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6W

不管是誰在教學結束後,都要認真寫一寫教學反思,優秀的教學反思是需要我們的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8篇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1

數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歷來具有“邏輯思維藝術”的美譽。而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目標即使學生學會應用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意識及方式方法,讓學生具有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與能力。倘若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應用單一化的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枯燥乏味,並片面認為教學是不具有趣味性與形象性的學科,從而在數學學習方面缺乏主動性。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感。雖然數學學科中抽象性與單調性是主要特點,但是要怎樣消除這樣的抽象性與單調性營造出數學教學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呢?筆者認為可將情境教學法巧妙融入並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成效。這是當前數學教學發展趨勢。筆者依據自身多年以來在教學方面的實踐經驗對情境教學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並作出如下初步論述。

一、創設情境小遊戲,玩中學、學中玩

國小生由於年齡關係,具有天真活潑、生性好動的特點,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倘若教師直接指令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較難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應該依據兒童自身具有的天性因勢利導合理利用,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時將數學知識較好地融入其中,使學生寓教於樂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部分小遊戲,讓學生在課堂上輕鬆的達成各項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可在設計的小遊戲當中融入部分競技性元素,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所有學生都可向教師領取到相同數量的教具小棒,可由老師讓每兩個學生組成一個計算小組,教師出題給學生進行加減法計算,計算正確次數最多的小組,獲得“計算小能手”的榮譽稱號並獲得獎勵。藉助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生動有趣,可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遊戲學習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全身心融入學習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能力,在寓教於樂當中快樂學習。而部分較活潑好動的學生對數學練習的枯燥乏味不感興趣,只要融合數學練習與遊戲活動之後,即能有效轉變這一狀況。讓國小生身心都沉浸在遊戲中,興趣盎然地進行着數學遊戲,這樣不但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具有深入理解與熟練掌握,而且可有效增強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教學與實際相結合

國小生正處於思維成長時期,其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及想象力都較薄弱,作為一門抽象性與單調性的學科,對國小生而言感到數學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將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有充分結合,可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學生可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當中汲取知識,從中增長閲歷與經驗。使學生較好地認知與理解數學知識,並學會實際應用。以此有效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例如,學習圓形與橢圓形知識時,可從現實生活當中充分發掘出相關實例,教學時用現實生活當中常見的圓形與橢圓形物體舉例,教師在教學當中有意識地創設出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與現實生活實例聯繫起來,可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使學生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客觀全面地看待現實生活,使學生懂得所有知識都源自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充分認知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使學生懂得可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客觀全面地看待現實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目的在於為學生構建起“知識生活化”平台,使學生更具有學習主動性,對數學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快樂地學習。

三、創設操作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

國小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思維活躍、動手實作能力較強,數學課上不少學生會出現“不安分”的行為,如會在作業本上胡亂塗鴉,摺疊紙張。而這一些行為卻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需要使學生在實際操作當中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同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出可供其實際操作的情境,使學生在實際當中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以此培養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在學習過程當中動手動腦,使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能力,深入理解與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立足各種形式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當中學習與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例如:學習分數大小時,可安排學生分橡皮泥,指導學生將一團平整的大橡皮泥均等地分成二等份,取用其中一份;將其再均等地分成四等份,再分取一份,將其再均等地分成八等份,讓學生對這些橡皮泥學習和理解分數大小這一知識點。藉助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增強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數學時主動思考,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總之,國小生在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藉助創設遊戲學習、實踐操作、現實生活等各種情境方式,讓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氣息,營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習知識的過程具有更多趣味性。另外,藉助運用此種方法,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與創新發展意識發展,讓學生學會積極思考,以此有效提升國小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2

四、學生學習過程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會出現課堂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説小話的情況,這也就會導致對學習內容會學得不徹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簡單的內容,就不怎麼認真聽,感覺會的,其實考試的時候稍微換下題目就不會做了,或者是做錯了。平時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講考試的試卷, 針對他們會出現的問題都經常強調的, 慢慢的有點好轉的。

五、學生學習心理問題。

學生對於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對知識點聽了一點就認為全懂,可到真正做題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是理解的不夠透徹的緣故,學生不會一直認真的聽,不夠謙虛,容易半途而廢的。

六、學生學習基礎問題。

學生的學習基礎,尤其是計算能力,碰到一些計算難度比較大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或者是算錯的, 這就是他們普遍的毛病。還有些同學以這個為藉口説自己基礎差,聽不進去的, 從而一直不願意學習數學的,久而久之, 數學越來越差了,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針對這類學生,我經常找他們單獨談話的,讓他們知道數學的重要性, 重塑學好數學的興趣。

總的説來,自己懂得數學教學方面的知識還太少,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以後的工作中還應多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多研讀教材,深入把握教學核心,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大腦,使自己成為一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合格教師。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3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

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遊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堅強的意志。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對學生能夠長期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在我們班每天20題的口算訓練已成為學生的習慣。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針對國小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喜歡做或做不對稍複雜的計算、簡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國小生的思維障礙,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趣題徵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4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台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着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5

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它是以後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學習對正反比例的判斷,才能夠準確地對應用題中所出現的量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題。

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但是如果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為對文字的敍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為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説,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象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看一本書,已看的頁數和看的頁數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説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説,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敍述。

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它是以後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學習對正反比例的判斷,才能夠準確地對應用題中所出現的量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題。

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但是如果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為對文字的敍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為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説,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象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看一本書,已看的頁數和看的頁數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説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説,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敍述。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6

一、以典型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國小數學內容雖然通俗易懂,但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抽象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內容舉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事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實現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具體化。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學習數學知識,就是為了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具有活力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教學更為真實地貼近生活,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數學教學的良好效果。

三、轉變教學模式

國小數學教學多數採用“填鴨式”教學模式,這必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來轉變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做好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具體的生活現象來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釋這種現象,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緊密地聯繫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實現國小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綜上可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需要進行生活化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所學知識的生活化體驗,同時,在教學方式上也要進行生活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發揮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7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的心情,再讓師生一起記住這難忘的時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時31分6秒。師問:這句話裏有哪些表示時間單位?師: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着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師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着讓學生説出課本中四幅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麼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最後讓學生在猜迷語的愉悦的氣氛中,師生共同進入新課。

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即新知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等問題,通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接着在師生共同的遊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教學時通過設計一張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數,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教師再用算式説明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這樣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

在本節課中,有的年曆表大月最後一行製作時為了美觀,將兩個數字用隔開,影響了孩子的判斷,以後教學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國小數學奇與偶教學反思篇8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後,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為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鬆,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於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後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