討論,可以為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用心觀察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主題提供另一條途徑,這些,都可以為下一步“導行”作好鋪墊。]

二、結合實際,引發討論,加深理解,滲透品德教育:

1、師:前天,羅繼鵬同學拾到一台手機,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羅繼鵬同學到講台上來説説拾到手機和把手機交給老師等的經過和想法。

2、師:羅繼鵬同學拾到的手機少説也值五、六百元,卻毫不猶豫交給了老師,他這種遵守社會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不是都能夠像羅繼鵬同學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樣去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德和規則呢?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念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到昌明集市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忙中出錯,多退了4塊錢給爸爸,我正準備提醒小販,爸爸卻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這件事,真叫我為爸爸的行為感到羞愧,也為自己當時不能勇敢地抗議爸爸而感到深深遺憾。

同學們,像這樣的事情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你自己當時的行為?

3、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現在的認識。

4、齊讀課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加深理解,建議學生把這段話背誦下來,然後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引導學生小結:我從《釣魚的啟示》一文中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在學習中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對生活進行反思,從而把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習和生活中。]

三、指導學生寫“規則”《釣魚須知》

1、師:近幾年來,由於人為的破壞和過度捕撈,煤沖水庫(這是本鎮離學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學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學生都熟悉這個地方。)那裏的魚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急劇減少,但那裏又是釣魚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現在,請你為這座水庫寫一個《釣魚須知》。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可仿照《國小生守則》寫成條款式。

2、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釣魚須知》整理成文。教師參與學生一起完成。

3、展示寫得好的《釣魚須知》,給予鼓勵。要求學生互閲稿子,互提修改意見,認真修改《釣魚須知》,改定後抄正。

[設計意圖:學寫“釣魚須知”可以加深對單元主題,“規則”的認識,為“語文天地”中制訂“傳口令”遊戲的規則打基礎。]

四、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

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再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問別人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設計意圖:學無止境,對一篇文章的教學也是如此。讓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永不停歇的求知慾。]

教學思考:

在《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為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一個物慾膨脹的社會裏,這樣的父親能有多少?讀到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國小四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帶着我到市場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多退了4塊錢。我正想提醒小販多退了錢,父親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開了。到了家裏,父親還為他的“聰明”自鳴得意。我雖然有些反感,但卻無可奈何。我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山村農民,他平時也總是教育我們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可面對4塊錢的誘惑,他便忘記了對我們教育。或許在他的意識裏,別人退錯了錢,錯誤是別人犯下的,他將多得的錢據為己有也就理所應當。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麼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為此而感到困惑?學生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衝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後。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