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優秀的教師必須要在一節課結束之後寫好詳細的教學反思,作為一名教師,大家務必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8篇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1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的應用”的教學是本冊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很多老師都深感在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較難,教學效果不佳。自己通過在本段時間的教學和反思,自認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竅門”,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加強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要想分數除法學生學的順利,在學習分數乘法時一定要做好鋪墊。

1.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一定要理解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2.能快速地根據題中的關鍵句判斷出誰是單位“ 1” 。比如教學分數乘法應用題時,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 1”?怎麼確定的?這可以通過題意畫圖來説明。通過學生實踐,讓學生歸納出快速找單位“ 1”的方法:是“誰”的幾分之幾,相當於“誰”的幾分之幾,比“誰”多(少)幾分之幾,“誰”就是單位“ 1” 。最簡單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單位“ 1” 。

3.學生要熟練掌握畫線段圖的方法。比如要先畫單位“ 1”(因為單位“ 1”是比較的標準,所以要先畫),再畫比較量。如果是“部分”與“整體”相比較的關係,可以畫一條線段表示,如果是“兩個不同的量”相比較,就要用兩條線段表示。

4.能根據線段圖或關鍵句快速寫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式”。其中根據應用題中的“關鍵句”進行分析比較快捷。

例:“柳樹是楊樹的”等量關係式:楊樹×=柳樹

“柳樹比楊樹多”等量關係式:楊樹+楊樹×=柳樹或者楊樹×(1+)=柳樹

這樣學生在學習用方程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找等量關係式就輕鬆多了。

二,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時候要複習到位,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比如教學第三單元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例4的時候,就要複習一下學生學習第一單元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例8的知識,如從關鍵句中找單位“1”、説出等量關係式等。教學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例5時,就要對應複習第一單元乘法解決問題例9的知識。一節課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分析題意的能力。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老師常常都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線段圖來找分數除法中的等量關係式,以達到“數形結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卻不盡人意,讓學生每道題都畫線段圖也不現實,時間也不允許。所以,在學生掌握了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後,我就讓學生扔掉“線段圖”這根枴棍,引導學生從關鍵句的字面上來分析、理解,從而發現找“等量關係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樹比楊樹多。引導學生分析:①誰與誰相比較?(柳樹與楊樹相比較)②誰是單位“1”?(楊樹)③多是多“誰”的?(多楊樹的)④到底多多少,具體的量怎麼算?(楊樹×)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柳樹比楊樹多了楊樹的。所以等量關係式應該是怎麼樣的?(楊樹+楊樹× =柳樹)

當然,還有一種等量關係式:楊樹×(1+)=柳樹可由以下幾個問題入手:①柳樹比楊樹多,就是比單位“1”多,柳樹應該是楊樹的幾分之幾?(1+ =)②即柳樹的棵樹=楊樹的,所以等量關係式應該是怎麼樣的?③根據這個等量關係式,想想用算術方法應該怎麼列式?為什麼?柳樹的棵樹和之間有什麼關係?(對應關係,從而導出:對應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

學生等量關係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術方法解決分數除法問題了。

以上只是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懇請咱們的數學前輩和教學高手批評指正。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分數除法》中的第三節課。本節課旨在藉助圖形語言,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為此,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個體經驗,本節課做了如下幾個層次的設計:

第一層次:“分一分”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分餅活動,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整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以分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藉助圖形語言,初步感知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係。這樣做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好理解分數除法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繫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最後,通過啟發性的問話:“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激發學生思考、求知、解答的願望,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次:“畫一畫”的活動。在第一層次分餅的基礎上分線段,雖然線段圖比圓形圖更抽象,但學生已有分餅的經驗,所以學生根據問題不難列出算式,怎樣求出結果就成為這一操作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其中(1)(2)小題比較容易,學生從圖上可以看出結果,關鍵是第三小題不容易突破,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讓學生弄清第(2)小題的算理,再將此方法遷移到地(3)小題。

第三層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動。由於學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礎,這部分比較大小的題目,他們不難填出答案。但關鍵是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現題目中藴含的規律。這一活動是學生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對分數除法意義進一步的理解。

第四層次:實踐應用活動。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3

一、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教材第65、66頁例1和例2

二、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2.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三、重點難點:1.理解、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2.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具準備:圓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6÷2=3(塊)

(二)導入

(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1÷2=0.5(塊)

(三)教學實施

1.學習教材第65 頁的例1 。

(1)如果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又該得到幾塊呢?1÷3=0.3(塊)

(2)1除以3除不盡,結果除了用循環小數,還可以用什麼表示?

( 3)指名讓學生把思路告訴大家。

就是把1塊餅看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可以用分數3(1)來表示,這一份就是3(1)塊。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 ÷ 3 =3(1)塊)

(4)如果取了其中的兩份,就是拿了多少塊?(3(2)塊)怎樣看出來的?

2.觀察上面三道算式結果得出:兩數相除,結果不僅可以用整數、小數來表示,還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引出課題:分數與除法

3.學習例2 。

( 1 )如果把3 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板書:3 ÷ 4)( 2 )3 ÷ 4 的計算結果用分數表示是多少?請同學們用圓片分一分。

老師:根據題意,我們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 " ? (把3 塊餅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樣分?請同學到投影前演示分的過程。

通過演示發現學生有兩種分法。

方法一:可以1個1個地分,先把1 塊餅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個4(1),3 個餅共得到12個4(1), 平均分給4 個學生。每個學生分得3個4(1),合在一起是4(3)塊餅。

方法二:可以把3 塊餅疊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塊餅,所以每人分得4(3)塊。

討論這兩種分法哪種比較簡單?(相比較而言,方法二比較簡單。)

( 3 )加深理解。(課件演示)

老師:4(3)塊餅表示什麼意思:

①把3塊餅一塊一塊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塊,分了3次,共分得了3個4(1)塊,就是4(3)塊。

②把3塊餅疊在一塊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塊4(1),就是4(3)塊。

現在不看單位名稱,再來説説4(3)表示什麼意思?( 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這樣3 份的數;還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

( 4 )鞏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 2÷3=3(2)(塊)

②剛才大家都是拿學具親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學具,你能想像出5塊餅平均分給8個人,每人分多少塊嗎?(生説數理)

③從剛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計算7÷9的結果嗎?(9(7))

4.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 l )觀察討論。

請學生觀察1÷3 = (塊)3÷4 =4(3)(塊)討論除法和分數有怎樣的關係?

學生充分討論後,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分母,被除數作分子,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數線。(課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數÷除數=

老師講述: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所以確切地説,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於除法的除數。

( 2 )思考。

在被除數÷除數=這個算式中,要注意什麼問題?(除數不能是零,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老師:如果用字母a 、b 分別表示被除數和除數,那麼除數與分數之間的關係怎樣表示呢?

老師依據學生的總結板書:a÷b = (b≠0)

明確:兩個整數相除,商可以用分數表示,反過來,分數能不能看作兩個整數相除?(可以,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當於除數。)

5.鞏固練習: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於3米的( )

③把2米的繩子平均分3段,每段佔全長的 ( ),每段長(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蘋果分成10份,每份是這堆蘋果的10(1) ( )

②1米的4(3)與3米的4(1)一樣長。( )

③一根木料平均鋸成3段,平均每鋸一次的時間是所用的總時間的3(1)。( )

④把45個作業本平均分給15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45本的 15(1) 。()(3)動腦筋想一想

①把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一塊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數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鐘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鐘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時間?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4

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帶分數與假分數互化。難點還是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雖然在複習舊知,如:把6米的繩子平均分成兩段,每段長多少米?簡簡單單的複習為探索新知做鋪墊,可課件呈現課件呈現把一塊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幾塊蛋糕?學生把剛才複習的除法計算的知識進行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來計算,有的學生會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導:既然都是正確,就説明可以用等於號了。

接着從課本的例子:如果有7塊蛋糕,要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學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並用分數表示結果。然後讓學生觀察兩個式子,看看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先讓學生同組交流討論,再全班反饋交流,學生能説出分數和除法有關係,就是説不出所以然,我只好問:這個分子和除法的什麼好像相當?總算是把這些關係理清,可學生提出疑問:“能不能説分子等於被除數?”我説不行,只能用“相當”更恰當。

對於假分數化帶分數,我從上次作業的一個圖形引導,二又八分之六等於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個單位“1”有八份,那麼2個單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來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數部分,餘數是新的分子,反過來是帶分數化假分數,可以引導學生從被除數=除數×商+餘數,這樣學生就很明朗。

特別強調的是: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化時,一定要演算,培養演算的習慣是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

本節課遺憾的是講得太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了,雖然學生認真聽講,但不利於學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5

分數除法是學生在學會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這是學習分數除法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但由於教材的學習比較枯燥無味。因此我試圖在教學初始把直接展示靜態例題改變成小故事展現出來,形成一個有趣的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經歷從整數變化到分數,得到的運算法則由特殊到一般的快樂又嚴謹的數學學習過程。

在教學備課時我先複習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然後通過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題,提出問題後,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等多種方法證明了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都相等。但備課後我突然產生這個疑問“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麼要乘這個分數的倒數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設計中沒有算理的教學,只是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歸納出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相對忽視了算理的教學,這樣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參考一下其他教材,發現其他教材是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來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學但又忽視了猜想、嘗試、驗證、歸納這種數學思想的滲透。如何讓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呢?既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又讓學生滲透這種數學方法呢?

經過仔細反思之後,我在修改備課後,調整了我的教學過程。教學中我在學生猜想、嘗試、驗證、歸納出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後,我拋出了這個問題: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麼要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呢?學生思考,討論。彙報時學生開始大部分圍繞因為結果相等來總結,此時我再結合線段圖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算理教學。這是我發現大部分同學們能夠聽懂,然後恍然大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效果不錯。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既進行了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又進行了算理的教學。將新舊知識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效果較好。如何更好的讓學生掌握知識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積極思考的一個問題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6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是抓住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藉助線段圖,分析題中的等量關係式,發現這類型的應用題的特點和解答的規律。

教學中注重對知識的概括,對比。複習題與新知,新知與新知的對比,從乘法應用題改成一道除法應用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新課中,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本課應用題的特點,掌握解題方法,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索學會數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慾望,給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發展。

同時注重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學會分析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方法。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鼓勵學生畫線段圖多角度分析問題,明確解答這類應用題的兩種方法的特點,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和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

從練習的效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數的方法,數量關係正確,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只會依葫蘆畫瓢,不會深究其為什麼,數量關係也不太清晰,這樣的學生在後續學習中問題就會顯露得更多,正確率隨着學習的深入會更加糟糕。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數量關係的訓練不能有一絲懈怠。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數學自學學習習慣的養成,許多知識是由學生自學得出的結論。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7

首先通過課前談話解決了分數除法的意義。接下去重點來研究第一環節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我出示了這樣一道例題:城西中心國小佔地約為9/10公頃,如果按面積平均分成三塊不同的區域,每塊區域佔地多少公頃?題目一出,學生馬上就把算式列出來了,9/10÷3,怎麼計算呢?通過四人小組討論合作,最終相出了好幾種方法。如9/10÷3=0.9÷3=0.3(公頃)9/10÷3=(9/10×1/3)÷(3×1/3)=3/10(公頃)9/10÷3=9/10×1/3=3/10(公頃)(因為把一塊地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三塊,其中的一塊就佔了這塊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過比較最終得出9/10÷3=9/10×1/3=3/10(公頃)這種方法簡便。接着我把9/10該為10/11,讓他們再用自己發現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學生們發現還是用這種方法簡便,10/11÷3=10/11×1/3=10/33(公頃),最後,讓他們觀察、討論、交流9/10÷3=9/10×1/3=3/10(公頃)與10/11÷3=10/11×1/3=10/33(公頃)這兩題的計算方法,學生們發現除以整數等於乘以整數的倒數。第二環節解決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我把例題該為城西中心國小佔地約為9/10公頃,如果每塊區域佔地為3/10公頃,平均分成幾塊不同的區域?有了第一題的基礎,大部分學生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塊),我問他們,為什麼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學生們説馬上異口同聲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換成10/11的話,小數不行,除數轉化為1麻煩,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數就行了。接着我又問如果老師把9/10公頃換成1公頃,你認為又該怎麼計算呢?學生們説還是乘以它的倒數。那麼從中你發現了什麼?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們脱口而出。第三環節,做一些練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篇8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它的倒數”,否則,會使學生陷入只背結論,不明道理的誤區,這樣的結果或造成學生出錯率高,為了很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動手操作,增加直觀性。

1、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圓形的紙,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操作,很快説出了,“1除以2等於二分之一”的正確答案;

2、問:這半張紙,也就是整張紙的二分之一,那麼這張紙裏有幾個這樣的二分之一呢?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學生們通過觀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於2”的結論。我對學生的做法進行了肯定和鼓勵。

3、再問:如果把整張紙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於3,1除以1/4等於4的正確結論”,到了1除以1/5時,根本不用動手摺就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而且大部分學生都總結了“1除以幾分之一,就等於幾”規律。看着學生們興奮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觀察以上的算式河的書,你發現了什麼?

二、觀察討論,形成規律

學生們通過觀察,討論終於發現了“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它的倒數”,我又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大家通過回憶分數的意義,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大部分掌握了計算方法,但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有除號不變的現象。所以,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全部掌握計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時也不會出錯,提高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