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體積》説課稿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體積》説課稿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體積》説課稿

一 堂有價值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多元而立體的。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純熟,更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薰陶……然而,出於對知識和技能的盲目追逐,當今數學課堂忽視了本該擁有的文化氣度和從容姿態,知識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斷彌散,讓數學思想、方法、精神失卻了可能生長的土壤,並逐 漸為數學課堂所遺忘。

這不能不説是我們數學教師的一種悲哀。作為對本原課堂的一種迴歸,如何挖掘知識背後隱藏的思想意義?如何讓那些應該為學生所吸吮的思想與意義充分地湧流?本課希望作所嘗試。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談談我的構思。

一、説教材

面在體上,體由面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習是前面平面圖形學習的延續,也是後續幾何學習的基礎。教材雖然在第一學段已經安排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但這種安排更多的是緣於國小生空間觀念形成的認識規律: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着於體上的,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來研究“面”,有利於 建立“形”的概念。安排“體”是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實質是學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體圖形、立體世界。本單元前幾課時安排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應該説,這些內容的安排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作了很好的鋪墊與孕伏,但這 種鋪墊與孕伏更多地表現為知識上的準備,而對於空間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樣幫助學生完善空間觀念?如何體會空間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如何促使學生從一維到三維的發展?前面滲透不多,這都有待在本節課中進一步去挖掘。

二、説學情

學 生生活在一個由形體組成的現實世界裏,學生每天都在和圖形接觸,日常生活中積累下的對圖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構成了學生豐富的經驗背景,成為他們認識 “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學生在學前期時的一些操作性活動,比如擺積木、摺紙等,由此積累下的豐富活動經驗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間觀念也構成了他 們學習本節數學內容的重要方法基礎。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領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共同點,體會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2)過程方法目標

1、猜想、驗證、推導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

並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促使學生從一維到三維的發展,讓學生深切感悟體積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三、説教法

為了高效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分化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説一説等活動 ,把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協同起來,由感知—到表象—再 到本質,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動態化,抽象的教學材料直觀化,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 參與到探索新知的學xxx程。

四、教學流程:

教學時我安排了激情引趣,設疑自探;合作交流,解疑合探;尋找規律,質疑再探;綜合練習,運用拓展;總結回顧,暢談收穫五個環節。

(一)激情引趣,設疑自探

出 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觀察哪個體積大,有的學生會説第一個,有的會説第二個,還有的學生會在二者之間徘徊,爭議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也使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能準確地作出判斷進而引出本節的教學內容——《長方體的體積》(邊説邊板書)並引領學生循題而問,教師適時梳理出兩個關鍵問題即:1、長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2、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於一引一問之中不僅培養了質疑精神,明確了課堂探究的重點,把握了知識探索的關鍵。更點燃了學生心中探究的火種。適時出示自探提示:

自探提示:

1、擺一擺 用12個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出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2、數一數 數一數每個長方體中小正方體的個數。

3、算一算 算一算每個長方體的體積。

4、想一想 長方體的體積都與什麼有關?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並讓學生在擺、數、填、思的過程中完成下面表格:

長/釐米寬/釐米高/釐米小正方體數量/個體積/立方厘米

第一個長方體

第二個長方體

第三個長方體

第四個長方體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利用直觀教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然後逐步脱離直觀操作,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通過學生的彙報不難得出

長/釐米寬/釐米高/釐米小正方體數量/個體積/立方厘米

第一個長方體12111212

第二個長方體2611212

第三個長方體3411212

第四個長方體2231212

引導學生從數字間的聯繫中發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從數字的意義中抽象出體積公式即: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 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為V=abh。充分依託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即: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特徵轉化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用字母a表示稜長,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3寫在a的右上角,讓學生明確a3表示3個a相乘。

整個過程中既注重方法的指導,更尊循三疑三探倡導的注重以學困生為主,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的原則。

此時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明確要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長,寬,高。要求正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稜長。在此基礎上,採用圖、文結合法,運用劃線提示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的共同公式。

(二)合作交流,解疑合探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不難發現,可能先求出圖形的底面積,再用底面積乘高進而求出體積。用課件表示出底面積,並出示底面積的含義,即各個圖形底面的面積稱為底面積。在與原有公式的對比中得出新的公式,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古語道: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進行到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已基本結束,可對於那些愛思考,善於觀察的學生來説,還會有很多問題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

(三)尋找規律,質疑再探

在 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可能會問:今天我們學的是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那如何求它們的容積呢?對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從體積與容積的不同點去交流,討論。首先從測量方法上來看,體積是從物體的外部測量,而容積是從物體的內部測量。其次從它們的大小來説,同一個容器,體積大於容積,當容器壁很薄 時,容積近似於體積,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計時,容積等於體積。從以上兩點可以知道,容積的求法與體積是一樣的。只不過容積要從容器的裏面來測量。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計時,容器的體積就是它的容積。

還有的學生可能會問,在生活中有些物體它不是規則的,應該如何來求它們的體積呢?因為這是我們本單元中的一節活動課的內容,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要充分發輝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小組間討論,探究,教師不作具體指導。

這是一個充分展示學生是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平台。這樣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留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更細心地去觀察生活,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更能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四)綜合練習,拓展運用

鞏固教學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練習。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首先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求體積。鞏固公式,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2、填表。目的是讓學生能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熟練運用。

3.綜合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第一道是建築工地要挖一個長方體土坑,求挖出土的體積?一道是挖一個長方體菜窖,求深度?這兩道題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能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自主編題,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於本節課知識是否真正掌握,並能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總結回顧,暢談收穫

在總結的過程中,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其次教師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做總結。

所有的付出只為夢想成真的希驥,所有的努力只為化繭成蝶的美麗。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V=Sh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底面積×高

V=a·a·a

V=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